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封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613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装设备,更详细地说是一种动力电池封装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动汽车的普及率逐步增高,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动力电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之相匹配的动力电池封装设备为动力电池提供保护,雨天或者潮湿天气时,由于动力电池封装设备密封不严,动力电池很容易受潮,严重时会发生短路,影响到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封装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动力电池封装设备密封不严所产生的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封装设备,包括:电池内壳、电池外壳、连接件、电池盖板,所述电池内壳和所述电池外壳均为一端具有开口的壳体,所述电池内壳和所述电池外壳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电池内壳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电池外壳连接,所述电池内壳和所述电池外壳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所述电池盖板置于所述电池外壳的开口处且与所述电池外壳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用于封闭所述空腔内的活性炭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绝缘橡胶垫,所述绝缘橡胶垫与所述电池内壳、所述电池外壳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橡胶垫的形状为圆柱形。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盖板外侧面上连接有一个正极柱和一个负极柱。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内壳上均匀分布有蜂窝状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直径小于所述活性炭颗粒直径。

进一步地,还包括筛网,所述筛网位于所述电池内壳外侧,且与活性炭颗粒贴合,所述筛网为设置有多个圆形网格的网,每个所述圆形网格的直径均小于活性炭颗粒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内壳的内侧面向内突出形成多个长条形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用于固定动力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内壳由耐电解液的PP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外壳和所述电池盖板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动力电池封装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电池内壳和电池外壳中间设置的活性炭颗粒能够吸附动力电池封装设备内的潮气,有效的保护了动力电池,连接电池内壳和电池外壳的绝缘橡胶垫能起到缓冲作用,较少动力电池的颠簸,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内壳;2-电池外壳;3-连接件;4-电池盖板;5-活性炭颗粒;6-密封圈;7-筛网;11-通孔;12-凸起;41-正极柱;42-负极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封装设备,包括:电池内壳1、电池外壳2、连接件3、电池盖板4,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均为一端具有开口的壳体,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的开口朝向相同,电池内壳1通过连接件3与电池外壳2连接,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之间形成一空腔,空腔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5,可以起到防潮作用,电池盖板4置于电池外壳2的开口处且与电池外壳2密封连接。

还包括密封圈6,密封圈6设置在空腔内,用于封闭空腔内的活性炭颗粒5,防止活性炭颗粒5进入到电池内壳1内部。

连接件3为绝缘橡胶垫,绝缘橡胶垫与电池内壳1、电池外壳2粘接,可以起到防震的作用。

绝缘橡胶垫的形状为圆柱形,圆柱形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粘接。

电池盖板4外侧面上连接有一个正极柱41和一个负极柱42。

电池内壳1上均匀分布有蜂窝状圆形通孔11,通孔11直径小于活性炭颗粒5直径。

还包括筛网7,筛网7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筛网7位于电池内壳1外侧,且与活性炭颗粒5贴合,筛网7为设置有多个圆形网格的网,每个圆形网格的直径均小于活性炭颗粒5直径,防止活性炭颗粒5从电池内壳1上的圆形通孔11进入到电池内壳1内部。

电池内壳1的内侧面向内突出形成多个长条形凸起12,相邻两个凸起12用于固定动力电池。

电池内壳1由耐电解液的PP材质制成,起到绝缘作用。

电池外壳2和电池盖板4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起到防锈作用。

实施例一:

将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通过绝缘橡胶垫连接,然后将活性炭颗粒5装入到电池内壳1和电池外壳2之间的空腔内,采用密封圈6将空腔内的活性炭颗粒5密封,将动力电池装入到电池内壳1内,然后用电池盖板4密封电池外壳2。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