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9945发布日期:2018-09-25 19:1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安装有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底部;以及覆盖该电磁继电器主体的盖部,其中,当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时,该壳体处于密封状态。



背景技术:

普通电磁继电器包括:安装有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底部;以及覆盖该电磁继电器主体的盖部。此外,所述壳体通过使用密封树脂置于密封状态,以防止异物等侵入该壳体内。

此类电磁继电器例如采用回流加热工艺将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外部末端焊接至电路板。然而,由于所述壳体如上所述处于密封状态,因此该壳体内的压力在该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上升,从而导致发生壳体变形等缺陷的可能性。

因此,举例而言,公开号为2011-328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形成有通孔的盖部;以及设置于该盖部内且覆盖所述通孔的内部压力调节片,其中,当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时,该内部压力调节片发生变形,从而允许该壳体内所含气体经所述通孔逸出。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发现如下问题。在公开号为2011-328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中,需要通过在所述盖部设置所述内部压力调节片而允许所述壳体内所含气体逸出。因此,在公开号为2011-328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中,部件数量较多,且制造工艺复杂。如此,使得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可在抑制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壳体内部压力的上升的同时,降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第一例示方面为一种包括壳体的电磁继电器,该壳体包括安装有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底部以及覆盖该电磁继电器主体的盖部,其中,

当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一预设压力时,该壳体处于密封状态,而且当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所述盖部和底部相互抵接,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将所述盖部和底部之间的抵接部分连接至该电磁继电器外部的连接通道。

该构造无需设置普通电磁继电器所需的内部压力调节片,因此可减少部件数目并简化制造工艺。如此,可在抑制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所述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上升的同时,降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抵接部分优选为阀门机构,该阀门机构用于当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切断该壳体内部与所述连接通道之间的连接,以及当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力大于所述预设压力时通过分离而将所述壳体的内部连接至所述连接通道。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形成于所述盖部内的突出部分优选与形成于所述底部内的凹陷部分相接合,所述抵接部分优选为由所述盖部的突出部分的顶面与所述底部的凹陷部分的底面组成的抵接表面。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形成于所述盖部内的凹陷部分优选与形成于所述底部内的突出部分相接合,所述抵接部分优选为由所述盖部的凹陷部分的底面与所述底部的突出部分的顶面组成的抵接表面。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连接通道优选形成于所述盖部的侧壁上。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连接通道优选形成于所述底部内。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优选与该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外部末端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壳体内优选形成有散热部分。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散热部分优选相对于所述电磁继电器主体的电磁铁设置于该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可动触点附近。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所述散热部分优选设置于所述连接通道附近。

根据本发明,可在抑制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壳体内部压力的上升的同时,降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具体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所述说明和附图仅作为例示,因此不应视作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示意立体图。

图2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示意分解图。

图3为沿图1中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为沿图1中iv-iv线的截面图。

图5为图3中v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vi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与图5对应的放大图,其所示壳体处于该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高于预设压力的状态。

图8为与图6对应的放大图,其所示壳体处于该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高于预设压力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给出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描述的清晰性,以下描述和附图已适当简化。

首先,简要说明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基本构造。图1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示意立体图。图2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示意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iii-iii线的截面图。图4为沿图1中iv-iv线的截面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3和图4所示状态中,所述电磁继电器壳体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预设压力。还需注意的是,为了描述的清晰性,以下说明利用图1所示的三维坐标系(xyz坐标系)等给出。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包括壳体2和电磁继电器主体3。壳体2包括装有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底部4以及覆盖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盖部5。上述壳体2由绝缘树脂材料形成,且由密封树脂置于密封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对底部4和盖部5的具体形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举例而言,两个电磁继电器主体3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安装于底部4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一侧(下称z轴正侧)的表面上。此外,在电磁继电器1中,所述两个电磁继电器主体3相对于沿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以点对称方式设置。然而,电磁继电器1内安装的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数目和设置方式不限于任何具体的数目和设置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以设置于x轴负侧最远位置处的电磁继电器主体3为例,对电磁继电器主体3进行说明。电磁继电器主体3通过电磁铁3a的磁吸引力使设置于板簧3b的y轴正侧末端的可动触点3c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可动触点3c与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可动触点3c上方或下方的第一固定触点3d或第二固定触点3e的电连接。

