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73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LED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ED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概念的普及,深紫外LED杀菌已走入千家万户,在深紫外LED产品中,其核心部分是LED芯片,而LED芯片的封装结构起关键性作用,好的密封封装结构不但能从物理结构上起到芯片保护作用,还能够延缓LED的氧化。目前市场上的LED芯片是用直板型的石英玻璃盖板盖在芯片支架上方,如图1所示,平板式石英盖板1通过胶水粘合在支架2上方,这种方式具有如下缺陷:出光窗口和支架接触面积小,能够抵抗的外力小,容易脱落;密封性差,一旦受力横向容易出现渗漏;LED发射的紫外线通过反射会对粘接使用的胶水产生老化作用。

鉴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牢固度及密封性的LED封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封装结构,包括LED芯片、围坝及透明盖板,所述LED芯片置于围坝中央,透明盖板从围坝上方将所述LED芯片密封,透明盖板为凹型盖板,所述凹型盖板将所述围坝顶部及外周包围覆盖。

进一步的,所述凹型盖板上表面设有聚光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结构为双面凸透镜、平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

进一步的,凹型盖板与所述围坝接触的部分以导热胶进行粘合。

进一步的,围坝外周与凹型盖板接触的部分设有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结构为弹性材料制作的锯齿或其他花纹。

进一步的,所述围坝上表面及内表面均设有反光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围坝为陶瓷材质,且围坝底部内嵌LED电极导线。

进一步的,所述凹型盖板为石英玻璃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LED为深紫外LED。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封装结构,包括LED芯片、围坝及透明盖板,LED芯片置于围坝中央,透明盖板从围坝上方将LED芯片密封,透明盖板为凹型盖板,凹型盖板将围坝顶部及外周包围覆盖,凹型盖板与围坝接触的部分以导热胶进行粘合,将传统的直线型接合方式改为Z字型接合,粘接面积的扩大增加了密封度,而且粘接的位置主要位于围坝的外侧,LED发出的紫外线不能照射到粘接胶水,所以避免了胶水老化的情况,增加可靠性。同时,凹型盖板上表面设有聚光结构,例如双面凸透镜、平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还增加了出光效率。

结合附图阅读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申请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现有技术中的LED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LED封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LED封装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LED封装结构,包括透明盖板、围坝4及LED芯片5,LED芯片5置于围坝4中央,透明盖板从围坝4上方将LED芯片5密封,透明盖板为凹型盖板3,凹型盖板3的内凹尺寸与围坝4的外周匹配。凹型盖板3将围坝4顶部及外周包围覆盖,且凹型盖板3的下缘与围坝4的底部齐平,以增加凹型盖板3与围坝4的密封程度。本实施例中,LED芯片5是指深紫外LED芯片,其产生的紫外光波段在100-280nm之间,目前广泛用于水杀菌及其它便携杀菌产品,因此,芯片的密封及牢固程度尤为重要。

凹型盖板3为石英玻璃材质,对于深紫外波段的光线而言,穿透率较高。此外,为进一步增加导热性,凹型盖板3与围坝4接触的部分以导热胶进行粘合。

进一步的,围坝4上表面及内表面均设有反光涂层403,例如为铝膜,能够使光利用率达到最大。凹型盖板3上表面设有聚光结构301。具体的,聚光结构301为双面凸透镜、平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图2所示的聚光结构301为平凸透镜,将LED芯片5产生的光线及围坝4内表面反射的光线汇聚,起到提高出光率及出光光强的作用。

进一步的,为保证凹型盖板3与围坝4卡合的牢固性,围坝4外周与凹型盖板3接触的部分设有防滑结构401,防滑结构401为弹性材料制作的锯齿或其他花纹。具体地,弹性材料例如为薄硅胶层,附着在围坝4外周。

围坝4为陶瓷材质,优选的为氮化铝,其导热性良好。围坝4底部内嵌LED电极导线402。此外,围坝4底部还可嵌入导热线,然而,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LED封装结构,包括LED芯片、围坝及透明盖板,LED芯片置于围坝中央,透明盖板从围坝上方将LED芯片密封,透明盖板为凹型盖板,凹型盖板将围坝顶部及外周包围覆盖,在围坝外周与凹型盖板接触的部分设有防滑结构,同时凹型盖板与围坝接触的部分以导热胶进行粘合,增加牢固度的同时,也使得气密性更佳,而且胶水粘合位置最大程度避免了胶水老化现象。同时,凹型盖板上表面设有聚光结构,增加了出光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