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9798发布日期:2020-05-15 19:3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近年的环境问题的深刻化和排气限制,搭载有在停车时使发动机暂时停止的怠速停止功能的汽车(以下,记为“iss车”。)逐渐普及。iss车能够抑制因等待红绿灯等而停车时的怠速所导致的燃料的消耗。因此,燃料效率提高,而且也能够降低排气量。已知搭载于上述那样的iss车的铅蓄电池容易较早地达到寿命。其理由是因为,就iss车而言,在因等待红绿灯等而发动机停止时,向空调、灯、刮水器、汽车导航等设备供给电力。其结果是,可列举出:由于铅蓄电池被使用至较深的放电深度、重复进行用于在起步时使发动机再起动的放电和交流发电机或再生制动器所导致的充电等,对铅蓄电池施加大的负载。铅蓄电池经过如下工序来制造,即,在将层叠结构的极板组收纳于电池槽内后,向该电池槽内注入作为电解液的稀硫酸。层叠结构的极板组交替地层叠有:正极板和负极板,在主要由铅或铅合金构成的板栅填充有糊状的活性物质;以及隔板。对于该板栅而言,以往已知例如具有框骨架和被该框骨架包围的内骨架的结构的板栅。框骨架具有:第一横框骨架,配置于上侧且形成有集电极耳;第二横框骨架,配置于下侧;以及第一、第二纵框骨架,将第一、第二横框骨架的端部彼此连接。内骨架具有多根纵筋条和横筋条。板栅至少在以通过框骨架和内骨架围成的区域规定的开口部填充有活性物质。这样的铅蓄电池的寿命要素之一是与正极板栅的腐蚀和膨胀相伴的整个正极板栅的膨胀、变形。正极板栅的变形被称为增长(growth)。当产生增长时,恐怕正极板栅的一部分弯曲而折损,其折损端穿破隔板而与对置的负极板接触,或者向上侧膨胀而与负极连接片(strap)等负极的一部分接触,从而引起内部短路,铅蓄电池较早地达到寿命。另外,正极板栅的变形会导致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成为较早的容量降低的原因。根据上述那样的事实,在设计铅蓄电池时,需要采取针对正极板栅的增长的对策。产生增长的机理被认为如下。铅蓄电池中的腐蚀由如下氧化反应引起,即,形成正极板栅的铅或铅合金因充放电而主要与电解液、活性物质中所含的硫酸根离子反应,从而转化为由pbox(x:1~2)或pbso4等构成的多层结构的腐蚀反应产物。该腐蚀伴随着充放电的重复进行而加剧。此时,在与电解液接触的正极板栅的表面附近,腐蚀反应产物的层生长。该腐蚀反应产物的生长伴有正极板栅的体积的增加,因此,当腐蚀加剧时,因正极板栅的表面附近的腐蚀反应产物与内部的正极板栅自身的膨胀程度的差异而产生大的应力。其结果是,该应力成为使正极板栅延伸的拉伸应力,产生与整个正极板栅的膨胀相伴的增长。铅蓄电池的极板组通过以从连接片向上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的极柱或单体蓄电池(cell)之间的连接构件固定于盖或电池槽的上部。因此,当产生增长时,正极板首先朝向未被固定的左右侧和下侧伸长。在初期的增长中,多数情况下,正极板的向下侧的伸长量小于向左右侧的伸长量。这是由于,为了支承该极板组,该极板组的下端与电池槽底面或设于该底面的鞍部抵接。因此,当产生增长时,正极板的向下侧的伸长转变为向上侧的伸长,因此恐怕正极板的上端与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接触而产生内部短路。作为防止正极板栅的向上侧的增长所导致的内部短路的手段,申请人在日本特开2001-351671号公报和日本实开平5-45901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铅蓄电池,其由海绵或发泡性树脂形成保持极板组的电池槽的鞍部。通过由海绵或发泡性树脂形成电池槽的鞍部,在正极板栅产生了增长时,鞍部被压扁而吸收向下侧的伸长。因此,能够抑制正极板栅的向上侧的伸长而防止与负极连接片等的接触、内部短路。相对于此,提出了以与上述两个公报的构成不同的形态来抑制正极板栅与负极板栅的内部短路的各种发明。在日本特开2012-0796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铅蓄电池,其具有将正极板设为悬空状态、正极板的下侧不与电池槽底部接触的结构。在该铅蓄电池中,在产生了增长时,正极板优先向下侧伸长,因此向上侧的伸长和与之相伴的正极板与负极板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被抑制。在日本专利第510338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3-1649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铅蓄电池,其中,作为抑制增长所导致的正极板与负极板的接触的方法,在正极板栅的规定的部分设有切口或缩颈部分等机械强度低的部位。通过在正极板栅的一部分形成机械强度低的部位,在产生了增长时,机械强度低的部位优先折损或变形,整个正极板栅的膨胀被抑制。另外,除了抑制腐蚀所导致的正极板栅的增长的技术之外,也对防止充放电循环中的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所导致的变形来延长铅蓄电池的寿命进行了研究。在日本特开平2-28156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铅蓄电池,其在正极板栅中使构成内骨架的纵筋条和横筋条的排列间隔从中心部朝向周边部变小。通过这样使纵筋条和横筋条的排列间隔从中心部朝向周边部变小,越是正极板栅的周边部,纵筋条和横筋条被配置得越密。因此,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提高。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因充电而在面方向膨胀时的正极板栅的特别是向横向的变形被抑制,铅蓄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技术实现要素:然而,日本特开2001-351671号公报、日本实开平5-4590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2-079609号公报所记载的铅蓄电池假定的是在静置的状态下使用的固定电源用的铅蓄电池。因此,作为假定有剧烈的振动的用途,例如车载用的起动用电源而言,在耐久性方面存在应该改良之处。在上述三个公报所记载的铅蓄电池中,重量大的极板组几乎为仅由与上侧的连接片连接的集电极耳支承/保持的状态。因此,当施加剧烈的振动时,恐怕极板组在集电极耳的部分断裂。另一方面,日本专利第510338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3-16499号公报所记载的铅蓄电池在正极板栅的一部分设置切口或缩颈,因此,恐怕在该部分中电阻局部地变大,充放电时的电位分布不均化而集电效率降低,导致输出特性等的降低。另外,当设置切口或缩颈部分时,恐怕正极板栅的制造所使用的模具的形状复杂化,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或成品率的降低等。特别是,在通过铸造实现的正极板栅的制造中,在模具内熔融的铅或铅合金会产生充型性不良,从而也担心穿孔等铸造缺陷。如日本特开平2-281563号公报所记载的正极板栅那样,当使构成内骨架的纵筋条和横筋条的排列间隔从中心部朝向周边部变小时,位于正极板栅的周边部的开口部与位于正极板栅的中心部的开口部相比面积变小。因此,位于正极板栅的中心部的开口部的面积变大。一般而言,越位于上侧的正极集电极耳附近,正极板栅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越大,越位于下侧,正极板栅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越小。另外,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伴随着充放电反应而产生,该充放电反应与电流密度成比例。因此,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在正极板栅的上侧变大,在下侧变小。其结果是,如日本特开平2-281563号公报那样,当将开口部的面积的分布以正极板栅的中心部为基点设为点对称时,在考虑到电流密度的分布的情况下,未必可以称为最高效地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的方法,存在改良的余地。另外,如日本特开平2-281563号公报也记载的那样,增加纵筋条和横筋条的根数会伴有铅蓄电池自身的重量的增加。因此,直至对于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贡献小的正极板栅的下侧为止使纵筋条和横筋条的排列间隔变密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正极板栅的变形引起的内部短路,能够提高铅蓄电池的寿命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具备:矩形框状的框骨架,具备在横向延伸的第一横框骨架和第二横框骨架、以及在纵向延伸的第一纵框骨架和第二纵框骨架;内骨架,配置于框骨架内,具备与框骨架连接且被设为格栅状的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多个开口部,由通过框骨架及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以及通过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规定;以及正极集电极耳,与位于第二纵框骨架侧的第一横框骨架连接,对于至少位于第一横框骨架侧的多根横筋条,在从第一纵框骨架起横筋条的横向的至少开口部一格的量以上的长度的区域中,从第二纵框骨架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备上述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的铅蓄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的俯视图。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的俯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6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1的俯视图。正极板栅1具备:框骨架、配置于该框骨架内的内骨架、以及正极集电极耳11a。框骨架为矩形框状,具备:在横向x延伸且在与该横向x的中间错开的位置连接有正极集电极耳11a的第一横框骨架13a和在横向x延伸的第二横框骨架13b、以及在纵向y延伸的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如图1所示,将第一横框骨架13a和第二横框骨架13b延伸的方向定义为横向x,将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纵向y。另外,将配置有第一横框骨架13a的部位定义为上侧,将配置有第二横框骨架13b的部位定义为下侧,将配置有第一纵框骨架14a的部位定义为左侧,将配置有第二纵框骨架14b的部位定义为右侧。在框骨架内配置有内骨架,该内骨架具备与框骨架连接且被排列为格栅状的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多根横筋条15a例如分别与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连接且在横向x延伸。多根纵筋条15b分别与第一横框骨架13a和第二横框骨架13b连接且在纵向y延伸。多根横筋条15a例如在纵向y相互分离且各自的轴被平行地排列。多根纵筋条15b例如在横向x相互分离且各自的轴被平行地排列。多根纵筋条15b和多根横筋条15a例如将各自的轴相互呈直角交叉地配置。在正极板栅1中,多个开口部16由通过框骨架及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围成的区域、以及通过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围成的区域规定。多个开口部16分别具有四边形,例如具有矩形或梯形。