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5313发布日期:2019-11-05 23:3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行驶中,会遇到各种工况,比如颠簸、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电池模组中的多个电池无法固定,则电池相互间的错动会导致模组中的电连接出现连接异常,导致模组甚至电池包出现断电情况,因此电池在模组中的固定变得尤为重要。目前电池模组中电池的固定通过缓冲垫或者结构胶来实现,这种固定方式不便于组装,且固定的可靠性差,同时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够提高对电池固定的可靠性,且组装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电池排以及间隔板。电池排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间隔板包括本体部以及多个间隔部,本体部的下表面压抵于电池排上,多个间隔部沿长度方向排列并彼此间隔,各间隔部由本体部的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相邻两个间隔部夹持对应的电池。

在一实施例中,各间隔部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连接于本体部并由本体部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第二段由第一段向下渐缩;相邻两个间隔部的第一段夹持对应的电池。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段在高度方向的平面内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二段在高度方向的平面内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或两腰均为斜边的倒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各间隔部沿本体部的整个宽度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各电池包括壳体和顶盖,壳体具有开口,顶盖沿高度方向嵌入壳体中并封闭壳体的开口;第一段沿高度方向延伸超过顶盖的底端,相邻间隔板的第一段沿长度方向夹持相应的电池的壳体。

在一实施例中,各电池包括壳体和顶盖,壳体具有开口,顶盖沿高度方向固定于壳体并封闭壳体的开口,顶盖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嵌入壳体中,另一部分露出壳体,且露出的部分的周缘与壳体的周缘齐平;第一段沿高度方向延伸超过顶盖的底端,相邻间隔板的第一段沿长度方向夹持相应电池的壳体和顶盖。

在一实施例中,间隔板的本体部的下表面压抵于各电池的顶盖的上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各电池还包括电极端子,电极端子沿高度方向突出于顶盖的上表面;间隔板还包括多个通孔,各通孔沿高度方向贯通本体部,且各通孔对应一个电极端子,各电极端子穿过对应的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箱体,箱体包括两个第一侧壁和两个第二侧壁,两个第一侧壁沿长度方向相对,两个第二侧壁沿宽度方向相对,电池排收容于箱体中;各第一侧壁和相邻的一个间隔部夹持电池排中的最外侧的对应的电池。

在一实施例中,间隔板经由绝缘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间隔板从两个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对电池排中的电池进行定位,当电池模组在受到颠簸、振动等情形时,间隔板能够有效地对电池进行定位,避免电池位置发生错动而导致电池模组出现电连接异常的问题,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稳定性以及固定的可靠性;此外,间隔板的设置使得电池模组组装方便,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组装图,其中,为了显示箱体内部的构件省略了上盖。

图2是图1的部分组成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间隔板的仰视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的电池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图1中的电池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排 222第二段

11电池 23通孔

111壳体 3箱体

112顶盖 31第一侧壁

113电极端子 32第二侧壁

2间隔板 L长度方向

21本体部 H高度方向

22间隔部 W宽度方向

221第一段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

此外,诸如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等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电池模组的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所述改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排1以及间隔板2。电池模组还可包括箱体3以及上盖(未示出)。

电池排1包括沿长度方向L排列的多个电池11,电池排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电池排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电池排1可沿宽度方向W并排布置。

参照图5和图6,各电池11包括电极组件、壳体111、顶盖112以及极性相反的电极端子113。

电极组件(未示出)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及隔膜,隔膜设置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电极组件可以采用卷绕方式或叠片方式成型。

壳体111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壳体111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壳体111在一端形成开口,而电极组件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111的收容腔。壳体111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当然不限于此,壳体111也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材料制成。

顶盖112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或者顶盖112也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材料制成。顶盖112固定于壳体111并封闭壳体111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111内。顶盖112的上表面为平面。顶盖112有多种结构形式,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顶盖112的外周面沿高度方向H齐平,顶盖112沿高度方向H嵌入壳体111中且顶盖112的外周面与壳体111的内周面密封贴合。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顶盖112的外周面为阶梯形式,即,顶盖112的高度方向H的一部分嵌入壳体111中,嵌入壳体111内的部分的外周面与壳体111的内周面贴合;顶盖112的高度方向H的另一部分露出壳体111,且露出的部分的周缘与壳体111的周缘齐平。当然,顶盖112可能还有其它的结构形式,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电极端子113固定于顶盖11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并沿高度方向H突出于顶盖112的上表面。多个电池11的电池端子113经由电连接片(未示出)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电池模组的充放电。

如图1至图4所示,间隔板2经由绝缘材料制成。间隔板2可经由一体注塑成型。优选地,间隔板2的宽度大致等于电池排1的宽度,间隔板2的长度大致等于电池排1的长度。间隔板2包括本体部21、多个间隔部22以及多个通孔23。

