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4574阅读:1032来源:国知局
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家大电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国家电网公司已构建了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为骨干网架的坚强输电网。根据十三五电网规划,电网建设最终目标是提高末端用户侧电能质量,则更加侧重于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重要和关键负荷用户日益增多,例如中央政府各部门、航天及军事部门、各种高科技精密产业园、大型医院、银行证券等,电网末端的敏感性负载也在快速增加,敏感性负载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电压暂降和短时断电是目前影响电力质量的主要因素,几个周波的供电电压暂降将严重影响用户设备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做到不停电切换,确保连续不间断供电,不允许出现电压暂降和短时断电等暂态电能质量问题。

目前,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通常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为了实现不间断供电,通常采用快速切换装置将负荷用户从故障母线切换到无故障母线,要求敏感负载在10ms之内从故障电源切换到无故障电源。快速切换装置的核心元件为切换开关,其切换速度直接影响暂态电能质量。一般而言,以普通机械切换开关为元件的快速切换装置,其切换时间在100ms~200ms,相当于5到10个周波。然而,以固态切换开关(SSTS)为核心元件的快速切换装置由晶闸管组成的电力电子切换开关,虽然能够满足敏感和关键负载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苛刻要求,但是,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晶闸管会流过较大负荷电流,产生较大热量和损耗,必须采取一定冷却措施,增加系统复杂性和运行维护费用,降低了装置效率和可靠性,同时该快速切换装置综合费用较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目前,基于双向电磁斥力机构为基础而设计的快速真空开关,其结构简单、分合闸速度快,通态损耗较小,应用更为广泛。该双向电磁斥力机构是利用涡流原理使金属盘与线圈产生电磁斥力从而带动动触头运动完成分合闸动作的。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进行分闸操作时,给分闸线圈27通入脉冲电流时,其在金属盘28感应形成涡流,涡流与通入电流后的分闸线圈27之间产生电磁斥力,电磁斥力驱动金属盘28向下快速运动,带动动导电杆24向下运动,进而带动动触头22向下做分闸运动,使得动触头22与静触头21相分离;当进行合闸操作时,给合闸线圈29通入脉冲电流,其在金属盘18感应形成涡流,涡流与通入电流后的合闸线圈29之间产生电磁斥力,电磁斥力驱动金属盘28向上快速运动,带动动导电杆24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动触头22向上做合闸运动,使得动触头22与静触头21相接触。碟形弹簧26可使动触头保持在分闸或者合闸位置。

上述金属盘-线圈形式的双向电磁斥力机构适用于1mm~3mm开距的短行程单相开合装置,虽然较传统操动机构来说,分闸时间已经缩短,但是,其对电磁能利用率较低,感应出电磁斥力较小且衰减较快,不适用于运动行程达十几个毫米的开合装置。其次,该双向电磁斥力机构采用碟形弹簧26在分闸或者合闸位置保持,容易产生弹跳影响装置开合。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快速切换装置的分合闸速度慢且运动行程短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传动杆、置于壳体内的电磁驱动机构和力保持机构;其中,传动杆可滑动地贯穿于壳体,传动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主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相连接,传动杆的第二端用于与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相连接;电磁驱动机构与传动杆相连接,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力,电磁力驱动传动杆向主电源开合装置或者向备电源开合装置运动,以使主电源开合装置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力保持机构与传动杆相连接,用于对传动杆施加保持力,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和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电磁驱动机构包括:沿壳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静线圈、第二静线圈和动线圈;其中,第一静线圈和第二静线圈均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并且,第一静线圈和第二静线圈具有预设距离,动线圈置于第一静线圈和第二静线圈之间,动线圈套设且连接于传动杆,传动杆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静线圈和第二静线圈;第一静线圈与动线圈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使传动杆向主电源开合装置运动的斥力;第二静线圈与动线圈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使传动杆向备电源开合装置运动的斥力。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电磁驱动机构还包括:超导线圈;其中,超导线圈与壳体的侧壁相连接,第一静线圈、第二静线圈和动线圈均置于超导线圈内;超导线圈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加快传动杆运动的洛伦电磁力。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还包括:隔板;其中,隔板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隔板用于将壳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电磁驱动机构置于第一腔体内,力保持机构置于第二腔体内,传动杆可滑动地穿设于隔板。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第一静线圈与壳体的顶壁相连接,第二静线圈与隔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隔板为磁轭隔板。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力保持机构包括:环形的永磁体和铁芯;其中,永磁体与壳体的侧壁相连接,传动杆穿设且连接于铁芯,铁芯可滑动地穿设于永磁体;永磁体、铁芯和壳体的底壁形成第一磁路,第一磁路用于对铁芯施加使主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的保持力;永磁体、铁芯和隔板形成第二磁路,第二磁路用于对铁芯施加使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的保持力。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力保持机构还包括:导磁环;其中,导磁环套设于永磁体与铁芯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永磁体与壳体的底壁之间、以及永磁体与隔板之间均设置有不导磁的垫板。

