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5779发布日期:2020-10-28 15:5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如下的插座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次成型时在下部端子的下端形成支撑结构,从而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配置在中间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撞击到下部,且由于第一底座突起与第二底座突起支撑下部端子的宽度方向,因此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下部端子横向扭曲。



背景技术:

通常,插座连接器在安装在基板(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的状态下与前端的结合部位所对应的插塞连接器(plugconnector)电连接。

这种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如下等:多个上部端子,排列在中间板的上部;多个下部端子,排列在中间板的下部;绝缘层,在中间板与上部端子及下部端子的一部分插入模制成型;以及绝缘壳体,在中间板与上部端子及下部端子的一部分与绝缘层的外部插入模制成型。

但是,以往的插座连接器中,在使下部端子配置在中间板的下部后,第一次对绝缘层进行插入模制成型,之后在第二次对绝缘壳体进行模制成型的过程中,存在下部端子撞击到下部或横向扭曲之虞,因此需要一种在进行第二次成型时使下部端子的设置位置不改变的结构。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文献,有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13-303024号(2013年02月07日),且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插座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次成型时在下部端子的下部分别形成与绝缘层一体化的第一底座突起与第二底座突起,从而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配置在中间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撞击到下部,由于第一底座突起与第二底座突起支撑下部端子的宽度方向,因此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下部端子横向扭曲。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包括中间板、及分别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上部与下部且沿左右方向排列有多个的上部端子与下部端子,且在所述中间板、所述上部端子与所述下部端子插入模制成型有绝缘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层的下部包括:多个第一底座突起,通过所述下部端子之间突出;以及多个第二底座突起,通过所述下部端子之间突出并隔开定位在所述第一底座突起的后方侧,所述第一底座突起与所述第二底座突起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支撑端在上方分别支撑位于左右方向的所述下部端子的下端。

此处,所述第一底座突起可沿左右方向隔开定位有多个,所述第二底座突起可沿左右方向隔开定位有多个,且可与所述第一底座突起在左右方向错开配置。

另外,所述上部端子与所述下部端子可包括:多个标准端子,沿左右方向配置;一对电源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标准端子的左侧右侧区域;以及一对接地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电源端子的左侧右侧区域,所述第一底座突起通过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标准端子之间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所述支撑端可分别支撑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与所述标准端子的下端,所述第二底座突起分别通过所述标准端子之间及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所述支撑端可分别支撑所述标准端子的下端及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与所述接地端子的下端。

另外,所述标准端子可以所述中间板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沿左侧配置两列,且以所述中间板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沿右侧配置两列。

另外,所述第一底座突起可以所述中间板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分别配置在左侧右侧,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所述支撑端分别支撑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与所述标准端子的下端,所述第二底座突起可包括:中心侧突起,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所述支撑端分别支撑所述标准端子的下端;以及一对左侧右侧突起,以所述中间板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分别配置在左侧右侧,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所述支撑端分别支撑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与所述接地端子的下端。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在下部端子的下部分别形成与绝缘层一体化的第一底座突起与第二底座突起,从而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配置在中间板的下部的下部端子撞击到下部,由于第一底座突起与第二底座突起支撑下部端子的宽度方向,因此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下部端子横向扭曲。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立体图。

图3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4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5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6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

图7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8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与外部外壳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与外部外壳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分离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绝缘层

20:绝缘壳体

30:外部外壳

100:中间板

110:紧固突起

200:上部端子

210:标准端子

220:电源端子

230:接地端子

300:下部端子

310:标准端子

320:电源端子

330:接地端子

400:底座突起

410:支撑端

500:第二底座突起

510:中心侧突起

511:支撑端

520:左侧右侧突起

521:支撑端

g1:第一间隔

g2:第二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图式,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达成其的方法通过参照附图与详细地叙述的实施例将会变明确。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以下揭示的实施例限定,能实现为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完整地传递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来定义。

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在判断出相关习知技术等会使本实用新型的要旨变得含糊不清的情况时,省略对所述相关习知技术的详细的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立体图,图3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4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图5是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侧面图,图6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

图7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仰视图,图8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与外部外壳结合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用于表示绝缘壳体与外部外壳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分离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包括中间板(100)、上部端子(200)、下部端子(300)、第一底座突起(400)及第二底座突起(500)。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还可包括绝缘层(10)、绝缘壳体(20)及外部外壳(30)。

