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0577发布日期:2018-09-25 19:2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桥接部的罩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1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其公开于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6/0365654。参照图1,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多个电连接器12以及一电路板14。所述电连接器12设置于电路板14上。电连接器12具有一高度h1及一宽度w1,而高度h1的值远大于宽度w1的值,使得电连接器12的重心相对较高。此外,电连接器12与电路板14的接触面积与宽度w1成正比。由于宽度w1相对较小,因此该接触面积相对小。由于电连接器12的重心相对较高以及因为电连接器12与电路板14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在将电连接器12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14以前,电连接器12容易晃动及相对无法稳定放置于电路板14上。

图2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其公开于美国专利专利号us9537239。参照图2,电连接器组件20包括多个卡缘连接器200、多个夹持板220及一导引板240。所述卡缘连接器200将自身的固定部202分别嵌入夹持板220内的多个凹槽222,由此将所述卡缘连接器200连接在一起。然而,在制作所述凹槽222时,会产生无可避免的公差,使得所述凹槽222的实际尺寸可能大于或小于预定尺寸。如此一来,卡缘连接器200的固定部202可能无法稳固的嵌入在夹持板220的凹槽222内。因此,可靠度相对较低。除了卡缘连接器200的固定部202需对准夹持板220的凹槽222以外,卡缘连接器200的端子204亦需对准导引板240上的孔洞。然而,因为夹持板220的凹槽222的公差造成每两相邻的卡缘连接器200的间距不一,所以端子204的插接端的间距也不一,导致端子204的插接端无法对准孔洞,如此一来,在组装上相对不容易。

图3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其公开于美国专利专利号us7993147。参照图3,电连接器组件30包括一围板300及一接触模块310。围板300包括卡缘插槽302及304。然而,两卡缘插槽302及304之间具有一实体的面306,因此散热相对较差。

此背景技术的讨论章节仅为提供背景技术信息。于此背景技术的讨论中的陈述并非承认于此章节中公开的内容构成本申请的背景技术,且此章节没有任何部分可用于作为承认本申请的任何部分,包括此背景技术章节,构成本申请的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罩壳,包括:一第一框部,界定出一第一插槽;一第二框部,界定出一第二插槽;一桥接部,连接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其中该桥接部与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共同界定出一气流通道;一第一支撑部,位于该罩壳的一第一侧;以及一第二支撑部,位于该罩壳的一第二侧;以及一第一薄片组,组装至该第一插槽;以及一第二薄片组,组装至该第二插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罩壳具有一安装端及一对接端,该安装端与该对接端彼此相对,其中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的每一者延伸至该罩壳的该安装端及该对接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薄片组及该第二薄片组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一薄片体及一第二薄片体,该第一薄片体及该第二薄片体的每一者包括一薄片壳,该薄片壳具有一安装面及一对接面,其中该安装面垂直该对接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薄片组及该第二薄片组的每一者以该薄片壳的该对接面从该罩壳的该安装端分别组装至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薄片体及该第二薄片体的每一者还包括多个端子,所述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一安装部及一对接部,其中所述端子的每一者的该安装部位于该薄片壳的该安装面,而所述端子的每一者的该对接部位于该薄片壳的该对接面并电性连接至一卡缘模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薄片组的该第一薄片体及该第二薄片体的所述端子的该对接部分别位于该第一插槽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部相比于该第二支撑部靠近该罩壳的该对接端,以及该第二支撑部相比于该第一支撑部靠近该罩壳的该安装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部及该第二支撑部的底面齐平于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的底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桥接部的底面齐平于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的底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桥接部与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于该桥接部的底面下方界定出另一气流通道。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桥接部在沿着一卡缘模块插入该第一插槽的插卡方向上具有拱形导流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卡缘模块及一电路板时,该卡缘模块的卡缘的延伸方向与该电路板的板缘的延伸方向彼此正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每一者具有由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每一者的底面往上伸入的一螺孔,其中独立于该电连接器的一电路板上具有与该螺孔对应的一穿孔。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的每一者还包括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紧邻罩壳的对接端,并且从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各者的底面往下延伸而形成,其中该延伸部的底面低于该第一支撑部的底面及该第二支撑部的底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与电连接器的罩壳的一宽度成正比。由于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罩壳具有一桥接部,因此电连接器的罩壳的一宽度相对的大。故,在将本申请的电连接器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以前,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相对不容易晃动及相对能稳定放置于电路板上。