需要说明的是,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形状不限定于所述四边形,例如在放入倾斜的加强筋条的情况下等,也可以被形成为其他四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位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的第一横框骨架13a连接有用于将正极板栅1与外部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11a。正极集电极耳11a例如为矩形板状,以从图1所示的第一横框骨架13a的右侧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连接。当如下文所述将正极板与负极板层叠而构成极板组时,正极集电极耳11a和负极集电极耳11b被配置为:在朝向极板组的层叠方向透视时,在第一横框骨架13a的长度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仅同极性的集电极耳彼此重叠。特别是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正极集电极耳11a和负极集电极耳11b配置于以正极板栅1的横向x的中心线为基准相互左右对称的位置。在此,着眼于从第一横框骨架13a(即图1所示的上端)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即图1所示的下侧)排列的多根横筋条15a中的、至少位于正极板栅1的第一横框骨架侧(上侧)的多根横筋条15a。对于至少位于第一横框骨架13a侧的多根横筋条15a,在从第一纵框骨架14a起该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至少开口部16的一格的量以上的长度的区域中,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优选的是,在由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一纵框骨架14a的纵向y的长度wy的17%~25%的区间、以及从第一纵框骨架14a(即图1所示的左端)起该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20%~45%的区间规定的第一区域ar1中,该多根横筋条15a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即图1所示的右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即图1所示的左侧)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将该多根横筋条15a的形状的构成设为(a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由从上侧起纵向y的长度wy的约25%的区间(设有三根横筋条15a的区间)、以及从左侧起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约40%的区间规定的第一区域ar1中,横筋条15a从右侧朝向左侧截面积变大。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
背景技术
中说明的那样,铅蓄电池的包含正极板的极板组在上侧经由连接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右侧的正极集电极耳11a固定于盖或电池槽的上部。另一方面,所述极板组在下侧与支承该极板组的电池槽的底面或设于底面的鞍部抵接。因此,在通过正极集电极耳11a固定的右上侧以及与电池槽抵接的下侧,正极板栅1向该方向的膨胀被限制,因此不易发生增长。然而,在正极板栅1中的、未通过正极集电极耳11a固定的左上侧、以及左右侧的未与电池槽抵接的部位,容易产生增长。特别是,恐怕因正极板栅1的向左上方向的增长而正极板的上端与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接触从而产生内部短路。另外,以下对发明人等发现的增长被促进的机制进行说明。当正极板栅因增长而以扩张的方式变形时,正极活性物质从框骨架或内骨架剥离,或者从开口部脱落,或者产生间隙。当电解液侵入该间隙而与正极板栅接触时,与充放电相伴的正极板栅的腐蚀被促进,因此增长加速性发展。以下,将这样的与接触于正极板栅的纵框骨架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相伴的增长的显著发展记为“加速性增长”。一般而言,已知:正极板栅的截面积越大,腐蚀时的增长程度也越大。因此,在正极板栅的纵框骨架向外侧弯曲而产生了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的情况下,不仅会导致放电容量、输出特性这样的电池性能的降低,还会导致向上下方向的加速性增长。此外,如果是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板栅密合的状态,则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板栅表面之间形成有结合所需的腐蚀层。当在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板栅之间夹存有腐蚀层时,正极活性物质拉拽正极板栅的力发挥作用,因此抑制正极板栅的增长。然而,在产生了剥离或脱落的状态下,所述作用无法发挥,加速性增长被促进。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使配置于第一区域ar1的多根横筋条15a的截面积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右侧)至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变大。因此,即使向在第一横框骨架13a没有连接正极集电极耳11a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左侧)产生向上的增长,也能够提高正极板栅1的左上侧的第一区域ar1中的多根横筋条15a的机械强度。即,能够加强第一区域ar1中的多根横筋条15a。因此,防止与增长相伴的多根所述横筋条15a的向上侧的弯曲,能够抑制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同样地,使截面积变大的多根横筋条15a不易产生腐蚀所导致的折损,也能够对抗向左侧的拉拽力。因此,防止第一纵框骨架14a的向外侧的弯曲,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由此也能够抑制向上侧的加速性增长。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大致以正极板栅1的开口部16的一格为单位产生,因此,理想的是,多根所述横筋条15a的加强以该多个开口部16的平均宽度一格的量为单位来实施。另外,在对于与正极板的朝向上侧的增长相伴的内部短路的影响少的正极板栅1的中央侧,不对多根横筋条15a实施加强,就是说不使截面积变大,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而且,发明人等发现了如下事实:通过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使开口部16形成得小,可得到通过下文所述的作用而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的效果。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正极板栅1的左上侧的第一区域ar1中,使多根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变大(在图1中使该横筋条15a的宽度变宽),由此第一区域ar1的开口部16的面积小于其他开口部16。与其他大的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填充于小的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所接触的正极板栅1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大。因此,正极板栅1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密合性提高,能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如此,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会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而且能够防止位于负极集电极耳11b的下部的第一区域ar1的内骨架的弯曲。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放电容量、输出特性这样的电池性能的降低,并且特别是能够抑制成为内部短路的直接原因的朝向左上侧的增长。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仅在需要抑制增长的部位实施使多个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变大的加强部位,在中央侧不实施,因此能够兼顾铅蓄电池的长寿命化和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正极板栅1的框骨架、具备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的内骨架、以及正极集电极耳11a例如由铅或铅合金构成并被一体成形。添加于铅合金的金属元素并不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金属元素。特别是,在添加了规定量的ca、sn、al或ag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正极板栅1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增长所导致的变形的抑制方面是更优选的。正极板栅1例如可以为由铅或铅合金构成的轧制板的冲孔式板栅(punchedgrid)、拉网式板栅(expandedgrid)、或者利用放电线切割法等对轧制板进行冲切来制作。另外,也可以利用书型铸模(bookmold)法等制作为铸造板栅。特别是,正极板栅1的增长在由含有铅或铅合金的晶粒发生了取向的轧制板成形的板栅容易产生。因此,在冲孔式板栅、拉网式板栅、或者利用放电线切割法等由轧制板制作出的板栅的情况下,可显著地得到抑制增长的效果。另外,“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变大”表示截面积连续性和/或阶段性地变大。即,可以如图1所示的例子那样,多个横筋条15a从右侧至左端连续性地形成固定的锥形角来使截面积变大,也可以从右侧至左端不连续地形成相同的截面积持续固定距离的部分,从而分几个阶段使截面积变大。而且,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举例示出了第一区域ar1中的多个横筋条15a具有同样的形状的正极板栅1,但多个横筋条15a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具体而言,该多个横筋条15a的形状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可以分别改变使截面积变化的区间的长度、锥形角来使截面积的变化率不同。该多根横筋条15a例如可以一方阶段性地使截面积变化,另一方连续性地使截面积变化。