串联式电池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591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串联式电池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
背景技术
许多携带式的电器产品,几乎都是以干电池来供应所需的电源,如手电筒、收音机其中,携带式的电器产品所使用的电池,多为I号电池及3号电池,而在功率较佳的携带式电器产品中,又多为使用I号电池为电源供应。但是,因为前述各电器产品,并不是一般生活中,所会常常用的电器产品,所以当消费者在使用时,有时候会遇到电力不足的状况。所以,当发生天然灾害时,消费者为了避免电力不足的状况,总是会大量的购置I号电池,让I号电池发生一扫而空的状况。因为,3号电池与I号电池的成本上有所不同,所以I号电池的库存量一般都远低于为3号电池的库存量,因此常常会只剩下3号电池可供购买。可是,受到先天上规格的限制,使用I号电池的电器产品,却是无法使用3号电池的,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应用上的困扰。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将小电池提升到相当于大电池的功率、达成转换电源规格的作用,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能方便生产与使用的电池座结构,便成为本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作为转换电源规格、低成本、方便生产与使用、结构牢固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共有两个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为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包括一座体,该座体是由一顶盖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一侧面处的支撑壁所组成;一底座,该底座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之间界定出第一、第
二、第三容置空间;一正极装置,该正极装置为设于该顶盖且异于支撑壁的一侧面处;一负极装置,该负极装置为设于该顶盖异于支撑壁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之间的支撑壁;一第一导接件,该第一导接件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与该顶盖卡接;一第二导接件,该第二导接件为与该底座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内;一第三导接件,该第三导接件为与该顶盖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内;以及一第四导接件,该第四导接件的一端设于顶盖处并与该负极装置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与该底座卡接;所述底座对应于该各支撑壁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而该支撑壁与卡接部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卡勾,又该底座对应于前述卡勾处更分别设有一卡扣部;所述底座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而该底座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又该底座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所述正极装置穿过底座的一端且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 所述负极装置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上;所述第四导接件与该负极装置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一端外的钩环,让第四导接件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与负极装置之间。第二实施例为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包括一座体,该座体是由一顶盖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一侧面处的支撑壁所组成;一底座,该底座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之间界定出第一、第
二、第三容置空间;一正极装置,该正极装置为设于该顶盖且异于支撑壁的一侧面处;一负极装置,该负极装置为设于该顶盖异于支撑壁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之间的支撑壁;一第一导接件,该第一导接件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与该顶盖卡接;一第二导接件,该第二导接件为与该底座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内;一第三导接件,该第三导接件为与该顶盖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内;以及一第四导接件,该第四导接件的一端设于顶盖处并与该负极装置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与该底座卡接;所述底座对应于该各支撑壁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所述各支撑壁与卡接部卡接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能将该支撑壁与底座稳固连接的定位螺丝,而该支撑壁与前述定位螺丝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螺孔,另该底座对应于前述定位螺丝远离支撑壁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与卡接部连通的穿孔;所述底座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而该底座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又该底座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所述正极装置穿过底座的一端且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所述负极装置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上;所述第四导接件与该负极装置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一端外的钩环,让第四导接件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与负极装置之间。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之间的支撑壁,其外侧壁面处更设有一沟槽;而前述沟槽,更能与该底座设于内侧面处的一凸块卡合。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第一导接件,其是为一薄型导体,且中央部分往接近该第一容置空间的方向凸出,而该第一导接件的两侧边缘处更分别设有 一能供固定于该顶盖上的掀片。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第二导接件,其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大弹性簧圈,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小弹性簧圈;而前述第一大弹性簧圈与第一小弹性簧圈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一大弹性簧圈与第一小弹性簧圈连接的第一连接簧线。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第三导接件,其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大弹性簧圈,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小弹性簧圈;而前述第二大弹性簧圈与第二小弹性簧圈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二大弹性簧圈与第二小弹性簧圈连接的第二连接簧线。