在所述的构成中,可利用导电性原材料以固定宽度制作中间板(100),且可在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分别突出形成一对紧固突起(110),以结合到插塞连接器(未图示)。

此处,可在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沿上下贯通形成切开孔,在形成在切开孔的内部区域的上下方向可分别定位将叙述的标准端子(210)、(310)与电源端子(220)、(320)。

上部端子(200)通过将叙述的绝缘壳体(20)以插入模制(insertmolding)的状态结合到中间板(100),且可以在前后具有长度的状态结合到中间板(100)的上部。

此处,上部端子(200)可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标准端子(210)、一对电源端子(220)及一对接地端子(230)。

上部端子(200)的标准端子(210)用于传递各种数据或信号等,且可在前后方向具有长度,并以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沿左右方向隔开的状态排列。

此处,上部端子(200)的标准端子(210)的至少一个以上可以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对应地排列在左右方向。

如上所述的上部端子(200)的标准端子(210)的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后端向下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上部端子(200)的电源端子(220)用于传递电力,可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且分别配置在标准端子(210)的左侧右侧区域。

此处,上部端子(200)的电源端子(220)可以中间板(100)的左侧右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而对应地配置在左右方向。

如上所述的上部端子(200)的电源端子(220)其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相反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上部端子(200)的接地端子(230)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接地端子(230)可分别配置在中央侧区域的左侧右侧区域。

此处,上部端子(200)的接地端子(230)可以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为基准而对应地配置在左侧右侧区域。

如上所述的上部端子(200)的接地端子(230)其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相反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另外,标准端子(210)、电源端子(220)及接地端子(230)的排列顺序、个数及长度等可视需要进行各种应用。

下部端子(300)通过将叙述的绝缘层(10)以插入模制(insertmolding)的状态结合到中间板(100),且可以在前后具有长度的状态结合到中间板(100)的下部。

此处,下部端子(300)可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标准端子(310)、一对电源端子(320)及一对接地端子(330)。

下部端子(300)的标准端子(310)用于传递各种数据或信号等,且可在前后方向具有长度,并以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沿左右方向隔开的状态排列。

此处,下部端子(300)的标准端子(310)的至少一个以上可以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为基准,对应地排列在左侧右侧区域。

如上所述的下部端子(300)的标准端子(310)的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后端向下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下部端子(300)的电源端子(320)用于传递电力,可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且分别配置在标准端子(310)的左侧右侧区域。

此处,下部端子(300)的电源端子(320)可以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为基准而对应地配置在左侧右侧区域。

如上所述的下部端子(300)的电源端子(320)其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相反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下部端子(300)的接地端子(330)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接地端子(330)可分别配置在中间板(100)的左侧右侧区域。

此处,下部端子(300)的接地端子(330)可以中间板(100)的中央侧区域为基准而对应地配置在左侧右侧区域。

如上所述的下部端子(300)的接地端子(330)其前端可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而相反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长而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另外,下部端子(300)的标准端子(310)、电源端子(320)及接地端子(330)的排列顺序、个数及长度等可视需要进行各种应用。

绝缘层(10)由非导电性原材料形成,绝缘层(10)可通过插入模制(insertmolding)方式结合到中间板(100)与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的一部分。

此时,绝缘层(10)可以对中间板(100)的一部分进行模制的状态定位在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之间。

绝缘壳体(20)可利用插入模制(insertmolding)方式结合到中间板(100)与上部端子(200)及下部端子(300)的一部分与绝缘层(10)的外部。

此处,在绝缘壳体(20)的前端可在前方突出形成用于与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结合的结合口,结合口可在上部与下部包围中间板(100)的前方部。

此时,中间板(100)的前方侧区域(侧面)在结合口的左右方向暴露出,形成在中间板(100)的左侧右侧两端的紧固突起(110)可分别在左右方向突出。

并且,可通过结合口的下表面使形成在下部端子(300)的前方的接触表面在下方暴露出,可通过结合口的上表面使形成在上部端子(200)的前方的接触表面在上方暴露出。

另外,在绝缘壳体(20)的下部可沿上下形成用于使上部端子(200)的后端与下部端子(300)的后端向下部突出的垂直孔。

即,通过绝缘壳体(20)的垂直孔突出的上部端子(200)的后端与下部端子(300)的后端可安装到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

外部外壳(30)结合到绝缘壳体(20)的外部,在外部外壳(30)的下部可突出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端,以凹凸对应结合到印刷电路板的上表面。

