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783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内的附属设备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附属设备之中,多数是车用电器产品,而这些车用电器产品自然离不开车载电源的供电。汽车点烟器插座是一种电源插座,通过汽车点烟器插座来接入汽车电源,向各类移动设备、车载电子设备等供电。

车载电子设备由于需要连接汽车点烟器插座,因此通常在结构上分为上壳部分和下壳部分,下壳部分用作汽车点烟器插头,上壳部分安装各种功能模块。现有的车载电子设备通常在上壳上设置按键,通过按键来实现车载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然而,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时更多精力是关注前方路况,而要实现车载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势必需要驾驶员埋头确认对应的按键,由于驾驶员视线被转移,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电子设备,能够方便驾驶员操控,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载电子设备,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均为中空结构,所述上壳的底部开设有圆孔,所述下壳的顶部呈圆形,所述上壳内固定有旋转开关,所述旋转开关包括开关本体和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连接在所述开关本体上,所述转动件能够绕所述圆孔的轴线相对所述开关本体转动,所述转动件的横截面形状为直线和弧线构成的封闭形状,所述转动件至少部分从所述圆孔伸出,所述下壳内固定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转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转动件插在所述凹槽内,以使得所述上壳相对所述下壳转动时触动所述开关本体产生电信号。

其中,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环形围挡,所述环形围挡内嵌设有轴承,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轴承内圈中的环形围挡底壁上,所述开关本体至少部分与所述轴承转动配合。

其中,所述旋转开关还设有限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当所述转动件在受力状态下绕所述圆孔的轴线相对所述开关本体从初始位置转动至限位位置时,所述限位装置阻止所述转动件继续转动,所述复位装置在所述转动件处于自由状态时驱动所述转动件回到所述初始位置。

其中,所述安装座的下表面还设有沿所述下壳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块。

其中,所述圆孔的内侧孔壁设有环形台阶,所述下壳的顶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圆孔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环形台阶的直径,所述下壳的顶部设有数个呈圆周分布的台阶状卡钩,所述台阶状卡钩与所述环形台阶卡扣配合。

其中,所述台阶状卡钩包括支撑板和与所述支撑板垂直连接的卡接板,所述卡接板朝向所述下壳的外侧延伸,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下壳的顶部内壁上,所述卡接板与所述环形台阶卡扣配合。

其中,所述台阶状卡钩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内侧面和所述下壳的内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在上壳的底部开设圆孔,并在上壳内固定旋转开关,旋转开关包括开关本体和转动件,转动件能够相对开关本体转动,转动件从圆孔伸出,下壳内固定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与转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凹槽,转动件插在所述凹槽内,以使得上壳相对下壳转动时触动开关本体产生电信号,当驾驶员需要操控时,无需埋头即可转动上壳实现特定功能,从而能够方便驾驶员操控,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载电子设备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载电子设备的上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车载电子设备的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车载电子设备的上壳的开关本体与轴承转动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车载电子设备的下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包括上壳1和下壳2,上壳1和下壳2均为中空结构,上壳1的底部开设有圆孔11,下壳2的顶部呈圆形,上壳1内固定有旋转开关12,旋转开关12包括开关本体121和转动件122,转动件122连接在开关本体121,转动件122能够绕圆孔11的轴线相对开关本体121转动,转动件122的横截面形状为直线和弧线构成的封闭形状,转动件122至少部分从圆孔11伸出,下壳2内固定有安装座21,安装座21上设有与转动件122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凹槽211,转动件122插在凹槽211内,以使得上壳1相对下壳2转动时触动开关本体121产生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实现特定功能,例如播放音乐时播放下一曲或上一曲。

