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61643发布日期:2020-11-25 17:4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通过以下步骤:

s1外壳进料:模具输送装置(1)上的输送驱动模块(16)将推动输送配合槽(111)上的输送模具(15)移动至外壳进料装置(2)处,通过外壳进料装置(2)将外壳逐个向后推入至输送模具(15)内;

s2接线组和压环进料:通过输送驱动模块(16)将装有外壳(8)的输送模具(15)输送至接线组进料装置(3)处,通过接线组进料装置(3)将接线组(9)抓取并转移至外壳(8)内;压环进料装置(4)通过相同方式将压环(10)输送进料并转移至外壳接线组合件上;

s3压环组装:通过第二推送气缸(131)带动第二推块将输送模具(15)推动至第三输送支架(13)上的压环组装装置(5)处,通过压环组装装置(5)将接触片(92)下部进行初步折弯,并将压环(10)组装至外壳(8)内,并使接线组(9)固定在外壳(8)内;

s4接线组折弯:通过第二推送气缸(131)带动第二推块将输送模具(15)推动至第三输送支架(13)上的接触片折弯装置(6)处,通过接触片折弯装置(6)将接触片(92)下部进行折弯,并将接触片(92)的折弯部与折弯贴合斜面贴合定型;

s5成品下料:定型后,通过第二推送气缸(131)带动第二推块将输送模具(15)推动至第三输送支架(13)上的下料装置(7)处,通过下料装置(7)将成品推出输送模具(15)下料。

