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5203发布日期:2019-02-15 20:07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绝缘本体、数个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与该数个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透过电路板与端子相电性连接的软性传输单元( 即柔性扁平电缆) 以及扣合于绝缘本体上的盖

体。其中,每一端子各具有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并透过焊接工序将每一端子与电路板上的电性连接垫焊接在一起。而柔性扁平电缆也是以焊接方式与电路板上的电性连接垫焊接在一起。但是现有线缆连接器塑胶绝缘体结构只能让电路板拆分成单个进行半自动焊接,焊接质量不稳定,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能够使连接器焊接可以实现拼板自动化焊接,提升焊接品质和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路板、塑胶绝缘体和若干金属接触件,所述金属接触件夹持在所述塑胶绝缘体上,所述电路板焊接在所述金属接触件上,所述塑胶绝缘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二凹槽,所述塑胶绝缘体朝向所述电路板一侧的端面上设有两个凸起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二凹槽的外部,所述电路板的两端部分均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设在所述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塑胶绝缘体上开设有若干塑胶孔,所述金属接触件夹持在所述塑胶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若干焊接圆孔,所述金属接触件的焊接部插设在所述焊接圆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电路板上远离所述焊接圆孔的边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接触件、塑胶孔和焊接圆孔三者数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更改了现有塑胶绝缘体固定电路板的结构,取消了位于第一、二凹槽内部的定位柱,将两个凸起的定位柱设置在塑胶绝缘体的端面上,并通过电路板上定位孔的配合,使连接器焊接时可以实现拼板自动化焊接,能够提高焊接的质量,实现批量焊接,大大提升了焊接的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拼板焊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路板1、塑胶绝缘体2和若干金属接触件3,所述金属接触件夹持在所述塑胶绝缘体上,所述电路板焊接在所述金属接触件上,所述塑胶绝缘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二凹槽21、22,所述塑胶绝缘体朝向所述电路板一侧的端面上设有两个凸起的定位柱23,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二凹槽的外部,所述电路板的两端部分均设有定位孔11,所述定位柱插设在所述定位孔中。

所述塑胶绝缘体上开设有若干塑胶孔24,所述金属接触件夹持在所述塑胶孔中。

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若干焊接圆孔12,所述金属接触件的焊接部插设在所述焊接圆孔中。

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电路板上远离所述焊接圆孔的边角处。

所述金属接触件、塑胶孔和焊接圆孔三者数量相同。

该电连接器组合的组装方式是:

将若干根金属接触件插入塑胶绝缘体上对应的塑胶孔中,通过压接治具将其压入塑胶孔中并形成夹持;

然后将电路板上焊接圆孔涂布焊接锡膏后将其放置到塑胶绝缘体上对应位置,放置时金属接触件焊接部位插入对应的焊接圆孔中,而塑胶绝缘体的两个定位柱插入电路板上对应的定位孔中;再通过高温熔锡焊接成一个电连接器整体。

目前市场上产品的焊接方式是采用电路板单片焊接,由于第一、二凹槽内部的定位柱的存在,无法实现拼板焊接(一整板含有若干个电路板),只能单个焊接,上锡量无法量化控制,大大降低了焊接质量,造成制程的报废也比较多。该电连接器组合取消了位于第一、二凹槽内部的定位柱,将两个凸起的定位柱设置在塑胶绝缘体的端面上,并通过电路板上定位孔的配合,可以实现电路板拼板焊接(一大块拼板上有若干个电路板),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工装夹具涂布焊锡膏,更改了焊接工艺,实现了锡膏的量化,大大降低了制程中的报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