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0590发布日期:2018-09-25 19:2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3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7-042748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通过援引其整体上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安装在两个彼此面对的电路基板上并将所述两个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公开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安装在一个电路基板上的一连接器具有两个锁定臂,两个锁定臂分别与一安装在另一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的右端和左端卡合。在锁定臂的端部具有钩部。钩部与所述另一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卡合。这可提高两个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锁定臂的与钩部相反侧具有操作部。通过使操作部左右运动,钩部和连接器之间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两个连接器分离。

在专利文献2中,安装在一个电路基板上的一连接器具有两个卡止夹具,在卡止夹具的端部具有卡止部。两个卡止夹具嵌入安装在另一电路基板上的另一连接器的左侧和右侧所形成的孔中,且卡止夹具的卡止部与孔的缘部卡合。这可增强两个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通过使两个卡止部左右运动,所述另一电路基板与两个卡止部之间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两个连接器分离。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06-1687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06-2602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尽管采用具有锁定臂和卡止夹具的现有连接器,能够提高两个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但是希望使两个连接器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更简化。

本发明提出一种能进一步简化两个连接器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的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1)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一实施方式具有: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卡合的能够摆动的杆。所述杆具有:作用部,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通过所述杆的摆动,所述作用部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外侧,通过所述杆的摆动,所述操作部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操作部位于隔着所述杆的摆动中心与所述作用部相反的一侧,且所述操作部向与所述作用部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及限制部,能够在限制位置和允许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限制部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来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允许位置是所述限制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一部分分离以允许所述第二连接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杆能够在杆卡合位置和杆解除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杆卡合位置是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的位置,所述杆解除位置是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允许位置的位置,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杆从所述杆解除位置向所述杆卡合位置运动,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杆从所述杆卡合位置向所述杆解除位置运动。该实施方式具有能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的优点。

(2)在根据(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当向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作用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当向穿过所述杆的摆动中心的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限制部比所述杆的摆动中心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侧。根据该实施方式,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限制部接近所述第二连接器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相反,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即当所述操作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限制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分离并配置于所述允许位置。

(3)在根据(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所述限制部可以当处于所述杆卡合位置时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具有以面对所述端部的方式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拐角部。

(4)在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未嵌合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杆可以借助所述杆的自重配置于所述杆解除位置。

(5)在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所述作用部可以从位于靠近所述杆的摆动中心的基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延伸,所述限制部可以从位于靠近所述杆的摆动中心的基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延伸,所述作用部和所述限制部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上分离,所述杆可以具有加强壁部,所述限制部和所述作用部通过所述加强壁部连接。

(6)在根据(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所述杆可以具有作为所述加强壁部的在沿穿过所述杆的摆动中心的直线的方向上分离的两个加强壁部,所述杆的所述作用部以及所述限制部形成在所述两个加强壁部之间。

(7)在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可以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能够在内侧配置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外周壁部,所述杆设置在所述外周壁部的内侧,并被所述外周壁部支撑为能够摆动。

(8)在根据(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当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时,所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超出所述外周壁部的高度。

(9)在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可以具有作为所述杆的彼此互相分离的第一杆以及第二杆。

(10)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能摆动的杆,所述杆用于与配对连接器卡合,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所述杆具有:作用部,相对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通过所述杆的摆动,所述作用部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上相对所述配对连接器位于外侧,通过所述杆的摆动,所述操作部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操作部位于隔着所述杆的摆动中心与所述作用部相反的一侧,且所述操作部向与所述作用部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及限制部,能够在限制位置和允许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限制部相对所述配对连接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来限制所述配对连接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允许位置是所述限制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所述一部分分离以允许所述配对连接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杆能够在杆卡合位置和杆解除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杆卡合位置是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的位置,所述杆解除位置是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允许位置的位置,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杆从所述杆解除位置向所述杆卡合位置运动,当所述作用部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杆从所述杆卡合位置向所述杆解除位置运动。该实施方式具有能够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连接器组件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3是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放大图,在该图中一保持件被拆除。

