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点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249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接点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异物的滞留且即便反复进行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能够稳定接触的接点构造。接点构造(1)具备固定接点(2)、与固定接点(2)对置配置且可与固定接点(2)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3),固定接点(2)具有与可动接点(3)对置的第一对置面(2a),在第一对置面(2a)形成至少分为三列而排列配置的多个凸部,可动接点(3)具有与固定接点(2)对置的第二对置面(3a),在第二对置面(3a)形成直线状的多个槽部,其与多个凸部中的任一个对置且可与其接触或分离,多个槽部具有与多个凸部中配置于中间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一槽部及与配置于第一列或最终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二槽部,第二槽部配置在与第一槽部正交的方向上。
【专利说明】接点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点构造,尤其是涉及在开关、继电器等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点构造。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作为在车辆用的开关、继电器等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点,谋求即便反复进行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能稳定接触的接点构造。作为这样的接点构造,例如提出有专利文献I所示那样的电接点的方案。
[0003]图15是表示专利文献I所涉及的现有的电接点的说明图。如图15所示,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接点中,在导体板102安装有电接点101。在电接点101的一端部a处形成具有较深凹凸的凹凸部103a,在另一端部处形成具有较浅凹凸的凹凸部103b。而且,从凹凸部103a朝向凹凸部103b,逐渐地使凹凸的深度(高度)变浅(低)。
[0004]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接点中,具备两个这样的电接点101,在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中使用。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以形成有凹凸部的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中的一方设置规定的角度而非平行地配置,在初期阶段(重复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之前),可动接点侧的凹凸部103a与固定接点侧的凹凸部103a接触。在重复接点的接触或分离的时候,凹凸部103a被压碎而使接触位置逐渐向凹凸部103b —侧偏移。然后,通过电接点101上的接触位置偏移而供给新的接触部分。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4216号公报
[0008]实用新型概要
[0009]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在这样的电接点的构造中,有可能在反复进行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的接触或分离时在凹凸部滞留异物,从而阻碍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之间的接触。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实际情况而制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异物的滞留、即便反复进行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的接点构造。
[0012]解决方案
[0013]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接点构造具备固定接点、及与所述固定接点对置配置且可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点具有与所述可动接点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至少分为三列而排列配置的多个凸部,所述可动接点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对置的第二对置面,在所述第二对置面形成与所述多个凸部中的任一个凸部对置且可与其接触或分离的直线状的多个槽部,所述多个槽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凸部中配置于中间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一槽部及与配置于第一列或最终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槽部正交的方向上。
[0014]在该接点构造中,能够使在固定接点的凸部与可动接点的槽部之间产生的异物通过伴随着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而沿着可动接点的槽部进行移动。并且,利用配置在彼此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使异物在多个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便从凸部向槽部逐个供给异物,也能够防止异物的移动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从而能够抑制槽部的堵塞。其结果是,能够从接点构造去除异物并防止异物的滞留,即便反复进行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
[0015]技术方案2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凸部各自至少具有两个斜面,所述两个斜面配置为可与同所述凸部对置的各个所述槽部接触或分离。
[0016]在该接点构造中,当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接触时,在固定接点的凸部与可动接点的槽部之间出现间隙。而且,能够使在固定接点的凸部与可动接点的槽部之间产生的异物通过该间隙进行移动。因此,异物沿着槽部容易移动。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17]技术方案3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对置面是弯曲的凸面,在所述凸面上形成有所述多个凸部。
