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3620发布日期:2018-06-02 00:2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理想也是技术最高的可充电电池,由于其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目前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等方面。但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锂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也被重视起来,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来满足更大动力的需求。

提高锂电池的工作电压被认为时提高其能量密度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创痛的电解液在高压下会氧化分解,是锂电池在高压充放电下发生气胀,循环性能变差,对锂电池本身性能及安全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功能添加剂;所述锂盐为双草酸硼酸锂、硫酸二氟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所述锂盐使用量为1mol/L;

所述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γ-丁内酯、中的两种或多种;

所述功能添加剂为环丁砜、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氯化亚砜、二丙砜、乙基异丙基砜、乙基乙烯基砜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功能添加剂的使用量为电解液质量的3%-7%。

优选的,所述有机溶剂经过除水提纯,要求纯度大于99.9%,含水量小于10ppm。

优选的,所述电解液经过分子筛纯化。

本发明的作用原理:

本发明采用的锂盐均为新型锂盐,与传统锂盐六氟磷酸锂相比较有更大的优势。双草酸硼酸锂、硫酸二氟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这些锂盐普遍具有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导率,在较高的电压下对铝集流体没有腐蚀作用,安全性能高且对环境友好。能够提高离子导电率及电池充放电特性,还可有效提高低温下的放电负荷特性以及高温保存后的容量保持率,同时还有抑制膨胀的效果。

本发明的功能添加剂采用的是砜类添加剂,该添加剂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都有较好的相容性,能在人工石墨表面优先还原,并在其表面形成有效的SEI膜,同时还能明显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改善电池的高低温性能,稳定高电压锂离子电池体系从而提高电化学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高压电解液采用新型锂盐具有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导率,安全性能高且对环境友好,能够提高离子导电率及电池充放电特性。选择的砜类添加剂可以稳定高电压锂离子电池体系从而提高电化学性能。本发明的电解液能够很好的在4.5V-5V的高压下安全稳定的工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功能添加剂。

锂盐为双草酸硼酸锂,使用量为1mol/L;

有机溶剂为γ-丁内酯、碳酸二甲酯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纯度大于99.9%,含水量小于10ppm,其中γ-丁内酯、碳酸二甲酯的体积比为1:1;

功能添加剂为环丁砜,使用量为电解液质量的7%。

该组分电解液在使用前经过分子筛过滤。

实施例2

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功能添加剂。

锂盐为双氟磺酰亚胺锂,使用量为1mol/L;

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纯度大于99.9%,含水量小于10ppm,其中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的体积比为1:1;

功能添加剂为乙基异丙基砜,使用量为电解液质量的5%。

该组分电解液在使用前经过分子筛过滤。

实施例3

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功能添加剂。

锂盐为硫酸二氟硼酸锂,使用量为1mol/L.;

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纯度大于99.9%,含水量小于10ppm,其中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的体积比为1:1:1;

功能添加剂为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其中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的质量比为6:1,该混合物使用量为电解液质量的5%。

该组分电解液在使用前经过分子筛过滤。

实施例4

一种锂电池高压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功能添加剂。

锂盐为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使用量为1mol/L;

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纯度大于99.9%,含水量小于10ppm,其中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的体积比为1:1:1:1;

功能添加剂为乙基乙烯基砜,使用量为电解液质量的3%。

该组分电解液在使用前经过分子筛过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