图4是第一连接器的一俯视图。

图5是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6a是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沿图4所示的线vi-vi作出的一剖视图。图6a示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彼此嵌合之前的状态。

图6b是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沿图4所示的线vi-vi作出的一剖视图。图6b示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

图7是图6b的一放大图。

图8是示出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彼此嵌合过程的一剖视图。

图9a是沿图4所示的线ix-ix作出的一剖视图。图9a示出处于杆解除位置的杆。

图9b是沿图4所示的线ix-ix作出的一剖视图。图9b示出处于杆卡合位置的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连接器和一连接器组件的实施方式。图1是一连接器组件1的一立体图,连接器组件1是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1具有一第一连接器10和一第二连接器70。图2是第一连接器10的一立体图。图3是第一连接器10的一立体放大图,且在该图中,后述的一保持件13被拆除。图4是第一连接器10的一俯视图。图5是第二连接器70的一立体图。图6a和图6b是两个连接器10、70沿图4所示的线vi-vi作出的剖视图。图6a示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彼此嵌合之前的状态,而图6b示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彼此嵌合的状态。图7是图6b的一放大图。图8是示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彼此嵌合过程的一剖视图,且在该图中,后述的一杆30被放大。图9a和图9b是沿图4所示的线ix-ix作出的剖视图。图9a示出处于杆解除位置的杆30,而图9b示出处于杆卡合位置的杆30。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所示的z1方向称为上方,z2方向称为下方。此外,x1方向和x2方向分别称为右方和左方,y1方向和y2方向分别称为前方和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前方”和“后方”均为表示构成两个连接器10、70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向,不意欲特指两个连接器10、70在使用时的姿势。

本说明书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用于连接两个相互面对的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包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和一柔性扁平线缆(ffc))的两个连接器10、70。本说明书说明的各种构造(例如,杆30的构造)可应用于将一电路基板和多条线缆连接的一连接器或应用于将多条线缆电连接于另外多条线缆的一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的概要]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有用于支撑端子12的一第一壳体21。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构成为围绕设置第二连接器70的一区域a(参见图4),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70与第一连接器10嵌合的一区域(下文,区域a称为“嵌合区域a”)。第一壳体21可具有围绕嵌合区域a的一外周壁部22。外周壁部22可以由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互相面对的两个壁部22a和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互相面对的两个端壁部22b构成。各端壁部22b连接两个壁部22a的端部,且外周壁部22例如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一矩形。在壁部22a和端壁部22b的内侧形成有一凹部。另外,第一壳体21可具有形成在壁部22a和端壁部22b的内侧的一底部21a。第一壳体21还可具有设置在外周壁部22的内侧的一中央凸部23。中央凸部23形成为从第一壳体21的底部21a向上方突出。第一壳体21例如由树脂形成。在外周壁部22的内侧配置有抑制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的分离的杆30。两个杆30分别位于两个端壁部22b侧。杆30将稍后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12(下文,端子12称为“第一端子”)。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端子12排成两排。即,在外周壁部22的一个壁部22a与中央凸部2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12,在另一个壁部22a与中央凸部23之间也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12。第一端子12的设置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的情形。例如,第一连接器10可具有排场3排或4排的多个端子1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器10可具有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中央凸部23。在另一实施例中,端子12的排数可为一排。此外,第一连接器10可以不具有中央凸部23。

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2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一大体u字形状。在中央凸部23的一侧面和壁部22a的一内表面形成有槽。此外,多个第一端子12设置在这些槽中。第一端子12可具有设置在中央凸部23的槽中的一内侧接触部12a以及设置在壁部22a的槽中的一外侧接触部12b。第一端子12还可具有设置在壁部22a的下侧的一连接部12c。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二连接器70的接触点具有内侧接触部12a及外侧接触部12b的两个接触点,这能增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当使用第一连接器10时,第一连接器10设置在一电路基板e1(参见图1)上。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c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e1上形成的多个导体部。注意的是,第一端子12的形状以及第一端子12的向第一壳体21的安装构造可适宜地变化。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0不具有中央凸部23时,第一端子12可以不具有内侧接触部12a。

