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147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主要用于交流50Hz或60Hz,额定工作电压至380V,电流至150A 的电力线路中,作远距离接通与分断电路之用,并可以与适当的热继电器或电子式保护装置组合成电动机起动器,以保护可能发生过载的电路。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在装配过程中,由于其用于固定动触头的弹簧支持受主触头弹簧的反力作用而紧贴触头支持,因此在安装动触头时必须将弹簧支持从触头支持上拉起。然而,由于受到交流接触器的空间限制以及现有的弹簧支持的设计缺陷,往往使得弹簧支持因无足够的空间和着力点而导致弹簧支持拉起困难,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用户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交流接触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1,在壳体1上安装有主触头部2和触头支持 4,在触头支持4上安装有用于将主触头部2的动触头21限位在触头支持4上的弹簧支持5,所述弹簧支持5的一端与触头支持4的主触头弹簧43相连接并受力,另一端与触头支持4的动触头安装面49相对设置,并且在弹簧支持5 靠近动触头安装面49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把手52,每个把手52包括呈凸起结构的凸起部521和缺口522,两个缺口522分别位于动触头安装面49的边缘并相对设置,使得把手52与动触头安装面49之间存在便于拉起弹簧支持 5的空隙。

可选的,在壳体1的两侧设有两个辅助触头部3,所述的触头支持4位于壳体1的中部,两个辅助触头部3分别位于触头支持4两侧,所述的动触头21 安装在触头支持4上并与设置在触头支持4两侧的主触头部2的静触头22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的弹簧支持5包括挡板51、把手52、Y型侧臂53和挂钩54,所述的Y型侧臂53分别设置在挡板51的两侧从而形成了“门”型结构,即Y 型侧臂的一端通过把手52与挡板51两侧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挂钩54首尾相接并且两个挂钩54相对设置在挡板51的下方用于与主触头弹簧43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挡板51的中部设有与动触头21相配合的第一型孔55,挡板 51两侧的侧壁分别与把手52的凸起部521相连接,所述的缺口522设置在远离挡板51一侧的凸起部521的中部从而形成了两个弯折臂523,所述的Y型侧臂53由两个分叉段531、V型段532和平直段533组成,两个分叉段53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弯折臂523相连接,两个分叉段531的另一端分别与V型段532 的开口端的两个分支臂相连接,所述V型段532的闭口端与平直段53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平直段533的另一端与挂钩54相连接。

可选的,由分叉段531、V型段532、弯折臂523以及缺口522的侧壁包围形成了第二型孔56,所述的第二型孔56将把手52与主触头安装面49之间空隙露出。

可选的,所述的动触头21包括基板217,在基板217的两端设有与交流接触器的静触头22相对设置的两个动触点216,在基板217的中部设有与弹簧支持5的第一型孔55相配合的第一凸筋211,所述第一凸筋211的两端分别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凸筋212,从而在第一凸筋211与第二凸筋212之间形成了第一卡槽214,所述的第一卡槽214与弹簧支持5的挡板51相配合,在基板217两侧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弹簧支持5的第二型孔56相配合的第三凸筋213,所述第三凸筋213的两侧设有第二卡槽215,所述的第二卡槽215与弹簧支持5的分叉段531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的触头支持4包括主触头安装架41和设置在主触头安装架 41两侧的辅助触头安装架42,所述的动触头安装面49位于主触头安装架41 的端部,所述的动触头21通过弹簧支持5安装在主触头安装架41的动触头安装面49上并与安装在壳体1上的静触头22相对设置,所述辅助触头部3内的辅助触头与辅助触头安装架42相对设置。

可选的,在主触头安装架41上设有用于安装主触头弹簧43的第一安装腔 45,所述主触头弹簧43的顶部与第一安装腔45的顶部内壁相对设置,所述弹簧支持5的一端位于第一安装腔45的上方,另一端与主触头弹簧43的底部相连接,在辅助触头安装架42上设有第二安装腔46,所述的第二安装腔46内安装有辅助触头弹簧44,在触头支持4的底部设有连接凸台47,所述连接凸台 47的中部设有连接通孔48。

可选的,所述的壳体1包括底座和安装于底座上的基座,在底座和基座之间安装有线圈骨架、相对设置的E型衔铁和E型磁轭,所述的E型磁轭设置在底座内,所述的E型衔铁与安装在基座中部的触头支持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的线圈骨架套装于E型磁轭的中部,主触头部2的静触头22固定安装在基座的两端并与动触头21的两个动触点216分别对应设置,位于壳体1上的辅助触头部3设置在基座的两侧。

可选的,在触头支持4上并列设有三个主触头安装架41,每个主触头安装架41上各安装有一个动触头21,即触头支持4上设有三个动触头21,并在壳体1上对应设置有三对静触头22。