另外,就“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变大”而言,除了如图1所示的例子那样使多个所述横筋条15a的宽度变大的形态之外,例如也可以使该多个横筋条15a的厚度变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由内骨架的横向和纵向的特定的区间规定的第一区域中,特定了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由沿着第一纵框骨架14a的内骨架的长度的区间、以及从第一纵框骨架14a起横筋条15a的长度的20%~45%的区间规定的区域中,多根横筋条15a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使截面积变大。在这样的构成中,所有横筋条15a均在第一纵框骨架14a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因此,与配置于第一区域ar1的横筋条15a在第一纵框骨架14a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机械强度,就是说,能够增加进行了加强的横筋条15a的根数。因此,防止与增长相伴的多根横筋条15a的向上侧的弯曲,能够更进一步增强抑制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等效果。不过,当所有横筋条15a均在第一纵框骨架14a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时,使正极板栅1的截面积变大的部分增加,与之相应地,重量增加,因此会损害正极板栅1的轻量化。相对于此,通过将在第一纵框骨架14a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的横筋条15a限定于第一区域ar1,使正极板栅1的截面积变大的部分减少,与之相应地,重量降低,因此不会损害正极板栅1的轻量化。<第二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俯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a1)的构成之外,还具有以下的(a2)、(a3)、(b1)~(b3)、(c1)、(d1)、(e1)、(e2)、(f1)以及(g1)的构成。在图2中,将特别示出其中的(a1)~(a3)、(c1)、(d1)、(e1)、(e2)、(f1)以及(g1)的构成的部分用虚线框出并标注附图标记来表示。图3~图7分别是放大表示特别示出图2的该构成的部分的俯视图。(a)横筋条15a的形状(a1)在由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一纵框骨架14a的纵向y的长度wy的17%~25%的区间、以及从第一纵框骨架14a侧起多根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20%~45%的区间规定的第一区域中,多个横筋条15a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a2)在位于(a1)所记载的第一区域的多根横筋条15a中,越是靠近第一横框骨架13a侧的横筋条15a,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积越大。同时,越是靠近第一横框骨架14a的横筋条15a,截面积的变化区间越长,从第一横框骨架13a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该变化区间阶段性地变短。在此,截面积的变化区间是如下区间,即,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例如具有锥形形状的区间。(a3)至少在由第一纵框骨架14a的纵向y的长度wy的17%~25%的区间、以及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起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10%~30%的区间规定的第二区域中,多根横筋条15a从第一纵框骨架14a侧朝向与第二纵框骨架14b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b)开口部16的面积(b1)俯视观察与第一纵框骨架14a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和与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比俯视观察除了该多个开口部16之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小。(b2)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13a侧阶段性地变小。另外,俯视观察与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比俯视观察除了该多个开口部16之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小。(b3)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从正极板栅1(内骨架)的中央侧朝向第一纵框骨架14a侧阶段性地变小,从正极板栅1(内骨架)的中央侧朝向第二纵框骨架14b侧阶段性地变小。(c)第一开口部组17(c1)将多个开口部16中的、与第二横框骨架13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设为第一开口部组17,规定所述第一开口部组17的多个纵筋条15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规定与第一开口部组17在纵向y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的纵筋条15b在横向x错开地配置。(d)纵筋条15b的形状(d1)配置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15b被形成为: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所述第一横框骨架13a连续性或阶段性地截面积变大,在与第一横框骨架13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最大。(e)开口部16的形状(e1)在俯视观察形成于正极板栅1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四个角落,设有圆角r。(e2)在俯视观察与框骨架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中的、至少位于该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开口部16时的四个角落,设有比位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以外的开口部16大的圆角r。在位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开口部16中,该开口部16内的与框骨架的角最靠近的角落的圆角r的大小最大。(f)正极集电极耳11a的形状(f1)正极集电极耳11a被形成为:从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连接端11ba的相反侧的端11bb朝向连接端11ba宽度阶段性地变大。(g)添加于铅合金的元素(g1)正极板栅1由如下铅合金形成:ca为0.02~0.08质量%,sn为0.4~2.5质量%,al为0.005~0.04质量%,ag为0.001~0.0049质量%,以及剩余部分由pb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以下,使用附图对上述的(a)~(g)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a)横筋条15a的形状(a1)使用图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a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从第一横框骨架13a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至少位于直至纵筋条15b的纵向y的长度wy的25%为止的多根横筋条15a被形成为:从第一区域的第二纵框骨架14b侧(即图1所示的右侧)至第一纵框骨架14a侧(即图1所示的左侧)截面积变大。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区域由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一纵框骨架14a的纵向y的长度wy的25%的区间、以及从第一纵框骨架14a起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约45%的区间规定。另外,在图2中,位于比第一区域靠下方的多根横筋条15a被形成为: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第一纵框骨架14a,在该多根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约20%的区间中,截面积变大。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如上所述具有(a1)的构成,因此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比,所有横筋条15a均被形成为:在规定的区域中,从右侧朝向左侧的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位于第一纵框骨架14a侧(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连接部位偏离的一侧)的所有多根横筋条15a的机械强度,即使在正极板栅1的左侧产生向上的增长,也能够防止与增长相伴的多根所述横筋条15a的向上侧的弯曲。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抑制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同样地,使截面积变大的多根横筋条15a不易产生腐蚀所导致的折损,也能够对抗向正极板栅1的左侧拉拽的力。其结果是,防止第一纵框骨架14a的向外侧的弯曲,也能够显著地抑制向上侧的加速性增长。多根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变大的第一区域由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一纵框骨架14a的纵向y的长度wy的17%~25%的区间、以及从第一纵框骨架14a起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wx的20%~45%的区间规定,因此起到兼顾正极板栅1的增长抑制和轻量化的效果。(a2)使用图2和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a2)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图2中的标注(a1,a2)的附图标记并框出的部分的放大图。在位于(a1)所说明的第一区域的多根横筋条15a中,越是靠近第一横框骨架13a的横筋条15a,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积越大。同时,越是靠近第一横框骨架13a的横筋条15a,截面积的变化区间越长,从第一横框骨架13a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该变化区间阶段性地变短。具体而言,在长区间内,上数第y个横筋条15a的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积比第y+1个横筋条15a的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积大。此外,配置于第一区域的多根横筋条15a整体上被形成为:在长区间内,越是配置于上侧的横筋条15a,平均截面积越大。