[0018]在该接点构造中,若将固定接点的第一对置面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则在第一对置面之上产生的异物通过伴随着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而变得沿着第一对置面朝向第一对置面的外周部的方向容易移动。因此,利用第一对置面的这样的构造,能够使异物从第一对置面向第一对置面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19]技术方案4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多个槽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对置面的外周部。
[0020]在该接点构造中,即便向槽部逐个供给异物,也可以将其从第二对置面的外周部向第二对置面的外部容易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槽部的堵塞。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21]技术方案5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多个凸部中的一个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所述多个槽部中的至少两个槽部与配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的所述凸部对置,并且彼此正交。
[0022]在该接点构造中,能够使配置在第一对置面的中央的凸部所产生的异物通过彼此正交的两个槽部而向多个方向移动。因此,即便从配置在第一对置面的中央的凸部向槽部逐个供给异物,也能够抑制槽部的堵塞。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23]技术方案6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5中任一者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可动接点是具有转动轴的转动型的接点,在所述可动接点的与所述转动轴不同的位置处配置有所述第二对置面。
[0024]在该接点构造中,伴随着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可动接点转动,第二对置面的位置变化而产生振动。而且,能够利用这样的振动而促进异物的移动。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25]技术方案7所述的接点构造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接点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中的任一者沿着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方向配置。[0026]在该接点构造中,当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接触时,沿着与转动轴平行的方向配置的槽部以迂回的方式与凸部6接触。而且,槽部以擦蹭凸部的斜面的方式设置而与凸部的斜面接触。利用这样的槽部的动作,能够擦除附着于凸部的斜面的异物。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027]实用新型效果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接点构造中,在固定接点的第一对置面形成至少分为三列而排列配置的多个凸部。而且,在可动接点的第二对置面形成与多个凸部中的任一个凸部对置且可与所述多个凸部接触或分离的直线状的多个槽部。因此,能够使在固定接点的凸部与可动接点的槽部之间产生的异物通过伴随着与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而沿着可动接点的槽部进行移动。另外,多个槽部具有与多个凸部中配置于中间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一槽部、及与配置于第一列或最终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二槽部,第二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槽部正交的方向上。因此,利用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能够使异物向多个方向移动。而且,即便将异物从凸部向槽部逐个供给,也能够防止异物的移动在一个方向上集中,从而能够抑制槽部的堵塞。其结果是,能够从接点构造去除异物并防止异物的滞留,因此即便反复进行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因而,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可防止异物的滞留、即便反复进行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的接点构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的立体图。
[0030]图2是图1所示的固定接点2的立体图。
[0031]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固定接点2的构造的说明图。
[0032]图4是图1所示的可动接点3的立体图。
[0033]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可动接点3的构造的说明图。
[0034]图6是从上面观察图1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配置的说明图。
[0035]图7是从侧面观察图6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配置的说明图。
[0036]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凸部6与槽部9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37]图9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接点构造I的动作的说明图。
[0038]图10是示意性表示图7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动作的说明图。
[0039]图11是示意性表示图8所示的凸部6与槽部9的动作的说明图。
[0040]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固定接点2的立体图。
[0041]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可动接点3的立体图。
[0042]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槽部9的构造的说明图。
[0043]图15是表示专利文献I的现有的电接点的说明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5]I 接点构造
[0046]2 固定接点
[0047]2a 第一对置面
[0048]3 可动接点
[0049]3a 第二对置面[0050]3b第一边
[0051]3c第二边
[0052]3d第三边
[0053]3e外周部
[0054]4支承部
