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3287发布日期:2019-01-04 22:5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现实生活中电缆的使用随处可见,大如重型机械之间的电力和数据传输,小如手提电脑、手机之间的相互连接,电缆的使用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领域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中,有些被安装在露天或者天花板上悬空而置,有些被安放在地板表面和墙壁内,而在很多时候,电缆所处环境温度不会是恒定的,因为白夜之间或者季节转换会引起温差变化,在工作环境改变的时候,电缆会随着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会发生膨胀和收缩,然而电缆内部的电线热涨率与包裹的保护层通常是不一样的,时长会出现电缆内外部分相脱离的情况,影响电缆的长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外界温度下仍然保持原有形状,不发生缩涨变化,保护内部电线的工作环境稳定,并可以相互稳定连接,增强电缆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其中,包括电线和防胀壳,所述防胀壳包括缓变层和内贴层,所述内贴层为圆环形直筒条,所述内贴层上有填入腔,所述填入腔包括连通腔和渐深腔,所述连通腔为沿着所述内贴层的周向壁面深度逐渐变大的凹陷槽,所述渐深腔为垂直所述连通腔的末端侧面反向延伸的矩形凹槽,所述填入腔在所述内贴层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缓变层包括用于贴合所述内贴层的外表面的外弧面和用于嵌入所述填入腔的插入部,还包括互连部,所述互连部包括转锁槽和嵌入条,所述转锁槽包括直入槽、半转槽和锁住凸起,所述直入槽为自所述缓变层的表面向内凹陷的直条凹槽,所述半转槽为分别自所述直入槽的不同侧壁面下部分的相远侧端边向外延展的半圆形空槽,所述锁住凸起为自所述半转槽的上表面向下凸出的弧形凸起粒,所述嵌入条包括外伸条和下插条,所述外伸条为自所述缓变层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直条,所述下插条为垂直所述外伸条的末端向两侧反向延伸的直条。

所述内贴层的横截面积为圆环形,电线被安装于所述内贴层的内腔中,由所述内贴层包裹保护,所述内贴层由所述缓变层包裹,其中,所述填入腔在所述内贴层的轴向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内贴层的轴向方向可以理解为电缆的延伸方向,所述缓变层通过所述插入部插进所述渐深腔后,凭借所述外弧面贴合在所述内贴层的外侧表面上,使得两者镶嵌连接,在电缆的延伸方向上可以连续得安装所述缓变层来保护所述内贴层表面,在选用材料时,由于所述内贴层紧贴电缆而适合选用质地较软的材质,所以所述缓变层的刚度要大于所述内贴层的刚度,或者所述缓变层的热涨率要低于所述内贴层的热涨率,即随着温度的变化,所述缓变层几乎不发生变化,这样在所述内贴层受热膨胀的时候,所述缓变层通过嵌入在所述内贴层内的所述插入部来抵挡所述内贴层的形变,特别的,所述缓变层上可以有间隔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入部来适配多个所述填入腔,所述连通腔的末端可以理解为深入所述内贴层的内侧表面的一端,在所述防胀壳的外侧表面有所述互连部,所述互连部有利于不同的电缆之间的整齐、并排相接,也可以实现同一根电缆的盘绕,具体地,将所述下插条插入所述直入槽中,然后进入所述半转槽后旋转90度,在旋转的过程中挤压所述锁住凸起进入所述半转槽的另一侧面,所述下插条由所述锁住凸起限位,从而实现所述嵌入条和所述转锁槽之间的稳定结合,其中,所述半转槽的横截面可以是一个四分之一扇形,即两侧的所述半转槽分别以所述直入槽的不同侧壁面为直角扇面的一边,向外辐射的直角扇面槽,所述半转槽的上表面与所述缓变层的表面具有一定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外弧面为厚度均匀的、横截面为弧形弯条的长条板。

所述外弧面的横截面为弧形弯条,弯条的角度为180度,这样,可以通过两片所述外弧面将所述内贴层完全包裹。

作为优选,所述插入部包括止涨板和深入条,所述止涨板为自所述外弧面的下表面沿着周向方向深度逐渐变大的平面板,所述深入条为垂直所述止涨板的下端侧面并沿着所述止涨板的下边缘的延伸方向反向凸出的矩形凸起条。