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如上所述除了(a1)的构成之外还具有(a2)的构成,因此能够针对正极板栅1的向左侧(第一纵框骨架14a侧)和上侧(第一横框骨架14a侧)的变形进一步提高机械强度。因此,能够更显著地抑制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此外,不对对于正极板的朝向左侧和上侧的增长的抑制的影响少的位于正极板栅1的中央侧的、多根横筋条15a实施加强,就是说不使截面积变大,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a3)使用图2和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a3)的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图2中的标注(a3)的附图标记并框出的部分的放大图。(a3)所说明的多根横筋条15a被形成为:在由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二纵框骨架14b的纵向y的长度的17%~25%的区间、以及从第二纵框骨架14b起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的10%~30%的区间规定的第二区域中,从第一纵框骨架14a朝向与第二纵框骨架14b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在图2中,将(a1)所说明的多根横筋条15a的构成与(a3)的构成合在一起进行说明。位于第一区域的多根横筋条15a分别被形成为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另外,位于第二区域的多根横筋条15a分别被形成为从中央侧朝向与第二纵框骨架14b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而且,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中央侧的区域中,该多根横筋条15a分别被形成为截面积固定。即,多根横筋条15a分别被形成为从中央侧朝向右侧和左侧截面积变大。在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如上所述除了(a1)的构成之外还具有(a3)的构成,因此,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相比,横筋条15a的截面积从左侧朝向右侧变大。其结果是,位于比连接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正极集电极耳11a的位置靠右侧的正极板栅1的机械强度比位于中央侧的正极板栅1的机械强度增大。因此,即使在比正极集电极耳11a的位置靠右侧产生向上的增长,也能够防止伴随着该增长而多根所述横筋条15a的右侧部分向上侧弯曲。由此,例如与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右上部的脱落活性物质的堆积相伴的桥式短路(bridgeshort)等所导致的内部短路被显著地抑制。同时,在正极板栅1的右侧的第二区域中,被形成为从中央侧朝向右侧截面积变大的多根横筋条15a不易产生腐蚀所导致的折损,也能够对抗向右侧拉拽的力。因此,第二纵框骨架14b的向外侧的弯曲被防止,向上侧的加速性增长也被显著地抑制。而且,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而言,不对对于正极板的朝向左侧和右侧以及上侧的增长的抑制的影响少的位于正极板栅1的中央侧的、多根横筋条15a实施加强,就是说不使截面积变大,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特别是,多根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在第二纵框骨架14b的连接部变大的第二区域被规定为从第二纵框骨架14b起多根横筋条15a的横向x的长度的10%~30%的区间,因此能够兼顾增长抑制和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二区域内加强了横筋条15a的例子,但在要求正极板栅1的进一步的轻量化的情况下,使第二区域的纵向长度、就是说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二纵框骨架14b的纵向y的长度至少与第一区域相同,由此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加强效果。具体而言,在轻量化方面,优选的是,第二区域的纵向长度设为从第一横框骨架13a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第二纵框骨架14b的纵向y的长度wy的17%~25%。将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进行比较时,优选的是,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其理由是因为,与位于正极集电极耳11a所存在的正极板栅1的右侧的第二区域相比,位于正极板栅1的左侧的第一区域的因增长所导致的变形更大。另外,根据同样的理由,在将第一区域中的横筋条15a的截面积的平均值与第二区域中的横筋条15a的截面积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增长的抑制方面,优选的是,第一区域中的横筋条15a的截面积的平均值大于第二区域中的横筋条15a的截面积的平均值。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由内骨架的横向和纵向的特定的区间规定的第二区域中,特定了横筋条15a的截面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由沿着第二纵框骨架14b的内骨架的长度的区间、以及从第二纵框骨架14b起横筋条15a的长度的10%~30%的区间规定的区域中,多根横筋条15a从第一纵框骨架14a侧朝向与第二纵框骨架14b连接的部分使截面积变大。在这样的构成中,所有横筋条15a均在第二纵框骨架14b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因此,与配置于第二区域的横筋条15a在第二纵框骨架14b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提高了机械强度的横筋条15a的根数。因此,防止与增长相伴的多根横筋条15a的向上侧的弯曲,能够更进一步增强抑制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等效果。不过,当所有横筋条15a均在第二纵框骨架14b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时,使正极板栅1的截面积变大的部分增加,与之相应地,重量增加,因此会损害正极板栅1的轻量化。相对于此,通过将在第二纵框骨架14b的连接部使截面积变大的横筋条15a限定于第二区域,使正极板栅1的截面积变大的部分减少,与之相应地,重量降低,因此不会损害正极板栅1的轻量化。(b)开口部16的面积(b1)使用图2和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b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b1)的构成中,俯视观察与第一纵框骨架14a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和与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比除了该多个开口部16之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16的平均面积小。如此,通过至少使俯视观察与所述第一纵框骨架14a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和与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比除了该多个开口部16之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16的平均面积小,填充于该多个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与每固定面积的正极板栅1接触的比例大于填充于其他多个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与每固定面积的正极板栅1接触的比例。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填充于该多个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板栅1的密合性提高,能够抑制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因此,能够抑制与填充于该多个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相伴的放电容量、输出特性等电池性能的降低。同时,能够防止所述正极板栅1的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的加速性增长。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俯视观察正极板栅1的开口部16时的面积变小,例如可以想到扩大形成该开口部16的框骨架、横筋条15a或纵筋条15b的宽度,或者增加同一面积的横筋条15a或纵筋条15b的根数等方法。然而,均与正极板栅1的重量增加处于折衷(trade-off)的关系,因此,理想的是,将俯视观察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的缩小部位限定为与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部分。(b2)接着,使用图2和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b2)的构成进行说明。在(b2)的构成中,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在将第一横框骨架13a和第二横框骨架13b纵剖的同一垂线上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13a侧阶段性地变小。即,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使在同一垂线上从上侧数处于第y’个的一个开口部16的面积比同一垂线上的处于第y’+1个的开口部16的面积小。在此,优选的是,在同一垂线上以上下连续的方式排列的多个开口部16的面积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所述第一横框骨架13a侧相对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的开口部16的面积以0.85倍以上且不超过0.99倍的范围阶段性地变小。此外,俯视观察与第一纵框骨架14a和第二纵框骨架14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平均面积比除了该多个开口部16之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16的平均面积小。接着,对(b2)的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具有(b2)的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使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在将第一横框骨架13a和第二横框骨架13b纵剖的同一垂线上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13a侧阶段性地变小。