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2263发布日期:2022-09-20 17:08阅读:3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器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0296628a(对应美国发明专利公告号us10,651,598b2)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结构,该热交换结构包含一金属件、一杠杆以及一框架,所述框架用于支撑所述杠杆和所述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的前端借由诸如铆钉的紧固件固定到框架的前缘上。当热源相对散热器滑动时,所述热源接触所述杠杆的一端并致动所述杠杆的另一端接触所述金属件的后端,所述金属件向下推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散热器上设置的导热垫与所述散热器热源接触。然而,在此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设置所述框架用来安装所述杠杆及所述金属件。而且所述金属件需要设在所述散热器的顶部,造成所述散热器的顶部需要挖槽以安装所述金属件,如此将降低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另外,所述金属件仅用单点(螺丝)与所述散热器结合,且所述杠杆被推动时是压在所述金属件的后端,这种设计会使所述散热器容易歪斜。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缺点的连接器组件。
4.于是,本发明连接器组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罩体、插座连接器、可插拔模块、散热器以及施压构件。所述罩体具有位于内部的插接空间,以及构成所述插接空间的顶壁,所述顶壁具有窗口。所述插座连接器设于所述罩体的插接空间内。所述可插拔模块用以插入所述罩体的插接空间以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所述散热器具有向下凸出的热耦合部与受推凸部,以及主弹簧作用部,所述热耦合部具有位于底部的热耦合面。所述施压构件组装所述散热器至所述罩体的顶壁,并使所述散热器能相对所述罩体在位于前方的非作用位置以及位于后方的作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施压构件具有组装于所述罩体的组装部,以及主弹簧部;当所述可插拔模块插入所述罩体的插接空间,所述可插拔模块推动所述散热器的受推凸部,以使所述散热器由所述非作用位置朝后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当所述散热器在所述作用位置,所述散热器的主弹簧作用部与所述施压构件的主弹簧部接触,且所述施压构件的主弹簧部作用于所述散热器的主弹簧作用部,以提供朝下的作用力使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通过所述窗口具正向力地接触于所述可插拔模块的表面。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部的热耦合面设有热界面材料。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散热器在所述非作用位置,所述散热器的主弹簧作用部不接触所述施压构件的主弹簧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还具有位于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设有所述主弹簧作用部,所述主弹簧作用部具有朝后且朝下倾斜地延伸的主弹簧作用面,所述施压构件具有用以作用于所述主弹簧作用部的主弹簧作用面的两个所述主弹簧部。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罩体还具有与所述顶壁共同构成所述插接空间的侧壁,所述施压构件具有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前框、后框及两侧框,所述组装部是自所述框体的侧边朝下延伸并组装于所述罩体的侧壁,每一侧框设有朝后且朝下倾斜地延伸的所述主弹簧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还具有辅助弹簧作用部,所述施压构件还具有辅助弹簧部,当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非作用位置,所述辅助弹簧部朝下地施压于所述辅助弹簧作用部,并使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通过所述窗口进入所述插接空间。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板还设有位于所述主弹簧作用部的前方与后方的辅助弹簧作用部,所述施压构件还具有自所述前框的两端与所述后框的两端朝下形成弹性脚结构的辅助弹簧部,当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非作用位置,所述辅助弹簧部朝下地施压于所述辅助弹簧作用部,并使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通过所述窗口进入所述插接空间。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罩体的顶壁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有支撑弹簧,当所述散热器在所述非作用位置,所述支撑弹簧将所述散热器朝上撑高。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可插拔模块推动所述散热器的受推凸部而使所述散热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之前,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不接触所述可插拔模块的表面。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罩体的顶壁具有位于所述窗口旁且呈一体构造形成的弹片状的所述支撑弹簧。