相对地,在一些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本质上等同于电连接器的一框部的宽度。由于现有的电连接器的该框部的该宽度相对的小,因此在将现有的电连接器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以前,该现有的电连接器容易晃动及相对无法稳定放置于电路板上。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罩壳的第一支撑部相比于第二支撑部靠近罩壳的对接端以及第二支撑部相比于第一支撑部靠近罩壳的安装端,因此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支撑部能够在第一卡缘模块的插卡方向上呈前后排列,使得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框部与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框部之间的距离相对小。据此,电连接器组件在垂直第一卡缘模块的插卡方向的面上占据较小的面积。

此外,本申请的罩壳的桥接部与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在桥接部上方共同界定出一气流通道。据此,空气能在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之间流动,使得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好。

相对地,在一些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一卡缘模块的第一框部(类似为本申请的第一框部)以及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二卡缘模块的第二框部(类似为本申请的第二框部)之间不存在一气流通道。举例来说,该现有的电连接器具有一连接的实体面用以连接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由于该连接的实体面在结构上例如正交于风流动的方向,因此会阻挡风的流动。因此,该现有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较差。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罩壳可包括两个框部或是三个框部,因此本申请的罩壳能够适用于具有各种数量的卡缘模块的电连接器。举例来说,若电连接器需连接5个卡缘模块,仅需搭配一个具有两个框部及一个桥接部的罩壳及一个具有三个框部及两个桥接部的罩壳即可完成。因此,本申请的罩壳的设计能够使得电连接器的应用更为广泛。

上文已相当广泛地概述本申请的技术特征及优点,从而使下文的本申请详细描述得以获得较佳了解。构成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主题的其它技术特征及优点将描述于下文。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可相当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的概念与特定实施例可作为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或制造方法而实现与本申请相同的目的。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还应了解,这类等效变形无法脱离后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由以下详细说明与附随附图得以最佳了解本申请内容的各方面。注意,根据产业的标准实施方式,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绘示。实际上,为了清楚讨论,可任意增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图1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5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6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的仰视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电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的正视图。

图1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罩壳的正视图。

图1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罩壳的正视图。

图1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第一薄片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第一薄片组的进一部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另一罩壳。

图17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6的罩壳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器组件

12电连接器

14电路板

h1高度

w1宽度

20电连接器组件

200卡缘连接器

202固定部

204端子

220夹持板

222凹槽

240导引板

30电连接器组件

300围板

302卡缘插槽

304卡缘插槽

306面

310接触模块

40电连接器组件

401第一卡缘模块

403第二卡缘模块

402第一框部

404第二框部

406第一支撑部

407第二支撑部

409螺孔

411螺孔

420第一薄片组

422第一薄片体

424第二薄片体

440第二薄片组

442第一薄片体

444第二薄片体

408对接端

410第一插槽

412安装端

414第二插槽

416底面

417桥接部

413底面

415底面

425端子

423安装部

427对接部

426固定部

428固定部

446固定部

448固定部

42电连接器

460电路板

462第一穿孔

464第二穿孔

47第一固定件

49第二固定件

490宽度

492宽度

d1距离

400a第一电连接器

400b第二电连接器

910插卡方向

s1底面

s2底面

111气流通道

117插卡方向

1200罩壳

500框部

502底部

1300罩壳

602桥接部

606底面

131气流通道

470薄片壳

472对接面

474安装面

1600罩壳

700框部

702框部

704框部

701第一桥接部

703第二桥接部

709宽度

711宽度

419延伸部

400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实施例,用于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元件与配置的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如下,以简化本申请的内容。当然,这些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例如,以下描述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征可包含形成直接接触的第一与第二特征的实施例,也可包含在该第一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其他特征的实施例,因而该第一与第二特征并非直接接触。此外,本申请可在不同实施例中重复元件符号与/或字母。此重复为了简化与清楚的目的,而非支配不同实施例与/或所讨论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再者,本申请可使用空间对应词语,例如“之下”、“低于”、“较低”、“高于”、“较高”等类似词语的简单说明,以描述附图中一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对应词语用以包含除了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之外,装置于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装置或可被定位(旋转90度或是其他方向),并且可相应解释本申请使用的空间对应描述。可理解当一特征形成于另一特征或基板上方时,可有其他特征存在于其间。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组件4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电连接器组件40包括一电连接器42、一第一卡缘模块401、一第二卡缘模块403及一电路板460。第一卡缘模块401及第二卡缘模块403通过电连接器42电性连接至电路板460。当电连接器42电性连接第一卡缘模块401(及第二卡缘模块403)及电路板460时,第一卡缘模块401的卡缘的延伸方向与电路板460的板缘的延伸方向彼此正交。

电连接器42包括一罩壳400、一第一薄片组420及一第二薄片组440。罩壳400包括一第一框部402、一第二框部404及一第一支撑部406。第一支撑部406位于罩壳400的一第一侧。

