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8132发布日期:2019-04-09 22:41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源线插头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插头包括插头和连接线, 连接线一端与插头连接,另一端连接负载(如电热水器等电器),仅仅起到连接电源的作用,在插头和连接线中没有任何技术措施保障与后面所带的负载是否匹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源插头没有过载和过热保护功能,当负载过大后插头会发热,严重时会烧坏电源插头和所连接的负载电器,甚至会引发人身安全事故或火灾,后果十分严重。

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防起火的电源插头,在电源插头中设置温度检测元件,在电源导线上串接超温保护装置,当负载过大引起电源插头发热时,可以检测到电源线插头温度超温,并通过超温保护装置使其连接的负载电器断开电源,防止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处起火。

而温度检测元件如何安装固定,使其固定可靠、结构紧凑,且加工制作方便,这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用于检测电源线插头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安装位置及结构合理、紧凑,固定可靠,加工制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包括外壳体、插头骨架、插片和电源导线,所述电源导线包括与所述插片连接的零线N、火线L和地线E,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骨架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上设置插片插孔,所述固定底板底面上的所述插片插孔中安装所述插片,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面上设置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温度检测元件的安装槽,有一温度检测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的安装槽的槽口处设置盖板,所述盖板将所述温度检测元件罩在所述安装槽中并固定住。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两根信号线从所述外壳体引出,所述信号线的外端上设置端子。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电源导线合并在一起,由同一外皮包覆。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线上串接一中间继电器J,所述中间继电器J包括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所述电源导线中的零线N和火线L上分别串接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温度检测元件为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插头中设置温度检测元件,在插头骨架的固定底板底面上安装所述插片,在固定底板的顶面上设置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温度检测元件的安装槽,有一温度检测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槽的槽口处设置盖板,盖板将温度检测元件在安装槽内并固定住。温度检测元件安装位置及结构合理、紧凑,固定可靠,盖板可以防止温度检测元件在外壳体注塑过程移动,加工制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在信号线上串接一中间继电器J,当负载过大插头发热时,温度检测元件使中间继电器J动作,由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切断负载的电源导线,从而断开负载,使插头不再有电流通过,避免了插头烧坏或起火引起火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中插头骨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C-C向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的实施例,包括外壳体3、插头骨架8、插片9和电源导线1,所述电源导线1包括与所述插片连接的零线N、火线L和地线E。上述插头骨架8包括固定底板,在固定底板上设置3个插片插孔8.1,在固定底板底面上的3个插片插孔8.1中安装3片插片9。在固定底板的顶面上设置安装架8.2,在安装架8.2上设置温度检测元件的安装槽,有一温度检测元件7设置在安装槽内,在安装槽的槽口处设置盖板6,盖板6将温度检测元件7罩在安装槽中并固定住。

进一步地,上述温度检测元件7连接的两根信号线5从所述外壳体3引出,在信号线5的外端上设置端子4。信号线5与电源导线1合并在一起,由同一外皮2包覆。

参见图6,一种防起火的电源线插头带有断开装置的实施例,在信号线5上串接一中间继电器J,中间继电器J包括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电源导线中的零线N和火线L上分别串接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由中间继电器J、第一常闭触点K1和第二常闭触点K2组成断开装置10。当然,断开装置还可以有若干种方式可以选择,不再赘述。

优选地,上述的温度检测元件为热敏电阻,当然,温度检测元件也可以有其它类似的电器元件选择。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