[第二连接器的概要]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70具有一第二壳体81。在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互相面对的两个壁部82a以及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互相面对的两个端壁部82b。各端壁部82b连接两个壁部82a的端部,且第二壳体81例如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一矩形。在壁部82a及壁部82b的内侧形成有一凹部。第二壳体81还可具有形成在壁部82a及壁部82b的内侧的一底部81a。在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1具有从端壁部82b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第二作用部83。当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时,第二作用部83压下第一连接器10的杆30。杆30和第二作用部83将稍后说明。与第一连接器10一样,第二壳体81采用树脂形成。第二壳体81的形状不限于图5的实施例中的形状,可以合适地变化以与第一连接器10的形状匹配。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70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72(下文,端子72称为“第二端子”)。第二端子72可安装于壁部82a。更详细地,可以在两个壁部82a中的每一个上分别安装多个第二端子72。第二端子72例如形成为一大体u字形状,以沿着壁部82a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壁部82a。即,第二端子72可具有设置在壁部82a的外表面上的一外侧接触部72b以及设置在壁部82a的内表面上的一内侧接触部72a。此外,第二端子72可具有从外侧接触部72b的上端部延伸的一连接部72c。此外,当使用第二连接器70时,第二连接器70设置在一电路基板e2(参见图1)上。每一第一端子72的连接部72c可以分别安装在电路基板e2上所形成的多个导体部上。

[两个连接器的嵌合]

第二连接器70和第一连接器10在上下方向上嵌合。在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7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上侧。在连接器10、70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7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壳体21的外周壁部22的内侧。在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的中央凸部23嵌入在第二连接器70的壁部82a之间形成的凹部中。此时,第二连接器70的壁部82a配置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中央凸部23与壁部22a之间。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端子12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一大体u字形状。在两个连接器10、70嵌合的状态下,第二端子72配置在第一端子12的内侧,在前后方向上被第一端子12挟持。例如,第二端子72的外侧接触部72b接触第一端子12的外侧接触部12b,而第二端子72的内侧接触部72a接触第一端子12的内侧接触部12a。第一端子12的内侧接触部12a和外侧接触部12b可弹性变形以挟持第二端子72。

注意的是,第二端子72的设置和第二壳体81的形状不限于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中的情形,可合适地变化以匹配第一连接器10的构造。例如,当第一连接器10未形成中央凸部23时,第二壳体81可以不具有两个面对的壁部82a。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第二端子72的排数可为一排。

[杆]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以具有能够以一摆动中心c1(参见图3)的附近为中心进行摆动且限制与第二连接器70分离的杆30。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摆动中心c1”是正交于上下方向的一直线,换句话说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轴线。杆30通过摆动,能够在与第二连接器70卡合的杆卡合位置(图6b)和解除与第二连接器70卡合的杆解除位置(图6a)之间运动。如图2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两个杆30隔着配置第二连接器70的嵌合区域a(参见图4)设置在彼此相方侧,即,在嵌合区域a的左侧和右侧各自配置杆30。杆30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为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壳体21的与杆30相对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二连接器70卡合的一部位。

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杆30具有一作用部31(下文中,作用部称为“第一作用部31”)、一操作部32以及一卡合部33。杆30例如由树脂一体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杆30可由各分别由树脂一体形成的多个部件构成。在又一实施例中,杆30可采用金属形成。