所述插入部的形状可以配合所述填入腔的形状,首先通过所述深入条远离所述外弧面一侧的初始端插入所述渐深腔位于所述内贴层外表面一侧的初始端,将所述缓变层沿着所述渐深腔旋转嵌合,使得所述止涨板插入所述连通腔内,一来,所述渐深腔的两侧端面可以阻止所述深入条的两侧端部位于腔内,避免所述缓变层脱离,二来,所述止涨板通过侧面阻挡所述内贴层的缩涨变化。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内贴侧的端部发生伸缩形变的端侧限制部。

作为优选,所述端侧限制部包括侧面挡板和贴层防变槽,所述侧面挡板为垂直所述缓变层的末端边缘向内延伸的平面板,所述贴层防变槽包括外延部和夹板部,所述外延部为自所述内贴层的段侧表面向外延伸的平面板,所述夹板部为垂直所述外延部的末端向所述缓变层一侧靠近延伸的平面板。

所述插入部限制了所述内贴层轴向内部的缩涨,而所述内贴层的端侧缩涨需要通过所述端侧限制部来进行限制,即当所述内贴层的端侧部分发生膨胀时,可以挤压所述侧面挡板来防止形变,当所述内贴层发生收缩时,可以通过所述侧面挡板挤压所述夹板部来防止收缩,其中,所述侧面挡板所在的所述缓变层的末端可以理解为电缆的两侧外端或断裂处。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方便拆装所述缓变层的错向旋合部,所述错向旋合部包括固定凸起和转动凸起,所述固定凸起为自所述内贴层的外表面向外凸起的直条柱,所述转动凸起为自所述缓变层的外侧表面向外凸起的直条柱,所述转动凸起与所述固定凸起不在同一径向横截面上。

所述错向旋合部用于将插入所述内贴层的所述缓变层从所述内贴层内转出,在操作时,按住所述固定凸起,施力所述转动凸起,将所述缓变层转动直至脱离,其中,也可以在所述错向旋合部的上表面设置摩擦纹路,摩擦纹路的形状可以是波浪形,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多向施力时的摩擦力。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缆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外界温度下仍然保持原有形状,不发生缩涨变化,保护内部电线的工作环境稳定,并可以相互稳定连接,增强电缆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缆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缓变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贴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缓变层分离剖视图。

图5为缓变层分离轴侧视图。

图6为端侧限制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互连部示意图。

图8为转锁槽示意图。

图中:1、缓变层,11、外弧面,12、止涨板,13、深入条,2、内贴层,21、连通腔,22、渐深腔,31、侧面挡板,32、贴层防变槽,4、错向旋合部,5、转锁槽,51、锁住凸起,6、嵌入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电缆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一种稳定连接的电缆,其中,包括电线和防胀壳,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防胀壳包括缓变层1和内贴层2,内贴层2为圆环形直筒条,内贴层2上有填入腔,填入腔包括连通腔21和渐深腔22,连通腔21为沿着内贴层2的周向壁面深度逐渐变大的凹陷槽,渐深腔22为垂直连通腔21的末端侧面反向延伸的矩形凹槽,填入腔在内贴层2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列,缓变层1包括用于贴合内贴层2的外表面的外弧面11和用于嵌入填入腔的插入部,如图7、图8所示,还包括互连部,互连部包括转锁槽5和嵌入条6,转锁槽5包括直入槽、半转槽和锁住凸起51,直入槽为自缓变层1的表面向内凹陷的直条凹槽,半转槽为分别自直入槽的不同侧壁面下部分的相远侧端边向外延展的半圆形空槽,锁住凸起51为自半转槽的上表面向下凸出的弧形凸起粒,嵌入条6包括外伸条和下插条,外伸条为自缓变层1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直条,下插条为垂直外伸条的末端向两侧反向延伸的直条。

