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转接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808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电转接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电转接卡,尤指一种具有极佳的高频特性,且有效抑制高频干扰问题的电转接卡。

【先前技术】

按,近年记忆卡技术成熟,据悉,sd卡协会在ces2011上推出了sdxc和sdhc产品技术的全新总线规格uhs-ii,可谓为sd4.0标准,使sd总线接口读写速度达到312mb~1.5gbps,以缩短记忆数据的读写时间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依据sd4.0标准定义可知,新规格之记忆卡前缘具有前后并排设置之17个讯号脚位,即包括原先设于记忆卡前缘之9个讯号脚外,更添加两组用以传输lvds数据、接电压及接地等8个讯号脚位。由此可知,sd4.0标准具有向下兼容的特色,以于不支持uhs-ii规格的设备上实现class10标准。又,无论是习知sd3.0或sd4.0标准皆通用于各式卡体大小,诸如标准卡及微型卡,且微型卡可透过一转接卡转换成标准卡而藉标准槽读写数据。

然上述电转接卡于使用时,为确实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

虽然可符合4.0标准定义,但在高频的特性上并不是特别的好,乃会受到一些设计上的因素,造成高频干扰严重,使传输的数据遗漏等问题。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之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发明之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具有极佳的高频特性,且有效抑制高频干扰问题的电转接卡的发明专利者。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透过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乃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延伸方向相反设置,使高频部分得子具有自己的回路,且整体的高频特性极佳,有效抑制高频的干扰。

本发明能够达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结构包括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时间传输导体、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第五接地传输导体、指令传输导体、侦测传输导体、及第七讯号传输导体,其中,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第三接地传输导体乃与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及第五接地传输导体为共同接地,让结构上更为简单,且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接地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而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讯号传输导体包含有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四讯号传输导体包含有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其中,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乃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延伸方向相反对向设置,让整体设计上更为简约,且更重要的是,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与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及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乃两两相邻设置,如此自成一组高频线路,有效的抑制高频的干扰问题,达到具有极佳之高频特性。

藉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电转接卡所存在之虽然可符合4.0标准定义,但在高频的特性上并不是特别的好,乃会受到一些设计上的因素,造成高频干扰严重,使传输的数据遗漏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发明如上述优点之实用进步性。

【图式简单说明】

图1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2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传输导体组合图。

图3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传输导体示意图一。

图4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传输导体示意图二。

图5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插接卡类示意图。

图6系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之传输导体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至传输导体示意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系包括:

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对应导通之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a9,且还包含有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基部a0;

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一侧之第一讯号传输导体b,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对应导通之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b10,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基部a0一侧之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基部b0;

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b一侧之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对应导通之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c11,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基部b0背离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基部a0一侧之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基部c0;

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一侧之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对应导通之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d13,且还包含有一位于下述第六讯号传输导体基部j0背离下述第五讯号传输导体基部i0一侧之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基部d0,并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基部d0乃与下述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上下并行设置;

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一侧之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e5,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e5对应导通之第三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e14,且还包含有一位于下述第七讯号传输导体基部q0背离下述侦测传输导体基部p0一侧之第三讯号传输导体基部e0;

一设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一侧之第四讯号传输导体f,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f6,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f6对应导通之第四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f15,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基部e0背离下述第七讯号传输导体基部q0一侧之第四讯号传输导体基部f0;

一设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f一侧之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对应导通之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g16,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基部f0背离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基部e0一侧之第三接地传输导体基部g0;

一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一侧之第一电源传输导体h,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h8,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h8对应导通之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h12,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基部g0背离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基部f0一侧以及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基部a0背离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基部b0一侧之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基部h0;

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之间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i,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五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i17,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i17对应导通之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i25,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基部c0背离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基部b0一侧之第五讯号传输导体基部i0;

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i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之间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j,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六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j18,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j18对应导通之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j26,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基部i0背离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基部c0一侧之第六讯号传输导体基部j0;

一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对应设置之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四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k19,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k19对应导通之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k27,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基部j0背离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基部i0一侧之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

一设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一侧之时间传输导体l,其一端乃界定有一时间传输导体连接部l20,另一端界定有与该时间传输导体连接部l20对应导通之时间传输导体接触部l28,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背离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基部j0一侧之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

一设于该时间传输导体l一侧之第二电源传输导体m,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m21,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m21对应导通之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m29,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背离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一侧之第二电源传输导体基部m0;

一设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m一侧之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五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n30,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基部m0背离该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一侧之第五接地传输导体基部n0;

一设于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一侧之指令传输导体o,其一端乃界定有一指令传输导体连接部o22,另一端界定有与该指令传输导体连接部o22对应导通之指令传输导体接触部o31,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基部n0背离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基部m0一侧之指令传输导体基部o0;

一设于该指令传输导体o一侧之侦测传输导体p,其一端乃界定有一侦测传输导体连接部p23,另一端界定有与该侦测传输导体连接部p23对应导通之侦测传输导体接触部p32,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指令传输导体基部o0背离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基部n0一侧之侦测传输导体基部p0;

