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385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挠性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穿戴式装置愈加蓬勃发展,不仅在外观上要求时尚流行,在体积上也要求轻薄短小,然而在功能上却是愈加要求多样化以及实用,而在穿戴式装置的天线设计上,由于组装空间的减少,能够让天线装置设置的空间愈加不足,也进一步影响天线效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合在狭小空间组装且能够维持一定效能的天线装置,已成为业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以有效降低组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其包括一基板以及一天线结构。基板包括一软板区域以及一硬板区域。软板区域呈挠性弯曲。硬板区域邻设于软板区域,其介电系数高于所述软板区域。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软板区域,随软板区域呈挠性弯曲。第二天线结构设置在硬板区域。第一天线结构与所述第二天线结构电性连接。

其中,软板区域靠近硬板区域的一侧为第一侧,软板区域远离硬板区域的一侧为第二侧,第一天线结构呈圆弧形或U字形,软板区域的所述第二侧的第一天线结构位于软板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天线结构的上方或是下方。

其中,软板区域的第一侧与软板区域的第二侧距离一预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其包括一基板及一天线结构。一部分的天线结构设置在基板的一硬板区域,一部分的天线结构设置在基板的一软板区域,设置在基板的软板区域的天线结构随软板区域呈挠性弯曲。设置在基板的软板区域的天线结构呈圆弧形或U字形,硬板区域邻设于软板区域,其介电系数高于软板区域。

其中,软板区域靠近硬板区域的一侧为第一侧,软板区域远离硬板区域的一侧为第二侧,软板区域的第一侧与软板区域的第二侧距离一预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具有分别设置在软板区域以及硬板区域的第一天线结构以及第二天线结构,第一天线结构随着软板区域的可挠特性,可呈现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弧形或是U字形,有效降低组装空间的需求,更可方便产线端进行组装,提高生产良率。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以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举例并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上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看随附图更充分地描述各种例示性实施例,在随附图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例示性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将为详尽且完整,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概念的范畴。在附图中,可为了清楚而夸示层及区的大小及相对大小。类似数字始终指示类似组件。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此等组件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乃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组件可称为第二组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

以下将以至少一种实施例配合附图来说明所述风扇控制系统,然而,下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装置1包括一基板10以及一天线结构12。基板10包括一软板区域101以及一硬板区域102。软板区域101呈挠性弯曲。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可挠性,可依据需求弯折一定角度。硬板区域102则邻设于软板区域101,硬板区域102的介电系数高于软板区域101的介电系数。硬板区域102与软板区域101的介电系数差异,主要是各自的材料差异,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为一软硬复合板(Rigid-flex circuit board),通常是由多层板的硬板加上单面软板或是双面软板而成,其兼具硬板的支撑性以及软板的可挠性。而且软板或是硬板的绝缘材料厚度、导体的厚度与宽度均会影响信号传输的优劣。然而,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软板区域101具有较低的介电系数,有益于减少信号的传播延迟,并可降低导线间的耦合电容值,进而降低信号间的串扰现象(Cross Talk)。

天线结构12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2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122。第一天线结构121设置在软板区域101,第一天线结构121可随着软板区域101呈现挠性弯曲,也就是软板区域101呈现何种形状,第一天线结构121就呈现哪一种形状。而在本实施例中,软板区域101呈圆弧形或U字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结构121与第二天线结构12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为一软硬复合板(Rigid-flex circuit board),因此第一天线结构121与第二天线结构122可同属一个天线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基板10的软板区域101以及硬板区域102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第一天线结构121与第二天线结构122也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器电性连接,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软板区域101靠近硬板区域102的一侧为第一侧(图未示),软板区域101远离硬板区域102的一侧为第二侧(图未示),当第一天线结构121呈圆弧形或U字形时,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的所述第一天线结构121位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的上方或是下方。在本实施例中,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的所述第一天线结构121位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当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位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的上方或下方,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与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距离一预定距离D。在本实施例中预定距离D为3mm-10mm。在其他实施例,预定距离D可以根据软板区域101的大小以及设置区域的体积大小需求进行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由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与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距离一预定距离D,软板区域101的第二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位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侧(图未示)的第一天线结构121的上方或下方,也就是,位于第一侧的第一天线结构121与位于第二侧的第一天线结构121各自的天线信号会因为彼此的距离靠近互相耦合,因此,位于软板区域101的第一天线结构121可较不受外界信号影响。

请参照图3A以及图3B,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天线装置的上视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天线装置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装置1’包括一基板10’以及一天线结构12’。基板10’包括一软板区域101’以及一硬板区域102’。软板区域101’呈挠性弯曲。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可挠性,可依据需求弯折一定角度。硬板区域102’则邻设于软板区域101’,硬板区域102’的介电系数高于软板区域101’的介电系数。硬板区域102’与软板区域101’的介电系数差异,主要是各自的材料差异,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天线结构12’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2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122’。第一天线结构121’设置在软板区域101’,第一天线结构121’可随着软板区域101’呈现挠性弯曲,也就是软板区域101’呈现何种形状,第一天线结构121’就呈现何种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基板10’的软板区域101’呈水平状,也就是没有经过弯曲而成圆弧状或是U字形。

﹝实施例的预期功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装置,具有分别设置在软板区域以及硬板区域的第一天线结构以及第二天线结构,第一天线结构随着软板区域的可挠特性,可呈现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弧形或是U字形,有效降低组装空间的需求,更可方便产线端进行组装,提高生产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