第一薄片组420,电性连接至电路板460,包括一第一薄片体422及一第二薄片体424。第二薄片组440,电性连接至电路板460,包括一第一薄片体442及一第二薄片体444。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组件40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5,罩壳400通过电路板460上的一第一穿孔462及一第二穿孔464与电路板460结合,其将详细说明于图6。此外,罩壳400的第一框部402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一卡缘模块401的一第一插槽410,第一插槽410从罩壳400的一对接端408延伸至罩壳400的一安装端412,对接端408与安装端412彼此相对。此外,罩壳400的第二框部404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二卡缘模块403的一第二插槽414,第二插槽414从罩壳400的对接端408延伸至安装端412。

除此之外,第一薄片组420及第二薄片组440都包括多个端子425。端子425包括一安装部423,安装部423用以电性连接至电路板460。

图6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5的电连接器42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除了第一支撑部406、第一框部402、第二框部404以外,罩壳400还包括一桥接部417及一第二支撑部407。

桥接部417,位于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之间,用以连接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桥接部417的结构更清楚地描绘于图7。桥接部417具有一底面416。

第二支撑部407的功能及结构类似于第一支撑部406。第二支撑部407位于罩壳400的一第二侧(第二侧相对于第一侧),并具有一由底面s2往上深入的螺孔411,螺孔411对应于,参见图5,电路板460上的第二穿孔464。据此,第二支撑部407可通过一螺丝穿过电路板460上的第二穿孔464及进而穿过第二支撑部407的螺孔411固定在电路板460上。

类似地,第一支撑部406具有一由底面s1往上深入的螺孔409,螺孔409对应于,参见图5,电路板460上的第一穿孔462。据此,第一支撑部406可通过一螺丝穿过电路板460上的第一穿孔462及进而穿过第一支撑部406的螺孔409固定在电路板460上。

此外,电连接器42还包括一第一固定件47及一第二固定件49。第一固定件47用以,通过把第一薄片体422的固定部426及第二薄片体424的固定部428结合及固定的方式,将第一薄片体422及第二薄片体424组合为第一薄片组420。类似地,第二固定件49用以,通过把第一薄片体442的固定部446及第二薄片体444的固定部448结合及固定的方式,将第一薄片体442及第二薄片体444组合为第二薄片组440。

图7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6的电连接器42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7,第一薄片组420将组装至第一插槽410,第一薄片组420的第一薄片体422及第二薄片体424的端子425的对接部427将分别位于第一插槽410的两侧。类似地,第二薄片组440将组装至第二插槽414,第二薄片组440的第一薄片体442及第二薄片体444的端子425的对接部427将分别位于第二插槽414的两侧。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400的仰视图。参照图8,第一支撑部406相比于第二支撑部407靠近罩壳400的对接端408,以及第二支撑部407相比于第一支撑部406靠近罩壳400的安装端412。据此,当一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本申请的两个电连接器42时,能具有相对小的体积,其将详细说明于图9。此外,本申请的电连接器42与电路板460的接触面积与一宽度490成正比。由于宽度490相对的大,因此在电连接器42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460以前,电连接器42相对不容易晃动及相对能稳定放置于电路板460上。

相对的,在一些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本质上等同于一框部的宽度(例如,第一框部402的宽度492)。由于现有的电连接器的该框部的该宽度(例如宽度492)相对的小,因此在将现有的电连接器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以前,该现有的电连接器容易晃动及相对无法稳定放置于电路板上。

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电连接器组件9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电连接器组件90类似于图4叙述的电连接器组件40,差别在于电连接器组件90包括两个电连接器400。为了方便讨论,两个电连接器400分别命名为第一电连接器400a及第二电连接器400b。如图8的实施例所描述,由于第一支撑部406相比于第二支撑部407靠近罩壳400的对接端408以及第二支撑部407相比于第一支撑部406靠近罩壳400的安装端412,因此第一电连接器400a的第一支撑部406以及第二电连接器400b的第二支撑部407能够在第一卡缘模块401的插卡方向910上呈前后排列,使得第一电连接器400a的第二框部404与第二电连接器400b的第一框部402之间的距离d1相对小。据此,电连接器组件90在垂直第一卡缘模块401的插卡方向910的面上,占据较小的面积。

图10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400的正视图。参照图10,桥接部417与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在桥接部417上方共同界定出一气流通道111。据此,因为有了桥接部417与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所界定出的气流通道111,空气能在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之间流动,使得本申请的电连接器42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好。

