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2403发布日期:2019-04-30 18:2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节能变压器线圈采用自耦结构,并且作为低压线圈,输入输出电压必须准确,所需匝数较多,因此每匝电压比较小,所需铁芯截面较小,如果线圈全部采用纸包扁线绕制,则将会在相对很小的圆周上绕制线圈,纸包扁线的绕制难度极大,容易导致导线绝缘应力性破裂;另外,自耦形式的线圈结构,决定了线圈的公共部分和升压部分运行时电流差异很大,所以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采用同种线规绕制整个线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它既可以节约大量导体材料的使用,又可以最大程度节省变压器运行电量损耗,降低制造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它包括A相线圈、B相线圈和C相线圈;其中,

A相线圈包括A相输入导电排、A相输出导电排、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A相第一升压线圈、A相第二升压线圈和A相公共线圈,A相第一升压线圈、A相第二升压线圈和A相公共线圈由内至外依次设置,A相输入导电排与A相第一升压线圈的起始端相连,A相输出导电排和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分别与A相第一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与A相第二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A相公共线圈的起头与A相输出导电排相连;

B相线圈包括B相输入导电排、B相输出导电排、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和B相公共线圈,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和B相公共线圈由内至外依次设置,B相输入导电排与B相第一升压线圈的起始端相连,B相输出导电排和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分别与B相第一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与B相第二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B相公共线圈的起头与B相输出导电排相连;

C相线圈包括C相输入导电排、C相输出导电排、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C相第一升压线圈、C相第二升压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C相第二升压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由内至外依次设置,C相输入导电排与C相第一升压线圈的起始端相连,C相输出导电排和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分别与C相第一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与C相第二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C相公共线圈的起头与C相输出导电排相连;

A相公共线圈、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的尾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中性点;

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与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相连,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和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相连,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和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相连。

进一步,所述A相第一升压线圈、A相第二升压线圈、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和C相第二升压线圈由铜箔绕制而成。

进一步,所述A相公共线圈、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由纸包扁线绕制而成。

进一步,所述A相第一升压线圈、A相第二升压线圈、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和C相第二升压线圈分别为5匝。

进一步,所述A相公共线圈、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分别为280匝。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升压线圈电流大,公共线圈电流小,升压线圈可以使用铜箔绕制,公共线圈可以采用纸包扁线绕制,既节约了大量导体材料的使用,又最大程度节省了变压器运行电量损耗;

2、铜箔用于电流大的升压线圈,纸包扁线用于电流小的公共线圈,使导体材料物尽其用,另外箔绕升压线圈便于引线出头,只需纵向铜排焊接即可,分接用内部连接排也方便引出,相比于导线绕制,外形更协调美观;

3、升压线圈在内,公共线圈在外,因此内线圈箔绕,外线圈纸包线绕,制造难度大大降低,既可以使用铜箔绕制小内径形状,节约整机耗材和电量损耗,又可以使纸包扁线续绕大内径形状,而不被损坏扁线绝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相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节能变压器线圈结构,它包括A相线圈、B相线圈和C相线圈;其中,

A相线圈包括A相输入导电排1、A相输出导电排2、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3、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4、A相第一升压线圈5、A相第二升压线圈6和A相公共线圈7,A相第一升压线圈5、A相第二升压线圈6和A相公共线圈7由内至外依次设置,A相输入导电排1与A相第一升压线圈5的起始端相连,A相输出导电排2和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3分别与A相第一升压线圈5的终端相连,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4与A相第二升压线圈6的终端相连;A相公共线圈7的起头与A相输出导电排2相连;

B相线圈包括B相输入导电排、B相输出导电排、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和B相公共线圈,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和B相公共线圈由内至外依次设置,B相输入导电排与B相第一升压线圈的起始端相连,B相输出导电排和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分别与B相第一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与B相第二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B相公共线圈的起头与B相输出导电排相连;

C相线圈包括C相输入导电排、C相输出导电排、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C相第一升压线圈、C相第二升压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C相第二升压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由内至外依次设置,C相输入导电排与C相第一升压线圈的起始端相连,C相输出导电排和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分别与C相第一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与C相第二升压线圈的终端相连;C相公共线圈的起头与C相输出导电排相连;

A相公共线圈7、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的尾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中性点;

A相第一内部连接排3与B相第二内部连接排相连,A相第二内部连接排4和C相第一内部连接排相连,B相第一内部连接排和C相第二内部连接排相连,内部连接排的连接,使得如图1所示,线圈a1与线圈b2相连,线圈b1与线圈c2相连,线圈c1与线圈a2相连。

所述A相第一升压线圈5、A相第二升压线圈6、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和C相第二升压线圈由铜箔绕制而成。

所述A相公共线圈7、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由纸包扁线绕制而成。

所述A相第一升压线圈5、A相第二升压线圈6、B相第一升压线圈、B相第二升压线圈、C相第一升压线圈和C相第二升压线圈分别为5匝。

所述A相公共线圈7、B相公共线圈和C相公共线圈分别为280匝。

每相线圈的绕制方法如下:

1、首先在特制的木模上绕制升压线圈,在铜箔上焊接输入导电排,将其固定在木模上,铺上层间绝缘,启动绕线机转动,开始绕制。

2、绕制5匝后裁断铜箔,在线圈铜箔断口上反向焊接一块内部连接排,使连接排引出朝下(参考附图2),然后在裁断的铜箔另一断口上焊接输出导电排,再将其固定在木模上,铺上层间绝缘,启动绕线机转动绕制,又绕制5匝后裁断铜箔,在线圈铜箔断口上反向焊接另一块内部连接排(参考附图2),最后将白布带将整个升压线圈收紧固定。

3、在升压线圈之外使用纸包扁线绕制公共线圈,起头与输出导电排电气连接,按照设计匝数绕制共280匝,至此一相线圈绕制完成。

4、ABC三相均照此绕制完成后,套装在特制铁芯上,形成ABC顺序排列,如图1所示。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