与普通电磁铁类似,电磁铁3a包括铁芯,线圈,磁轭等。此外,沿电磁铁3a的y轴正侧突出的突出部分(如所述磁轭)3f与在底部4中沿z轴正侧突出的突出部分4a的第一通孔4b相接合。此外,将外部电力引入电磁铁3a的线圈内的第一末端(外部末端)3g自形成于底部4边缘内的第一切口部分4c沿z轴负侧突出。

板簧3b包括大致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3h以及自部分3h的y轴负侧端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i。此外,设有可动触点3c的大致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3h的y轴正侧末端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点3d和3e之间。此外,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板状电枢3j设置于沿z轴方向与大致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3h的z轴负侧表面上的电磁铁3a的铁芯相对的位置。

板簧3b的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i固定至电磁铁3a(如所述磁轭),而第二末端(外部末端)3k连接至部分3i的z轴负侧端。第二末端3k自形成于底部4的边缘内的第二切口部分4d在z轴负侧延伸。

通过这种方式,电磁铁3a的铁芯在电磁铁3a的磁力的作用下与电枢3j磁性连接。此外,当切断电磁铁3a的磁力时,在板簧3b的恢复力的作用下,电枢3j朝远离电磁铁3a的铁芯的方向移动,且可动触点3c朝z轴正侧上升。

第一固定触点3d设置于第三末端(外部末端)3l。第三末端3l包括设有所述第一触点3d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3m,以及自部分3m的x轴负侧端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n。

第三末端3l的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n与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第二通孔4e相接合,而且其z轴负侧端自底部4沿z轴负侧延伸。

第二固定触点3e设置于第四末端(外部末端)3o。第四末端3o包括设有第二固定触点3e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3p,以及自部分3p的x轴正侧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q。

第四末端3o的沿z轴负侧延伸的部分3q与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第三通孔4f相接合,而且其z轴负侧端自底部4沿z轴负侧延伸。

以下,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底部4和盖部5进行描述。其中,图5为图3中v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图4中vi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2至图4所示,底部4包括沿z轴方向观察大致呈矩形形状的板状部分4g,以及自板状部分4g沿z轴正侧突出的突出部分4a。上述第一和第二切口部分4c和4d形成于板状部分4g内。举例而言,突出部分4a设置于板状部分4g的相对拐角处。然而,突出部分4a的设置方式和数量可根据各对第三末端3l和第四末端3o的设置方式和对数适宜改变。

在突出部分4a中,第一通孔4b形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此外,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和第三通孔4e和4f在突出部分4a的x轴方向上相互间隔形成。

如图2至图4所示,盖部5包括顶板5a和自顶板5a的边缘沿z轴负侧延伸的侧壁5b。此外,盖部5内形成用于容纳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空间(即壳体2的内部空间2a)。

此外,在盖部5覆盖安装有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底部4的状态下,底部4的板状部分4g与盖部5的侧壁5b之间的间隙由密封树脂密封,从而使得壳体2的内部空间2a置于大致密封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侧壁5b上形成朝盖部5内部突出的突出部分5c。突出部分5c自顶板5a沿z轴负侧延伸,并相对于底部4的突出部分4a设于z轴正侧。

如图5和图6所示,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的压力小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时,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抵靠并接触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

也就是说,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所述抵接表面,即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与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形成抵接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底部4的突出部分4a沿z轴负侧下凹的凹陷部分4h与自盖部5的突出部分5c沿z轴负侧突出的突出部分5d相接合。此外,至少所述抵接表面,即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即凹陷部分4h的底面)和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即突出部分5d的顶面),形成上述抵接部分。

底部4的凹陷部分4h例如为形成于突出部分4a内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周侧表面内的切口部分,而且自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沿z轴负侧延伸。盖部5的突出部分5d形成于盖部5的突出部分5c内,以与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相配。需要注意的是,盖部5的突出部分5d以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上升时允许盖部5发生变形的方式与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相接合。

然而,底部4的凹陷部分4h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就是说,其可具有任何允许底部4和盖部5形成所述抵接部分且在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上升时允许盖部5发生变形的接合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盖部5的突出部分5c内形成自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延伸至顶板5a的连接通道5e。举例而言,连接通道5e沿z轴方向延伸,穿过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直至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

因此,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连接通道5e将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之间的抵接部分连接至电磁继电器1外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壳体2中,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与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相接触,从而切断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与连接通道5e的连接,以使得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保持密封状态。

另一方面,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在将电磁继电器1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末端3g,3k,3l,3o通过回流加热工艺连接(如焊接)至电路板的焊接工艺过程中升至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壳体2的内部空间2a所含的气体经连接通道5e逸出。