内贴层2的横截面积为圆环形,电线被安装于内贴层2的内腔中,由内贴层2包裹保护,内贴层2由缓变层1包裹,其中,填入腔在内贴层2的轴向方向上间隔排列,内贴层2的轴向方向可以理解为电缆的延伸方向,缓变层1通过插入部插进渐深腔22后,凭借外弧面11贴合在内贴层2的外侧表面上,使得两者镶嵌连接,在电缆的延伸方向上可以连续得安装缓变层1来保护内贴层2表面,在选用材料时,由于内贴层2紧贴电缆而适合选用质地较软的材质,所以缓变层1的刚度要大于内贴层2的刚度,或者缓变层1的热涨率要低于内贴层2的热涨率,即随着温度的变化,缓变层1几乎不发生变化,这样在内贴层2受热膨胀的时候,缓变层1通过嵌入在内贴层2内的插入部来抵挡内贴层2的形变,特别的,缓变层1上可以有间隔排列的多个插入部来适配多个填入腔,连通腔21的末端可以理解为深入内贴层2的内侧表面的一端,在防胀壳的外侧表面有互连部,互连部有利于不同的电缆之间的整齐、并排相接,也可以实现同一根电缆的盘绕,具体地,将下插条插入直入槽中,然后进入半转槽后旋转90度,在旋转的过程中挤压锁住凸起51进入半转槽的另一侧面,下插条由锁住凸起51限位,从而实现嵌入条6和转锁槽5之间的稳定结合,其中,半转槽的横截面可以是一个四分之一扇形,即两侧的半转槽分别以直入槽的不同侧壁面为直角扇面的一边,向外辐射的直角扇面槽,半转槽的上表面与缓变层1的表面具有一定距离。外弧面11为厚度均匀的、横截面为弧形弯条的长条板。

外弧面11的横截面为弧形弯条,弯条的角度为180度,这样,可以通过两片外弧面11将内贴层2完全包裹。插入部包括止涨板12和深入条13,止涨板12为自外弧面11的下表面沿着周向方向深度逐渐变大的平面板,深入条13为垂直止涨板12的下端侧面并沿着止涨板12的下边缘的延伸方向反向凸出的矩形凸起条。

插入部的形状可以配合填入腔的形状,首先通过深入条13远离外弧面11一侧的初始端插入渐深腔22位于内贴层2外表面一侧的初始端,将缓变层1沿着渐深腔22旋转嵌合,使得止涨板12插入连通腔21内,一来,渐深腔22的两侧端面可以阻止深入条13的两侧端部位于腔内,避免缓变层1脱离,二来,止涨板12通过侧面阻挡内贴层2的缩涨变化。如图6所示,还包括用于防止内贴侧的端部发生伸缩形变的端侧限制部。端侧限制部包括侧面挡板31和贴层防变槽32,侧面挡板31为垂直缓变层1的末端边缘向内延伸的平面板,贴层防变槽32包括外延部和夹板部,外延部为自内贴层2的段侧表面向外延伸的平面板,夹板部为垂直外延部的末端向缓变层1一侧靠近延伸的平面板。

插入部限制了内贴层2轴向内部的缩涨,而内贴层2的端侧缩涨需要通过端侧限制部来进行限制,即当内贴层2的端侧部分发生膨胀时,可以挤压侧面挡板31来防止形变,当内贴层2发生收缩时,可以通过侧面挡板31挤压夹板部来防止收缩,其中,侧面挡板31所在的缓变层1的末端可以理解为电缆的两侧外端或断裂处。还包括用于方便拆装缓变层1的错向旋合部4,错向旋合部4包括固定凸起和转动凸起,固定凸起为自内贴层2的外表面向外凸起的直条柱,转动凸起为自缓变层1的外侧表面向外凸起的直条柱,转动凸起与固定凸起不在同一径向横截面上。

错向旋合部4用于将插入内贴层2的缓变层1从内贴层2内转出,在操作时,按住固定凸起,施力转动凸起,将缓变层1转动直至脱离,其中,也可以在错向旋合部4的上表面设置摩擦纹路,摩擦纹路的形状可以是波浪形,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多向施力时的摩擦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