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通过在交流接触器的弹簧支持上设置把手并通过把手与触头支持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在通过徒手或使用工具拉动弹簧支持进行动触头安装时便于着力,解决了因交流接触器空间限制和传统的弹簧支持的设计问题而导致的弹簧支持拉起困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在弹簧支持的两侧分别设置把手能够增加弹簧支持的强度,避免装配过程中弹簧支持出现变形,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支持和弹簧支持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支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支持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支持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7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1,在壳体1上安装有主触头部2和触头支持4,在触头支持4上安装有用于将主触头部2的动触头21限位在触头支持4上的弹簧支持5,所述弹簧支持5的一端与触头支持4 的主触头弹簧43相连接并受力,另一端与触头支持4的动触头安装面49相对设置,并且在弹簧支持5靠近动触头安装面49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把手52,每个把手52包括呈凸起结构的凸起部521和缺口522,两个缺口522 分别位于动触头安装面49的边缘并相对设置,使得把手52与动触头安装面49 之间存在便于拉起弹簧支持5的空隙,装配时,通过把手52与动触头安装面 49之间的空隙徒手或使用一字螺丝刀等工具拉起弹簧支持5,使得弹簧支持5 克服主触头弹簧43的弹力运动从而形成了用于安装动触头21的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交流接触器的弹簧支持5上设置把手52并通过把手52与触头支持4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在通过徒手或使用工具拉动弹簧支持5进行动触头 21安装时便于着力,解决了因交流接触器空间限制和传统的弹簧支持5的设计问题而导致的弹簧支持5拉起困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在弹簧支持5的两侧分别设置把手52能够增加弹簧支持5的强度,避免装配过程中弹簧支持5出现变形,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2所示,在壳体1的两侧还设有两个辅助触头部3,所述的触头支持4 位于壳体1的中部,两个辅助触头部3分别位于触头支持4两侧,所述的动触头21安装在触头支持4上并与设置在触头支持4两侧的主触头部2的静触头22 相对设置。具体的,所述的壳体1包括底座和安装于底座上的基座,在底座和基座之间安装有线圈骨架、相对设置的E型衔铁和E型磁轭,所述的E型磁轭设置在底座内,所述的E型衔铁与安装在基座中部的触头支持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的线圈骨架套装于E型磁轭的中部,所述的静触头22固定安装在基座的两端并与动触头21的两个动触点216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的辅助触头部3设置在基座的两侧,交流接触器工作时,E型磁轭和E型衔铁相互吸合,E型衔铁带动触头支持4上下动作,从而带动触头支持4上的动触头21与基座两侧固定设置的静触头22接触或断开从而控制线路的通断。

如图1所示,具体的,所述的触头支持4包括主触头安装架41和设置在主触头安装架41两侧的辅助触头安装架42,所述的动触头安装面49位于主触头安装架41的端部,所述的动触头21通过弹簧支持5安装在主触头安装架41 的动触头安装面49上并与安装在壳体1上的静触头22相对设置,所述辅助触头部3内的辅助触头与辅助触头安装架42相对设置,从而使得触头支持4能够通过位移来控制动触头21和静触头22以及辅助触头的接触或断开;在主触头安装架41上设有用于安装主触头弹簧43的第一安装腔45,所述主触头弹簧 43的顶部与第一安装腔45的顶部内壁相对设置,所述弹簧支持5的一端位于第一安装腔45的上方,另一端与主触头弹簧43的底部相连接;在辅助触头安装架42上设有第二安装腔46,所述的第二安装腔46内安装有辅助触头弹簧 44用于给辅助触头提供弹力;在触头支持4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壳体1内的其他部件相连接的连接凸台47,所述连接凸台47的中部还设有连接通孔48。

如图3至5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支持5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为,所述的弹簧支持5包括挡板51、把手52、Y型侧臂53和挂钩54,所述的Y型侧臂 53分别设置在挡板51的两侧从而形成了“门”型结构,即Y型侧臂的一端通过把手52与挡板51两侧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挂钩54首尾相接并且两个挂钩 54相对设置在挡板51的下方用于与主触头弹簧43相连接。具体的,在挡板51 的中部设有与动触头21相配合的第一型孔55,挡板51两侧的侧壁分别与把手 52的凸起部521相连接,所述的缺口522设置在远离挡板51一侧的凸起部521 的中部从而形成了两个弯折臂523,所述的Y型侧臂53由两个分叉段531、V 型段532和平直段533组成,两个分叉段53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弯折臂523相连接,两个分叉段531的另一端分别与V型段532的开口端的两个分支臂相连接,所述V型段532的闭口端与平直段53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平直段533的另一端与挂钩54相连接;同时,由分叉段531、V型段532、弯折臂523以及缺口522的侧壁包围从而形成了第二型孔56,所述的第二型孔56能够将把手52 与主触头安装面49之间空隙露出并留出较大的操作空间,从而方便了徒手或使用工具拉动弹簧支持5时寻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和发力方式。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21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为,所述的动触头21包括基板217,在基板217的两端设有与静触头22相对设置的两个动触点 216,在基板217的中部设有与弹簧支持5的第一型孔55相配合的第一凸筋211,所述第一凸筋211的两端分别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凸筋212,从而在第一凸筋 211与第二凸筋212之间形成了第一卡槽214,所述的第一卡槽214与弹簧支持 5的挡板51相配合从而将动触头21在竖直方向上限位,在基板217两侧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弹簧支持5的第二型孔56相配合的第三凸筋213,所述第三凸筋 213的两侧设有第二卡槽215,所述的第二卡槽215与弹簧支持5的分叉段531 相配合从而将弹簧支持5在水平方向上限位。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为,在触头支持4上并列设有三个主触头安装架41,每个主触头安装架41上各安装有一个动触头21,即触头支持4上设有三个动触头21,并在壳体1上对应设置有三对静触头22从而形成三极交流接触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