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75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中,连接器与插头配合实现信号连通是一种常规的手段。

现有的连接器,其主要包括绝缘壳体、信号端子以及开关端子,绝缘壳体上设有一个对接部,对接部上设有插孔,信号端子与开关端子设置在绝缘壳体内部,并且信号端子与开关端子与PCB板电气连通。其工作原理是,当与负载连接的插头插入插孔时,插头到达合适位置从而与信号端子接触,负载与PCB板之间可以实现信号传输。

现有的此种结构,判断插头是否达到合适位置(即与信号端子接触),只能通过负载进行判断。使用者在插入插头时需要不断的利用负载进行判断插头是否到达合适位置,因此极为不便利,极大的影响插头与连接器的插接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以及音频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高速连接器,绝缘壳体、信号端子以及开关端子,绝缘壳体的前侧形成柱形部,柱形部上开设有连通至绝缘壳体内部的插孔,插孔可供插头插入;信号端子以及开关端子设于绝缘壳体内部,信号端子以及开关端子包括与PCB板电连接的接脚部,插头伸入插孔中与信号端子触碰实现插头与PCB板的信号传输;其中,所述绝缘壳体上还设有光源电路,光源电路为常闭电路或常开电路,光源固定于绝缘壳体上且位于柱形部旁;光源电路的开关部分位于绝缘壳体内并且位于插孔的末端位置,开关部分由插头末端触碰改变光源电路的状态。

采用此种结构,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光源电路,光源电路可以采用常闭电路(即其开关部分未被触碰时,光源总是发亮),当插头插入插孔时到达合适位置(即插头的末端触碰开关,使得光源电路断开,光源熄灭),利用光源由亮-灭可直接判断插头是否到达合适位置。当光源电路也可以采用常开电路(即其开关部分未被触碰时,光源是熄灭的),当插头插入插孔时到达合适位置(即插头的末端触碰开关,使得光源电路闭合,光源点亮),利用光源由灭-亮可直接判断插头是否到达合适位置。从而达到,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插头是否到达合适位置,提高插头与连接器的配合速度,起到高速连接的效果。

其中,所述光源为贴片式LED灯。

采用贴片式的LED灯考虑到贴片式LED灯的尺寸较小,容易设置在连接器上。

其中,光源电路为常开电路,其开关部分受插头末端触碰改变为闭合电路。

作为优选,选择常开的光源电路可以起到省电的效果,即当插头未与连接器配合时,光源为熄灭状态。

其中,光源电路由PCB板供电,光源电路还包括极性端子Ⅰ、极性端子Ⅱ以及取电端子,极性端子Ⅰ的一端与光源的正极电气连接,另一端由绝缘壳体伸出与PCB板插接形成电气连接;极性端子Ⅱ一端与光源的正极电气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位于插孔的末端;取电端子由绝缘壳体伸出与PCB板插接形成电气连接,另一端伸入插孔中且位于极性端子Ⅱ的活动端的后部与极性端子Ⅱ呈间隙设置;当插头末端触碰极性端子Ⅱ的活动端使其变形与取电端子接触实现光源电路成为闭合电路。

采用此种结构,光源电路通过PCB板供电,即利用极性端子Ⅰ将光源的正极与PCB板正极相连,利用极性端子Ⅱ与光源的负极相连,利用取电端子与PCB板的负极相连,利用插头末端触碰极性端子Ⅱ与取电端子触碰实现光源电路的闭合,从而达到光源由灭-亮的效果。

其中,绝缘壳体为六面体,即包含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顶面以及底面;下柱形部位于前侧面上,光源位于前侧面与顶面交接位置处,极性端子Ⅰ设于右侧面以及顶面上部分超出底面,极性端子Ⅱ位于顶面上部分弯曲由顶面穿入至插孔中。

采用此种结构,使得极性端子Ⅰ、Ⅱ大部分位于绝缘壳体的外侧,可以节省绝缘壳体内部的空间。

其中,绝缘壳体包括呈卡接设置的前壳体以及后盖;插孔开设于前壳体上,取电端子设于后盖朝向插孔的表面上,取电端子与后盖相卡部分穿出后盖的底部;极性端子Ⅱ由前壳体末端位置折弯进入插孔中。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前壳体以及后盖形成绝缘壳体,有利于各个端子的安装。