进一步地,上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中,壳体为磁轭壳体。

本发明中,通过电磁驱动机构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的电磁力驱动传动杆的运动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能够大大缩短了在主电源开合装置和备电源开合装置之间的切换时间,避免了切换的延时,并且电磁驱动机构的电磁力是通入电流后产生的,电磁能量利用率高,使得切换速度最大幅度加快,电磁力衰减速度慢,运动行程较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快速切换装置的分合闸速度慢且运动行程短的问题;此外,力保持机构对传动杆施加的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和备电源开合装置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该保持力的性能稳定,能够有效地确保主电源开合装置或备电源开合装置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双向电磁斥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3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两端分别与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相连接,具体地,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一端与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相连接,另一端与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相连接。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出现故障时,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则备电源开合装置6开始工作。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恢复正常时,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分离,而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则主电源开合装置5开始工作,从而实现了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不停电切换。

如图所示,该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包括:壳体7、传动杆16、电磁驱动机构2和力保持机构3。其中,壳体7为磁轭制成的壳体,传动杆16可滑动地贯穿于壳体7,即传动杆16穿设于壳体7,并且传动杆16的两端均伸出至壳体7的外部,以及传动杆16在壳体7内可左右(相对于图4而言)滑动。传动杆16的第一端置于壳体7的外部,用于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相连接。传动杆16的第二端也置于壳体7的外部,传动杆16的第二端用于与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相连接。

电磁驱动机构2设置于壳体7内,电磁驱动机构2与传动杆16相连接,电磁驱动机构2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驱动传动杆16向主电源开合装置5运动,以使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实现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工作;或者,电磁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传动杆16向备电源开合装置6运动,以使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实现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工作。具体地,该电磁力可以为电磁吸力,也可以为电磁斥力。该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可以与主流脉冲电源1相连接,主流脉冲电源1为电磁驱动机构2提供直流脉冲电流。

力保持机构3设置于壳体7内,力保持机构3与传动杆16相连接,力保持机构3用于对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该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以及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具体地,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时,力保持机构3对传动杆16施加的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当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时,力保持机构3对传动杆16施加的保持力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

具体实施时,电磁驱动机构2与力保持机构3均可以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驱动机构2驱动传动杆16向左或者向右运动以实现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并且驱动力保持机构3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

工作过程为: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出现故障时,电磁驱动机构2在通入脉冲直流电流后产生电磁力,电磁力驱动传动杆16向左运动,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并且力保持机构3为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则备电源开合装置6导通,即开始工作,主电源开合装置5关断。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恢复正常时,电磁驱动机构2在通入脉冲直流电流后产生的电磁力驱动传动杆16向右运动,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分离,而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并且力保持机构3为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则主电源开合装置5导通,即开始工作,备电源开合装置6关断。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电磁驱动机构2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的电磁力驱动传动杆16的运动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能够大大缩短了在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之间的切换时间,避免了切换的延时,并且电磁驱动机构2的电磁力是通入电流后产生的,电磁能量利用率高,使得切换速度最大幅度加快,电磁力衰减速度慢,运动行程较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快速切换装置的分合闸速度慢且运动行程短的问题;此外,力保持机构3对传动杆16施加的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该保持力的性能稳定,能够有效地确保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正常工作。