如此,在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面积小的开口部16中,与(b1)的构成同样地,填充于该多个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与每固定面积的正极板栅1接触的比例大于位于正极板栅1的下侧的面积大的开口部16。因此,填充于该开口部16的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板栅1的密合性提高,能够防止所述正极板栅1的加速性增长。在此,在加速性增长的防止方面,更理想的是,上下连续的多个开口部16的面积比设为:相对于下侧的开口部16,上侧的开口部16的面积在0.85倍以上且不超过0.99倍的范围,即,(上侧的开口部)/(下侧的开口部)的面积比=0.85~0.99。在面积比超过0.99倍的情况下,正极板栅1的上侧与下侧的面积差小,因此选择性地提高所述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加强的效果变小。另外,在面积比小于0.85倍的情况下,虽然通过使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开口部16变小实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性提高,但是下侧的开口部16相对地变大,恐怕会导致输出特性、正极活性物质的保持性的降低。接着,对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所导致的正极板栅1的变形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b2)的构成得以抑制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正极活性物质因充放电而膨胀、收缩时,其膨胀、收缩力从正极板栅的中央部朝向外周部传播。根据发明人等的研究可知:作为该传播的总和,特别是在第一、第二纵框骨架产生大的伸长,在与该第一、第二纵框骨架邻接的开口部中容易产生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离。如上述的(b1)的构成所记载的那样,通过使俯视观察与第一、第二纵框骨架邻接的多个开口部时的面积变小,能够将剥离或脱落抑制到一定程度。而且,可知:通过使俯视观察在同一垂线上以上下连续的方式排列的开口部时的面积差(在正极板栅的厚度固定的情况下为体积差)变小,松弛因所述上下连续的开口部彼此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力和收缩力的差异而在该开口部之间产生的界面应力,能够更显著地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由此,在图2和图3中,随着在同一垂线上从下侧的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接近上侧的第一横框骨架13a侧,使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变小,由此,在容易产生加速性增长、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显著的正极板栅1的上侧,松弛在开口部16之间的正极板栅1表面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产生的界面应力,能够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而且,在(b2)的构成中,越位于正极板栅1的上侧,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在正极板栅1中所占的根数相对地越多,因此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机械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向上产生增长,越是位于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横筋条15a,向上侧的弯曲越被抑制,也能够抑制正极板的上部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的影响少的正极板栅1的下侧,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在正极板栅1中所占的根数相对地变少,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多个开口部16的面积从下侧朝向上侧阶段性地变小时,该多个开口部16中可以不设置下文所述的第一开口部组17。即,构成第一开口部组17的开口部16的面积可以设为与邻接于其上侧的开口部16同等的面积。(b3)使用图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b3)的构成进行说明。在具有(b3)的构成的正极板栅1中,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从所述正极板栅1的中心侧朝向第一纵框骨架14a侧、以及从所述正极板栅1的中心侧朝向第二纵框骨架14b侧阶段性地变小。即,在正极板栅1中,俯视观察多个开口部16时的面积从正极板栅1的中心侧朝向左右的两端阶段性地变小。根据这样的构成,与正极板栅1的(b2)的构成所起到的作用效果同样地,能够防止位于正极板栅1的左右的两端部的第一、第二纵框骨架14a、14b的附近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为了局部地使上述的俯视观察正极板栅1的开口部16时的面积变小,例如可以想到扩大形成该开口部16的框骨架、横筋条15a或纵筋条15b的宽度,或者增加同一面积的内骨架的横筋条15a、纵筋条15b的根数等方法。然而,均与正极板的重量增加处于折衷的关系,因此,理想的是,局部地使俯视观察开口部16时的面积变小的加强选择性地实施于所需的部位。例如,在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多根纵筋条15b从正极板栅1的中心侧朝向第一纵框骨架14a侧、以及从正极板栅1的中心侧朝向第二纵框骨架14b侧分别阶段性地间隔变窄。同时,多根横筋条15a分别被形成为:从第二纵框骨架14b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14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而且,在(b3)的构成中,越位于正极板栅1的左右两端侧,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在正极板栅1中所占的根数相对地越多,因此正极板栅1的横向x的左右两端部的机械强度提高。其结果是,即使产生正极板栅1的向横向x的增长,也能够防止多根纵筋条15b的向外侧的弯曲,并且也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位于该正极板栅1的左右两端侧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因此,能够抑制正极板栅1的加速性增长。另外,对于具有(b3)的构成的正极板栅1而言,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的影响少的正极板栅1的中央侧,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在正极板栅1中所占的根数相对地少,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c)第一开口部组17(c1)使用图2和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c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5是图2的正极板栅1中标注(c1)的附图标记并框出的部分的放大图。将形成于正极板栅1的多个开口部16中的、与第二横框骨架13b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设为第一开口部组17。规定第一开口部组17的多个纵筋条15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规定与第一开口部组17在纵向y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的多个纵筋条15b在横向x错开地配置。即,在(c1)的构成中,所述纵筋条15b与规定所述第一开口部组17的上边的横筋条15a在至少一部分中呈倒t字形连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具有(c1)的构成,因此,即使产生增长而多根纵筋条15b朝向下侧延伸,在该纵筋条15b与规定第一开口部组17的上边的横筋条15a呈倒t字形连接的交点处,该横筋条15a以附近的纵筋条15b’为支点向下侧弯曲,从而也能够吸收该延伸所导致的位移。其结果是,多根纵筋条15b的向下侧的延伸被包括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的内骨架吸收,因此能够抑制整个正极板栅1的朝向下侧的增长。如
背景技术
中说明的那样,由于支承极板组的电池槽的底面或设于底面的鞍部,向下产生的增长转变为向上,因此恐怕正极板的上端与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接触而产生内部短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c1)的构成,通过包括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的内骨架来吸收朝向下侧的增长,由此,能够防止朝向上侧的增长,能够抑制正极板的上端与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对规定第一开口部组17的多个纵筋条15b’全部相对于规定与第一开口部组17在纵向y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的纵筋条15b在横向x错开地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另外,优选的是,“规定第一开口部组17的多个纵筋条15b’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位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15b’,设为在横向x排列的多根纵筋条15b’的50%以上,优选为70%以上。(d)纵筋条15b的形状(d1)使用图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d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在图2的正极板栅1中标注(d1)的附图标记并框出的部分所示,配置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15b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为:在与第一横框骨架13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最大,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即图2所示的下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13a(即图2所示的上侧)截面积变大。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具有(d1)的构成,具备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连接部被加强的纵筋条15b。因此,在电流密度大、正极板栅1容易腐蚀的正极集电极耳11a的附近,能够防止与纵筋条15b的腐蚀相伴的折损,并且能够提高机械强度而抑制正极板栅1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而抑制正极板栅1的加速性增长。