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3882发布日期:2019-05-07 20:34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压继电器一般只有一电磁线圈,其控制一对动、静触头,如果切换200Vd.c.以上的高电压负载时,由于电压太高,不能可靠断弧,容易造成触点烧蚀,甚至出现触点粘死故障,不能满足用户对高电压负载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实现多触点断弧,具有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继电器磁路和第二继电器磁路,每一继电器磁路控制一触点单元接通和断开,两触点单元并排分布,每一触点单元包括两组动、静触点,动、静触点之间串联导通,两继电器磁路控制四组动、静触点形成多触点分弧结构。

进一步,每组动、静触点的动触点设置在动簧上,动簧与衔铁连接形成贴合式动触片,动触片外设有限位片以控制动触片向外张开的角度,动触片与限位片所在平面呈垂直关系,限位片固定设置并位于壳体的底座上。

进一步,衔铁顶部抵靠于轭铁上,衔铁顶端形成挂钩连接一拉簧,拉簧另一端连接轭铁远端的挂钩,衔铁由对应继电器磁路控制实现动、静点接通和断开。

进一步,第一继电器磁路和第二继电器磁路均包括一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安装在壳体内的线架上,两继电器磁路通过左、右焊片并联后与二线圈引脚电连接,线圈引脚向壳体外延伸形成继电器插接端。

进一步,触点单元中外侧的静触点设置在静簧脚,静簧脚穿过壳体的底座形成引脚,触点单元内侧的静触点设置在中间导电片,中间导电片连接另一触点单元的内侧的静触点形成动、静触点串联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继电器磁路,同时分别控制四组动、静触点接通和断开,动、静触点之间串联导通,实现多触点分弧,具有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静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多触点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继电器磁路11和第二继电器磁路12,每一继电器磁路控制一触点单元2接通和断开,两触点单元并排分布,每一触点单元包括两组动、静触点,动、静触点201、202之间串联导通,两继电器磁路控制四组动、静触点21、22、23、24形成多触点分弧结构。每组动、静触点的动触点设置在动簧31上,动簧31与衔铁32连接形成贴合式动触片,动触片外设有限位片33以控制动触片向外张开的角度,动触片与限位片所在平面呈垂直关系,限位片33固定设置并位于壳体的底座4上。衔铁32顶部抵靠于轭铁34上,衔铁32顶端形成挂钩连接一拉簧35,拉簧35另一端连接轭铁34远端的挂钩,衔铁34由对应继电器磁路控制实现动、静点接通和断开。触点单元2中外侧的静触点202设置在静簧脚211,静簧脚穿过壳体的底座形成引脚,触点单元内侧的静触点设置在中间导电片212,中间导电片212连接另一触点单元的内侧的静触点形成动、静触点串联结构。

请参阅图2,第一继电器磁路11和第二继电器磁路12均包括一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安装在壳体内的线架36上,两继电器磁路通过左、右焊片并联后与二线圈引脚101、102电连接,线圈引脚向壳体外延伸形成继电器插接端。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包括底座4和外壳,外壳扣合在底座4形成安装空间,图1、图2及图3是移除外壳后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继电器磁路,同时分别控制四组动、静触点接通和断开,动、静触点之间串联导通,实现多触点分弧,具有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