此处,外部外壳(30)可利用金属原材料等制作,并可沿前后贯通形成收容空间,以使绝缘壳体(20)以插入的状态结合到外部外壳(30)的内部。

第一底座突起(400)从绝缘层(10)的下部突出,第一底座突起(400)可在插入模制(insertmodling)结合绝缘层(10)的过程中形成。

此处,第一底座突起(400)通过下部端子(300)之间突出,第一底座突起(400)通过下部端子(300)之间突出。

更详细地说明,第一底座突起(400)可通过下部端子(300)的电源端子(320)与标准端子(310)之间向下部突出。

此时,第一底座突起(400)可以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分别配置在左侧右侧,且第一底座突起(400)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支撑端(410)分别支撑下部端子(300)的电源端子(320)的下端与标准端子(310)的下端。

第二底座突起(500)从绝缘层(10)的下部突出,第二底座突起(500)可在插入模制(insertmodling)结合绝缘层(10)的过程中形成。

此处,第二底座突起(500)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支撑端(511)、(521)在上方分别支撑位于左右方向的下部端子(300)的下端。

并且,第二底座突起(500)沿左右方向隔开定位有多个,并可按照第一间隔(g1)隔开定位在第一底座突起(400)的后方侧,同时与第一底座突起(400)在左右方向错开配置。

即,第二底座突起(500)与第一底座突起(400)在前后方向以按照第一间隔(g1)隔开的状态配置,因此可稳定地支撑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的长度方向。

如上所述的第二底座突起(500)可分别通过标准端子(310)之间及电源端子(320)与接地端子(330)之间突出。

此时,第二底座突起(500)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支撑端(511)、(521)分别支撑标准端子(310)的下端及电源端子(320)的下端与接地端子(330)的下端。

更详细地说明,如图2及图4所示,第二底座突起(500)可包括中心侧突起(510)及一对左侧右侧突起(520)。

中心侧突起(510)配置在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中心侧突起(510)的支撑端(511)在上方分别支撑标准端子(310)的下端。

一对左侧右侧突起(520)以中间板(1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分别配置在左侧右侧,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左侧右侧突起(520)的支撑端(521)在上方分别支撑电源端子(320)的下端与接地端子(330)的下端。

另外,第一底座突起(400)与第二底座突起(500)的上端可通过连接部连接到绝缘层(10)的下部。

连接部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可在左右方向分别支撑上部端子(200)的一侧端与下部端子(300)的一侧端。

即,第二底座突起(500)与第一底座突起(400)支撑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的宽度方向,因此可防止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在宽度方向上扭曲。

另外,第二底座突起(500)与第一底座突起(400)以在前后方向隔开的状态配置,因此可稳定地支撑上部端子(200)与下部端子(300)。

另一方面,在以插入模制(insertmodling)方式结合如上所述的绝缘壳体(20)的情况下,第二底座突起(500)的下端可在绝缘壳体(20)的下部暴露出。

为此,第二底座突起(500)可与第一底座突起(400)相比按照第二间隔(g2)相对更长地突出,在插入模制(insertmodling)绝缘壳体(20)的情况下,第一底座突起(400)按照第二间隔(g2)比第二底座突起(500)短地突出,因此可以埋置于绝缘壳体(20)的内部的状态定位。

如上所述的第一底座突起(400)与第二底座突起(500)在使下部端子(300)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下部后,在插入模制结合绝缘层(10)的第一次成型过程中形成,且在使上部端子(200)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上部后,在模制结合绝缘壳体(20)的第二次成型过程中,可同时支撑下部端子(300)的下端与侧端。

结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部端子(300)的下部分别形成与绝缘层(10)一体化的第一底座突起(400)与第二底座突起(500),从而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配置在中间板(100)的下部的下部端子(300)撞击到下部,由于第一底座突起(400)与第二底座突起(500)支撑下部端子(300)的宽度方向,因此在射出成型时可防止下部端子(300)横向扭曲。

迄今为止,对涉及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显而易见的是,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进行各种实施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应局限在所说明的实施例进行传达,不仅应由叙述的专利注册的权利要求书,而且由与此专利注册的权利要求书等同者来确定。

即,所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应理解为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叙述的专利注册的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而不是详细的说明,根据专利注册的权利要求书的含义及范围以及其等同概念推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应被解释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