本体部21的下表面压抵于电池排1上,具体地,间隔板2的本体部21的下表面压抵于各电池11的顶盖112的上表面。

多个间隔部22沿长度方向L排列并彼此间隔,各间隔部22由本体部21的下表面沿高度方向H向下延伸,相邻两个间隔部22夹持对应的电池11。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间隔部22夹持电池11的数量不受限制,相邻两个间隔部22可以夹持一个电池11,也可以夹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池11,为了将每相邻两个电池11间隔开,以为各电池11在使用过程中提供膨胀空间,优选地,相邻两个间隔部22夹持一个电池11。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本体部21的下表面压抵于电池排1上,从高度方向H对多个电池11进行了定位,间隔板2的相邻两个间隔部22夹持对应的电池11,从长度方向L对多个电池11进行了定位,通过间隔板2从两个方向(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对电池排1中的电池11进行定位,防止了电池模组中的电池排1在受到颠簸、振动等情形时发生位置的错动,进而避免了电池模组中的多个电池11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出现异常,相比于已知技术中采用缓冲垫或粘接胶的定位方式而言,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稳定性以及固定的可靠性;此外,采用间隔板2进行装配的电池模组,相比于采用缓冲垫等定位件组装时,组装所需的零部件少,组装方便,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各间隔部22沿本体部21的整个宽度方向W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各间隔部22包括第一段221和第二段222,第一段221连接于本体部21并由本体部21沿高度方向H向下延伸,第二段222由第一段221向下渐缩;相邻两个间隔部22的第一段221夹持对应的电池11。具体地,当电池11的顶盖112设置成如图5所示的形式时,相邻间隔板2的第一段221沿长度方向L夹持相应的电池11的壳体111。当然,如若顶盖112设置成如图6所示的形式时,插入进相邻电池11之间的间隔板2的第一段221沿长度方向L与顶盖112的露出部分的周缘以及壳体111贴合,即,相邻间隔板2的第一段221沿长度方向L夹持相应电池11的壳体111和顶盖112。第二段222设置成向下渐缩的形式,使得各间隔部22能够顺利地插入到相邻的两电池11之间,同时能够将对应的电池11分隔到相应的位置,便于间隔板2的组装,且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第一段221在高度方向H的平面内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二段222在高度方向H的平面内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或两腰均为斜边的倒梯形。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段222在高度方向H的平面内的横截面形状为倒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第二段222设置成等腰的形状便于加工生产,节约了生产成本。当然,第二段22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设置为不等腰三角形或梯形,只要能够使得间隔部22能够顺利地插入相邻的电池11之间即可。通常,上文所述的各电池11的壳体111和顶盖112经由塑胶材料制成,顶盖112为实心结构而不容易变形,而壳体111的壁比较薄,当各间隔部22插入相邻的电池11之间时,间隔部2沿长度方向L在与电池11接触的部位对电池11产生挤压力,由于力的相互作用,顶盖112也会经由壳体111的薄壁对间隔部22产生反作用力,为了防止顶盖112的底端缘挤压壳体111变形,优选地,第一段221沿高度方向H延伸超过顶盖112的底端,从而保证顶盖112的外周面能够经由壳体111的薄壁完全抵靠在第一段221上,在这种情况下,顶盖112的底端缘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会经由壳体111的薄壁间接作用在第一段221上,从而使得壳体111的与顶盖112的底端缘对应的位置不会出现变形,有效地保护的电池11的壳体111。需要说明的是,各间隔部22插入相邻的电池11后,相邻的电池11在间隔部22下方的区域被对应的间隔部22间隔开,这种设计为电池11在使用过程中提供了膨胀空间,进而减少了电池模组总体的变形。

间隔板2的各通孔23沿高度方向H贯通本体部21,且各通孔23对应一个电极端子113,各电极端子113穿过对应的通孔23,从而使得间隔板2能够避开多个电池11的电极端子113,从而不影响电池模组后续的电连接等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所示,上文所述的电池排1以及间隔板2可装配在箱体3中,箱体3包括两个第一侧壁31和两个第二侧壁32,两个第一侧壁31沿长度方向L相对,两个第二侧壁32沿宽度方向W相对,电池排1收容于箱体3中,考虑到箱体3也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因此如图4所示,间隔板2的本体部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并未设置间隔部22,即,间隔板2的多个间隔部22沿长度方向L间隔地设置在本体部21的中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电池排1的位于中间区域的电池11被对应的间隔部22夹持,而电池排1的位于最外两侧的对应的电池11被第一侧壁31和相邻的一个间隔部22夹持,从而电池排1中的所有电池11得到了有效地定位。在完成箱体3内部的装配等工作后,上盖(未示出)可密封盖合于箱体3的上端缘。当然,电池排1以及间隔板2也可以通过扎带等方式进行固定,并不限于装配于箱体3中,对应地,间隔板2的多个间隔部22的布置形式也可以对应改变,即,多个间隔部22可以沿长度方向L间隔地布置在本体部21的整个区域,具体的结构形式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