2.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输送装置(1)、外壳进料装置(2)、接线组进料装置(3)、压环进料装置(4)、压环组装装置(5)、接触片折弯装置(6)和下料装置(7);模具输送装置(1)包括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依次首尾衔接且呈矩形;外壳进料装置(2)位于第一输送支架(11)的进料端,外壳进料装置(2)用于将外壳输送至第一输送支架(11)上;接线组进料装置(3)位于第一输送支架(11)的出料端,接线组进料装置(3)用于将接线组输送进料并输送至外壳内;压环进料装置(4)位于第二输送支架(12)的中部,压环进料装置(4)用于将压环输送至外壳接线组合件上,压环冲压装置(5)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进料端部,压环组装装置(5)用于将压环组装至外壳接线组合件上,接触片折弯装置(6)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中部,接触片折弯装置(6)用于将成品上的接触片折弯,下料装置(7)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出料端部,下料装置(7)用于将成品输送出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上均设置有输送配合槽(111);输送配合槽(111)的两侧顶部设置有输送配合卡块(112);位于每个输送配合槽(111)内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模具(15);每个输送模具(15)均包括模具底座(151)、模具支撑块(152)和模具盖板(153);模具底座(151)的左部顶面设置有底座连接槽(1510),模具底座(151)的下部外圈设置有配合卡槽(1511),配合卡槽(1511)与输送配合卡块(112)相配合;模具底座(151)的中部设置有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位于折弯插入槽(1512)的前后方向中部设置底座支撑通孔(1513);模具底座(151)顶部中部且位于配合卡槽(151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底座支撑凸块(1514);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内侧下部设置有模具支撑块槽(1515);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外壳支撑槽(1516),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顶面前部设置有外壳输送斜面(1517);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前部外侧设置有支撑块配合斜面(1518);模具支撑块(152)设置在模具底座(151)上,模具支撑块(152)的左部底面设置有与底座连接槽(1510)的支撑块连接凸块(1520);模具支撑块(152)前部设置有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1514)之间设置有用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1522),模具支撑块(152)上位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两侧均设置有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1528);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1528)与支撑块配合斜面(1518)衔接形成v形开口;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设置有外壳配合槽(1527);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前侧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与两个模具支撑块槽(1515)相配合;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的前部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与两个外壳支撑槽(1516)衔接形成u形;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配合斜面(1525)和第二支撑配合斜面(1526);第一支撑配合斜面(1525)的面积小于第二支撑配合斜面(1526)的面积;模具支撑块(152)的后侧底部横向设置有转移通孔(1529);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底面设置有折弯贴合斜面;模具盖板(153)设置在模具支撑块(152)上,模具盖板(153)上的中部前侧设置有第一盖板u型槽(1531),第一盖板u型槽(1531)的面积小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的面积;模具盖板(153)上位于第一盖板u型槽(1531)后侧设置有第二盖板u型槽(1532),第二盖板u型槽(1532)和第一盖板u型槽(1531)相连通;模具盖板(153)的前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向上倾斜的外壳插入倾斜板(15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支架(11)的输送配合槽(111)中部横向设置有支架输送通孔(113),位于支架输送通孔(113)下方设置有输送驱动模块(16),输送驱动模块包括输送驱动气缸(161)、输送驱动连接块(162)、输送驱动移动架(163)和多块驱动间隔块(164);输送驱动气缸(161)设置在第一输送支架(11)下部,输送驱动气缸(161)的移动部通过输送驱动连接块(162)与输送驱动移动架(163)固定连接,且输送驱动移动架(163)与第一输送支架(11)的底部,多块驱动间隔块(164)横向规则间隔排列设置在输送驱动移动架(163)的顶部,每个驱动间隔块(164)上铰接有输送铰接推块(16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二输送支架(12)的进料端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推送气缸(121),第一推送气缸(12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一推块,第一推块的截面呈凸字形,第一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进料端横向设置有第二推送气缸(131),第二推送气缸(13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二推块,第二推块的截面呈凹字形;第二推块的上下部分别与转移通孔(1529)和配合卡槽(1511)相配合;位于第四输送支架(14)的进料端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三推送气缸(141),第三推送气缸(14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三推块,第三推块的截面呈凸字形,第三