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1170发布日期:2018-07-31 17:08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是整体式结构,整体组装到断路器本体上。整体式板后接线装置的体积大,占用空间,材料成本较高。

众所周知的是,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的方向需要与外部电路的接线排的接线端的方向一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外部电路的接线排的放置方向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垂直的,所以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的方向可调就非常有必要。目前,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的方向有能调节90°的,也有不能调节的。即使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的方向可以调节90°,也是在板后接线装置出厂时就确定好方向的,现场调节极其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包括:接线柱,包括安装部和接线端;以及板后塞座,包括连接部和包覆部,其中,安装部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中的进/出线连接板上,连接部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基座或安装部上,包覆部包覆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是分散式结构,安装灵活方便,体积小,节省空间,材料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旋转90°后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部分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决不限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和算法,而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元素、部件和算法的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

鉴于以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板后接线装置10包括接线柱102和板后塞座104,其中:接线柱102包括接线端102-2和安装部102-4;板后塞座104包括连接部104-2和包覆部104-4;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中的进/出线连接板202上,从而实现断路器中的进/出线连接板202与接线柱102的导电连接;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基座20或者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包覆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的至少一部分,以满足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的被暴露在外部的一端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方式固定到断路器基座20上,其中该卡扣连接方式被设计为:连接部104-2被实现为截面为U形的凸台,断路器基座20上设置有与该U形凸台相对应的凹槽,该U形凸台和与其对应的凹槽卡扣连接。这里,板后塞座104嵌入到断路器基座20中,配合上面描述的U形凸台的内侧面与接线柱102之间的间隙,可成倍增加爬电距离,满足规定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要求,从而成倍缩小产品高度方向的几何尺寸,满足小型化需求,增加产品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可以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中的进/出线连接板202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是分散式结构,安装灵活方便,体积小,节省空间,材料成本低。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的接线端旋转90°后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部分的俯视剖视图。可以看出,图2至图4所示的板后接线装置除了包括图1所示的板后接线装置的所有组成部分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设置。

如图2至图4所示,板后接线装置10还包括定位轴106;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设置有相互夹角为90°的2个盲孔102-4-2;定位轴106的一端穿入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的盲孔102-4-2,另一端放置在断路器基座20上的凹槽204中;定位轴106与两个盲孔102-4-2、以及断路器基座20上的凹槽204配合实现接线柱102的接线端102-2的方向调节。另外,接线端102-2设置有接线孔102-2-1。

如图2至图4所示,板后塞座104是薄壁结构;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内侧设置有一圈凸起104-4-1;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设置有与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内侧的凸起104-4-1相对应的一圈凹槽102-4-1;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上的凸起104-4-1与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的凹槽102-4-1配合定位,使板后塞座104与接线柱102固定;当板后接线装置10被安装到断路器基座20上时,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包覆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后塞座104可以由弹性绝缘材料制成;此时,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4上也可以没有凸起104-4-1,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也可以没有相应的凹槽102-4-1;由于弹性绝缘材料的特性,不仅可以实现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与断路器基座20的紧配合,而且可以实现板后塞座104的包覆部104-3和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的紧配合,相当于双保险,更加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后塞座104也可以由非弹性绝缘材料制成;此时,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可以压入断路器基座20上的凹槽中并与断路器基座20上的凹槽形成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板后塞座104与断路器基座20固定。

在以上结合图2至图4描述的实施例中,因连接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有2个成90°设置的盲孔102-4-2,接线柱102的接线端102-2可以安装成2个成90°的接线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接线方向,便于断路器的接线,可以扩大断路器的应用范围。断路器基座20上设置有2个放置定位轴106的凹槽204,便于改变接线柱102的接线方向,即无论是顺时针转动还是逆时针转动,任意方向旋转90°都可以改变接线方向;而不用一个方向旋转90°,另一个方向旋转270°。接线柱102的接线方向确定后,其安装部102-4与断路器中的进/出线连接板202通过诸如螺栓之类的紧固件紧固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柱102的靠近接线柱102的接线端102-2的一端也可以设置有通孔;断路器基座20上设置有十字形沟槽;定向轴106穿过接线柱102上的通孔,落入断路器基座20上的十字形沟槽中的其中一向凹槽中;当定向轴106落入十字沟槽中的另外一向凹槽中,接线柱102的方向旋转90°。也就是说,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接线柱102的方向调节。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断路器基座安装在一起的局部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限制,作为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的U形凸台具有以下特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特点:1)该U形凸台的顶面104-6与底面104-7之间的距离大于5mm;以及2)该U形凸台的内侧面104-8与接线柱102之间存在大于1mm的间隙,易于在间隙中增加绝缘材料,有益于在高度不增加的前提下成倍提高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值。上述两个特点相结合可成倍增加爬电距离,满足规定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要求,从而成倍缩小产品高度方向的几何尺寸,满足小型化需求,增加产品竞争力。另外,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的底面104-7与包覆部104-4的底面104-9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其中,U形凸台的底面与连接部104-2的底面为同一平面,即平面104-7。

如以上已经提到的,为了将板后接线装置10固定在断路器基座20上,需要在断路器基座20上设置与板后接线装置10的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相对应的凹槽,例如图4中所示的封闭的环形深槽。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结合图5描述的U形凸台的以上特点同样适用于结合图2至图4描述的U形凸台;并且板后塞座104的连接部104-2也可以可拆卸地固定到接线柱102的安装部102-4上(而不是可拆卸地固定到断路器基座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是分散式结构,安装灵活方便,体积小,节省空间,材料成本低。进一步地,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在断路器的板后接线装置,可以很方便地调整接线柱的方向。

本发明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