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797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柔性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对讲机等通信终端,为提升可靠、质感或散热,主机外壳采用金属结构,该金属结构对天线的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遂需用耦合线圈提升天线的收发性能。相关技术中的耦合线圈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天线的收发性能,但难以适应柔性天线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天线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柔性天线装置,包括柔性天线单元以及与该柔性天线单元相连的底部单元,所述底部单元包括连接器以及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一螺旋线圈段以及第二螺旋线圈段,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套设于所述柔性天线单元上以产生耦合效果,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将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与所述连接器相连。优选地,所述柔性天线单元包括天线丝以及包覆所述天线丝的天线外被,所述天线丝是具有记忆特性的镍钛合金丝。优选地,所述天线外被是PVDF热缩管,且该天线外被上形成有磨砂层。优选地,该柔性天线装置还包括应变消除单元;所述底部单元还包绝缘体以及天线连接线芯,所述绝缘体塞设于连接器内,所述天线连接线芯穿设于绝缘体中;所述应变消除单元包覆所述底部单元。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包括供所述绝缘体塞置的轴向通孔,所述连接器包括开设于侧壁上的穿孔和/或形成于外侧壁面上的若干沿轴向延伸的凸齿,所述穿孔和/或凸齿与所述应变消除单元相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前端和/或末端沿切线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和/或所述连接器上。优选地,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三螺旋线圈段,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套接于所述连接器上,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上。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的末端沿切线方向引出,末端沿切线方向接入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的前端。优选地,所述耦合线圈整体呈螺旋形,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以及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的内径,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呈圆锥形。优选地,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共轴地 套设于所述连接器的外围或内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相关技术相比,由于将用于产生耦合效果的第一螺旋线圈段通过第二螺旋线圈段与连接器相连,有效地提升了耦合线圈的耐疲劳强度,使天线单元在摇摆或者弯折时不易被破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天线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底部单元和应变消除单元组合在一起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底部单元的分解示意·[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底部单元的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底部单元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装置的底部单元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I,该天线装置I可应用于诸如对讲机等通信终端,且为柔性天线装置。如图1所示,该天线装置I可包括柔性天线单元10、底部单元20以及应变消除(Strain Relief)单元30。柔性天线单元10用于接收和/或发射电磁波,具有优良的弯折性能。底部单元20用于将柔性天线单元10机械地及电性地连接于通信终端(未图示)上。应变消除单元30包覆于底部单元20及柔性天线单元10底端的外围,可以起到防护作用(例如,防水、防尘、防应变等),应变消除单元30还可起到加固柔性天线单元10与底部单元20之间以及底部单元20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变消除单元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软胶一体注塑成型。可以理解地,天线装置I并不局限于双频天线装置,单频或多频天线装置也可以适用。图2为柔性天线单元10的剖面示意图,其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柔性天线单元10各部件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该柔性天线单元10用于发射和/或接收低频和高频信号,其可包括天线主体11以及套设于天线主体11顶端的信号调谐体12。天线主体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天线丝111以及天线外被112,天线外被112包覆于天线丝111中部的外围,并让天线丝111的底端和顶端露出。