另外,对于正极板栅1而言,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的影响少的正极板栅1的下侧,多根纵筋条15b的截面积相对地变小,因此不会损害铅蓄电池的轻量化。另外,通过将配置于电流密度最大的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纵筋条15b形成为以与第一横框骨架13a连接的部分最大的方式朝向上侧使截面积变大,能够使整个正极板栅1的充放电时的电位分布均匀化。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对通过充放电反应从填充于正极板栅1的正极活性物质取出的电力进行集电,能够提高具备该正极板栅1的铅蓄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多根纵筋条15b也可以形成为:在包括由(d1)的附图标记框出的位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15b的所有纵筋条15b中,在与第一横框骨架13a连接的部分截面积最大,并且从第二横框骨架13b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13a截面积变大。根据这样的构成,电流密度大、容易腐蚀的正极板栅1的上侧的机械强度提高,并且正极板栅1的纵向y的电位分布变得更加均匀,因此优选。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正极板栅1的朝向上侧的增长,能够进一步提高具备该正极板栅1的铅蓄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从使正极板栅1的电位分布更良好地均匀化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对于配置于正极集电极耳11a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15b的至少一部分而言,除了朝向上侧截面积变大的构成之外,也使平均截面积最大。“使多根纵筋条15b的截面积变大”意指,使该多根纵筋条15b的截面积连续性和/或阶段性地变大。即,如图2所示的例子那样,纵筋条15b可以形成为:从下侧至上端连续地具有固定的锥形角,由此截面积变大,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从下侧朝向上端截面积为固定的多个区间,该多个区间分几个阶段截面积变大。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正极板栅1中由(d1)框出的部分所示的多根纵筋条15b具有同样的形状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该多根纵筋条15b的形状也可以相互不同。具体而言,在该多根纵筋条15b中,将截面积形成得大的区间的长度、截面积的变化形态也可以各不相同。即,该多根纵筋条15b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一方阶段性地截面积变大,另一方连续性地截面积变大。另外,“使纵筋条的截面积变大”不限定于如图2所示的例子那样使俯视观察正极板栅1时的纵筋条15b的宽度变大,例如也可以使多根纵筋条15b的厚度变大。(e)开口部16的形状(e1)使用图2和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e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6的(a)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正极板栅1的与第一横框骨架13a邻接配置的一个开口部16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6的(a)所示,在俯视观察形成于正极板栅1的多个开口部16时的四个角落形成有圆角r1。圆角r1的大小例如可以由圆角r1的曲率半径规定。通过在俯视观察开口部16时的四个角落形成圆角r1,正极活性物质向该开口部16的填充性提高,未填充区域减少。因此,能够提高正极板栅1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而且,该开口部16的四个角落的机械强度提高,因此能够防止正极板栅1的变形,能够防止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或者能够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和与之相伴的加速性增长。需要说明的是,设于多个开口部16的圆角r1不限定于图6的(a)所示的例子,可以根据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的容易度适当选择其配置或大小。另外,虽然说明了圆角r1的大小可以由曲率半径规定,但圆角r不限定于圆弧。例如,也可以设为接近圆弧的多边形。对于圆角r1的大小而言,例如,也可以通过与开口部16为矩形的情况相比,由圆角r1实现的面积变化的比例来规定。(e2)使用图2和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e2)的构成进行说明。在(e2)的构成中,在俯视观察与框骨架邻接的多个开口部16中的、至少位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开口部16时的四个角落,设有比位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以外的开口部16大的圆角r。在位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所述开口部中,使该开口部内的与所述框骨架的角最靠近的角落的圆角r的大小最大。图6的(b)表示正极板栅1中配置于由第一横框骨架13a和第一纵框骨架14a规定的左上侧的角落的开口部16。对于配置于框骨架的左上侧的角落的开口部16而言,将与框骨架的角最靠近的左上的角落的圆角示为r2,将开口部16内的其他三个角落的圆角示为r1。圆角r1、r2的大小例如由圆角r的曲率半径规定,圆角r2比圆角r1大。另外,配置于框骨架的其他三个角落的开口部16也与图6的(b)同样地,在与框骨架的角最靠近的角落设有大的圆角r2。除了配置于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开口部16以外,与图6的(a)同样地,在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设有小的圆角r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除了(e1)的构成之外还具有(e2)的构成,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向正极板栅1的开口部16的填充性提高,未填充区域减少,因此能够提高正极板栅1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而且,该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的机械强度提高,因此,能够防止正极板栅1的变形,能够防止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或者能够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和与之相伴的加速性增长。此外,在正极板栅1中,对于多个开口部16中的、配置于正极活性物质容易剥离或脱落的框骨架的四个角落的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选择性地设置大的圆角r2。因此,不会产生正极板栅1的不必要的重量增加,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正极活性物质从正极板栅1的剥离或脱落、以及正极板栅1的增长。需要说明的是,设于多个开口部16的圆角r1、r2不限定于图6的(a)、(b)所示的例子,可以根据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的容易度适当选择其配置、大小。另外,可以在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设置两种以上的圆角r。例如,可以设为如下形态:使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中的一个角落与剩下的三个角落的圆角r相互不同;使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中的两个角落与两个角落的圆角r相互不同;使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中的所有角落的圆角r相互不同;使开口部16内的四个角落中的两个角落或三个角落的圆角r相互不同,在剩下的一个角落或两个角落不设置圆角r;等。也可以设为如下形态:将四个角落全部不具有圆角r的开口部16配置于内骨架的一部分。虽然说明了圆角r1或r2的大小可以由曲率半径规定,但圆角r1或r2不限定于圆弧。例如,也可以设为接近圆弧的多边形。而且,对于圆角r1或r2的大小而言,例如,也可以通过与开口部16为矩形的情况相比,面积因圆角r1或r2以何种程度缩小的方法来规定。(f)正极集电极耳11a的形状(f1)使用图2和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f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是图2的正极板栅1中标注(f1)的附图标记并框出的部分的放大图。正极集电极耳11a被形成为:从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连接端11ba的相反侧的端11bb朝向连接端11ba阶段性地宽度变大。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例如,正极集电极耳11a在该相反侧的端11bb具有w1的宽度。另外,正极集电极耳11a具有从该相反侧的端11bb朝向下侧以w1的宽度固定的部分。而且,正极集电极耳11a具有从该以w1的宽度固定的部分朝向下端的连接端11ba连续性地宽度变大的部分,在该连接端11ba具有w2的宽度。在此,宽度w2只要比宽度w1大就不特别限定,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w2为w1的约2.5倍的宽度。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具有(f1)的构成,因此能够使整个正极板栅1的充放电时的电位分布均匀化。因此,即使在作为远离正极集电极耳11a的位置的正极板栅1的下侧,也能够高效地对通过充放电反应从正极活性物质取出的电进行集电,能够提高具备该正极板栅1的铅蓄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另外,在(f1)的构成中,正极集电极耳11a的宽度从与第一横框骨架13a的连接端11ba的相反侧的端11bb朝向连接端11ba阶段性地变大,由此,以该连接端11ba为中心,第一横框骨架13a的机械强度提高,能够抑制正极板栅1的朝向上侧的增长。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正极板栅1的向上方的变形,能够抑制与朝向上侧的增长相伴的正极板与负极板的内部短路。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正极集电极耳11a由宽度固定的部分和从上侧至下端的连接端11ba连续性地宽度变大的部分构成。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该正极集电极耳11a的固定的宽度部分设为矩形板状,能够实现上述的内部短路的抑制,同时能够使用通用的制造设备来以低成本制造铅蓄电池。