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8105发布日期:2018-08-14 17:4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节约能源、环保无污染等众多优点逐渐取代传统汽车而被广泛使用。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载体,然而传统中充电桩设置模式单一,充电过程中仅仅是依靠充电端头与充电端部插接时的摩擦力保持不动状态,如果不小心碰触到充电端头或是受拉扯充电线的影响匀有可能导致充电端头的脱落,从而造成充电中断现象,另外,传统中,充电端部内的导电片一般设置相对靠外,人为意外接触后易发生触电事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的充电端头,所述充电桩底部一体式设置有底座且顶部固定设有防雨棚,所述充电桩前侧端面内设有安放腔,所述安放腔内设有电联结构,所述电联结构后侧端固设有圆弧头,所述圆弧头内固设有上下伸展的转向轴,所述转向轴顶部伸展末梢与所述安放腔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向轴底部伸展末梢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设于所述安放腔内底壁内,所述电联结构前侧端面内设有插腔,所述插腔后侧的所述电联结构内的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内配合连接有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前侧伸展末梢与所述第一滑槽前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二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马达外表面固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后侧内壁内,所述第二马达外侧设有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除振厚板与降热铝片,所述插腔左右两侧的所述电联结构内对应设有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后侧伸展末梢与所述第一滑槽互通设置,所述第二滑槽远离所述插腔一侧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远离所述第二滑槽一侧的所述第三滑槽内顶压配合连接有弹片,所述第二滑槽内贯穿设有分别与所述插腔以及所述第三滑槽互通设置的第一斜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有向后侧伸展设置的滑杆,所述滑杆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斜滑槽互通的第二斜滑槽,所述第二斜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有一端经所述第一斜滑槽伸入所述第三滑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滑块固定配合连接的斜滑块,所述斜滑块另一端经所述第一斜滑槽伸入所述插腔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安放腔后侧内壁固设有挡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插腔后侧内壁固设有供电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充电端头后侧末梢固设有用以与所述插腔配合连接的插轴,所述插轴左右两侧端面上对应设有用以与所述斜滑块配合连接的锁槽,所述插轴后侧末梢固设有斜滑头,所述斜滑头后侧末梢端面内设有用以与所述供电片配合连接的电联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向轴右侧的所述安放腔内底壁内设有抬升结构,所述转向轴前侧的所述电联结构底部端面内设有用以与所述抬升结构配合连接的锁孔,所述抬升结构,所述抬升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放腔内底壁内的推顶槽以及平滑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推顶槽内的抬升臂,所述抬升臂底部端面内配合连接有向下伸展设置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底部伸展末梢与第三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三马达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推顶槽内底壁内,所述推顶槽以左右两侧内壁对应设有导滑槽,所述导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有与所述抬升臂固定配合连接的导滑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振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二马达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二马达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所述除振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马达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多片所述降热铝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联结构前侧端面内设插腔,插腔后侧的电联结构内的设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内螺纹配合连接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前侧伸展末梢与第一滑槽前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杆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二马达动力配合连接,第二马达外表面固设于第一滑槽后侧内壁内,插腔左右两侧的电联结构内对应设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一滑槽互通设置,第二滑槽远离插腔一侧设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第三滑块,第三滑块远离第二滑槽一侧的第三滑槽内顶压配合连接弹片,第二滑槽内贯穿设分别与插腔以及第三滑槽互通设置的第一斜滑槽,第二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向后侧伸展设置的滑杆,滑杆内设与第一斜滑槽互通的第二斜滑槽,第二斜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一端经第一斜滑槽伸入第三滑槽内且与第三滑块固定配合连接的斜滑块,斜滑块另一端经第一斜滑槽伸入插腔内,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充电端头与电联结构的配合连接工作,同时能实现自动控制电联结构的收纳以及锁定工作,大大提高充电安全性以及充电连接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箭头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充电端头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电联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抬升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中第二马达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6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5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的充电端头7,所述充电桩5底部一体式设置有底座4且顶部固定设有防雨棚500,所述充电桩5前侧端面内设有安放腔51,所述安放腔51内设有电联结构6,所述电联结构6后侧端固设有圆弧头61,所述圆弧头61内固设有上下伸展的转向轴610,所述转向轴610顶部伸展末梢与所述安放腔51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向轴610底部伸展末梢与第一马达611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611外表面固设于所述安放腔51内底壁内,所述电联结构6前侧端面内设有插腔62,所述插腔62后侧的所述电联结构6内的设有第一滑槽63,所述第一滑槽63内平滑