天线丝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由具有记忆特性的镍钛合金丝制成,使得天线主体11非常纤细且柔软,可任意弯折,并且弯折后可以迅速恢复原状,如此,可以大幅提升通信终端的便携性和隐藏性。除了镍钛合金丝外,天线丝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记忆合金来制造。天线外被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PVDF (聚偏氟乙烯)热缩管,PVDF热缩管在热缩之后抱紧天线丝11,提升天线丝111的韧性,具备高可靠性、高强度、耐高温以及耐摩擦等特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天线丝111的柔性特性相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PVDF热缩管热缩后是光亮的外观表面,使得天线主体11的整体观感相对较差,为此,还可对天线外被112热缩后进行磨砂处理,在天线外被112的外表面形成一个磨砂层。可以理解地,天线丝111也可以采用具有记忆特性的镍钛合金丝以外的其他适合材料制成,天线外被112也可以采用PVDF热缩管以外的其他适合的材料制成。信号调谐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于调谐柔性天线单元10的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波的功能,使柔性天线单元10能够发射和/或接收的频率更加精确且可调,其包括金属管121以及胶套122,金属管121套设于天线主体11的顶端,并与裸露的天线丝111相接触,金属管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铜管。胶套122包 覆于金属管121的外围,用于将金属管121附着到天线主体11的顶端,并对金属管121进行保护和与外界绝缘隔离。可以理解地,信号调谐体12并不局限于应用金属管121来调谐信号,其他诸如线圈等具备类似功能的构造也适用。图3为底部单元20与应变消除单元30组合在一起时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底部单元20的分解示意图,图3及图4详细地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底部单元20各部件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如图3及图4所示,底部单元20可包括连接器21、绝缘体22、天线连接线芯23以及耦合线圈24。连接器21用于将天线装置I连接于通信终端上,绝缘体20塞设于连接器21内,天线连接线芯23穿设于绝缘体20中,耦合线圈24 —端与连接器21相连,另一端与柔性天线单元10相连,用于增加柔性天线单元10的收发性能,以消除或减小通信终端为了提升可靠、质感和散热而采用金属外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图5为连接器21的剖面示意图,一同参阅图5,连接器21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致呈圆筒状,其具有一个轴向通孔210,轴向通孔210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颈部212,颈部212的内径小于轴向通孔210的孔径。轴向通孔210位于颈部212下部的侧壁上形成有螺纹结构214,以将连接器21螺纹连接于通信终端上。连接器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开设于侧壁上的穿孔216以及形成于外侧壁面上若干沿轴向延伸的凸齿218。穿孔216以及凸齿218均与应变消除单元30相配合,其中,穿孔216用于在应变消除单元30注塑成型过程中,让塑胶将连接器21内部和外部相连通,从而既可以防止连接器21相对于应变消除单元30沿轴向移动,又可以防止连接器21相对于应变消除单元30绕轴线转动;凸齿218用于在应变消除单元30注塑成型过程中,让塑胶充满相邻凸齿218之间的齿槽中,以进一步防止连接器21相对于应变消除单元30绕轴线转动。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21也可仅设置穿孔216及凸齿218 二者之一。再如图3及图4所示,绝缘体22在一些实施例可采用塑胶制成,其用于将天线连接线芯23电绝缘地安装于连接器21上。绝缘体22可包括一个圆柱状本体221以及形成于本体221上端的环缘223。本体221的直径与连接器21的颈部212的内径相当,以便本体221能够紧密地嵌置于颈部212中。环缘223的直径大于本体221的直径,以便在本体221嵌置于颈部212中时,能够抵挡在颈部212的顶面,为绝缘体22进行定位并提升绝缘体22的支撑力。绝缘体22的中部还形成有轴向通孔225,以供天线连接线芯23穿置于其中。可以理解地,绝缘体22也可以采用诸如陶瓷等其他绝缘材料制成。天线连接线芯23用于将柔性天线单元10与通信终端电性连接,其可采用诸如镀金铜等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如图3及图4所示,天线连接线芯23可包括插接部231、本体部232以及收容部233。插接部231呈针状,用于插接于设置于通信终端上的连接器(未图示)的插孔中,与通信终端电性连接。本体部232呈细杆状,其长度与绝缘体22的长度相当,其直径与绝缘体22的轴向通孔225的孔径相当,以便该本体部232较好地收容在绝缘体22的轴向通孔225中,让插接部231露出于绝缘体22的下端面。收容部233呈圆柱状,其直径大于本体部232的直径,以便本体部232插设于绝缘体22的轴向通孔225中时,收容部233的下端面抵挡在绝缘体22的上端面上。收容部233中还形成有收容孔234,收容孔234由收容部233的上端面中部轴向向下延伸,用于供天线丝111的底端插设于其中。图6为底部单元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图较详细地示出了稱合线圈24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一同参阅图3、图4及图6,该耦合线圈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铜、不锈钢以及碳钢等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螺旋线圈段241、第二螺旋线圈段242以及第三螺旋线圈段 243。第一螺旋线圈段241用于产生耦合效果,耦合线圈24的节距和圈数可以根据天线性能(例如,工作频率)需要进行调整。第一螺旋线圈段241可呈圆柱形,其内径与天线主体 11的天线外被112的直径相当,使得第一螺旋线圈段241能套设在天线主体11上。