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1101发布日期:2019-01-14 19:0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低插入力的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头连接器,具有若干插头端子,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相组接时,插头端子和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端子插接之初需要克服两者间的最大插入力,方可将插头端子插入至插座端子的夹持臂之间,由于插头端子的下端的高度均相同,所以,在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相互插接之初,全部的插头端子均需同时克服与插座端子间的最大插入力,因此,在插接时需施加较大的力方可将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插接,这样不但容易因插入力过大而造成施力不均匀,进而伤害插头连接器,从而降低插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也不利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操作的进行。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插头,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多个插脚的最大插入力的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插头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包括:一基座;多个插脚,对应固定于所述基座,每一所述插脚具有一插接部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基座,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且用于向下与一电连接器先后插接。进一步,所述基座具有相对的一顶面和一底面、以及贯穿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多个固定槽,多个所述插脚由上至下对应铆压固定于多个所述固定槽,且多个所述插脚位于同一高度。进一步,所述插脚的上端与所述顶面相平齐。进一步,多个所述插脚包括多个第一插脚和多个第二插脚,所述第一插脚和所述第二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且交替排布。进一步,多个所述插脚包括多个第一插脚、多个第二插脚和多个第三插脚,所述第一插脚、所述第二插脚和所述第三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且交替排布。进一步,多个所述插脚成多行且多列排布,每一所述插接部具有一下端面及相对于所述下端面向上倾斜延伸的一导斜面,所述下端面和所述导斜面限定一夹角,位于同一行的所述插接部的所述夹角相同,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插接部的所述夹角沿其所在列的方向逐渐增大。进一步,每一所述插脚还具有一头部、以及连接所述头部和所述插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头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中间部的直径不同,且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基座固定配合。进一步,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中间部的直径,且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部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插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使得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向下与所述电连接器先后插接,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的最大插入力,提高了所述插头的使用寿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头,包括:一基座;多个插脚,对应固定于所述基座,每一所述插脚具有一插接部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基座,且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一电连接器,与所述插头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相对且相互靠近的二接触臂,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二接触臂位于同一高度且供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向下插接。进一步,多个所述插脚铆压固定于所述基座,且多个所述插脚位于同一高度。进一步,多个所述插脚成多行且多列排布,每一所述插接部具有一下端面及相对于所述下端面向上倾斜延伸的一导斜面,所述下端面和所述导斜面限定一夹角,位于同一行的所述插接部的所述夹角相同,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插接部的所述夹角沿其所在列的方向逐渐增大。进一步,每一所述插脚还具有一头部、以及连接所述头部和所述插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头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中间部的直径不同,且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基座固定配合。进一步,所述头部的上端与所述基座的顶面相平齐。进一步,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中间部的直径,且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部的直径。进一步,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贯穿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设有一凹槽使两者相互连通,所述凹槽自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凸设有相对的二限位部,相邻两个所述端子的相邻两个所述限位部收容于同一个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底面位于所述限位部的下方用于限制所述端子向下移动。进一步,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二第一延伸部和二第二延伸部、分别连接所述二第一延伸部和所述二第二延伸部的二连接部、自所述基部的相对两侧弯折延伸的二定位部、以及自所述基部的相对两侧弯折延伸的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定位部之间,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端子定位于所述本体,所述二夹持部位于所述二定位部的下方且用于夹持一焊料,所述二接触臂自所述二第一延伸部分别朝所述二第二延伸部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二第一延伸部、所述二第二延伸部和所述二定位部均呈圆柱状,所述二第一延伸部的孔径等于所述二第二延伸部的孔径,且所述二定位部的孔径大于所述二第二延伸部的孔径。进一步,所述二第一延伸部、所述二第二延伸部、所述二定位部和所述二夹持部均自所述基部的左右两侧弯折延伸至所述基部的前侧。