一设于该侦测传输导体p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之间的第七讯号传输导体q,其一端乃界定有一第七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q24,另一端界定有与该第七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q24对应导通之第七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q33,且还包含有一位于该侦测传输导体基部p0背离该指令传输导体基部o0一侧之第七讯号传输导体基部q0;其中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系相互电性连结,且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乃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及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相互电性连结;

一第一外壳体1;及

一与该第一外壳体1结合之第二外壳体2,并该第一外壳体1与该第二外壳体2结合后乃形成有一收容空间3,该收容空间3乃供收容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b、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f、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h、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i、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j、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该时间传输导体l、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m、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该指令传输导体o、该侦测传输导体p、及该第七讯号传输导体q。

除此之外,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b、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f、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及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h乃共同被包覆于一第一绝缘胶体4内,且该第一绝缘胶体4上界定有一容置空间41,另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i25、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j26、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k27、该时间传输导体接触部l28、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m29、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n30、该指令传输导体接触部o31、该侦测传输导体接触部p32、及该第七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q33乃共同被包覆于一第二绝缘胶体5内,而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i17、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j18、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k19、该时间传输导体连接部l20、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m21、该指令传输导体连接部o0、该侦测传输导体连接部p23、及该第七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q24乃位于该容置空间41内,并裸露于外。

另外,所述的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a9乃位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上方处,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b10乃位于该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上方处,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c11乃位于该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上方处,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h12乃位于该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及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基部m0上方处,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d13乃位于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基部n0上方处,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e14乃位于该指令传输导体基部d0上方处,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f15乃位于该指令传输导体基部d0上方处,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g16乃位于该侦测传输导体基部p0上方处。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5所示,系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至插接卡类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俾当进行卡类6转接插接时,其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e5、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f6、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h8、第五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i17、第六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j18、第四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k19、时间传输导体连接部l20、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m21、指令传输导体连接部o22、侦测传输导体连接部p23、第七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q24乃与卡类相互插置后导通,尔后再由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a9、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b10、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c11、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h12、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d13、第三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e14、第四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f15、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g16、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i25、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j26、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k27、时间传输导体接触部l28、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m29、第五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n30、指令传输导体接触部o31、侦测传输导体接触部p32、及第七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q33与连接器对接,使其得以进行传输导通,并且在传输过程当中,因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与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为相互并行排列,且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及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之延伸方向恰巧相反,使其透过此种相反设置的布局,巧妙的节省掉空间,且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与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为相互并行排列,更可达到较佳的高频特性,有效抑制emi及rfi。

请参阅图6所示,系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之传输导体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地方在于,其中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系相互电性连结,且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乃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及该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相互电性连结,而原本的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与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之间形成断层,而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与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之间形成断层。

是以,本发明之电转接卡为可改善习用之技术关键在于:

透过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e5、及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f6乃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及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h8延伸方向相反设置,使高频部分得子具有自己的回路,且整体的高频特性极佳,有效抑制高频的干扰。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之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电转接卡于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发明诚为一实用性优异之发明,为符合发明专利之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发明,以保障发明人之辛苦发明,倘若钧局审委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发明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公便。

【符号说明】

第一外壳体‧‧1

第二外壳体‧‧2

收容空间‧‧‧3

第一绝缘胶体‧4

容置空间‧‧‧41

第二绝缘胶体‧5

卡类‧‧‧‧‧6

第一接地传输导体‧a

第一接地传输导体基部‧a0

第一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a1

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a9

第一讯号传输导体‧b

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基部‧b0

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b2

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b10

第二讯号传输导体‧c

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基部‧c0

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c3

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c11

第二接地传输导体‧d

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基部‧d0

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d4

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d13

第三讯号传输导体‧e

第三讯号传输导体基部‧e0

第三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e5

第三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e14

第四讯号传输导体‧f

第四讯号传输导体基部‧f0

第四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f6

第四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f15

第三接地传输导体‧g

第三接地传输导体基部‧g0

第三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g7

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g16

第一电源传输导体‧h

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基部‧h0

第一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h8

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h12

第五讯号传输导体‧i

第五讯号传输导体基部‧i0

第五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i17

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i25

第六讯号传输导体‧j

第六讯号传输导体基部‧j0

第六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j18

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j26

第四接地传输导体‧k

第四接地传输导体基部‧k0

第四接地传输导体连接部‧k19

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k27

时间传输导体‧l

时间传输导体基部‧l0

时间传输导体连接部‧l20

时间传输导体接触部‧l28

第二电源传输导体‧m

第二电源传输导体基部‧m0

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连接部‧m21

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m29

第五接地传输导体‧n

第五接地传输导体基部‧n0

第五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n30

指令传输导体‧o

指令传输导体基部‧o0

指令传输导体连接部‧o22

指令传输导体接触部‧o31

侦测传输导体‧p

侦测传输导体基部‧p0

侦测传输导体连接部‧p23

侦测传输导体接触部‧p32

第七讯号传输导体‧q

第七讯号传输导体基部‧q0

第七讯号传输导体连接部‧q24

第七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q3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