[作用部]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作用部31是通过杆30的摆动能在上下方向上运动的部分。即,第一作用部31能够以杆30的摆动中心c1为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运动。如上所述,第二连接器70嵌合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上侧。相应地,在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下方”为第二连接器70的嵌合方向(权利要求中的“第一方向”),而“上方”为第二连接器70的分离方向(权利要求中的“第二方向”)。如图6a所示,第一作用部31位于配置第二连接器70的嵌合区域a,且相对第二连接器70位于下方。当杆30位于杆卡合位置时和杆30位于杆解除位置时,第一作用部31都位于嵌合区域a。因此,如图6b所示,当将第二连接器70向第一连接器10嵌合时,第一作用部31被第二连接器70按压,向下方运动。这样,杆30从杆解除位置(图6a)向杆卡合位置(图6b)运动。相反地,当使第二连接器70与第一连接器10分离时,第一作用部31向上方运动,向上推起第二连接器70。此时,杆30从杆卡合位置(图6b)向杆解除位置(图6a)运动。注意的是,第一作用部31的一部分可位于嵌合区域a的外侧。

如上所述,第二连接器70具有从端壁部82b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作用部83。如图6b所示,杆30的第一作用部31被第二连接器70的第二作用部83按压向下方运动。此外,第一作用部31向上推起第二连接器70的第二作用部83。

[操作部]

如图6a和图6b所示,操作部32位于嵌合区域a的外侧。即,操作部32相对第二连接器70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由于操作部32也能够通过杆30的摆动在上下方向上运动。即操作部32也能够以杆30的摆动中心c1作为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运动。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操作部32位于隔着摆动中心c1与第一作用部31相反侧的位置。因此,操作部32和第一作用部3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当第一作用部31向下方运动时,换句话说当杆30从杆解除位置(图6a)向杆卡合位置(图6b)运动时,操作部32向上方运动。相反,当第一作用部31向上方运动时,即当杆30从杆卡合位置(图6b)向杆解除位置(图6a)运动时,操作部32向下方运动。

[限制部]

一限制部33是用于限制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移动,即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分离的部分。通过杆30的摆动,限制部33能够在一限制位置(图6b)和一允许位置(图6a)之间运动。当限制部33处于“限制位置”时,限制部33相对第二连接器70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二作用部83的一“被限制部84”)位于上方,由此限制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运动。当限制部33处于“允许位置时”,限制部33不限制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运动,即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的嵌合解除。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图6b)时,限制部33处于限制位置,而当杆30处于杆解除位置(图6a)时,限制部33处于允许位置。当第二连接器70的运动被限制部33的限制解除时,即如图6a所示,限制部33不位于第二连接器70的第二作用部83的上方时,允许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分离。当第一作用部31向下方运动时,杆30从杆解除位置向杆卡合位置运动,且限制部33以摆动中心c1为中心从允许位置向限制位置运动。相反,当第一作用部31向上方运动时,杆30从杆卡合位置向杆解除位置运动,而限制部33以摆动中心c1为中心从限制位置向允许位置运动。

由于杆30的缘故,两个连接器10、70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能够以以往更简化。即,如图6b所示,当一操作者将第二连接器70朝第一连接器10向下方按压时,第一作用部31被第二连接器70的第二作用部83向下方按压。结果,杆30摆动,限制部33作用在第二连接器70上。此时,操作部32向上方运动。当操作者随后下方按压操作部32时,限制部33摆动,由此限制部33和第二连接器70之间的作用(限制第二连接器70的移动)被解除。此时,第一作用部31向上方运动,由此向上推起第二连接器70。换句话说,在连接器10、70的嵌合作业和分离作业中,操作者能够利用相同方向的力,由此使执行这些作业简化。此外,由于分离作业的结果,第二连接器70被第一作用部31向上推起,因此第二连接器70能够容易地从第一连接器10上被抬起。注意的是,操作者通过朝向第一连接器10压下第二连接器70,能够将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此外,操作者通过向下方压下操作部32能够使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70分离。如上所述能够以相同方向的力进行连接器的嵌合和分离,因此在操作者采用一机械或一作业工具执行连接器的嵌合和分离的情况下,能够简化机械和作业工具的构造。