第三螺旋线圈段243亦可呈圆柱形,并共轴地套设于连接器21的上端,以将该耦合线圈24与连接器21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三螺旋线圈段243与连接器2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还可将第三螺旋线圈段243与连接器21焊接。第二螺旋线圈段242将第一螺旋线圈段241与第三螺旋线圈段243相连,进而将第一螺旋线圈段与连接器21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线圈段242可呈圆锥形,其前端沿切线方向与第一螺旋线圈段241的末端相连(即沿切线方向从第一螺旋线圈段241的末端引出),其后端沿切线方向与第三螺旋线圈段243的前端相连(即沿切线方向从第三螺旋线圈段243的前端接入),进而将第二螺旋线圈段242沿切线方向与连接器21相连,有效地提升了耦合线圈24的耐疲劳强度,使天线装置I在摇摆或者弯折时不易被破坏。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只是第二螺旋线圈段242与第一螺旋线圈段241之间的连接是沿着切线方向的,或者只是第二螺旋线圈段242与第三螺旋线圈段243之间的连接是沿着切线方向的。再可以理解地,第三螺旋线圈段24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省略,而是让第二螺旋线圈段242的末端沿切线方向直接连接于连接器2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线圈24整体可呈螺旋形。其一个方面相当于增加了连接器21的高度,降低了通信终端的金属外壳(例如,铝壳)对电磁波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应变消除单元30的可靠性(即相当于给应变消除单元30增加了骨架结构)。图7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底部单元20a,其与图6所示底部单元20类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底部单元20a的第三螺旋线圈段243a共轴地嵌设于连接器21内,第三螺旋线圈段243a的末端焊接于连接器21的穿孔216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天线单元以及与该柔性天线单元相连的底部单元,所述底部单元包括连接器以及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一螺旋线圈段以及第二螺旋线圈段,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套设于所述柔性天线单元上以产生耦合效果,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将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与所述连接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天线单元包括天线丝以及包覆所述天线丝的天线外被,所述天线丝是具有记忆特性的镍钛合金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外被是PVDF热缩管, 且该天线外被上形成有磨砂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天线装置还包括应变消除单元;所述底部单元还包绝缘体以及天线连接线芯,所述绝缘体塞设于连接器内,所述天线连接线芯穿设于绝缘体中;所述应变消除单元包覆所述底部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供所述绝缘体塞置的轴向通孔,所述连接器包括开设于侧壁上的穿孔和/或形成于外侧壁面上的若干沿轴向延伸的凸齿,所述穿孔和/或凸齿与所述应变消除单元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前端和/或末端沿切线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和/或所述连接 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三螺旋线圈段,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套接于所述连接器上,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的末端沿切线方向引出,末端沿切线方向接入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线圈整体呈螺旋形,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以及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的内径,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呈圆锥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线圈段共轴地套设于所述连接器的外围或内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天线装置,包括柔性天线单元以及与该柔性天线单元相连的底部单元,所述底部单元包括连接器以及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一螺旋线圈段以及第二螺旋线圈段,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套设于所述柔性天线单元上以产生耦合效果,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段将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段与所述连接器相连。本实用新型有效地提升了耦合线圈的耐疲劳强度,使天线单元在摇摆或者弯折时不易被破坏。
文档编号H01Q1/36GK202839962SQ20122039734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
发明者胡坤映, 王光玉, 朱泉和, 雷卫强, 黄勇 申请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