[0055]5转动轴
[0056]6凸部
[0057]6a上端部[0058]6b斜面
[0059]6c下端部
[0060]7中央凸部
[0061]8周边凸部
[0062]8A周边第一凸部
[0063]8B周边第二凸部
[0064]8C周边第三凸部
[0065]8D周边第四凸部
[0066]8E周边第五凸部
[0067]8F周边第六凸部
[0068]9槽部
[0069]9a上端部
[0070]9b侧面
[0071]9c下端部
[0072]10第一槽部
[0073]IOA左第一槽部
[0074]IOB右第一槽部
[0075]IOC中央第一槽部
[0076]11第二槽部
[0077]IlA左第二槽部
[0078]IlB右第二槽部
[0079]IlC中央第二槽部
[0080]12第三槽部
[0081]12A左第三槽部
[0082]12B右第三槽部
[0083]13第一间隙
[0084]14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8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将Xl方向设为左,将X2方向设为右,将Yl方向设为前方,将Y2方向设为后方,将Zl方向设为上方,将Z2方向设为下方,从而进行说明。
[0086]首先,使用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固定接点2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固定接点2的构造的说明图。图3(a)是固定接点2的俯视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A-A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可动接点3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可动接点3的构造的说明图。图5(a)是可动接点3的下表面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B-B剖面的剖视图。
[0087]如图1所示,接点构造I具备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可动接点3以与固定接点2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固定接点2的上方(Zl方向)。可动接点3的后方(Y2方向)与支承部4相连。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能够以转动轴5为中心进行转动。
[0088]固定接点2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状构件来制成。如图1所示,固定接点2形成为沿前后(Y1-Y2)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固定接点2具有在上(Zl)侧与可动接点3对置的第一对置面2a。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对置面2a形成为在左右(X1-X2)方向与前后(Y1-Y2)方向上具有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置面2a形成为以其中央为顶点而向上方(Zl方向)凸出的方式逐渐弯曲的凸面。
[0089]在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处配置有九个凸部6。凸部6在左右(X1-X2)方向上分为三列,在前后(Y1-Y2)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三个。以下,对于凸部6的各自位置,从左(Xl)方向朝向右(X2)方向设为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最终列),从前方(Yl方向)朝向后方(Y2方向)设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从而进行说明。
[0090]凸部6由配置于第二列的第二层的中央凸部7与配置在中央凸部7的周边的八个周边凸部8构成。中央凸部7配置在第一对置面2a的中央。周边凸部8由配置在第二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一凸部8A、配置在第一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二凸部SB、配置在第三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三凸部SC及配置在第一列与第三列的第二层的两个周边第四凸部8D构成。八个周边凸部8配置在以第一对置面2a的中央为中心而形成点对称的位置处。
[0091]可动接点3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状构件制成。如图1所示,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 一体地形成。图1所示的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之中,在前后(Y1-Y2)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部分是可动接点3,可动接点3的后方(Y2方向)的弯曲部分是支承部4。
[0092]支承部4在上下(Z1-Z2)方向上弯曲并且向可动接点3的后方(Y2方向)延伸。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形成能够以通过支承部4的前后(Y1-Y2)方向的中间附近而向左右(X1-X2)方向延伸的转动轴5为中心进行转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与转动轴5配置在分离的位置,当可动接点3转动时,使第二对置面3a的位置在上下(Z1-Z2)方向上发生变化。
[0093]可动接点3在下(Z2)侧具有与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对置的第二对置面3a。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对置面3a形成为在左右(X1-X2)方向与前方(Yl方向)上具有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以下,将第二对置面3a的左(Xl)侧的边设为第一边3b,将右(X2)侧的边设为第二边3c,将前方(Yl方向)的边设为第三边3d,从而进行说明。第一边3b、第二边3c与第三边3d成为与第二对置面3a的外周相连的外周部3e。[0094]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处形成有六个槽部9。槽部9由在前后(Y1-Y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一个第一槽部10及在左右(X1-X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五个第二槽部11构成。
[0095]第一槽部10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左右(X1-X2)方向的中央。第一槽部10的前方(Yl方向)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三边3d。