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第四导接件,其设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大弹性簧圈;而前述第三大弹性簧圈与该钩环之间,更设有一能将该钩环与第三大弹性簧圈连接的第三连接簧线。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正极装置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正极的正极图样。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所述负极装置,其是为一螺丝,且该负极装置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负极的负极图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中,经由串联的电路,让小电池能以此串联的设置方式,提升为相当于大电池的功率。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卡合或是螺接的结构,预防接触不良产生断路,组装方式快速方便且材料节省,也可防止摇晃造成电池的移位。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005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I的A部分的部分剖面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实施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I 座体6 第二导接件11 顶盖61 第一大弹性簧圈12 支撑壁62 第一小弹性簧圈13 卡勾63 第一连接簧线14 螺孔7 第三导接件15 沟槽71 第二大弹性簧圈2 底座72 第二小弹性簧圈21 卡槽73 第二连接簧线211卡扣部8 第四导接件22 穿孔81 钩环23 第一定位槽 82 第三大弹性簧圈24 第二定位槽 83 第三连接簧线25 第三定位槽 9 定位螺丝3 正极装置10 第一容置空间31 导电凸片20 第二容置空间4 负极装置30 第三容置空间5 第一导接件 100电池51 掀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图I的A部分的部分剖面放大示意图。如附图所示,第一种实施例为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包括一座体1,该座体I是由一顶盖11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11 一侧面处的支撑壁12所组成;一底座2,该底座2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12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12之间界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容置空间10、20、30 ;一正极装置3,该正极装置3为设于该顶盖11且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0089]一负极装置4,该负极装置4为设于该顶盖11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3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10、20之间的支撑壁12 ;—第一导接件5,该第一导接件5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并与该顶盖11卡接;一第二导接件6,该第二导接件6为与该底座2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一第三导接件7,该第三导接件7为与该顶盖11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7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以及一第四导接件8,该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设于顶盖11处并与该负极装置4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并与该底座2卡接;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各支撑壁12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21,而该支撑壁12与卡接部21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卡勾13,又该底座2对应于前述卡勾13处更分别设有一卡扣部211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23,而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24,又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25 ;所述正极装置3穿过底座2的一端且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5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5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31 ;所述负极装置4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11上;所述第四导接件8与该负极装置4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4 一端外的钩环81,让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11与负极装置4之间。其中,通过卡勾13与卡扣部211的配合的结构,预防接触不良产生断路,组装方式快速方便且材料节省,整体成本最低,还可防止摇晃造成电池的移位,适用于低震动的环境。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为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包括一座体1,该座体I是由一顶盖11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11 一侧面处的支撑壁12所组成;一底座2,该底座2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12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12之间界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容置空间10、20、30 ;一正极装置3,该正极装置3为设于该顶盖11且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一负极装置4,该负极装置4为设于该顶盖11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3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10、20之间的支撑壁12 ;—第一导接件5,该第一导接件5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并与该顶盖11卡接;一第二导接件6,该第二导接件6为与该底座2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一第三导接件7,该第三导接件7为与该顶盖11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7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以及一第四导接件8,该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设于顶盖11处并与该负极装置4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并与该底座2卡接;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各支撑壁12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21 ;所述各支撑壁12与卡接部21卡接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能将该支撑壁12与底座2稳固连接的定位螺丝9,而该支撑壁12与前述定位螺丝9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螺孔14,另该底座2对应于前述定位螺丝9远离支撑壁12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与卡接部21连通的穿孔22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23,而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24,又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25 ; 所述正极装置3穿过底座2的一端且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5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5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31 ;所述负极装置4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11上;所述第四导接件8与该负极装置4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4 一端外的钩环81,让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11与负极装置4之间。其中,通过螺孔14、定位螺丝9及穿孔22的配合的结构,预防接触不良产生断路,组装方式快速方便且材料节省,整体成本适中,有最大的防止摇晃造成电池移位的作用,适用于中、高震动的环境。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0与第三容置空间30之间的支撑壁12,其外侧壁面处更设有一沟槽15 ;而前述沟槽15,更能与该底座2设于内侧面处的一凸块26卡合。其中,通过沟槽15与凸块26的配合,以此加以固定座体I与底座2间的卡合,防止座体I转动移位,并同时提供一防呆作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件5为一薄型导体,且中央部分往接近该第一容置空间10的方向凸出,而该第一导接件5的两侧边缘处更分别设有一能供固定于该顶盖11上的掀片51。其中,通过此种设置方式,让第一导接件5能便于连接电池,同时通过掀片51稳固的定位于顶盖11上,并有效的卡固正极装置3的导电凸片31。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接件6,其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大弹性簧圈61,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3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小弹性簧圈62 ;而前述第一大弹性簧圈61与第一小弹性簧圈62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一大弹性簧圈61与第一小弹性簧圈62连接的第一连接簧线63。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接件7,其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2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大弹性簧圈71,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3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小弹性簧圈72 ;而前述第二大弹性簧圈71与第二小弹性簧圈72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二大弹性簧圈71与第二小弹性簧圈72连接的第二连接簧线73。[0126]且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接件8,其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大弹性簧圈82 ;而前述第三大弹性簧圈82与该钩环81之间,更设有一能将该钩环81与第三大弹性簧圈82连接的第三连接簧线83。其中,通过此种第二导接件6、第三导接件7及第四导接件8的设置,能有效的连接各自对应的电池的一端并提供足够的定位力。其次,通过不同大小的弹性簧圈,让消费者能便于分辨出,哪一端为对应电池的正极,哪一端为对应电池的负极,以一般的使用习惯来说,大弹性簧圈为对应负极,小弹性簧圈为对应正极。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装置3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11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正极的正极图样。又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装置4为一螺丝,且该负极装置4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11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负极的负极图样。其中,通过此种正极装置3与负极装置4的实施,便于电力的导出,同时通过正极图样与负极图样的应用,让消费者能明确的知道,正极与负极的位置,避免发生接错电的状况发生。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经由串联的电路,让小电池能以此串联的设置方式,提升为相当于大电池的功率。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将电池100嵌入各容置空间内,得以固定电池100,即可将本实用新型放入电器产品中,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让3号电池能如同I号电池一般,能方便使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1),该座体(I)是由一顶盖(11)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11) 一侧面处的支撑壁(12)所组成; 一底座(2),该底座(2)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12)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12)之间界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容置空间(10、20、30); 一正极装置(3),该正极装置(3)为设于该顶盖(11)且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一负极装置(4),该负极装置(4)为设于该顶盖(11)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3)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10、20)之间的支撑壁(12); 一第一导接件(5),该第一导接件(5)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并与该顶盖(11)卡接; 一第二导接件¢),该第二导接件(6)为与该底座(2)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 一第三导接件(7),该第三导接件(7)为与该顶盖(11)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7)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以及 一第四导接件(8),该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设于顶盖(11)处并与该负极装置(4)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并与该底座(2)卡接;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各支撑壁(12)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21),而该支撑壁(12)与卡接部(21)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卡勾(13),又该底座(2)对应于前述卡勾(13)处更分别设有一卡扣部(211);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23),而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24),又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25); 所述正极装置(3)穿过底座(2)的一端、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5)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5)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31); 所述负极装置(4)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11)上; 所述第四导接件(8)与该负极装置(4)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4) 一端外的钩环(81),让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11)与负极装置(4)之间。
