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455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



背景技术:

前述的智能车(即智能车辆,以下同)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与否,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

前述的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是一种专门为智能车配套的用于传输由传感器、雷达、摄像机等采集的信息的特种电缆,其与常规的摄像机连接线或视频连接线相比具有更苛刻的使用环境以及更高的信号传输稳定性要求,因为信号传输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智能车控制系统对车辆的行驶判断与控制。

由上述可知,由于视觉信息传输电缆的功用是将车辆的诸如雷达、摄像头、车辆的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工况之类的传感部件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之间实施传输连接,因而对这种电缆的耐高低温、耐油、耐磨损、耐弯曲、抗电磁干扰乃至阻燃之类的要求均十分严苛。在高低温、振动、电磁干扰等的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能否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是考量此类传输电缆的重要因素。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智能车用传输电缆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CN203787211U推荐有“汽车用数据传输与控制电缆”,该专利的整体技术内容及技术效果可参见其说明书第0005至0017段,但是通过对该专利说明书的全文的阅读可知其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护套择用了PVC,因而在耐油性、韧性、耐磨性、耐老化性以及粘合性诸方面相对逊色;其二,由于护套的外表面是光洁的,摩擦接触面大致摩擦阻力大,刮伤的几率高;其三,由于位于数据线芯对外的数据线芯对屏蔽层表现为单层屏蔽(编织密度为85%的镀锡铜丝网套),因而护电磁干扰能力相对脆弱。鉴此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护套的耐油性、韧性、耐磨性、耐老化性以及粘合性并且显著减小护套摩擦阻力以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刮伤几率、有利于改善屏蔽层的屏蔽效果以增进对电磁的抗干扰能力、有益于减小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变化并同时提高耐温等级以保障优异的信号传输效果的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智能车用视觉信息传输电缆,包括一缆芯和位于缆芯外的护套,缆芯包括一第一传输线、复数根第二传输线和屏蔽层,第一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导体、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和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被覆在第一传输导体外,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位于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外,而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位于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外,第二传输线包括第二传输导体和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挤覆在第二传输导体外,所述的屏蔽层将所述的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共同包覆,所述的护套挤覆在屏蔽层外,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为双层结构,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以及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为交联聚乙烯,所述的护套为聚氨酯护套,该聚氨酯护套以甲胄式挤出方式挤覆在所述的屏蔽层外并且同时在护套的外表面形成有波纹状构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以及所述的第二传输导体为镀锡软铜丝绞合导体或者为裸软铜丝绞合导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为PVC护套。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为镀锡铜丝并且以斜包方式包覆在所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缆芯包括有第一填充条和第二填充条,该第一填充条以及第二填充条分布在所述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与所述屏蔽层之间所形成的空域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屏蔽层为铝箔。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填充条和第二填充条为实心填充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实心填充条为由PVC包覆的纤维束,纤维束为化学纤维束或天然纤维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缆芯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吸湿性填充物,该吸湿性填充物位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之间的空域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吸湿性填充物为棉纱线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已有技术的效果之一,由于将护套择用了聚氨酯护套,因而得以体现理想的耐油性、韧性、耐磨性、耐老化性以及粘合性;之二,由于以甲胄式挤出方式将护套挤覆在屏蔽层外,因而在较大的挤出力作用下使护套的外表面形成有波纹状的构造,使护套的外表面减少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在使用过程中遭刮伤的几率;之三,由于将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以及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择用了交联聚乙烯,因而得以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变化,提高材料的耐温等级并且使信号传输能力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缆芯1和位于缆芯1外的护套2(也可称外护套,以下同),缆芯1包括一第一传输线11、两根第二传输线12和屏蔽层13,第一传输线11包括第一传输导体111、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112、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113和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114,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114被覆在第一传输导体111外,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112位于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114外,而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113位于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112外,第二传输线12包括第二传输导体121和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122,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122挤覆在第二传输导体121外,前述的屏蔽层13将前述的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共同包覆,前述的护套2挤覆在屏蔽层13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112为双层结构,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114以及第二传输导体绝缘层122为交联聚乙烯,前述的护套2为聚氨酯护套,该聚氨酯护套以甲胄式挤出方式挤覆在前述的屏蔽层13外并且同时在护套2的外表面形成有波纹状构造。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111以及前述的第二传输导体121为镀锡软铜丝绞合导体,但也可以为裸软铜丝绞合导体;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护套113为PVC护套。

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屏蔽层112为镀锡铜丝并且以斜包方式包覆在前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绝缘被覆层114外。

由图1所示,前述的缆芯1的结构体系包括有第一填充条14a和第二填充条14b,该第一填充条14a以及第二填充条14b分布在前述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与前述屏蔽层13之间所形成的空域内。在图1中示出的第一填充条14a有两个,而第二填充条14有三个,但并不受到图示数量的限制。第一填充条14a的直径大于第二填充条14b的直径。第一、第二填充条14a、14b的功用是保障成缆时的电缆的圆整性。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屏蔽层13为铝箔;前述的第一填充条14a和第二填充条14b为实心填充条,该实心填充条为由PVC包覆的纤维束,并且纤维束既可以是化学纤维束也可以是天然纤维束。

继续见图1,前述的缆芯1的结构体系还包括有一个吸湿性填充物15,该吸湿性填充物15位于前述第一传输线11与前述第二传输线12之间的空域内,并且该吸湿性填充物15为棉纱线束。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相对于实施例1,第二传输线12的数量增加至四个,第一、第二填充条14a、14b的位置相应产生了变化。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1和2仅仅是申请人描述的典型的结构,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特殊限定,例如可以将第二传输线12成对增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