[0096]第二槽部11由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左(Xl)侧的两个左第二槽部11A、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右(X2)侧的两个右第二槽部IIB及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前后(Y1-Y2)方向的中央的一个中央第二槽部IlC构成。两个左第二槽部IlA的左(Xl)侧的端部分别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一边3b。两个右第二槽部IlB的右(X2)侧的端部分别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二边3c。中央第二槽部IlC的左(Xl)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一边3b。中央第二槽部IlC的右(X2)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二边3c。
[0097]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处还形成有两个第三槽部12。两个第三槽部12在前后(Y1-Y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三槽部12由配置在第一槽部10的左(Xl)侧的左第三槽部12A与配置在第一槽部10的右(X2)侧的右第三槽部12B构成。
[0098]接着,使用图6至图8对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配置进行说明。图6是从上面观察图1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配置的说明图。图7是从侧面观察图6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配置的说明图。图7表示图6的C-C剖面。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凸部6与槽部9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在图8中,作为代表而表示凸部6中的周边第四凸部8D与槽部9中的中央第二槽部IlC之间的关系。
[0099]如图6及图7所示,可动接点3配置在固定接点2的上方(Zl方向)。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与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对置。而且,如图6所不,可动接点3的槽部9与固定接点2的凸部6彼此对置。第一槽部10与中央凸部7及两个周边第一凸部8A对置。两个左第二槽部IlA分别与第二周边凸部SB对置。两个右第二槽部IlB分别与第三周边凸部8C对置。中央第二槽部IlC与中央凸部7及两个第四周边凸部8D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槽部12没有与任一凸部6对置。
[0100]对于凸部6与槽部9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作为代表,对凸部6中的周边第四凸部8D与槽部9中的中央第二槽部IlC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凸部6(周边第四凸部8D)具有上端部6a、以从上端部6a向倾斜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的两个斜面6b及与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相连的两个下端部6c。若将凸部6的下端部6c附近的宽度设为第一宽度W1、将凸部6的上端部6a附近的宽度设为第二宽度W2时,第一宽度Wl变得比第二宽度W2要宽。
[0101]槽部9(中央第二槽部11C)具有上端部9a、从上端部9a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9b及与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相连的两个下端部9c。若将槽部9的下端部9c附近的槽宽度设为第三宽度W3,则第三宽度W3形成得比图8 (a)所示的第一宽度Wl要窄,并且比第二宽度W2要宽。
[0102]槽部9 (中央第二槽部11C)配置在凸部6 (周边第四凸部8D)的上方(Zl方向)。并且,配置槽部9 (中央第二槽部11C),使得槽部9 (中央第二槽部11C)的上端部9a位于凸部6(周边第四凸部8D)的上端部6a的上方(Zl方向),槽部9(中央第二槽部11C)的两个下端部9c分别位于凸部6(周边第四凸部8D)的斜面6b的上方(Zl方向)。因此,当可动接点3向下方(Z2方向)移动时,凸部6 (周边第四凸部8D)的两个斜面6b与槽部9 (中央第二槽部11C)的两个下端部9c分别接触。
[0103]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在其他位置的凸部6也与周边第四凸部8D相同地具有上端部6a、两个斜面6b与两个下端部6c。配置在其他位置的槽部9也与中央第二槽部IIC相同地具有上端部9a、两个侧面9b与两个下端部9c。而且,当可动接点3向下方(Z2方向)移动时,凸部6的两个斜面6b与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分别接触。
[0104]接着,使用图9及图11对接点构造I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将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远离的状态设为操作前(或操作后),将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接触的状态设为操作时,从而进行说明。图9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接点构造I的动作的说明图。图9(a)是操作前,图9(b)是操作时。图10是示意性表示图7所示的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0(a)是操作前,图10(b)是操作时。图11是示意性表示图8所示的凸部6与槽部9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1(a)是操作前,图11(b)是操作时。在图11中,作为代表而表示凸部6中的周边第四凸部8D与槽部9中的中央第二槽部IlC的动作。
[0105]首先,使用图9而说明接点构造I的动作。如图9所示,在操作前,可动接点3位于固定接点2的上方(Zl方向)。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远离。在操作时,从外部施加力而使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以转动轴5为中心转动。然后,将可动接点3向下方(Z2方向)移动而使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接触。在操作后,解除来自外部的力,利用未图示的机构使可动接点3与支承部4向与操作时相反的方向转动。然后,可动接点3向上方(Zl方向)移动,再次返回到操作前的状态。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如上所述反复接触或分离。