当俯视观察第一连接器10时,限制部33可位于第一作用部31和操作部32之间(参见图4)。此外,如图6a和图6b所示,当沿穿过摆动中心c1的一轴线的方向观察第一连接器10时,限制部33可位于比杆30的摆动中心c1更靠上方的位置。即,限制部33可以相对一水平面p1(参见图6a)(“水平面p1”是与上下方向正交且穿过摆动中心c1的面)位于上方。根据限制部33的这个位置,由于杆30的摆动,限制部33以摆动中心c1作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当杆30以第一作用部31向下方运动的方式摆动时,限制部33从允许位置朝向嵌合区域a运动。相反,当杆30以第一作用部31向上方运动的方式摆动时,限制部33朝向嵌合区域a的外侧运动,且配置在允许位置。

[第二连接器的被限制部]

如上所述,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限制部33相对第二连接器70的一部分位于上方。在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壳体81的第二作用部83具有被限制部84。被限制部84形成在第二作用部83的端部上。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限制部33位于被限制部84的上表面的上方。当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且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被限制部84配置在第一连接器10的限制部33和第一作用部31之间,且限制部33位于被限制部84的上方。结果,第二连接器70与第一连接器10的分离通过限制部33被抑制。注意的是,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如图7所示,一间隙形成在限制部33和被限制部84之间。在图7的实施例的替代例中,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限制部33和被限制部84可相互接触。

被限制部84的构造不限于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例如,一凹部可形成于第二壳体81的一端面84b。另一方面,限制部33可以为朝向嵌合区域a突出的一凸部。此外,在连接器10、70嵌合的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限制部33可以嵌入第二壳体81上形成的凹部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壳体81具有位于限制部33的下方的部分(比限制部33嵌入的凹部更靠下侧的部分),由此限制部33能够限制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移动。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限制部33具有一接触面33a。第二连接器70的被限制部84也具有一接触面84a。两个接触面33a、84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对,且当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运动时相互碰触。在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两个接触面33a、84a是朝向嵌合区域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因此,接触面33a形成向下方突出的一端部33b,而接触面84a形成向上方突出的一拐角部84c。例如当施加使第二连接器70向上方运动的一外力时,通过这些接触面33a、84a能够抑制杆30的限制部33朝向允许位置运动。与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是,接触面33a、84a可以不倾斜。即接触面33a、84a可以水平形成。

[杆位置的维持]

杆30可以具有如下的部分,即,在杆30在杆卡合位置与杆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接触其它部分而受到杆30移动的阻力的部分。由此,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能够限制杆30从杆卡合位置向杆解除位置移动。相反,当杆30处于杆解除位置时,能够限制杆30从杆解除位置向杆卡合位置移动。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限制部33在限制位置和允许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碰触第二连接器70。此外,限制部33产生对杆30移动的阻力。采用这种构造,在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之前,由于杆30的移动不产生阻力,所以杆30能够自由地运动,能够容易地将杆30配置于杆解除位置。

在两个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将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的过程(即杆30从杆解除位置向杆卡合位置移动的过程),限制部33的端部33b碰触被限制部84的端面84b,由此对杆30的摆动产生阻力(“端面84b”是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一表面,即朝向杆30的一表面)。此外,当第二连接器70被进一步朝向第一连接器10向下方按压时,限制部33和被限制部84弹性变形,且限制部33的端部33b在被限制部84的端面84b上移动。然后,当限制部33的端部33b越过被限制部84的拐角部84c时,限制部33被配置在限制位置(拐角部84c为接触面84a和端面84b之间的拐角)。即,杆30被配置在杆卡合位置。

相反,在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当压下杆30的操作部32时,杆30开始朝向杆解除位置运动。在此过程中,限制部33的接触面33a接触被限制部84的拐角部84c,由此对杆30的旋转产生阻力。当进一步压下操作部32时,限制部33和被限制部84弹性变形。此外,当限制部33的端部33b越过被限制部84的拐角部84c时,限制部33被配置在允许位置。即,杆30被配置在杆解除位置。

