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0853发布日期:2021-07-30 13:3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特别是一种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对于电池的使用十分普遍,电池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铅酸电池由于其质量能量密度较小,对于一些携带式的情况下使用十分不便,而锂离子电池的质量密度较大,对于携带式的情况下更受欢迎,但是在使用时,会移动电池,或者搬运,所以容易导致电池发生磕碰,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寿命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可以保护电池直接与外壳发生磕碰,有效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壳体、电池组、保护板、放电插口和充电插口,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电池组和所述保护板安装在容纳腔内,且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电池组和所述保护板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放电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均安装在所述壳体表面,且与所述保护板电性连接。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突起边,所述突起边伸入至所述第二外壳内侧或外侧,并通过所述突起边与所述第二外壳固定。

所述突起边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外壳的底部侧壁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穿过钉体,并通过所述钉体将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固定。

所述保护板与所述电池组相紧靠,所述保护板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容纳腔之间,以及所述保护板与所述容纳腔之间的空隙填充有聚氨酯泡沫。

所述壳体上还安装有自锁开关,所述自锁开关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电池组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放电插口电性连接。

所述放电插口采用航插,所述航插安装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自锁开关和所述充电插口均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侧部。

所述电池组至少设置有三个锂离子电池单体,三个所述电池组相串联。

所述电池组设置有十二个所述锂离子电池单体,每三个所述锂离子电池单体串联形成串联组,电池组形成四组串联组,每组串联组之间相并联。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贯穿所述壳体的防爆孔,在防爆孔的外侧覆盖有粘贴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组装时,将电池组和保护板电性连接,保护板上具有电路控制,可以对电池组放电和充电保护。其中电池组和保护板均放入到壳体的容纳腔内,壳体对电池组和保护板进行保护,防止外部造成的破坏,然后利用充电插口对电池组充电和放电插口对外供电。此处电池组与容纳腔的内壁存在间隙,所以使用时电池组不会直接接触到容纳腔的内壁,在搬运时也不会直接接触到容纳腔的内壁,使得电池组减少了磕碰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位置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位置二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第一外壳;111、突起边;112、第一连接孔;12、第二外壳;121、第二连接孔;13、容纳腔;14、防爆孔;20、电池组;21、锂离子电池单体;30、保护板;40、放电插口;50、充电插口;60、钉体;70、自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图1至图4所示,便携式锂离子电池组20包括壳体10、电池组20、保护板30、放电插口40和充电插口50,所述壳体10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3,所述电池组20和所述保护板30安装在容纳腔13内,且所述电池组20与所述容纳腔13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电池组20和所述保护板30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放电插口40和所述充电插口50均安装在所述壳体10表面,且与所述保护板30电性连接。

组装时,将电池组20和保护板30电性连接,保护板30上具有电路控制,可以对电池组20放电和充电保护。其中电池组20和保护板30均放入到壳体10的容纳腔13内,壳体10对电池组20和保护板30进行保护,防止外部造成的破坏,然后利用充电插口50对电池组20充电和放电插口40对外供电。此处电池组20与容纳腔13的内壁存在间隙,所以使用时电池组20不会直接接触到容纳腔13的内壁,在搬运时也不会直接接触到容纳腔13的内壁,使得电池组20减少了磕碰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

而且保护板30与所述电池组20相紧靠,所述保护板30与所述容纳腔13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同理,保护板30也避免发生磕碰。

此处壳体10采用304不锈钢制成,壳体10的厚度控制在0.8±0.1mm。

所述电池组20与所述容纳腔13之间,以及所述保护板30与所述容纳腔13之间的空隙填充有聚氨酯泡沫。聚氨酯泡沫质量轻,而且防撞效果好。采用填充的方式,使得容纳腔13的内部空间填充起来,所以电池组20和保护板30不易松动。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所述第一外壳11上设置有突起边111,所述突起边111伸入至所述第二外壳12内侧或外侧,并通过所述突起边111与所述第二外壳12固定。采用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的设置,方便壳体10的加工,而且安装电池组20和保护板30时也较为方便,然后通过突起边111的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突起边1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2,所述第二外壳12的底部侧壁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21,所述第一连接孔11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21之间穿过钉体60,并通过所述钉体60将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固定。直接采用钉体60连接,将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连接固定,组装时较为方便,而且牢固性比卡扣的方式好。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0上还安装有自锁开关70,所述自锁开关70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电池组20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放电插口40电性连接。自锁开关70可以控制电池组20和放电插口40的通断,实现对放电插口40的输出控制。

如图2所示,所述放电插口40采用航插,所述航插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顶部,所述自锁开关70和所述充电插口50均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侧部。位于顶部的航插与外界电源连接时可以直接插入航插内。航插具体为5通道,而充电插口50采用5525端子母座。

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组20至少设置有十二个锂离子电池单体21,每三个所述电池组20相串联,形成串联组。串联后的电池组20成了串联组,共设置有四组串联组,而每组串联组之间相并联。所以每组串联组的电池电压升高,设置有多组串联组可以确保电量的持续供应。

而锂离子电池单体21采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所述壳体10上设有贯穿所述壳体10的防爆孔14,在防爆孔14的外侧覆盖有粘贴膜。防暴孔在电池组20发生异常情况时,可以起到泄压作用,防止了壳体10发生爆裂引发事故。而平常使用时在防爆孔14上贴有粘贴膜,起到遮丑作用,而且还能防止灰尘进入到容纳腔13内部。

防爆孔14工设置有九个,采用三列三行方式设置,每个防爆孔14的孔径为3mm,而孔距为8mm。

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已描述的特征,图纸不再一一引用。

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