继续参见图3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电磁驱动机构2可以包括:第一静线圈8、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其中,第一静线圈8和第二静线圈15均沿壳体7的轴向(图4中的由左至右的方向)设置于壳体7内。第一静线圈8和第二静线圈15均与壳体7的内壁相连接,使得第一静线圈8与第二静线圈15均相对于壳体7保持固定状态。第一静线圈8与第二静线圈15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动线圈10置于第一静线圈8与第二静线圈15之间,并且,动线圈10在第一静线圈8与第二静线圈15之间可左右(相对于图4而言)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静线圈8靠近备电源开合装置6设置,第二静线圈15靠近主电源开合装置5设置。具体实施时,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动线圈10套设于传动杆16,并且,动线圈10与传动杆16相连接,则动线圈10的左右运动带动传动杆16的左右运动。传动杆16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静线圈8和第二静线圈15,具体地,第一静线圈8和第二静线圈15均为圆环状,传动杆16穿设于第一静线圈8的内部和第二静线圈15的内部,并且,传动杆16在第一静线圈8的内部和第二静线圈15的内部均可左右(相对于图4而言)滑动。

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可以产生电磁斥力,也可以产生电磁吸力,无论是电磁斥力还是电磁吸力,该电磁力均可以使得传动杆16向主电源开合装置5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以产生使传动杆16向主电源开合装置5运动的电磁斥力为例进行说明的。具体地,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斥力,其值为该电磁斥力使得动线圈10向右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右运动,进而带动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向右运动,从而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其中,电流可以为脉冲直流电流。

具体实施时,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斥力的方法可以为第一静线圈8和动线圈10绕向相反且串联连接,通过电容器向第一静线圈8和动线圈10放电,以使产生电磁斥力;也可以是,第一静线圈8和动线圈10分别与两个直流脉冲电源相连接,两个直流脉冲电源分别为第一静线圈8和动线圈10提供反向脉冲直流电流,以产生电磁斥力,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根据可知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通入的脉冲直流电流越大,电磁斥力越大。

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可以产生电磁斥力,也可以产生电磁吸力,无论是电磁斥力还是电磁吸力,该电磁力均可以使得传动杆16向备电源开合装置6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以使产生使传动杆16向备电源开合装置6运动的电磁斥力为例进行说明的。具体地,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斥力,其值为该电磁斥力使得动线圈10向左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左运动,进而带动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向左运动,从而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电流可以为脉冲直流电流。

具体实施时,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电磁斥力的方法可以为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绕向相反且串联连接,通过电容器向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放电,以使产生电磁斥力;也可以是,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分别与两个直流脉冲电源相连接,两个直流脉冲电源分别为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提供反向脉冲直流电流,以产生电磁斥力,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根据可知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通入的脉冲直流电流越大,电磁斥力越大。

具体实施时,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时,动线圈10与第二静线圈15也正好相接触;当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时,动线圈10与第一静线圈8也正好相接触。