[0106]接着,使用图10及图11对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操作前,如图10所示,可动接点3的槽部9位于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上方(Zl方向)。而且,如图11所示,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位于凸部6的两个斜面6b的上方(Zl方向)。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两个斜面6b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远离。在操作时,如图10所示,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向下方(Z2方向)移动,可动接点3的槽部9靠近固定接点2的凸部6。然后,如图11所示,凸部6的两个斜面6b与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分别接触。在操作后,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向上方(Zl方向)移动,再次使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两个斜面6b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远离。
[0107]如图11所示,伴随着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在凸部6的上端部6a与槽部9的上端部9a之间出现间隙。将该间隙设为第一间隙13,将第一间隙13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D1。在凸部6的下端部6c与槽部9的下端部9c之间也出现间隙。将该间隙设为第二间隙14,将第二间隙14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D2。另外,伴随着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的位置在上下(Z1-Z2)方向上发生变化,可动接点3进行振动。
[0108]需要说明的是,在操作时,不需要使固定接点2的九个凸部6中的全部凸部6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凸部6与其一方斜面6b对应的槽部9的下端部9c接触,则能够实现作为接点的功能。
[0109]接着,对异物的去除的原理进行说明。首先,对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斜面6b上产生有异物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凸部6的斜面6b上产生的异物容易沿着凸部6的斜面6b向凸部6的下端部6c移动。并且,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成为以向上方(Zl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凸面,因此向凸部6的下端部6c移动的异物容易沿着第一对置面2a而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周部3e的方向移动。因此,利用伴随着固定接点2和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使异物从凸部6的斜面6b经由第一对置面2a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部移动,能够将其从接点构造I去除。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下端部6c产生有异物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第一对置面2a的构造,使异物从凸部6的下端部6c经由第一对置面2a而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部移动,能够将其从接点构造I去除。
[0110]接着,对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之间产生有异物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处形成槽部9,当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接触时,在凸部6的上端部6a与槽部9的上端部9a之间出现第一间隙13。因此,即便在凸部6的上端部6a与槽部9的上端部9a之间产生异物,也不会伴随着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而压碎异物,并且能够使异物沿着槽部9的延长方向而通过第一间隙13移动。因此,对异物作用伴随着固定接点2和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使异物沿着槽部9的延长方向移动后向第一对置面2a之上落下,能够使其从第一对置面2a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部移动。这样能够将异物从接点构造I去除。
[0111]在这样的接点构造I中,例如在全部的槽部9以仅向前后(Y1-Y2)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将异物从凸部6的上端部6a移动的方向限定为前后(Y1-Y2)方向。因此,当从多个凸部6逐个向槽部9供给异物时,异物的去除无法赶得上异物的供给,容易使槽部9堵塞。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由在前后(Y1-Y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一个第一槽部10及在左右(X1-X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五个第二槽部11构成,能够使在九个凸部6处产生的异物在前后(Y1-Y2)方向与左右(X1-X2)方向上分散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异物的移动在一个方向上集中,从而能够抑制槽部9的堵塞。
[0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延伸至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的外周部3e,因此即便向槽部9逐个供给异物,也可以从外周部3e侧朝向第二对置面3a的外部容易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槽部9的堵塞。
[01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10和中央第二槽部IlC皆与中央凸部7对置,并且在第二对置面3a的中央处彼此正交。因此,利用第一槽部10和中央第二槽部11C,能够使在中央凸部7处产生的异物向前后(Y1-Y2)方向与左右(X1-X2)方向分散移动。而且,即便从中央凸部7向槽部9逐个供给异物,也能够抑制槽部9的堵塞。