进一步,所述二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二定位部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所述二连接部相互抵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的锥度不同,且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二接触臂位于同一高度,使得多个所述插脚的所述插接部向下对应与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二接触臂先后插接,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的最大插入力,提高了所述插头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插接操作的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与插头在插接前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插头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端子在两个角度上的立体图;图5为图1中电连接器与插头在插接前的前视图;图6为图5中第三插脚与其对应的端子刚插接时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一插脚与其对应的端子刚插接时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电连接器与插头在插接后的示意图;图9为图1中电连接器与插头在插接前且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10为图9中电连接器与插头在插接后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另一实施例的端子在两个角度上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组合100插头200基座1顶面11底面12固定槽13插脚2第一插脚2a第二插脚2b第三插脚2c头部21插接部22下端面221导斜面222第一夹角a1第二夹角a2第三夹角a3中间部23电连接器300本体3上表面31下表面32收容孔33凹槽34端子4基部41第一部411第二部412第三部413缺口414第一延伸部42通孔421限位部422第二延伸部43连接部44接触臂45圆弧面451定位部46夹持部47焊料5电路板400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定义有一前后方向x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x的一左右方向y与一上下方向z。如图1和图8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插头200、与所述插头200对接的一电连接器300、以及焊接于所述电连接器300下方的一电路板400。如图2所示,所述插头200包括一基座1、以及固定于所述基座1的多个插脚2。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基座1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基座1具有相对的一顶面11和一底面12、以及上下贯穿所述顶面11和所述底面12的多个固定槽13。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所述插脚2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呈圆柱状,且多个所述插脚2由上至下对应铆压固定于多个所述固定槽13中,多个所述插脚2成多行且多列排布,且多个所述插脚2位于同一高度,即多个所述插脚2的上端相平齐,且多个所述插脚2的下端相平齐。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插脚2具有一头部21、一插接部22、以及连接所述头部21和所述插接部22的一中间部23,所述头部21的直径大于所述中间部23的直径,所述中间部23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部22的直径,所述头部21的上端与所述顶面11相平齐,所述中间部23与所述固定槽13固定配合,以将所述插脚2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3中,所述插接部22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底面12,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的锥度不同且用于向下与所述电连接器300先后插接。如图2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插接部22具有一下端面221及相对于所述下端面221向上倾斜延伸的一导斜面222,且所述导斜面222与所述下端面221相连接。如图2、图5和图8所示,多个所述插脚2包括多个第一插脚2a、多个第二插脚2b和多个第三插脚2c,由于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的所述插接部22的下端向上倒角的深度不同,使得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的所述插接部22的锥度不同,且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均仅具有一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也可以均具有多行且交替排布。如图5所示,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由左至右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插脚2a的所述下端面221和所述导斜面222限定一第一夹角a1,所述第二插脚2b的所述下端面221和所述导斜面222限定一第二夹角a2,所述第三插脚2c的所述下端面221和所述导斜面222限定一第三夹角a3,且a1<a2<a3。如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300包括一本体3、收容于所述本体3的多个端子4、以及多个焊料5。如图3、图5和图11所示,所述本体3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本体3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31和一下表面32、及上下贯穿所述上表面31和所述下表面32的多个收容孔33。所述收容孔33呈孔径相等的圆柱状。所述本体3于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33之间设有一凹槽34使两者相互连通,所述凹槽34自所述上表面31向下凹设形成且未向下贯穿所述下表面32。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端子4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向上组装于所述收容孔33中,每一所述端子4包括一基部41、二第一延伸部42、二第二延伸部43、二连接部44、二接触臂45、二定位部46、以及二夹持部47。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基部41包括一第一部411、一第二部4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411和所述第二部412的一第三部413。所述第一部411位于所述第三部413的上方,且所述第一部411的上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缺口414。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部411和所述第二部412沿竖直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三部413自所述第一部411朝所述第二部412倾斜延伸形成。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自所述第一部411上端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且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呈圆柱状。