其中,图7为与图5对应的放大图,其所示壳体处于该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高于预设压力的状态。图8为与图6对应的放大图,其所示壳体处于该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高于预设压力的状态。然而,在图7和图8中,所述底部和盖部之间的间隙以放大形式示出,而该盖部的变形以简化形式示出。

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升至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由于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大致处于密封状态,因此盖部5以朝外膨胀的方式变形。如此,如图7及图8所示,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相互远离。这使得由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组成的所述抵接部分被分离,而且上述表面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其又使得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与连接通道5e相连接,因此壳体2的内部空间2a所含的气体经连接通道5e逃逸至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将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之间的抵接部分用作阀门机构。其中,当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升至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与连接通道5e相连接,从而允许壳体2的内部空间2a所含的气体经连接通道5e逃逸至电磁继电器1外部。此外,底部4和盖部5可易于通过树脂成型等工艺形成。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无需设置普通电磁继电器所需的内部压力调节片,因此可减少部件数目并简化制造工艺。因此,可在抑制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壳体2的内部空间2a的压力上升的同时,降低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盖部5中,连接通道5e形成于侧壁5b的突出部分5c内。也就是说,由于连接通道5e形成于侧壁5b的壁厚较大的部分,因此可避免降低侧壁5b的强度。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将连接通道5e设置于壳体2内部空间2a内的无用空间,可以避免增大电磁继电器1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底部4的凹陷部分4h与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相接合,因此自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之间的所述抵接部分延伸至壳体2内部空间2a的所述通道具有弯曲形状。这意味着,壳体2具有如下所述的冗余设计。也就是说,即使在回流加热工艺过程中底部4的凹陷部分4h的z轴负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的z轴负侧表面之间的抵接部分因异物经连接通道5e堆积在该抵接部分中而分离(即所述两表面相互远离),该通道内仍有空间供所述异物沿与定义为z轴负侧的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异物难以逆流(即难以从电磁继电器1外部流向其内部),并难以进入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如此,可以以更加可靠的方式防止触点间的错误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等所示,壳体2内优选形成散热部分2b。散热部分2b可具有任何可增大壳体2表面面积的形状。举例而言,散热部分2b可形成为凹陷形状,在该凹陷部分2d内可形成散热片2e。通过这种方式,电磁继电器主体3所生成的热量可经壳体2散热。

需要注意的是,散热部分2b优选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点3d和3e附近。举例而言,散热部分2b可设置于盖部5的一角。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分5c形成于盖部5的一角,因此可借助突出部分5c的较大壁厚形成大的散热部分2b。通过这种方式,可动触点3c和所述第一或第二固定触点3d或3e之间的电连接所导致的热量可经壳体2良好散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突出部分5c内所设连接通道5e近处的凹陷部分2f也形成为散热部分2b。通过这种方式,可减小连接通道5e周围的突出部分5c的壁厚。如此,盖部5可易于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2a内的压力升至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发生变形,从而实现协同效应,即既可提高令内部空间2a所含气体逃逸至电磁继电器1外部的阀门功能,又可提高散热特性。

另外,散热部分2b优选设置于盖部5顶板5a的中央部分之外的其他位置。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承载电磁继电器1,又可以通过吸力机构将盖部5的顶板5a以吸力固定。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适当变更。

举例而言,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构造不限于以上所述构造。也就是说,电磁继电器主体3的构造不限于任何具体构造。

举例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部分由底部4的突出部分4a的z轴正侧表面和盖部5的突出部分5c的z轴负侧表面形成。然而,该抵接部分也可由底部4和盖部5可相互抵接的任何部分形成。此外,该抵接部分可由底部4和盖部5当中一个内形成的凹陷部分的外围区域与底部4和盖部5当中另一个内形成的突出部分的外围区域所形成的抵接表面形成。

举例而言,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底部4的凹陷部分4h与盖部5的突出部分5d相接合,但是,也可由底部4内形成的突出部分与盖部5内形成的凹陷部分相接合。

举例而言,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通道5e形成于盖部5内,但是其也可形成于底部4内。此外,连接通道5e无需非得沿z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对于连接通道5e的唯一要求在于,其可将底部4和盖部5之间的抵接部分连接至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

举例而言,散热部分2b优选形成于底部4和盖部5当中的至少一个内。

通过以上对本发明的描述,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变化。此类变化并不视为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所有此类变化旨在包含于下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