由此,在两个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中,在杆30从杆卡合位置朝向杆解除位置摆动以及杆30从杆解除位置朝向杆卡合位置摆动时,暂时需要使限制部33和被限制部84弹性变形的力。结果,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能够抑制杆30向杆解除位置移动。相反,当杆30处于杆解除位置时,能够抑制杆30向杆卡合位置移动。

用于将杆30的位置保持于杆卡合位置以及杆解除位置的构造不限于两个连接器10、70的该实施例。例如,杆30可具有在杆解除位置和杆卡合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碰触第一壳体21的部分。此外,通过所述部分碰触第一壳体21,可以对杆30的移动产生阻力。此外,可以通过所述部分弹性变形,允许杆30移动。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杆卡合位置与杆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与限制部33不同的部分碰触第二连接器70。由此可对杆30的移动产生阻力。

[杆的初始位置]

如图7所示,杆30具有一外侧部分30b和一内侧部分30a。外侧部分30b是包括操作部32且相对摆动中心c1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内侧部分30a是包括第一作用部31且相对摆动中心c1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在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外侧部分30b借助其自重产生的围绕摆动中心c1的力矩可以大于内侧部分30a借助其自重引起的围绕摆动中心c1的力矩。根据这种构造,如图6a所示,在第二连接器70未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的状态下,外侧部分30b下降。结果,杆30借助其自重自动地配置于杆解除位置。结果,在第二连接器70和第一连接器10嵌合之前,无需将杆30配置在杆解除位置的作业。

如图7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外侧部分30b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内侧部分30a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此外,外侧部分30b的厚度大于内侧部分30a的厚度,换句话说大于第一作用部31的厚度。因此,由外侧部分30b产生的力矩大于由内侧部分30a产生的力矩。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外侧部分30b的厚度(换句话说,操作部32的厚度)随着接近其端部(操作部32的端部32a)而变薄。杆30的构造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的情形。例如,外侧部分30b的厚度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恒定。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由外侧部分30b产生的围绕摆动中心c1的力矩可以不大于由内侧部分30a产生的围绕摆动中心c1的力矩。

如图7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操作部32的下表面32b(外侧部分30b的下表面)是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向斜上方延伸的一倾斜表面。因此,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在操作部32下方形成允许操作部32运动的一空间。操作部32的形状可适当地变化。

[杆的作用部]

如图7所示,第一作用部31的一基部31a可位于杆的摆动中心c1的下方的位置。此外,第一作用部31从基部31a朝向第二连接器70延伸。即,第一作用部31可朝向穿过嵌合区域a的中心的一铅垂面p2(参见图6a)(铅垂面p2是穿过嵌合区域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且平行于上下方向的面)延伸。当杆30处于杆解除位置时,第一作用部31可以朝向铅垂面p2向斜上方延伸。此外,可在第一作用部31的下侧形成用于允许第一作用部31运动的一空间。如图7所示,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第一作用部31可沿第一壳体21的底部21a配置。此时,第一作用部31可接触底部21a。

[第二连接器的操作部]

如上所述,第二连接器70的第二壳体81具有端壁部82b和第二作用部83。如图7所示,第二作用部83的下表面83a位于比端壁部82b的下端82a高的位置,且可在第二作用部83的下表面83a的下侧确保配置第一作用部31的空间。第二作用部83的上表面83b可位于比被限制部84的接触面84a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第二作用部83的厚度,由此增强第二作用部83的刚度。第二作用部83的形状不限于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的情形,能够适当地变化。

[杆的限制部]

与第一作用部31一样,限制部33可以从其一基部朝向第二连接器70延伸(参见图7)。换句话说限制部33可朝向穿过嵌合区域a的中心的铅垂面p2(参见图6a)延伸。一凹部可形成在限制部33和第一作用部31之间。如图6b所示,在两个连接器10、70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70的被限制部84处于限制部33和第一作用部31之间的凹部内。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实质上,第一作用部31和限制部33形成为平行。可以改变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使第一作用部31的延伸方向和限制部33的延伸方向彼此倾斜。