[0114]接着,对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斜面6b上附着有异物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中的五个第二槽部11向与转动轴5平行的方向延伸。而且,在操作时,通过使可动接点3以转动轴5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使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接触。因此,在操作时,第二槽部11(槽部9)以从凸部6的上方(Zl方向)迂回的方式与凸部6接触。而且,第二槽部11 (槽部9)的下端部9c以与凸部6的斜面6b擦蹭的方式设置而与凸部6的斜面6b接触。在与第二槽部11对置的凸部6的斜面6b附着有异物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这样的第二槽部11 (槽部9)的动作而将其从凸部6的斜面6b擦除。
[011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在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形成有分为三列而排列配置的九个凸部6。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形成有与九个凸部6的任一凸部对置且可与凸部6接触或分离的直线状的六个槽部9。因此,能够使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之间产生的异物通过伴随着固定接点2和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而沿着可动接点3的槽部9进行移动。并且,利用配置在彼此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槽部10与第二槽部11,能够使异物在前后(Y1-Y2)方向与左右(X1-X2)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便从凸部6逐个向槽部9供给异物,也能够防止异物的移动向一个方向集中,从而能够抑制槽部9的堵塞。其结果是,能够从接点构造I去除异物且防止异物的滞留,因此即便反复进行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
[011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凸部6各自具有两个斜面6b,两个斜面6b配置为能够与同凸部6对置的各个槽部9的下端部9c接触或分离。在凸部6与槽部9为这样构造的情况下,当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接触时,在凸部6的上端部6a与槽部9的上端部9a之间出现第一间隙13。然后,能够使在固定接点2的凸部6与可动接点3的槽部9之间产生的异物通过第一间隙13进行移动。因此,使异物沿着槽部9容易移动。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形成为以向上方(Zl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凸面,因此在第一对置面2a之上产生的异物容易沿着第一对置面2a而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周部3e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伴随着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的振动,使异物从凸部6的斜面6b经由第一对置面2a而向第一对置面2a的外部移动,从而能够去除异物。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六个槽部9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外周部3e,因此即便向槽部9逐个供给异物,也可以将其从第二对置面3a的外周部3e向第二对置面3a的外部容易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槽部9的堵塞。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1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第一槽部10和中央第二槽部IlC皆与中央凸部7对置,并且在第二对置面3a的中央处彼此正交。因此,能够使在中央凸部7处产生的异物通过第一槽部10与中央第二槽部IlC而向前后(Y1-Y2)方向与左右(X1-X2)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即便从中央凸部7向槽部9逐个供给异物,也能够抑制槽部9的堵塞。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可动接点3是具有在左右(X1-X2)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5的转动型的接点,能够以转动轴5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且,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配置在与转动轴5分离的不同位置。因此,伴随着固定接点2与可动接点3的接触或分离,可动接点3转动,使第二对置面3a的位置在上下(Z1-Z2)方向上变化而产生振动。而且,能够利用这样的振动而促进异物的移动。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构造I中,五个第二槽部11与转动轴5平行配置。因此,在操作时,第二槽部11 (槽部9)以从凸部6的上方(Zl方向)迂回的方式与凸部6接触。而且,第二槽部11 (槽部9)的下端部9c以与凸部6的斜面6b擦蹭的方式设置而与凸部6的斜面6b接触。利用这样的第二槽部11 (槽部9)的动作,能够将附着在与第二槽部11对置的凸部6的斜面6b上的异物从斜面6b擦除。其结果是,异物的去除变得更加容易。
[0122]以上,如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异物的滞留,能够提供即便反复进行接点的接触或分离也可以稳定接触的接点构造。
[012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以下那样的变形例中,也能够期待上述那样的效果。
[0124]以下,使用图12至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固定接点的立体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可动接点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槽部的构造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125]本变形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变更了固定接点2的凸部6的配置、可动接点3的槽部9的配置及槽部9的剖面形状,除此之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0126]首先,对本变形例的凸部6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固定接点2的第一对置面2a处配置有13个凸部6。凸部6在左右(X1-X2)方向上分为五列,在前后(Y1-Y2)方向上各自排列配置有两个或三个。以下,对于凸部6的各自位置,从左(Xl)方向朝向右(X2)方向设为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最终列),从前方(Yl方向)朝向后方(Y2方向)设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从而进行说明。