(g)添加于铅合金的元素(g1)正极板栅1由如下组成的铅合金形成:ca为0.02~0.08质量%,sn为0.4~2.5质量%,al为0.005~0.04质量%,ag为0.001~0.0049质量%,以及剩余部分由pb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如此,构成正极板栅的铅合金以特定的范围添加有ca、sn、al、ag的成分元素,因此能够提高所得到的铅合金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这双方。ca的添加使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提高。当ca的配合量小于0.02质量%时,恐怕其效果少,当超过0.08质量%时,恐怕耐腐蚀性降低。sn的添加使铅合金的熔融金属的流动性提高,并且使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提高。当sn的配合量小于0.4质量%时,恐怕其效果少,当超过2.5质量%时,恐怕耐腐蚀性降低。al的添加防止熔融金属的氧化所导致的ca的损失,而且使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提高。当al的添加量小于0.005质量%时,其效果少,当超过0.04质量%时,容易以浮渣的形式析出。ag的添加提高机械强度,特别是提高高温下的耐蠕变特性。当ag的添加量小于0.001质量%时,其效果少,当超过0.0049质量%时,无法期待与添加量的增加相伴的效果的增大。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具备上述的(a1)~(a3)、(b1)~(b3)、(c1)、(d1)、(e1)、(e2)、(f1)以及(g1)的构成,因此能够得到在各个构成中说明的效果。综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中,主要能够得到以下的(1)~(5)的效果。(1)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的提高;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被形成为:越接近该正极板栅的上侧、右侧、左侧的端部,俯视观察时的开口部的面积越小,因此,横筋条和纵筋条在正极板栅中所占的根数相对地变多,机械强度变高。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正极板栅的向横向x和纵向y的变形。而且,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多根横筋条形成为:其截面积从正极板栅的中央侧朝向与外侧的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变大,因此,横向x的机械强度增大,能够抑制增长。另外,配置于正极集电极耳的正下方的多根纵筋条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从下侧朝向上侧截面积变大,因此,电流密度大且容易腐蚀的正极板栅的上侧的机械强度提高,并且正极板栅的纵向y的机械强度增大而能够抑制增长。此外,能够在第一开口部组中通过内骨架的变形来吸收纵向y的增长。而且,正极集电极耳形成为直至与第一横框骨架的连接端为止宽度阶段性地变大,因此,第一横框骨架的机械强度提高,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与充放电所导致的正极板栅的变形相伴的向上侧的弯曲。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兼具抑制其变形的多种构成,因此,即使产生充放电的重复进行所导致的腐蚀或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等,也能够更显著地防止与正极板栅的在左右两侧的向上的增长相伴的、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能够实现铅蓄电池的长寿命化。(2)正极板栅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的提高;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形成为:越接近该正极板栅的上侧、右侧、左侧的端部,俯视观察时的开口部的面积越小,因此,包括横筋条和纵筋条的内骨架与填充于正极板栅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大,特别是在上侧、右侧、左侧的端部附近,正极板栅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变得良好。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伴随着充放电而产生膨胀、收缩等时的正极活性物质从正极板栅的剥离或脱落,防止电解液与正极活性物质剥离或脱落后的正极板栅的表面接触,能够抑制正极板栅的加速性增长。因此,能够防止铅蓄电池的内部短路,能够实现铅蓄电池的长寿命化。(3)正极板栅的重量增加的防止;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是如下构成:对于增长所导致的影响大、容易产生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正极板栅的变形的部分,选择性地实施由横筋条和纵筋条在该正极板栅中所占的根数的增加或截面积的阶段性增加、以及正极集电极耳的阶段性的截面积的增加、以及在开口部内的四个角落形成圆角r而实现的加强。因此,能够兼顾正极板栅的轻量化和长寿命化。(4)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能够通过该正极板栅的多根纵筋条和正极集电极耳的形状的特定化来使充放电时的电位分布良好地均匀化。其结果是,即使在远离该正极集电极耳的正极板栅的下侧,也能够高效地对通过充放电反应从正极活性物质取出的电力进行集电,能够提高具备该正极板栅的铅蓄电池的充放电时的输入输出特性。(5)正极板栅的腐蚀的防止;构成正极板栅的铅合金添加有规定量的ca、sn、al或ag,因此能够提高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可以设为如下构成:从与第一横框骨架邻接的上侧起第一排的多个开口部或者与该第一排的多个开口部邻接的第二排的多个开口部中的、位于设于铅蓄电池的负极板的负极集电极耳或连接有负极集电极耳的负极连接片的正下方的开口部由辅助筋条分开。根据这样的构成,配置于与负极集电极耳等对应的位置的正极板栅的机械强度提高,能够更显著地抑制导致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内部短路的正极板栅的向上的增长。<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可以不具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的全部,除了(a1)的构成之外,还具备选自(a1)~(a3)、(b1)~(b3)、(c1)、(d1)、(e1)、(e2)、(f1)以及(g1)中的任一种以上的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得到将在所选择的各构成的项目中说明的效果组合而成的协同效果。在此,正极板栅1在具备构成(b2)时也具备构成(b1),在具备构成(e2)时也具备构成(e1)。特别是,从防止增长所导致的变形的观点考虑,将(c1)和(d1)的构成组合而成的正极板栅是更优选的。另外,从嵌入铅蓄电池时的充放电时的电位分布的均匀化和输出特性的提高的观点考虑,将(d1)和(f1)的构成组合而成的正极板栅是更优选的。另外,从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提高,因此防止增长所导致的变形的观点考虑,将(g1)的构成与所述的各构成组合而成的正极板栅是更优选的。<第四实施方式>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00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00具备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第四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00的构成除了至少在正极板中使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这点之外,并不特别限定。如图8所示,铅蓄电池100为由单一的单体蓄电池构成的电动势2v的铅蓄电池,由正极板p、负极板n、作为电解液的稀硫酸、隔板s(玻璃纤维制的保持垫(retainermat)等)、电池槽20、盖(未图示)等构件制造。例如,一边使隔板s夹在正极板p与负极板n之间,一边将正极板p和负极板n一块一块地交替层叠,利用正极连接片12a将正极集电极耳11a彼此连结,利用负极连接片12b将负极集电极耳11b彼此连结,构成极板组10。在正极连接片12a和负极连接片12b连接有向上侧延伸的正极极柱18a和负极极柱18b。将该极板组10从电池槽的开口部21放入电池槽20中并将盖嵌合,向设于该盖的中空的正极端子(未图示)和负极端子(未图示),插入各正极极柱18a和负极极柱18b并进行焊接。从设于盖的注液口注入作为电解液的稀硫酸后,进行化成而完成电动势2v的铅蓄电池100。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正极板栅1和铅蓄电池100,能够防止由正极板栅1的变形引起的正极板p与负极板n或负极连接片12b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提高铅蓄电池100的耐久性而实现长寿命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对正极板栅1的横框骨架和多根横筋条15a平行地配置、横框骨架和多根横筋条15a相对于纵框骨架和多根纵筋条15b呈直角地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横框骨架13a、13b和多根横筋条15a也可以不相互平行地配置,可以相互呈所期望的角度配置。同样地,纵框骨架14a、14b和多根纵筋条15b也可以不相互平行地配置,可以相互呈所期望的角度配置。另外,对构成框骨架的横框骨架13a、13b和纵框骨架14a、14b以及构成内骨架的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主要分别为直线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可以为曲线状也可以为分支状。在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个开口部16的形状为矩形或在四个角落具备圆角r的矩形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多个开口部16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其他多边形、圆形。另外,如上所述,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正极板栅1的开口部16的面积变小的方法,对使配置规定该开口部16的框骨架以及构成内骨架的多根横筋条15a和纵筋条15b的间隔变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为了使开口部16的面积变小,例如也可以在矩形的开口部16的四个角落设置圆角r。也可以通过适当变更该圆角r的曲率半径来调节该开口部16的面积。或者,为了使开口部16的面积变小,可以使规定该开口部16的框骨架以及多根筋条的粗细仅在该部分变粗。另外,上述的使开口部16的面积变小的方法也可以适当组合。而且,如上所述,对正极集电极耳11a被形成为从上方至下方阶段性地宽度变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其形状可以考虑集电性能和强度而被适当变更,例如可以为扇形、三角形、或角带有圆角r的矩形。另外,正极集电极耳11a的宽度可以被适当变更。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构成可以适当组合。