[加强壁部]

如图3所示,杆30可具有将限制部33和第一作用部31连接的一加强壁部34。限制部33和第一作用部31的强度通过加强壁部34增强。例如,能够使对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作用部31受到来自第二连接器70的力的第一作用部31的刚度以及对于限制部33受到来自第二连接器70的力的限制部33的刚度增强。

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限制部33的一缘部33d(参见图3)和第一作用部31的一缘部31b(参见图3)连接于加强壁部34(缘部33d、31d为靠近嵌合区域a的中心的缘部)。通过该加强壁部34,由于第一作用部31的缘部31b和限制部33的缘部33d由加强壁部34支撑,所以第一作用部31和限制部33的强度进一步增强。加强壁部34的形状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的情形。例如,第一作用部31的缘部31b和限制部33的缘部33d可以不被加强壁部34支撑。

如图3所示,杆30可具有作为加强壁部34的在前后方向(沿穿过摆动中心c1的一直线的方向)分离的两个加强壁部34。第一作用部31和限制部33形成在两个加强壁部34之间。第一作用部31是从一个加强壁部34延续到另一个加强壁部34的一平板状。同样地,限制部33也从一个加强壁部34延续到另一个加强壁部34。第一作用部31和限制部33的强度通过杆30的形状被进一步增强。如上所述,第二壳体81具有用于对杆30的第一作用部31进行按压的第二作用部83。当第二连接器70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0时,第二作用部83配置于两个加强壁部34之间。杆30的形状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的情形。例如,加强壁部34可以是位于杆3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且形成在第一作用部31和限制部33之间的一肋部。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杆30可以不具有加强壁部34。

[杆的设置和支撑]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壳体21具有围绕嵌合区域a的外周壁部22。如图2所示,杆30可设置在外周壁部22的内侧。因此,外周壁部22能防止意外的外力作用到杆30上。

杆30可以被外周壁部22支撑为能摆动。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杆30的侧面(与第一壳体21的壁部22a面对的表面)具有一被支撑部35。被支撑部35位于杆30的旋转中心c1。用于将被支撑部35支撑为能够旋转的一支撑部24形成在第一壳体21的壁部22a上。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杆30的被支撑部35是从杆30的一侧面突出的凸部,而第一壳体21的支撑部24是供被支撑部35嵌入的一凹部。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的支撑部24是向上方开口的一凹部。杆30的被支撑部35能在第一壳体21的支撑部24的内侧摆动。杆30的支撑构造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的情形。例如,第一壳体21的支撑部24可为朝向外周壁部22的内侧突出的一凸部。在这种情况下,杆30的被支撑部35可为供支撑部24嵌入的一凹部。

杆30的被支撑部35和第一壳体21的支撑部24可形成为当杆30从杆解除位置向杆卡合位置旋转时,使杆30接近嵌合区域a。这使得杆30和第二连接器70更可靠地相互卡合。

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杆30的被支撑部35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一拐角部35a。从摆动中心c1到拐角部35a的距离大于从摆动中心c1到圆弧部分35b的距离。当杆30处于杆解除位置时,连结摆动中心c1和拐角部35a的直线l1相对一水平面p1(水平面p1是穿过旋转中心c1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面)大幅地倾斜。如图9b所示,当杆30从杆解除位置移动至杆卡合位置时,直线l1与水平面p1之间的夹角变小。即,直线l1接近水平。此外,拐角部35a碰触在壁部22a的支撑部24(凹部)的内侧所形成的一支撑面24a(支撑面24a是朝向嵌合区域a的表面)。结果,当杆30从杆解除位置朝向杆卡合位置旋转时,被支撑部35的位置(即杆30的位置)接近嵌合区域a。由此,能够使杆30和第二连接器70更可靠地作用。

