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5543发布日期:2018-11-16 23:0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多架设在空中或装在地下、水底,用于电讯或电力输送。现在的电缆导体经过的电流过大长生热量很多,容易使绝缘层燃烧,造成危害。而且传统的电缆强度较小,在承受较大负载或者是外力时容易断裂,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耐高温性较差,强度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包括多个内芯,所述内芯中间设有芯体,所述芯体外侧固定连接耐高温层,所述耐高温层外侧固定连接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外侧固定连接内护套,所述内护套外侧固定连接金属丝加固层,所述金属丝加固层内填充弹性材料,所述金属丝加固层外侧固定连接隔氧层,所述隔氧层外侧固定连接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外侧固定连接外护套。

优选的,所述耐高温层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材质为玻璃纤维。

优选的,所述金属丝加固层为铜丝网构成。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材质为陶瓷化硅橡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通过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耐高温层性能稳定,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

2、该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通过玻璃纤维制成的绝缘层绝缘性好并且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

3、该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通过铜丝网构成的金属丝加固层能很好的提高电缆本身的强度,减少外力对其的影响。

4、该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通过隔氧层和隔热层的设置能够减少外界温度对电缆本身的影响。

5、该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通过内护套和外护套能对电缆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芯外防护层示意图。

图中:1内芯、2芯体、3耐高温层、4绝缘层、5内护套、6金属丝加固层、7弹性材料、8隔氧层、9隔热层、10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的高强度电缆,包括多个内芯1,所述内芯1中间设有芯体2,所述芯体2外侧固定连接耐高温层3,所述耐高温层3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所述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耐高温层3性能稳定,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所述耐高温层3外侧固定连接绝缘层4,所述绝缘层4材质为玻璃纤维,所述绝缘层4外侧固定连接内护套5,所述内护套5外侧固定连接金属丝加固层6,所述金属丝加固层6为铜丝网构成,所述铜丝网构成的金属丝加固层6能很好的提高电缆本身的强度,减少外力对其的影响,所述金属丝加固层6内填充弹性材料7,所述金属丝加固层6外侧固定连接隔氧层8,所述隔氧层8外侧固定连接隔热层9,所述隔热层9材质为陶瓷化硅橡胶,所述隔氧层8和隔热层9的设置能够减少外界温度对电缆本身的影响,所述隔热层9外侧固定连接外护套10,所述内护套5和外护套10能对电缆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内芯1由芯体2外侧包裹耐高温层3提高温度耐性,然后在耐高温层3外侧包裹绝缘层4防止漏电,绝缘层4外侧包裹内护套5,三个内芯1呈螺旋状延伸,内芯1之间填充弹性材料7,内芯1外侧包裹金属丝加固层6加固保护芯体1,金属丝加固层6外侧包裹隔氧层8隔绝氧气,隔氧层8外侧包裹隔热层9防止外部高温影响,隔热层9外侧包裹外护套1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