[0127]凸部6由配置在第三列的第二层的中央凸部7及配置在中央凸部7的周边的12个周边凸部8构成。中央凸部7配置在第一对置面2a的中央。周边凸部8由配置在第三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一凸部8A、配置在第一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二凸部SB、配置在第五列的第一层与第三层的两个周边第三凸部SC、配置在第一列与第五列的第二层的两个周边第四凸部8D、配置在第二列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两个周边第五凸部SE、及配置在第四列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两个周边第六凸部8F构成。12个周边凸部8配置在以第一对置面2a的中央为中心而形成点对称的位置。
[0128]接着,对本变形例的槽部9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处形成有直线状的八个槽部9。槽部9由在前后(Y1-Y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三个第一槽部10与在左右(X1-X2)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五个第二槽部11构成。
[0129]第一槽部10由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左(Xl)侧的左第一槽部10A、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右(X2)侧的右第一槽部IOB及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左右(X1-X2)方向的中央处的中央第一槽部IOC构成。左第一槽部IOA与两个周边第五凸部8E对置。右第一槽部IOB与两个周边第五凸部8E对置。中央第一槽部IOC与中央凸部7和两个周边第三凸部8C对置。左第一槽部10A、右第一槽部IOB与中央第一槽部IOC的前方(Yl方向)的端部分别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三边3d。
[0130]第二槽部11由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左(Xl)侧的两个左第二槽部11A、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右(X2)侧的两个右第二槽部IIB及配置在第二对置面3a的前后(Y1-Y2)方向的中央的一个中央第二槽部IlC构成。左第二槽部IlA分别与周边第二凸部8B对置。左第二槽部IlA的左(Xl)侧的端部分别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一边3b。右第二槽部IlB分别与周边第三凸部SC对置。右第二槽部IlB的右(X2)侧的端部分别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二边3c。中央第二槽部IlC与中央凸部7和两个周边第二凸部8B对置。中央第二槽部IlC的左(Xl)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一边3b。中央第二槽部IlC的右(X2)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对置面3a的第二边3c。
[0131]接着,对本变形例的槽部9的剖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槽部9各自具有上端部9a、两个侧面%、与可动接点3的第二对置面3a相连的两个下端部9c。侧面9b形成以从上端部9a倾斜而向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的斜面。若将槽部9的下端部9c附近的槽宽度设为第三宽度W3、将上端部9a附近的槽宽度设为第四宽度W4,则第三宽度W3变得比第四宽度W4要宽。如此,槽部9的侧面9b即使是具有倾斜的斜面也没有关系。其中,槽部9的两个侧面9b的倾斜变得比凸部6的两个斜面的倾斜陡峭。因此,在操作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使凸部6的两个斜面6b与槽部9的两个下端部9c各自接触。
[0132]以上,对本变形例进行了说明,这样的变形例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所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接点构造,该接点构造具备固定接点、及与所述固定接点对置配置且可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点具有与所述可动接点对置的第一对置面, 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至少分为三列而排列配置的多个凸部, 所述可动接点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在所述第二对置面形成与所述多个凸部中的任一个凸部对置且可与其接触或分离的直线状的多个槽部, 所述多个槽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凸部中配置于中间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一槽部及与配置于第一列或最终列的凸部对置的第二槽部, 所述第二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槽部正交的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各自至少具有两个斜面, 所述两个斜面配置为可与同所述凸部对置的各个所述槽部接触或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是弯曲的凸面, 在所述凸面上形成有所述多个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对置面的外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部中的一个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 所述多个槽部中的至少两个槽部与配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的所述凸部对置,并且彼此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点是具有转动轴的转动型的接点, 在所述可动接点的与所述转动轴不同的位置处配置有所述第二对置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中的任一者沿着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方向配置。
【文档编号】H01H1/06GK203706911SQ201320797232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土谷智明, 小山昭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