14.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所述施压构件不仅用于组装所述散热器,同时也提供了能用于作用在散热器的主弹簧部,并且,所述施压构件的主弹簧部是在所述散热器被所述可插拔模块朝后推动之后,才对所述散热器提供使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接触于所述可插拔模块表面的作用力,如此能够减少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与所述可插拔模块之间在所述可插拔模块的插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情形,以防止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的磨损问题,或是所述散热器的热耦合面所设置的所述热界面材料被刮破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16.图1是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17.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更进一步的一立体分解图;
18.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罩体与散热器的一局部立体分解图,图中散热器被翻转至底部朝上。
19.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立体图,其中,可插拔模块尚未完全插入罩体;
20.图5是表示如图4所示的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21.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立体图,其中,可插拔模块已完全插入罩体;
22.图7是表示如图6所示的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23.图8是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局部立体分解图;
24.图9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立体图;以及
25.图10是表示如图9所示的该第二实施例的一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7.100连接器组件
[0028]1ꢀꢀ
罩体
[0029]
11 顶壁
[0030]
12
ꢀꢀꢀ
底壁
[0031]
13
ꢀꢀꢀ
侧壁
[0032]
131
ꢀꢀ
扣接凸块
[0033]
14
ꢀꢀꢀ
后壁
[0034]
15
ꢀꢀꢀ
插脚
[0035]
16
ꢀꢀꢀ
插接空间
[0036]
161
ꢀꢀ
前端插口
[0037]
162
ꢀꢀ
窗口
[0038]
162a 后端凹部
[0039]
163
ꢀꢀ
底部开口
[0040]
17
ꢀꢀꢀ
接地件
[0041]
171
ꢀꢀ
弹性指部
[0042]
18
ꢀꢀꢀ
前安装片
[0043]
181
ꢀꢀ
榫接槽
[0044]
19
ꢀꢀꢀ
后安装片
[0045]
2 插座连接器
[0046]
21
ꢀꢀꢀ
座体
[0047]
211
ꢀꢀ
插接槽
[0048]
22
ꢀꢀꢀ
端子
[0049]
3 可插拔模块
[0050]
31
ꢀꢀꢀ
壳体
[0051]
311
ꢀꢀ
插接部
[0052]
32
ꢀꢀꢀ
插接板
[0053]
321
ꢀꢀ
接触指部
[0054]
4 散热器
[0055]
41
ꢀꢀꢀ
基板
[0056]
411
ꢀꢀ
热耦合部
[0057]
411a 热耦合面
[0058]
411b 热界面材料
[0059]
412
ꢀꢀ
导引部
[0060]
413
ꢀꢀ
受推凸部
[0061]
42
ꢀꢀꢀ
散热鳍片
[0062]
43
ꢀꢀꢀ
侧板
[0063]
431
ꢀꢀ
辅助散热片
[0064]
44
ꢀꢀꢀ
主弹簧作用部
[0065]
441
ꢀꢀ
主弹簧作用面
[0066]
45
ꢀꢀꢀ
辅助弹簧作用部
[0067]
46
ꢀꢀꢀ
限位槽
[0068]
47
ꢀꢀꢀ
导光件安装槽
[0069]
5 施压构件
[0070]
51
ꢀꢀꢀ
框体
[0071]
511
ꢀꢀ
前框
[0072]
512
ꢀꢀ
后框
[0073]
513
ꢀꢀ
侧框
[0074]
52
ꢀꢀꢀ
组装部
[0075]
521
ꢀꢀ
扣接孔
[0076]
53
ꢀꢀꢀ
主弹簧部
[0077]
54
ꢀꢀꢀ
辅助弹簧部
[0078]
6 导光件
[0079]
61
ꢀꢀꢀ
导光管
[0080]
611
ꢀꢀ
入光端
[0081]
612
ꢀꢀ
出光端
[0082]
62
ꢀꢀꢀ
前安装柱
[0083]
621
ꢀꢀ
榫接块
[0084]
63
ꢀꢀꢀ
后安装柱
[0085]
631
ꢀꢀ
插孔
[0086]
64
ꢀꢀꢀ
后连接柱
[0087]
641
ꢀꢀ
卡槽
[0088]
7 导光件用连接件
[0089]
71
ꢀꢀꢀ
容置孔
[0090]
72
ꢀꢀꢀ
卡勾
[0091]
73
ꢀꢀꢀ
定位柱
[0092]
8 支撑弹簧
[0093]
d1
ꢀꢀꢀ
前后方向
[0094]
d2
ꢀꢀꢀ
上下方向
[0095]
d3
ꢀꢀꢀ