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42具有一通孔421、以及自所述通孔421的上端向下且向外延伸形成的一限位部422,所述通孔421与所述缺口414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限位部422与所述通孔421的左右两侧缘均具有间隔。所述限位部422沿其延伸方向宽度逐渐减小,且相邻两个所述端子4的相邻两个所述限位部422收容于同一个所述凹槽34中,所述凹槽34的底面位于所述限位部422的下方,用于限制所述端子4向下移动。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自所述第一部411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呈圆柱状,且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的孔径等于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的孔径,且沿所述上下方向z,所述第二延伸部4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2的宽度。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的前端呈圆弧状,且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前端之间的间隙沿朝所述二第一延伸42的方向逐渐减小。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连接部44分别连接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前端的下侧和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前端的上侧,且所述二连接部44的前端之间具有间隙。如图1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二连接部44的前端相互抵接,从而使得所述二连接部44电性导通,可进一步提高所述插脚2与所述端子4之间的信号传输能力。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接触臂45自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下端分别朝所述第二延伸部43向下且相互靠近延伸形成,所述二接触臂45位于所述第一部411和所述二连接部44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411和所述二连接部44之间均具有间隔。所述接触臂45沿其延伸方向宽度不变,且所述限位部422位于所述接触臂45的正上方。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插接部22向下插入所述二接触臂45之间且被所述二接触臂45夹持,且所述接触臂45自由端的内面形成一圆弧面451接触所述插接部22的外表面。如图5至图8所示,当多个所述插脚2向下与其对应的多个所述端子4插接时,首先是所述第三插脚2c的所述插接部22与其对应的所述二接触臂45插接,然后是所述第二插脚2b的所述插接部22与其对应所述二接触臂45插接,最后是所述第一插脚2a的所述插接部22与其对应的所述二接触臂45插接,使得所述第一插脚2a、所述第二插脚2b和所述第三插脚2c在不同时间上与其对应的所述端子4进行插接,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2的最大插入力。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定位部46自所述第二部412上端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二定位部46呈圆柱状,且所述二定位部46的孔径大于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的孔径,确保了在所述二定位部46与所述收容孔33定位的同时,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与所述收容孔33之间存在间隙。且所述二定位部46前端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二连接部44前端之间的间隙,保证了所述二定位部46前端之间具有足够的形变空间。所述定位部46沿其延伸方向宽度逐渐增大,且所述定位部46的外表面抵接所述收容孔33的内壁面,以在水平方向定位所述端子4。如图8和图10所示,当所述插脚2向下插入至最终位置时,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的下端位于所述定位部46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如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二夹持部47自所述第二部412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二夹持部47位于所述下表面32的下方且用于夹持所述焊料5,以将所述电连接器300焊接至所述电路板400。综上所述,本发明插头及其具有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合有下列有益效果:(1)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的锥度不同,使得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向下与所述电连接器300先后插接,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2的最大插入力,提高了所述插头200的使用寿命。(2)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的锥度不同,且多个所述端子4的所述二接触臂45位于同一高度,使得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向下对应与多个所述端子4的所述二接触臂45先后插接,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2的最大插入力,提高了所述插头200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100插接操作的进行。(3)多个所述插脚2由上至下对应铆压固定于多个所述固定槽13,增强了多个所述插脚2在所述基座1中的固定效果,且多个所述插脚2位于同一高度,确保了锥度不同的多个所述插脚2能够向下与其对应的所述端子4先后插接。(4)所述头部21的上端与所述基座1的所述顶面11相平齐,保证了多个所述插脚2的所述插接部22的下端位于同一高度,确保了锥度不同的多个所述插脚2能够向下与其对应的所述端子4先后插接,从而降低了多个所述插脚2的最大插入力。(5)所述头部21的直径大于所述中间部23的直径,增强了所述头部21的强度,从而方便将多个所述插脚2由上至下对应铆压固定于多个所述固定槽13;所述中间部23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部22的直径,增大了所述中间部23与所述固定槽13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所述插脚在所述固定槽13中的固定效果。(6)每一所述端子4设有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所述二连接部44、所述二接触臂45、所述二定位部46和所述二夹持部47,增强了所述端子4的强度,当所述端子4与所述插脚2插接时,可在所述端子4的内部形成多条并联的导通路径,有利于提高所述端子4与所述插脚2之间的信号传输能力。(7)每一所述端子4的所述二第一延伸部42、所述二第二延伸部43、所述二定位部46和所述二夹持部47均自所述基部41的左右两侧弯折延伸至所述基部41的前侧,减少了所述端子4在所述收容孔33中的占用空间,使多个所述端子4的排布更加紧凑。(8)每一所述端子4的所述二连接部44相互抵接,从而使得所述二连接部44电性导通,可进一步提高所述插脚2与所述端子4之间的信号传输能力。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