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无钥匙启动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308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无钥匙启动开关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功能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也越来越高,无钥匙启动的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款型的汽车上。无钥匙启动功能的设计中,往往会在汽车上设置一个启动开关。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开关包括按键、外壳、内轴、线圈支架、滑动触片、印刷电路板、钢珠、弹簧和塑料挡位等多个零部件,造成生产和装配工序多,装配复杂,生产效率低下,又由于各个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整体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无钥匙启动开关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汽车的无钥匙启动开关结构,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端的下壳体相扣接,形成一个中空的整体,所述上壳体内安装有一个按键,该按键与所述上壳体滑动配合,所述按键的下端扣接在内轴的上部,所述内轴竖直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并由下壳体内底壁上安装的弹力硅胶支撑,所述内轴的中部还扣接有金属动触片,该金属动触片的末端与印刷线路板上的对应位置接触,所述印刷线路板位于所述内轴的旁边,且该印刷线路板的边沿与所述下壳体固定扣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扣接形成的整体作为整个开关结构的外壳,用来安装和支撑其他零部件。按键作为开关使用的直接启动部件,需要与上壳体保持相对滑动的功能才能实现打开和关闭的效果。按键的上下移动直接触发内轴,因此需要与内轴保持连接。内轴的下端通过弹力硅胶来实现产生移动后的复位效果。内轴上的金属动触片在印刷电路板上划动到不同的电位,进而触发不同的电路反应,实现开关的启动或关闭。

进一步,为了保证金属动触片功能的可靠性,所述金属动触片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设置。

进一步,为了便于设置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接入或接出电路,所述下壳体的下端设置有与外部相通的通孔,且在该通孔的上方设置有电路固定座,该电路固定座与所述下壳体相互扣接。

进一步,为了节约所述内轴的生产材料,且对所述指示灯起到加强保护的作用,所述内轴的上端面从上往下形成一个凹槽,从所述印刷线路板上接出来的指示灯设置在该凹槽的底部。

进一步,为了利用所述按键的来回运动进行充电,需要一个部件设置充电线圈,所述下壳体内壁的上部形成一个环形的凸台,该凸台上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线圈支架。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方案,取消了弹簧、钢珠和塑料挡位三个零部件,使得装配更加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且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用于汽车的无钥匙启动开关结构,上壳体1与下端的下壳体2相扣接,形成一个中空的整体。在下壳体2内壁的上部形成一个环形的凸台2a,该凸台2a上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线圈支架9。上壳体1内安装有一个按键3,该按键3与上壳体1滑动配合。按键3的下端扣接在内轴4的上部,内轴4竖直设置在下壳体2内,并由下壳体2内底壁上安装的弹力硅胶6支撑。内轴4的中部还扣接有金属动触片10,金属动触片10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设置。该金属动触片10的末端与印刷线路板5上的对应位置接触,而印刷线路板5位于内轴4的旁边。印刷线路板5的边沿与下壳体2固定扣接。同时,在内轴4的上端面从上往下形成一个凹槽4a,从印刷线路板5上接出来的指示灯8设置在该凹槽4a的底部。下壳体2的下端设置有与外部相通的通孔,且在该通孔的上方设置有电路固定座7,该电路固定座7与下壳体2相互扣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整体通过上壳体1、下壳体2、按键3、内轴4、印刷线路板5、弹力硅胶6、电路固定座7、指示灯8、线圈支架9和金属动触片10相互拼装而成。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为一个环状的壳,下壳体2中空,且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适配。上壳体1和下壳2体相互扣接形成的整体作为整个开关结构的外壳,用来安装和支撑其他零部件。按键3作为开关使用的直接启动部件,需要与上壳体1保持相对滑动的功能才能实现打开和关闭的效果。在具体使用操作时,使用者向下按动按键3,按键3推动内轴4向下移动,内轴4压迫弹力硅胶6。同时内轴4上的金属动触片10也向下移动,接通印刷线路板5上的电路,实现功能上的打开或关闭。当放松按键3时内轴4和金属动触片10做反向移动,产生相反的效果。在设计上会利用按键3的来回动作进行充电的设计,而充电一般是采用电磁转换的模式。因此会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形成的整体内套装一个线圈,而线圈的安装需要一个专门的部件。线圈支架9的作用就在于放置用来充电的线圈支架。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