在一些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一卡缘模块的第一插槽的第一框部(类似为本申请的第一框部402)以及界定出用以接收第二卡缘模块的第二插槽的第二框部(类似为本申请的第二框部404)不存在一气流通道。举例来说,该现有的电连接器具有一连接的实体面用以连接该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由于该连接的实体面在结构上例如正交于风流动的方向,因此会阻挡风的流动。因此,该现有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较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的每一者还包括一延伸部419。延伸部419紧邻罩壳400的对接端408,并且从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的底面往下延伸而形成。因为有了延伸部419,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的长度相对较长,使得第一框部402的延伸部419的底面413及第二框部404的延伸部419的底面415低于第一支撑部406的底面s1及第二支撑部407的底面s2。然而,本申请不限定于此。由于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的长度相对较长,可使第一插槽410及第二插槽414的长度加长,在端子425的对接部427的间距固定的情况下,第一插槽410及第二插槽414能容纳更多的端子。

图1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罩壳400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1,如图7所述,桥接部417在沿着第一卡缘模块401插入第一插槽410的插卡方向117上具有拱形导流面。因为有了拱形导流面,电连接器42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好。

图1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罩壳1200的正视图。参照图12,罩壳1200类似于图10所描述的罩壳400,差别在于罩壳1200包括两个框部500。框部500类似于图10所描述的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差别在于框部500移除了图10的第一框部402及第二框部404的延伸部419。据此,框部500的底部502齐平于第一支撑部406的底面s1及第二支撑部407的底面s2,也齐平于桥接部417的底面416。

图1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罩壳1300的正视图。参照图13,罩壳1300类似于图12所描述的罩壳1200,差别在于罩壳1300包括一桥接部602。桥接部602的底部606高于框部500的底部502。据此,桥接部602与两框部500于桥接部602的底面下方界定出另一气流通道131。由于图13的罩壳1300界定出两个气流通道111及131,因此罩壳1300的散热效果相对更好。

图1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第一薄片组420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14,如图4所述,第一薄片组420包括第一薄片体422及第二薄片体424。此外,第一薄片组420与第二薄片组440具有相同的功能及结构,于此不在赘述。

图1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的第一薄片组420的进一部分解示意图。参照图15,第一薄片体422及第二薄片体424的每一者包括一薄片壳470。薄片壳470具有一安装面474及一对接面472,其中安装面474垂直对接面472。第一薄片组420以薄片壳470的对接面472从罩壳400的安装端412组装至第一插槽410。类似地,第二薄片组440的薄片壳470的对接面472从罩壳400的安装端412分别组装至第二插槽414。

此外,如图5的叙述,第一薄片组420包括多个端子425。更详细来说,第一薄片组420的第一薄片体422及第二薄片体424的每一者包括多个端子425。如图15所附图说明,端子425的安装部423将位于薄片壳470的安装面474,而端子425的对接部427将位于薄片壳470的对接面472并电性连接至第一卡缘模块401。

图16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另一罩壳1600。参照图16,罩壳1600类似于图7描述的罩壳400,差别在于罩壳1600包括三个框部700、702、704,以及一第一桥接部701及一第二桥接部703。罩壳1600的功能与细部结构基本上类似于图7的罩壳400,因此细节不在赘述。

由于本申请的罩壳可包括两个框部或是三个框部,因此本申请的罩壳能够适用于具有各种数量的卡缘模块的电连接器。举例来说,若电连接器需连接5个卡缘模块,仅需搭配一个罩壳400及一个罩壳1600即可完成。因此,本申请的罩壳的设计能够使得电连接器的应用更为广泛。

图17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16的罩壳1600的仰视图。参照图17,采用罩壳1600的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与罩壳1600的一宽度709成正比。由于宽度709相对的大,因此在包括罩壳1600的电连接器通过一固定操作(例如,焊接操作)固定至电路板以前,包括罩壳1600的电连接器相对不容易晃动及相对能稳定放置于电路板上。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罩壳的第一支撑部相比于第二支撑部靠近罩壳的对接端以及第二支撑部相比于第一支撑部靠近罩壳的安装端,因此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支撑部能够在第一卡缘模块的插卡方向上呈前后排列,使得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框部与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框部之间的距离相对小。据此,电连接器组件在垂直第一卡缘模块的插卡方向的方向上,占据较小的面积。

此外,本申请的罩壳的桥接部与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在桥接部上方共同界定出一气流通道。据此,空气能在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之间流动,使得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好。

前述内容概述一些实施方式的特征,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加理解本申请内容的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可轻易使用本申请内容作为基础,用于设计或修饰其他制造方法与结构而实现与本申请所述的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目的与/或达到相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应理解此等同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申请内容的精神与范围,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变化、取代与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