被支撑部35和支撑部24的构造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的情形。例如,可以使支撑部24的支撑面24a朝向支撑部24的内侧弯曲,以使杆30朝向嵌合区域a移动。在又一实施例中,被支撑部35和支撑部24可以不形成为使杆30的位置朝向嵌合区域a运动。

[保持件]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具有安装于第一壳体21的壁部22a的保持件13。此外,保持件13可抑制杆30的被支撑部35向上运动(脱出支撑部24)。保持件13是例如向下方开口的一u字形状元件,且安装于壁部22a以覆盖第一壳体21的壁部22a的内表面、上表面以及外表面。即,保持件13具有位于壁部22a的内表面上的一内侧部13e以及位于壁部22a的外表面上的一外侧部13f。保持件13还具有位于杆30的被支撑部35上方的一止挡部13a。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两个杆30隔着嵌合区域a设置在互相相反侧。保持件13针对各杆30的被支撑部35设置。即,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4个保持件13安装于第一壳体21。保持件13例如由一金属形成。

如图2所示,保持件13可以具有位于嵌合区域a的一接触部13b。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7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二端子72一起排列的端子73。端子73设置在与保持件13的接触部13b对应的位置,并在两个连接器10、70嵌合的状态下接触保持件13的接触部13b。采用这种构造,能够将用于防止杆30脱出的保持件13用于与第二连接器70的端子73电连接。结果,能够减少第一连接器10的部件数量。保持件13还具有焊接于电路基板e1的一连接部13c(参见图7)。连接部13c例如形成在保持件13的内侧部13e的下端。连接部13c也可形成在保持件13的外侧部13f的下端。

与第二端子72一样,端子73也具有配置在壁部82a的外表面上的一外侧接触部73b(参见图5)。在连接器10、70的嵌合状态下,保持件13的接触部13b接触端子73的外侧接触部73b。为了在接触部13b与端子73之间产生接触压力,接触部13b可形成为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端子73可具有从外侧接触部73b的上端部延伸的一连接部73c。当使用第二连接器70时,端子73的连接部73c可以安装于电路基板e2上形成的多个导体部。在第二连接器70的该实施例中,两个端子73设置于各壁部82a,且第二端子72设置在两个端子73之间。

[操作部的位置和外周壁部的高度]

当杆30的限制部33配置于限制位置时,即当杆30配置于杆卡合位置时,操作部32的一部分可在上方超出第一壳体21的外周壁部22的高度。即,如图7所示,当杆30配置于杆卡合位置时,操作部32的一部分可在上方超出一水平面p3(水平面p3是穿过外周壁部22的上缘并正交于上下方向的平面)。采用这种构造,能使一操作者基于操作部32和外周壁部22的上缘之间的相对位置判断限制部33是否适当地卡合于第二连接器70。如图7所示,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操作部32的上表面32c可实际上平行于水平面p3。这使得操作者更容易向下方按压操作部32的上表面32c。

外周壁部22的上缘的高度因位置不同而不同。例如,安装第一端子12的部分的高度可大于围绕杆30的部分(围绕杆30的部分是当沿前后方向或沿左右方向观察第一连接器1时与杆30重叠的部分)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水平面p3可为穿过所述围绕杆30的部分的上缘的一水平面。

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器10的该实施例中,保持件13安装于第一壳体21的壁部22a。如图9b所示,当杆30处于杆卡合位置时,操作部32的一部分可在上方超出保持件13的一上缘13g。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用于与一第二连接器70卡合的能摆动的杆30。杆30具有第一作用部31、操作部32以及限制部33。第一作用部31位于配置第二连接器70的嵌合区域a,并相对第二连接器70位于下方。操作部32位于嵌合区域a外侧且通过杆30的摆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运动。操作部32位于隔着摆动中心c1与第一作用部31相反的一侧,且操作部32和第一作用部3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运动。通过杆30的摆动,限制部33能够在限制位置(图6b)和允许位置(图6a)之间运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存在有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和结果的其它实施方式。其它这种实际等同的实施方式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