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外壳进料装置(2)包括外壳进料震动盘、外壳进料支架(21)、外壳进料推入气缸(22)、外壳进料推入杆(23);外壳进料震动盘的出料端与外壳进料支架(21)的进料端相衔接,外壳进料支架(21)的进料端部设置有第一进料限位块(211)和第二进料限位块(212),第一进料限位块(211)和第二进料限位块(212)之间形成用于外壳输送的外壳横向输送通道,外壳进料支架(21)的出料端设置有第三进料限位块(213),第三进料限位块(213)与第一进料限位块(211)和第二进料限位块(212)之间形成外壳前后输送通道(214);外壳进料推入气缸(22)设置在外壳进料支架(21)的前部,外壳进料推入气缸(22)的移动部与外壳进料推入杆(23)连接,外壳进料推入杆(23)的后端位于外壳前后输送通道(214)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接线组进料装置(3)包括接线组进料震动组、接线组进料输送支架(31)、接线组前后输送气缸(32)、接线组升降输送气缸(33)和接线组升架定位气缸(34);接线组进料震动组位于第一输送支架(11)的中部前侧,接线组进料输送支架(31)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一输送支架(11)顶部,接线组前后输送气缸(32)设置在接线组进料输送支架(31)上,接线组前后输送气缸(32)的移动部连接有接线组前后输送板(321),接线组升降输送气缸(33)设置在接线组前后输送板(321)上,接线组升降输送气缸(33)的移动部连接有接线组升降输送板(331),接线组升架定位气缸(34)设置在接线组升降输送板(331)的顶部,接线组升架定位气缸(34)的底部连接有接线组升架定位杆(341),接线组升架定位杆(341)底部连接有接线组升架定位块(342),接线组升架定位块(342)设置有转移夹取杆(343);压环进料装置(4)与接线组进料装置(3)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压环组装装置(5)包括压环定位组件(51)和压环组装组件(52);压环定位组件(51)位于模具输送装置(1)后部,压环定位组件(51)用于将外壳接线压环组合件进行定位,压环组装组件(52)位于模具输送装置(1)的上方,压环组装组件(52)用于将压环压至外壳内;压环定位组件(51)包括压环定位支架(511)、压环定位气缸(512)和压环定位移动杆(513);压环定位支架(511)设置在机架上,压环定位气缸(512)设置在压环定位支架(511)上,压环定位移动杆(513)与压环定位气缸(512)的移动部连接,压环定位移动杆(513)的后端设置压环定位头(5131),压环定位头(513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配合槽(514),压环定位移动杆(513)上位于第一配合槽(514)前侧设置有第二配合槽(515),第二配合槽(515)上设置有弧形配合槽(516);压环定位头(5131)的后端下部设置有配合凹面(517),配合凹面(517)的前部设置有压环定位配合斜面(518);压环组装组件(52)包括压环组装支架(521)、压环组装限位支架(522)、压环组装气缸(523)、压环组装升降杆(524)、压环组装升降头(525);压环组装支架(521)设置在机架上,压环组装气缸(523)设置在压环组装支架(521)且位于模具输送装置(1)上方,压环组装升降杆(524)与压环组装气缸(523)的移动部连接,压环组装升降头(525)连接在压环组装升降杆(524)的底部,压环组装限位支架(522)设置在压环组装支架(521)上,压环组装限位支架(522)设置有与压环组装升降杆(524)配合的压环组装限位槽(5221),压环组装升降杆(524)位于压环组装限位槽(5221)内升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接触片折弯装置(6)包括折弯支架(60)、折弯压紧组件(61)、折弯组件(62)和折弯定位组件(63);折弯支架(60)设置在第三输送支架(13)的顶部底部,折弯压紧组件(61)位于折弯支架(60)的后部,折弯压紧组件(61)用于将外壳接线压环组合件压紧固定;折弯压紧组件(61)包括折弯压紧支架(611)、折弯压紧气缸(612)、折弯压紧移动板(613)和折弯压紧块(614);折弯压紧支架(611)设置在折弯支架(60)的前部,折弯压紧气缸(612)纵向设置在折弯压紧支架(611)上,折弯压紧移动板(613)的顶部通过折弯压紧连接板与折弯压紧气缸(612)的顶部连接,且折弯压紧移动板(613)通过折弯压紧滑轨(615)设置在折弯压紧支架(611)上,折弯压紧块(614)设置在折弯压紧移动板(613)的底部,折弯压紧块(614)的中部底面设置与外壳配合的折弯压紧圆槽(6141);折弯组件(62)位于折弯支架(60)的前部,折弯组件(62)用于将接线组上的接触片进行折弯;折弯组件(62)包括折弯气缸(621)、折弯移动杆(622)和折弯移动滑轨(623);折弯气缸(621)设置在折弯支架(60)的前部底面,折弯气缸(621)的移动部与折弯移动杆(622)连接,且折弯移动杆(622)通过折弯移动滑轨(623)在折弯支架(60)移动,折弯移动杆(622)的后端中部设置有折弯阶梯凸块(624),折弯阶梯凸块(624)与输送模具(15)相配合;折弯阶梯块(624)的高度从前往后依次降低;折弯阶梯块(624)的后部设置有折弯配合斜面(625);折弯定位组件(63)位于折弯支架(60)的底部,折弯定位组件(63)用于折弯后的接触片进行折弯定位;折弯定位组件(63)包括折弯定位气缸(631)、折弯定位杆(632)和折弯定位滑轨(633);折弯定位气缸(631)纵向设置在折弯支架(60)的中部底面上,折弯定位杆(632)与折弯定位气缸(631)的移动部连接,折弯定位杆(632)通过折弯定位滑轨(633)在折弯定位气缸(631)固定部上移动,折弯定位杆(632)的顶部设置有与输送模具(15)相配合的折弯定位斜面(634)。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下料装置(7)包括下料支架、下料气缸、下料移动板和下料推杆;下料支架设置在第三输送支架的顶板底面,下料气缸前后方向设置在下料支架上,下料移动板与下料气缸的移动部连接,下料推杆前后方向设置在下料移动板上,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前侧设置有下料衔接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接线端子自动生产技术领域,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自动生产方法及其设备,该设备包括模具输送装置、外壳进料装置、接线组进料装置、压环进料装置、压环组装装置、接触片折弯装置和下料装置;外壳进料装置用于将外壳输送至第一输送支架上;接线组进料装置用于将接线组输送进料并输送至外壳内;压环进料装置用于将压环输送至外壳接线组合件上,压环组装装置用于将压环组装至外壳接线组合件上,接触片折弯装置用于将成品上的接触片折弯,下料装置用于将成品输送出料。本专利的优点是提升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的外壳输送的稳定性,提升外壳和接线组之间的组装质量,提升外壳接线组合件与压环之间的组装质量;提升接线组上的接触片的折弯精度和折弯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俞佳红;陈宗萍;崔金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俞佳红
技术研发日:2020.07.20
技术公布日:2020.11.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