左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97]
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连接器组件100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罩体1、一插座连接器2、一可插拔模块3、一散热器4、一施压构件5、两个导光件6,以及一导光件用连接件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罩体1、所述插座连接器2、所述散热器4、所述施压构件5、所述导光件6与所述导光件用连接件7的数量皆可以各自依照需求做调整且可为堆叠或组合的构造,不以本第一实施例中的数量为限制。
[0098]
该罩体1举例来说是以金属薄板经由模具冲压加工、弯折所构造而成,该罩体1用以设置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且沿一前后方向d1(箭头方向为前,反向为后)延伸。该罩体1具有一顶壁11、与该顶壁11沿一上下方向d2(箭头方向为上,反向为下)相间隔的一底壁12、沿一左右方向d3(箭头方向为右,反向为左)相间隔且连接于该顶壁11与该底壁12之间的两个侧壁13、连接于该顶壁11与该两侧壁13的后缘的一后壁14,以及自该两侧壁13朝下延伸并适用于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及/或连接到接地轨迹(图未示)的多个插脚15。另外,该罩体1还具有由该顶壁11、该底壁12、该两侧壁13与该后壁14共同构成界定且位于内部的一插接空间16、位于前端且连通于该插接空间16并供该可插拔模块3插入的一前端插口161、形成于该顶壁11且自该顶壁11的前段处朝后延伸并连通于该插接空间16的一窗口162,以及位于该底壁12后方且连通该插接空间16的一底部开口163。
[0099]
该插座连接器2(见图1)机械性且电性地设置于该电路板,该插座连接器2具有绝缘的一座体21,以及多个端子22,该座体21具有一插接槽211,这些端子22设于该插接槽211内且其尾部(图未示)电性并机械地连接于该电路板。该插座连接器2是通过该底部开口163地以该罩体1罩盖,以使该插座连接器2设于该插接空间16的后段,但不以此为限。
[0100]
该可插拔模块3包含一壳体31、一插接板32,以及一线缆(图未示),该壳体31包括一插接部311,该插接板32突出该插接部311且该插接板32上具有多个接触指部321,该线缆设于该壳体31且机械性并电性地连接到该插接板32。该可插拔模块3自该前端插口161进入该罩体1内后,该可插拔模块3的插接部311末端的插接板32能插入该插座连接器2的插接槽211,而使该插接板32的接触指部321接触于该插座连接器2的插接槽211内的端子22,以使该可插拔模块3与该插座连接器2彼此对接。此外,该罩体1前段邻近该前端插口161处可设置于一机壳(图未示)的一安装孔,该罩体1的前端插口161处还设有多个接地件17,所述接地件17具有自该前端插口161处朝后延伸且分布于该罩体1外侧与该罩体1内侧的多个弹性指部171,这些弹性指部171中位于该罩体1外侧者用于与该机壳的安装孔的周缘处部分接触,这些弹性指部171中位于该罩体1内侧者用于与该可插拔模块3接触。
[0101]
参阅图1至图4,该散热器4设于该罩体1的顶壁11,该散热器4具有位于该顶壁11的一基板41、沿该左右方向d3彼此并排且自基板41的顶面朝上一体延伸出的多个散热鳍片42,以及连接于该基板41的左右两侧缘且与这些散热鳍片42间隔并排的多个侧板43。该基板41的底面具有朝下凸伸且用以自该窗口162伸入该插接空间16的一热耦合部411、朝下凸伸且位于该热耦合部411前方的一导引部412、以及设置在该热耦合部411后端的一受推凸部413,,该热耦合部411具有位于底部的一热耦合面411a,该受推凸部413呈朝下凸伸出热耦合面411a的柱状且自该窗口162的后端伸入该插接空间16内;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热耦合面411a上设有一热界面材料411b(见图4),该热界面材料411b(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能够充分地填充接触表面的接缝或空隙以减少接触面间的接触热阻,该热界面材料411b可以选自例如具有高导热性、高柔韧性、可压缩特性、绝缘性、耐磨性等特性的材料的组合,且举例来说可以为底材与相变化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的材料组合,例如其可以是两层以上的构造,其外层底材可以是具备导热性、润滑性、耐磨性、抗撕裂性的材料(例如铁氟龙(teflon)),而其内层材料则为相变化材料。另外,该热界面材料411b也可通过材料的组合变化同时具备电磁波屏蔽作用(emi shielding)。另外,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43在位于该基板41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外凸伸且沿该上下方向d2并排的辅助
散热片431。
[0102]
该施压构件5组装该散热器4至该罩体1的顶壁11,该施压构件5具有一框体51,以及自该框体51的左右侧边朝下延伸并组装于该罩体1的该两侧壁13的四个组装部52。该框体51具有沿该前后方向d1间隔并排的一前框511与一后框512,以及连接于该前框511与该后框512且沿该左右方向d3间隔并排的两侧框513。详细来说,该罩体1的每一侧壁13形成有两个扣接凸块131,每一组装部52形成有与对应的侧壁13的扣接凸块131对应扣接的一扣接孔521,藉由所述扣接凸块131与所述扣接孔521使这些组装部52组装于该罩体1的侧壁13。该散热器4还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且设置于所述侧板43的两个主弹簧作用部44,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板43且分别位于该两主弹簧作用部44的前方与后方的四个辅助弹簧作用部45,其中,该主弹簧作用部44具有朝后且朝下倾斜地延伸的一主弹簧作用面441。该施压构件5还具有分别设于该两侧框513且朝后且朝下倾斜地延伸的两个主弹簧部53,以及自所述前框511的两端与所述后框512的两端朝下且朝前或朝后反曲弯折形成且呈弹性脚结构的多个辅助弹簧部54。该两主弹簧部53分别对应于该两主弹簧作用部44的主弹簧作用面441,这些辅助弹簧部54分别对应于这些辅助弹簧作用部45。