具体而言,上壳1和下壳2通过转动件122与凹槽211的插接形成连接,当下壳2固定不动后,由于转动件122能够绕圆孔11的轴线相对开关本体121转动,而转动件122又固定在凹槽211内,当上壳1受力旋转时,上壳1就能够相对下壳2转动,由于当转动一定角度后,转动件122就能够触动开关本体121产生电信号。驾驶员在操控时,只需要握住上壳1转动即可,无需埋头确认操作过程,从而能够方便驾驶员操控,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考虑到仅仅依靠转动件122与凹槽211的插接配合,还不能保证上壳1和下壳2的轴线为同一直线,而如果上壳1和下壳2的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上壳1相对下壳2转动时,受到阻力会较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安装座21上设有环形围挡212,环形围挡212内嵌设有轴承213,凹槽211位于轴承213内圈中的环形围挡212底壁上,开关本体121至少部分与轴承213转动配合。通过轴承213的作用,即使上壳1和下壳2的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上壳1的开关本体121也会抵接在轴承213的内圈上,而轴承213的内圈能够相对轴承213的外圈转动,从而能够使上壳1相对下壳2转动时更加顺畅。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开关12还设有限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图未示),当转动件122在受力状态下绕圆孔11的轴线相对开关本体121从初始位置转动至限位位置时,限位装置阻止转动件122继续转动,复位装置在转动件122处于自由状态时驱动转动件122回到初始位置。也就是说,转动件122相对开关本体121转动的角度不超过360°,当转动件122从初始位置转动到限位位置时就会产生电信号,此时,操控者无需继续转动上壳1,当操控者松开上壳1后,转动件122在复位装置的回到初始位置。通过限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可以提高可靠性和操控手感。

由于车载电子设备的体积通常较小,而且位于汽车内,而汽车内的温度通常较高,从而需要提高车载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座21的下表面还设有沿下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块214。散热块214面向下壳2的内壁的表面形状可以与下壳2的内壁形状相匹配,使得散热块214的表面能够尽量与下壳2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增强散热效率。安装座21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这样既可以保证安装座21的散热性能,又可以保证安装座21的结构强度。

由于上壳1和下壳2仅仅依靠转动件122和凹槽211插接,所以上壳1在受到外力拉扯时转动件122可能会从凹槽211内脱出,为了增强上壳1和下壳2的连接强度,防止转动件122从凹槽211内脱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圆孔11的内侧孔壁设有环形台阶13,下壳2的顶部的直径小于圆孔11的直径且大于环形台阶13的直径,下壳2的顶部设有数个呈圆周分布的台阶状卡钩22,台阶状卡钩22与环形台阶13卡扣配合。通过台阶状卡钩22与环形台阶13卡扣配合,上壳1与下壳2不仅实现连接,上壳1还可以相对下壳2自由转动。

具体而言,台阶状卡钩22靠近下壳2的顶部边缘,下壳2的顶部的顶部的直径由于小于圆孔11的直径,因此下壳2的顶部可以穿过圆孔11,又由于下壳2的顶部的直径大于环形台阶13的直径,因此下壳2的顶部无法穿过环形台阶13,从而下壳2的顶部的边缘至少部分抵接在环形台阶13的下表面,而下壳2的顶部穿过圆孔11时,台阶状卡钩22向下壳2内侧产生弹性形变,以使得台阶状卡钩22能够穿过环形台阶13从而卡接在环形台阶13的上表面,这样,下壳2就与上壳1实现了活动连接。

台阶状卡钩22包括支撑板221和与支撑板221垂直连接的卡接板222,卡接板222朝向下壳2的外侧延伸,支撑板221固定在下壳2的顶部内壁上,卡接板222与环形台阶13卡扣配合。在上壳1与下壳2连接时,环形台阶12挤压卡接板222使支撑板221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卡接板222能够穿过环形台阶13,卡接板222穿过环形台阶13后,支撑板221恢复形变,使得卡接板222卡接在环形台阶13的上表面,而由于下壳2的顶部的直径大于环形台阶13的直径,下壳2无法穿过环形台阶13,使得环形台阶13卡在卡接板222和下壳2的顶部之间,从而下壳2能够相对上壳1自由转动。

为了加强支撑板221的结构强度,如图6所示,台阶状卡钩22还可以包括加强筋223,加强筋223固定连接支撑板221的内侧面和下壳2的内壁。

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通过在上壳的底部开设圆孔,并在上壳内固定旋转开关,旋转开关包括开关本体和转动件,转动件能够相对开关本体转动,转动件从圆孔伸出,下壳内固定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与转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凹槽,转动件插在所述凹槽内,以使得上壳相对下壳转动时触动开关本体产生电信号,当驾驶员需要操控时,无需埋头即可转动上壳实现特定功能,从而能够方便驾驶员操控,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