其中,右侧面开设有卡槽Ⅰ,顶面上设有卡槽Ⅱ,极性端子Ⅰ部分位于卡槽Ⅰ以及卡槽Ⅱ中使极性端子Ⅰ部分嵌于右侧面以及顶面上;顶面上开设有卡槽Ⅲ,极性端子Ⅱ部分通过卡槽Ⅲ嵌于顶面上。

采用卡槽Ⅰ、Ⅱ、Ⅲ的设置,可以使得极性端子Ⅰ、极性端子Ⅱ部分嵌入在绝缘壳体的表面上,使得整体看起来结构更加紧凑,防止极性端子Ⅰ、极性端子Ⅱ凸出绝缘壳体的表面占用空间。

其中,卡槽Ⅰ上设有凸台,极性端子Ⅰ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凸台穿入通孔中起限位效果。

在卡槽Ⅰ的结构下,再增加凸台的设置,可以使得极性端子Ⅰ的安装更加稳定。

其中,取电端子上设有弧形触点,取电端子与极性端子Ⅱ接触时通过弧形触点接触。

采用弧形触点,可以使得取电端子与极性端子Ⅱ接触起来更加容易。

其中,该高速连接器为音频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后视方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针未插入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针插入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5所示,一种高速连接器,绝缘壳体、信号端子3、开关端子4、光源6、极性端子Ⅰ7、极性端子Ⅱ9以及取电端子20。

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1以及后盖2,前壳体1与后盖2通过卡接配合呈可拆卸固定,由于前壳体1以及后盖2配合使得绝缘壳体为六面体。前壳体1的前侧面11形成柱形部12,柱形部12轴心部位开设有插孔13,该连接器与插头配合时,插头的插针23部分由插孔13伸入。

信号端子3以及开关端子4设于绝缘壳体内部且位于插孔13的两侧,信号端子3以及开关端子4均具有与PCB板连接的插接部5,当插针23伸入时,信号端子3与插针23接触,从而使得插针23与PCB板之间信号连通。信号端子3以及开关端子4的设置方式以及原理为现有技术,故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结构以及安装关系。

前壳体1的前侧面11上设有光源6,此处光源6为贴片式LED灯,其设置在前壳体1的前侧面11与顶面14的折角位置处。前壳体1的右侧面15上开设有卡槽Ⅰ16,顶面14上设有卡槽Ⅱ17,极性端子Ⅰ7为折弯件部分位于卡槽Ⅰ16以及卡槽Ⅱ17中,使极性端子Ⅰ7部分嵌于右侧面15以及顶面14上。极性端子Ⅰ7的一端与光源6的正极电气连接,该与光源6连接的一端位于顶面14上,另一端为插接部Ⅰ8由右侧面15延伸超出底面18,插接部Ⅰ8通过插接到PCB板上,使得光源6的正极与PCB板的正极连通。顶面14还上开设有卡槽Ⅲ19,极性端子Ⅱ9部分通过卡槽Ⅲ19嵌于顶面14上,极性端子Ⅱ9的一端与光源6的负极电气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10由前壳体1的后面折弯进入插孔13的末端位置。

取电端子20卡设在后盖2体上,并且取电端子20部分位于后盖2朝向插孔13的表面上,该位于后盖2表面上的部分为的弧形触点21,插针23未插入时,弧形触点21与活动端10存在间隙。取电端子20具有由后盖2体底面穿出的插接部Ⅱ22,插接部Ⅱ22插接到PCB板上与PCB板的负极相连‘’。

因此,插针23未插入插孔13或未插入到合适位置时,光源6、极性端子Ⅰ7、极性端子Ⅱ9、取电端子20以及PCB板构成的光源电路为断路状态,又称常开电路,而弧形触点21与活动端10之间的间隙构成光源电路的开关部分。当插针23插入到合适位置时,插针23触碰活动端10使得活动端10变形与弧形触点21接触,从而使得光源6电路导通,利用PCB板对光源6进行供电,光源6由灭-亮,用户可根据光源6的发亮直接判断插针23已到达合适位置。

为了使得极性端子Ⅰ7固定的更加牢固,卡槽Ⅰ16的底面18还设有凸台24,极性端子Ⅰ7上开设有与凸台24适配的通孔25,凸台24穿过通孔25。

本实施例采用的光源6电路为常开设置,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常闭设置。

实施例1中的这种高速连接器可以是音频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