[0103]
参阅图1、图4至图7,通过该施压构件5使该散热器4能相对该罩体1在位于前方的一非作用位置(如图4及图5所示)以及位于后方的一作用位置(如图6及图7所示)之间移动,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散热器4还具有形成于这些散热鳍片42且分别容置该施压构件5的前框511与后框512的两个限位槽46,该两限位槽46分别与该施压构件5的前框511与后框512之间能产生限位该散热器4在该前后方向d1上的位置的作用,当该散热器4位于该非作用位置,该两限位槽46的后缘能朝前方向地靠抵在该施压构件5的前框511与后框512,当该散热器4位于该作用位置,该两限位槽46的前缘能朝后方向地靠抵在该施压构件5的前框511与后框512,但该散热器4也可以是通过设置于该罩体1及/或该施压构件5的其他限位结构而被限位,不以本第一实施例为限。
[0104]
如图4及图5所示,当该散热器4位于该非作用位置,这些辅助弹簧部54朝下地施压于这些辅助弹簧作用部45,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通过该顶壁11的窗口162进入该插接空间16,此时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不接触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不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当该可插拔模块3插入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该可插拔模块3将先推动该散热器4的导引部412,以使该散热器4克服这些辅助弹簧部54所提供的作用力并朝上抬升,接着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上的热界面材料411b将接触到该可插拔模块3的上表面,此时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仍不接触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不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如图6及图7所示,最后,当该可插拔模块3朝后推动该散热器4的受推凸部413及到达与该插座连接器2对接的行程中,使该散热器4由该非作用位置朝后移动至该作用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散热器4的受推凸部413被朝后推动后,该受推凸部413将容纳于该窗口162的后端的一后端凹部162a处。当该散热器4在该作用位置,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与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接触,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的主弹簧作用面441,以提供朝下的作用力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上的热界面材料411b通过该窗口162具正向力地接触于该可插拔模块3的上表面。整体来说,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散热器4在该可插拔模块3插入的过程中是由该非作用位置朝上且朝后地移动至
该作用位置。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变化实施例中,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也可以不通过该热界面材料411b而是直接地接触该可插拔模块3的上表面。
[0105]
进一步来说,由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与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的倾斜构造,使当该散热器4在该作用位置时,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不仅提供给该散热器4朝下的作用力,同时也提供给该散热器4朝前的作用力。因此,当该可插拔模块3自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退出时,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的作用力与该可插拔模块3的摩擦力将使该散热器4朝前移动,且该施压构件5的辅助弹簧部54将使该散热器4朝下移动,以使该散热器4自该作用位置移动至非作用位置。
[0106]