2.一种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1),该座体(I)是由一顶盖(11)及三个等间隔环设于该顶盖(11) 一侧面处的支撑壁(12)所组成; 一底座(2),该底座(2)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12)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12)之间界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容置空间(10、20、30); 一正极装置(3),该正极装置(3)为设于该顶盖(11)且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一负极装置(4),该负极装置(4)为设于该顶盖(11)异于支撑壁(12)的一侧面处,邻近于该正极装置(3)且正对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10、20)之间的支撑壁(12); 一第一导接件(5),该第一导接件(5)为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并与该顶盖(11)卡接; 一第二导接件¢),该第二导接件¢)为与该底座(2)卡接,且该第二导接件¢)的一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一第三导接件(7),该第三导接件(7)为与该顶盖(11)卡接,且该第三导接件(7)的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容置空间(30)内;以及 一第四导接件(8),该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设于顶盖(11)处并与该负极装置(4)连接,而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并与该底座(2)卡接;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各支撑壁(12)的卡接处皆设有一卡接部(21); 所述各支撑壁(12)与卡接部(21)卡接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能将该支撑壁(12)与底座(2)稳固连接的定位螺丝(9),而该支撑壁(12)与前述定位螺丝(9)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螺孔(14),另该底座(2)对应于前述定位螺丝(9)在远离支撑壁(12)的一端处分别设有一与卡接部(21)连通的穿孔(22); 所述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6)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定位槽(23),而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二导接件¢)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定位槽(24),又该底座(2)对应于该第四导接件(8)的另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定位槽(25); 所述正极装置(3)穿过底座(2)的一端、邻近于该第一导接件(5)的一端边缘处设有一被该第一导接件(5)所夹持固定的导电凸片(31); 所述负极装置(4)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11)上; 所述第四导接件(8)与该负极装置(4)的连接处,设有一能套设于该负极装置(4) 一端外的钩环(81),让第四导接件(8)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11)与负极装置(4)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0)与第三容置空间(30)之间的支撑壁(12),其外侧壁面处更设有一沟槽(15); 而前述沟槽(15),更能与该底座(2)设于内侧面处的一凸块(26)卡合。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件(5),其是为一薄型导体,且中央部分往接近该第一容置空间(10)的方向凸出,而该第一导接件(5)的两侧边缘处,更分别设有一能供固定于该顶盖(11)上的掀片(51)。
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接件(6),其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大弹性簧圈(61),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3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一小弹性簧圈(62); 而前述第一大弹性簧圈¢1)与第一小弹性簧圈¢2)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一大弹性簧圈(61)与第一小弹性簧圈(62)连接的第一连接簧线(63)。
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接件(7),其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2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大弹性簧圈(71),而其设于该第三容置空间(3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二小弹性簧圈(72); 而前述第二大弹性簧圈(71)与第二小弹性簧圈(72)之间,更设有一能将第二大弹性簧圈(71)与第二小弹性簧圈(72)连接的第二连接簧线(73)。
7.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接件(8),其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0)内的一端处、设有一第三大弹性簧圈(82); 而前述第三大弹性簧圈(82)与该钩环(81)之间,更设有一能将该钩环(81)与第三大弹性簧圈(82)连接的第三连接簧线(83)。
8.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装置(3)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11)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正极的正极图样。
9.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装置(4)为一螺丝,且该负极装置(4)的一端面,凸出于该顶盖(11)外表面,并于前述端面处设有代表负极的负极图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作为转换电源规格的作用、低成本、方便生产与使用、结构牢固的串联式电池座结构,包括座体,由一顶盖及三个支撑壁组成;底座,对应卡设于该支撑壁的自由端处,并于支撑壁之间,界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容置空间;正极、负极装置;以及第一、二、三、四导接件;所述底座依序设有卡接部、卡扣部,而支撑壁对应设有卡勾;底座第一、第二、第三定位槽;所述正极装置穿过底座的一端、邻近于第一导接件的一端边缘处,设有导电凸片;所述负极装置为以螺接的方式,定位于该顶盖上,与负极装置的连接处,设有一钩环,让第四导接件的一端,被固定于该顶盖与负极装置之间。
文档编号H01M2/20GK202601745SQ2012201841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5日
发明者李保锋 申请人:李保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