具体实施时,第一静线圈8、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均可以为超导线圈。在超导状态下,基于零电阻特性,通电电流可以达到极限电场强度。当第一静线圈8、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通入脉冲直流电时,超导线圈具有出色的载流性能和较弱的磁场衰减特性,在10特斯拉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超度12000安培/每平方厘米。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断开主电源开合装置5时,给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同时通入脉冲直流电流,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瞬间产生大的电磁斥力,该电磁斥力使得动线圈10向左运动,由于动线圈10与传动杆16相连接,所以,动线圈10的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左运动,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分离,而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实现了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启动。这时,力保持机构3会对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断开备电源开合装置6时,给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同时通入脉冲直流电流,第一静线圈8和动线圈10瞬间产生大的电磁斥力,该电磁斥力使得动线圈10向右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右运动,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分离,而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实现了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启动。这时,力保持机构3会对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的接触是通过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通入电流产生的电磁斥力实现的,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的接触是通过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通入电流产生的电磁斥力实现的,使得电磁能量利用率高,电磁斥力大,大大提高了切换速度,持续时间长,延长了运动行程,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继续参见图3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电磁驱动机构2还可以包括:超导线圈9。其中,超导线圈9为圆环体。超导线圈9与壳体7的侧壁相连接,第一静线圈8、第二静线圈15和动线圈10均置于超导线圈9内。超导线圈9为嵌入式绕组超导线圈。超导线圈9用于在通入电流后产生加快传动杆16运动的洛伦电磁力。具体地,超导线圈9可以通入脉冲直流电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参见图3,超导线圈9可以与直流脉冲电源相连接,直流脉冲电源为超导线圈提供脉冲直流电流,壳体7内超导线圈9的区域为强磁场区4,该强磁场区4会瞬间充满径向高磁场(磁力线B0、B1、B2、B3、B4、B5),此时,动线圈10以一定速度V向上(相对于图3而言)快速切割高磁场的磁力线,其值为由此产生的洛伦电磁力与之前产生的电磁斥力叠加爆发,电磁力耦合爆发瞬间驱动动线圈10以微秒级特快速向上运动,进而带动传动杆16快速向上运动。

具体实施时,当传动杆16向左运动以使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时,超导线圈9驱动动线圈10快速向左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左运动。当传动杆16向右运动以使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时,超导线圈9驱动动线圈10快速向右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右运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当向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通入脉冲直流电流时,第一静线圈8与动线圈10之间瞬间产生大的电磁斥力,动线圈10在电磁斥力作用下,快速向右运动。此时,给超导线圈9通入脉冲电流,超导线圈9的区域会瞬间充满径向高磁场,动线圈10向右以一定速度快速切割高磁场的磁力线,产生洛伦电磁力,该洛伦电磁力与之前产生的电磁斥力叠加爆发,电磁力耦合爆发瞬间驱动动线圈10以微秒级特快速向右运动,进而带动传动杆16快速向右运动,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同理,当向第二静线圈15与动线圈10通入脉冲直流电流,并且,超导线圈9通入脉冲电流后,产生的电磁力与洛伦电磁力叠加爆发,电磁力耦合爆发瞬间驱动线圈10以微秒级特快速向左运动,进而带动传动杆16快速向左运动,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超导线圈9通入电流产生的洛伦电磁力与电磁斥力进行叠加,利用电磁力爆发原理使得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能够获得特大的加速度,大幅度提高了切换速度,能够实现零延时地完成主电源开合装置5与备电源开合装置6之间的切换,并且,大大提高了电磁能量利用率,电磁衰减缓慢,适用于长距离驱动,延长了运动行程。

参见图4和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还可以包括:隔板11。其中,隔板11与壳体7的内壁相连接,隔板11用于将壳体7分为第一腔体71和第二腔体72。具体地,隔板11的形状与壳体7的形状相匹配,使得第一腔体71和第二腔体72均为封闭空间。第一腔体71可以靠近主电源开合装置5,则第二腔体72靠近备电源开合装置6,当然,第一腔体71也可以靠近备电源开合装置6,则第二腔体72靠近主电源开合装置5,本实施例对于第一腔体71与第二腔体72在壳体7内的位置不做限制,但是,在本实施例是以第一腔体71靠近备电源开合装置6,第二腔体72靠近主电源开合装置5为例进行介绍的。优选的,隔板11为磁轭隔板。

电磁驱动机构2置于第一腔体71内,力保持机构3置于第二腔体72内。由于传动杆16可滑动地贯穿于壳体7,所以传动杆16可滑动地穿设于隔板1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板11,将电磁驱动机构2和力保持机构3分隔开,避免两个机构之间相互影响,确保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稳定运行。

继续参见图4和图5,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静线圈8、第二静线圈15、动线圈10和超导线圈9均置于第一腔体71内。第一静线圈8是与壳体7的顶壁73相连接,第二静线圈15是与隔板11相连接,超导线圈9与壳体7的侧壁相连接。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静线圈8与第二静线圈15更好地与壳体7进行固定。