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块631,所述第一滑块631内配合连接有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一螺杆632,所述第一螺杆632前侧伸展末梢与所述第一滑槽63前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杆632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二马达633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马达633外表面固设于所述第一滑槽63后侧内壁内,所述第二马达633外侧设有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除振厚板6337与降热铝片6338,所述插腔62左右两侧的所述电联结构6内对应设有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二滑槽66,所述第二滑槽66后侧伸展末梢与所述第一滑槽63互通设置,所述第二滑槽66远离所述插腔62一侧设有第三滑槽64,所述第三滑槽64内平滑配合连接有第三滑块641,所述第三滑块641远离所述第二滑槽66一侧的所述第三滑槽64内顶压配合连接有弹片642,所述第二滑槽66内贯穿设有分别与所述插腔62以及所述第三滑槽64互通设置的第一斜滑槽65,所述第二滑槽66内平滑配合连接有向后侧伸展设置的滑杆661,所述滑杆66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斜滑槽65互通的第二斜滑槽662,所述第二斜滑槽662内平滑配合连接有一端经所述第一斜滑槽65伸入所述第三滑槽64内且与所述第三滑块641固定配合连接的斜滑块643,所述斜滑块643另一端经所述第一斜滑槽65伸入所述插腔62内。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安放腔51后侧内壁固设有挡条510。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插腔62后侧内壁固设有供电片。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充电端头7后侧末梢固设有用以与所述插腔62配合连接的插轴71,所述插轴71左右两侧端面上对应设有用以与所述斜滑块643配合连接的锁槽711,所述插轴71后侧末梢固设有斜滑头712,所述斜滑头712后侧末梢端面内设有用以与所述供电片配合连接的电联槽713,从而方便快速插接工作,同时,提高插接的稳固性。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转向轴610右侧的所述安放腔51内底壁内设有抬升结构511,所述转向轴610前侧的所述电联结构6底部端面内设有用以与所述抬升结构511配合连接的锁孔67,所述抬升结构511包括设置在所述安放腔51内底壁内的推顶槽5110以及平滑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推顶槽5110内的抬升臂5111,所述抬升臂5111底部端面内配合连接有向下伸展设置的第二螺杆5114,所述第二螺杆5114底部伸展末梢与第三马达5115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三马达5115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推顶槽5110内底壁内,所述推顶槽5110以左右两侧内壁对应设有导滑槽5112,所述导滑槽5112内平滑配合连接有与所述抬升臂5111固定配合连接的导滑块5113,从而自动控制收纳锁定工作。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除振厚板6337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633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二马达633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6338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633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二马达633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6338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所述除振厚板633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马达63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多片所述降热铝片6338,所述降热铝片6338用以吸收并散发所述第二马达633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所述除振厚板6337用以减少所述第二马达633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防止震动力过大而影响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初始状态时,第一滑块631位于第一滑槽63内的最前侧位置,此时,第一滑块631带动滑杆661完全伸入第二滑槽66,同时,使第二斜滑槽662与第一斜滑槽65处于完全相对位置,此时,第三滑块641受到弹片642顶压力,使第三滑块641带动斜滑块643最大程度伸入插腔62内。

当需要充电时,通过将充电端头7移动至电联结构6的前侧位置,同时,使插轴71与插腔62处于相对位置,然后向后侧移动充电端头7,使插轴71逐渐插入插腔62内,直至斜滑头712与斜滑块643顶压平滑配合连接,此时,使斜滑块643带动第三滑块641克服弹片642顶压力逐渐伸入第三滑槽64内,直至插轴71完全伸入插腔62内时,此时,插轴71带动供电片与电联槽713完全配合连接,同时,使锁槽711移动至斜滑块643相对位置处,此时,第三滑块641受到弹片642顶压力,使第三滑块641带动斜滑块643完全伸入锁槽711内完成充电端头7的配合连接工作,从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锁定充电连接工作。

充电完成后,通过第二马达633带动第一螺杆632转动,进而由第一螺杆632带动第一滑块631逐渐沿第一滑槽63内的后侧方向滑动,同时,由第一滑块631带动滑杆661逐渐沿第二滑槽66内的后侧方向滑动,此时,由第一滑块631内的第二斜滑槽662与斜滑块643顶压平滑配合,使斜滑块643带动第三滑块641克服弹片642顶压力逐渐伸入第三滑槽64内,同时,使斜滑块643逐渐脱离锁槽711内,此时,向外拔出充电端头7即可,充电端头7拔出后通过第一马达611带动转向轴610转动,由转向轴610带动圆弧头61以及圆弧头61前侧的电联结构6逆时针转动,进而由电联结构6带动充电端头7逐渐伸入安放腔51内,直至电联结构6与挡条510相抵接时,此时控制第一马达611停止转动,同时,使锁孔67位于抬升结构511的正上方位置,此时,通过控制第三马达5115带动第二螺杆5114转动,由第二螺杆5114带动抬升臂5111逐渐沿推顶槽5110内的顶部方向滑动,同时,使抬升臂5111顶部端逐渐伸入锁孔67内,从而完成电联结构6的配合连接工作,从而防止外漏而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联结构前侧端面内设插腔,插腔后侧的电联结构内的设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内螺纹配合连接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前侧伸展末梢与第一滑槽前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杆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二马达动力配合连接,第二马达外表面固设于第一滑槽后侧内壁内,插腔左右两侧的电联结构内对应设前后伸展设置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后侧伸展末梢与第一滑槽互通设置,第二滑槽远离插腔一侧设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第三滑块,第三滑块远离第二滑槽一侧的第三滑槽内顶压配合连接弹片,第二滑槽内贯穿设分别与插腔以及第三滑槽互通设置的第一斜滑槽,第二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向后侧伸展设置的滑杆,滑杆内设与第一斜滑槽互通的第二斜滑槽,第二斜滑槽内平滑配合连接一端经第一斜滑槽伸入第三滑槽内且与第三滑块固定配合连接的斜滑块,斜滑块另一端经第一斜滑槽伸入插腔内,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充电端头与电联结构的配合连接工作,同时能实现自动控制电联结构的收纳以及锁定工作,大大提高充电安全性以及充电连接时的稳定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