另外,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左右的位置关系以正极集电极耳11a的位置为基准,因此,在该正极集电极耳11a偏置存在于与本发明的正极板栅1相反的一侧的正极板栅1中,相关的加强将左右的位置关系颠倒即可。以上,对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1以及使用了该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1的铅蓄电池100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更。实施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和铅蓄电池进行具体说明。<正极板栅a的制作例>在将形成有正极集电极耳的第一横框骨架和第二横框骨架平行地配置后,将所述第一、第二横框骨架彼此与第一、第二纵框骨架分别以呈直角的方式连接而制成矩形的框骨架。在由该框骨架围绕成的矩形的空间,配置两端与第一、第二纵框骨架水平地连接的十五根横筋条和两端与第一、第二横框骨架垂直地连接的十二根纵筋条,制成内骨架,得到高度113.0mm、宽度105.0mm的正极板栅a。对于多根所述横筋条而言,各自中央部的截面积是固定的,在第一区域中,具有从中央侧至与左侧的该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的锥形形状。在此,第一区域由从与第一横框骨架的连接部起朝向第二横框骨架的纵筋条的20mm的区间、以及从与第一纵框骨架的连接部起朝向第二纵框骨架的横筋条的45mm的区间规定。特别是,正极板栅a形成为:在从第二纵框骨架侧(右侧)至与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为止的区间中,从第一横框骨架侧数第一根和第二根横筋条分别在45mm、35mm的区间内截面积从0.60mm2变大至1.60mm2,第三根横筋条在25mm的区间内截面积从0.60mm2变大至1.20mm2。对于这样的正极板栅a而言,将ca为0.06质量%、sn为1.6质量%、al为0.02质量%、ag为0.002质量%、剩余部分由pb构成的pb-ca-sn-al-ag系铅合金用于板坯的坯料,经过板坯铸造工序、轧制工序而制成厚度0.8mm的轧制片材后,利用冲孔压力机对该轧制片材进行压力冲孔而制作出。<正极板栅b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a同样的正极板栅b。即,构成正极板栅b的内骨架的十五根横筋条各自中央部的截面积是固定的。另外,形成为:在位于比正极板栅a的制作例所记载的第一区域靠下方的区间中,从第一横框骨架侧数第四~九根横筋条在从第二纵框骨架侧(右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的20mm的区间内截面积从0.55mm2变大至1.00mm2,第十~十五根横筋条在20mm的区间内截面积从0.45mm2变大至0.80mm2。<正极板栅c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b同样的正极板栅c。即,构成正极板栅c的内骨架的十五根横筋条各自中央部的截面积是固定的,从该中央部朝向第一横框骨架的形状也与正极板栅b同样。另外,形成为:在由沿着第二纵框骨架的内骨架的长度的区间、以及从第二纵框骨架起横筋条的横向x的长度15mm的区间规定的区域中,所有横筋条从第一纵框骨架侧朝向与第二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50%。<正极板栅d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a同样的正极板栅d。即,在俯视观察正极板栅d时,将与第一纵框骨架和第二纵框骨架邻接的多个开口部的平均面积设为28mm2,将除了该多个开口部以外的剩下的多个开口部的平均面积设为45mm2。另外,对于所有开口部而言,在分别与第一、第二纵框骨架正交的同一垂线上进行比较时,从第二横框骨架侧朝向第一横框骨架侧以0.85倍~0.99倍的范围阶段性地使面积变小,并且从正极板栅的中心侧朝向左右两侧以0.70倍~0.98倍的范围阶段性地使面积变小。<正极板栅e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a同样的正极板栅e。即,在规定正极板栅e的与第二横框骨架邻接的第一开口部组的十三根纵筋条中,使该十三根纵筋条以与正极板栅e的与第一横框骨架连接的十二根纵筋条不连续的方式在横向x错开地形成。<正极板栅f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a同样的正极板栅f。即,在构成正极板栅f的内骨架的十二根纵筋条中,对于位于正极集电极耳的正下方的两根纵筋条而言,在与第一横框骨架侧连接的部分将截面积设为1.206mm2,并且从第二横框骨架侧(下侧)的截面积1.00mm2朝向第一横框骨架侧(上侧)使截面积变大。对于其他十根纵筋条而言,在与第一横框骨架侧连接的部分将截面积设为1.00mm2,并且从下侧的截面积0.90mm2朝向上侧使截面积变大。<正极板栅g的制作例>除了具有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制作出与正极板栅a同样的正极板栅g。即,十四根横筋条各自在所有区间没有锥形部而具有固定的截面积(0.56mm2)。(实施例1)使用通过上述的方法制作出的正极板栅a,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出铅蓄电池。首先,将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出的正极活性物质糊填充于高度113.0mm、宽度105.0mm的正极板栅a而制造出正极填充板。另外,利用连续铸造对以铅为主成分且包含ca、sn的铅合金进行铸造,准备具有与正极板栅相同的高度、宽度以及厚度0.8mm,集电极耳与正极板栅处于对称位置的径向形状的负极板栅,将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出的负极活性物质糊填充于该负极板栅而制造出负极填充板。接着,按照常规方法对正极填充板和负极填充板进行熟成和干燥,分别得到未化成的正极熟成板和负极熟成板。接着,将负极熟成板收纳于聚乙烯树脂制的袋状隔板,从该袋状隔板的开口部将负极熟成板的负极集电极耳向外部拉出。接着,将七块正极熟成板和收纳于袋状隔板的八块负极熟成板经由对玻璃纤维进行抄造而得到的保持垫交替地层叠。利用连接片焊接将正极熟成板的集电极耳彼此连接,利用连接片焊接将负极熟成板的集电极耳彼此连接,形成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而制成极板组。在所述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设有单体蓄电池间连接体或极柱端子。接着,在设于12v类型的电池槽的多个单体蓄电池室内分别收纳所述极板组。相邻的极板组彼此通过对设于各自的连接片的单体蓄电池间连接体进行电阻焊接而串联地电连接。接着,将盖嵌合于电池槽的开口部后,在使极柱端子贯通盖的极柱套的状态下通过热封将其熔接。然后,将规定量的比重被调整为1.240的稀硫酸电解液通过在盖上开口的注液口注入电池槽内,将注液塞和排气塞螺合而将电池槽内部密封后,基于规定的电流值、温度、时间来进行化成。化成结束后,补充电解液,以5小时率容量制造出32ah的m-42型的铅蓄电池。(实施例2~6和比较例1)分别使用通过上述的方法制作出的正极板栅b、c、d、e、f、g,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出铅蓄电池。<评价试验>针对所得到的实施例1~6和比较例1的铅蓄电池,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高温过充电寿命试验,测定正极板栅的纵向y的增长率ry和横向x的增长率rx以及寿命循环数,对所述横向x的增长率rx和寿命循环数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下述表1。在本试验中,重复进行以下工序:在75℃环境下,使铅蓄电池以放电电流25a放电2分钟,然后以充电电压14.8v、最大充电电流25a充电10分钟。进而,每重复进行所述工序480个循环时,根据从盖的顶面至正极板栅的第一横框骨架的距离,计测该正极板栅的第一横框骨架的高度位置y2,求出高度位置y2与试验前的正极板栅的第一横框骨架的高度位置y1的差量,基于试验前的正极板栅的除了正极集电极耳之外的高度113.0mm和下述式(1),计算出纵向y的增长率ry[%]。在所述增长率ry成为5.3%以上的时间点,视为可能会与负极板接触而引起内部短路,判断为已到寿命。[算式1]将判断为已到寿命的电池进行解体,用尺子测定正极板栅的横向x的最大宽度x2,基于试验前的正极板栅的宽度105.0mm和下述式(2),计算出横向x的增长率rx[%]。[算式2]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实施例1~6的寿命循环数表示将比较例1的寿命循环数设为100的情况下的相对循环数。[表1]增长率rx[%]寿命循环数实施例15.80115实施例25.50130实施例35.20140实施例45.60125实施例55.70120实施例65.75118比较例19.70100根据所述表1明显可知,与嵌入有正极板栅g的比较例1的铅蓄电池相比,分别嵌入有正极板栅a~f的实施例1~6的铅蓄电池的横向x的增长率rx分别被抑制为60%、56%、53%、57%、58%、59%,寿命循环数分别提高了15%、30%、40%、25%、18%。另外,针对各个铅蓄电池,在测定结束后,观察有无正极活性物质从正极板栅剥离,其结果是,实施例1~6的铅蓄电池几乎没观察到剥离,相对于此,在比较例1的铅蓄电池中,剥离显著。根据该表1所示的结果,推定为:对于嵌入于实施例1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a而言,使从第一纵框骨架向内伸长的多根横筋条的截面积朝向外侧变大,由此,横向x的增长被抑制,通过第一纵框骨架规定的多个开口部的扩张被防止,由此,正极活性物质从正极板栅的剥离被防止。另外,同时推断为:电解液向剥离部位的侵入所导致的正极板栅的腐蚀和与之相伴的正极板栅的加速性增长被抑制,整个正极板栅的变形、以及正极板与负极板或负极连接片等负极的一部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内部短路被防止,循环寿命提高。推测为:在嵌入于实施例2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b中,进一步加强了比第一区域靠下方的横筋条,由此循环寿命提高。推断为:在嵌入于实施例3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c中,进一步在第二区域中加强了多根横筋条,由此,循环寿命更显著地提高。认为:在嵌入于实施例4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d中,在容易产生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的部位,使开口部的面积形成得小,由此,抑制了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循环寿命提高。另一方面,推测为:在嵌入于实施例5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e中,在最下排的开口部中设有纵筋条呈倒t字形连接的部分,因此,能够在内骨架中吸收朝向下侧的增长,内部短路被防止而循环寿命提高。认为:在嵌入于实施例6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f中,所有纵筋条均形成为与第一横框骨架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积最大的锥形形状,因此,纵向y的增长被抑制,抑制了活性物质的剥离或脱落,循环寿命提高。相对于此,推断为:嵌入于比较例1的铅蓄电池的正极板栅g因增长而大幅变形,正极活性物质的剥离显著地发生。正极板栅g在发生剥离的部位也发生电解液的接触所导致的腐蚀和加速性增长,较早地达到寿命。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正极板栅的变形引起的内部短路,能够提高铅蓄电池的寿命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