参见图3至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力保持机构3可以包括:环形的永磁体12和铁芯13。其中,永磁体12与铁芯13均置于第二腔体72内,永磁体12为环形体,永磁体12与壳体7的侧壁相连接,使得永磁体12与壳体7保持固定的状态。传动杆16穿设且连接于铁芯13,即传动杆16贯穿于铁芯13,并且,传动杆16的第二端伸出铁芯13和壳体7的底壁74与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相连接。传动杆16与铁芯13相连接,则传动杆16的向左运动或者向右运动带动铁芯13向左运动或者向右运动。铁芯13为柱状体,铁芯13可滑动地穿设于永磁体12,具体地,铁芯13在永磁体12的内部可跟随传动杆16向左或向右滑动。

永磁体12、铁芯13和壳体7的底壁74形成第一磁路,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时,第一磁路对铁芯13施加保持力,进而对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该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

永磁体12、铁芯13和隔板11形成第二磁路,当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7与静触头18相接触时,第二磁路对铁芯13施加保持力,进而对传动杆16施加保持力,该保持力使得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当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时,由于永磁体12本身带有磁力,所以,永磁体12、铁芯13和壳体7的底壁74形成第一磁路,第一磁路对铁芯13产生向右的作用力,同时,永磁体12、铁芯13和隔板11形成第二磁路,第二磁路对铁芯13产生向左的作用力。但是,由于此时的铁芯13与壳体7的底壁74之间的间隙小,而铁芯13与隔板11之间的间隙大,所以第一磁路产生的向右作用力大于第二磁路产生的向左作用力,使得铁芯13向右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右运动,由于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相接触,所以传动杆16无法继续向右运动,则传动杆16和铁芯13维持现有状态,即主电源开合装置5的动触头19与静触头20保持接触状态。

当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时,第一磁路仍然对铁芯13产生向右的作用力,第二磁路仍然对铁芯13产生向左的作用力,但是,由于此时的铁芯13与壳体7的底壁74之间的间隙大,而铁芯13与隔板11之间的间隙小,所以第一磁路产生的向右作用力小于第二磁路产生的向左作用力,使得铁芯13向左运动,带动传动杆16向左运动,由于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相接触,所以传动杆16无法继续向左运动,则传动杆16和铁芯13维持现有状态,即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18与静触头17保持接触状态。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永磁体12本身的磁力,产生第一磁路和第二磁路,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始终保持接触状态,第一磁路和第二磁路对铁芯施加的保持力较大,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有效地确保了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者备电源开合装置6保持导通状态,并且,结构简单,体积小。

参见图4和图5,上述实施例中,力保持机构3还可以包括:导磁环14。其中,导磁环14套设于永磁体12与铁芯13之间。具体地,导磁环14为环状体,导磁环14套设于环形的永磁体12内,并且,导磁环14与永磁体12相连接。铁芯13穿设于导磁环14,并且,铁芯13可相对导磁环14左右滑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磁环14,增强了永磁体12产生的磁场,使得第一磁路和第二磁路产生的作用力更强且更均匀,并且导磁环14还起到了抗干扰的作用。

继续参见图4和图5,上述实施例中,永磁体12与壳体7的底壁74之间可以设置有不导磁的环形的垫板21,永磁体12与隔板11之间也可以设置有不导磁的环形的垫板21。具体实施时,导磁环14与壳体7的底壁74之间也可以设置有不导磁的环形的垫板21,导磁环14与隔板11之间也可以设置有不导磁的环形的垫板21。垫板21可以为尼龙块。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短路现象,确保双电源不停电特快速切换装置的正常工作,进而确保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能够大大缩短了在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之间的切换时间,避免了切换的延时,并且电磁驱动机构2的电磁力是通入电流后产生的,电磁能量利用率高,使得切换速度最大幅度加快,电磁力衰减速度慢,运动行程较长;此外,力保持机构3对传动杆16施加的保持力使得主电源开合装置5和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接触状态,该保持力的性能稳定,能够有效地确保主电源开合装置5或备电源开合装置6的正常工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