在此过程中,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提供的较主要且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部411与该可插拔模块3的表面紧密接触的较大作用力,该施压构件5的辅助弹簧部54则提供的较次要且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部411通过该窗口162进入该插接空间16的较小预作用力。并且,由于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是在该散热器4被该可插拔模块3朝后推动之后,才对该散热器4提供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紧密接触于该可插拔模块3表面的作用力,因此能够减少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与该可插拔模块3之间在该可插拔模块3的插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情形,以防止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的磨损问题,或是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所设置的该热界面材料411b被刮破的问题。
[0107]
该散热器4还具有由这些散热鳍片42与该两侧板43共同界定且沿该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两个导光件安装槽47,该罩体1还具有位于近前端处且自该两侧壁13朝上延伸的两个前安装片18,以及位于后端处且自该两侧壁13朝后延伸的两个后安装片19。该两导光件6设于该罩体1且分别容置于该两导光件安装槽47。每一导光件6具有各自具有两个导光管61、连接于该两导光管61且朝下延伸的一前安装柱62、连接于该两导光管61且朝下延伸的一后安装柱63,以及连接于该两导光管61的一后连接柱64。每一导光管61具有朝下且用以面对该电路板的发光元件的一入光端611,以及朝前的一出光端612。该前安装柱62设置于该罩体1的对应的前安装片18,该后安装柱63设置于该罩体1的对应的后安装片19。该前安装片18具有一榫接槽181,该前安装柱62具有用以榫接于该榫接槽181的一榫接块621,该后安装柱63具有供该后安装片19插入的一插孔631,藉此使该两导光管61组装于该罩体1。
[0108]
该导光件用连接件7设于该两导光件6与该电路板的发光元件之间。该导光件用连接件7具有多个容置孔71,各容置孔71的两端分别容置对应的导光件6的导光管61的入光端611以及对应的发光元件,以确保这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能各自进入对应的导光件6的导光管61的入光端611。另外,每一导光件6的后连接柱64形成有位于内侧的一卡槽641,该导光件用连接件7还具有由内而外卡固于对应的导光件6的卡槽641的两个卡勾72,以及用以穿设于该电路板的定位柱73,藉此使该导光件用连接件7固定于该两导光件6与该电路板之间。
[0109]
参阅图8至图10,本发明连接器组件100的一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罩体1的顶壁11与该散热器4的基板41之间设有多个支撑弹簧8。进一步来说,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罩体1的顶壁11具有位于该窗口162旁且呈一体构造形成的弹片状的这些支撑弹簧8,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这些支撑弹簧8也可以是一体构造地形成于该散热器4,或这些支撑弹簧8也可以为独立的构件。
[0110]
当该散热器4在该非作用位置,该支撑弹簧8将该散热器4朝上撑高且使该散热器4
的基板41与该罩体1的顶壁11相间隔,并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不进入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此时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不接触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不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当该可插拔模块3(见图1)插入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及在推动该受推凸部413之前的行程中,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仍不接触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不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因此,此时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仍不进入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与该可插拔模块3接触。最后,当该可插拔模块3推动该散热器4的受推凸部413及到达与该插座连接器2(见图1)对接的行程中,该散热器4由该非作用位置朝后移动至该作用位置,当该散热器4在该作用位置,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与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接触,且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作用于该散热器4的主弹簧作用部44的主弹簧作用面441,以提供朝下的作用力将该散热器4下压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通过该窗口162进入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并使该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上的热界面材料411b具正向力地接触于该可插拔模块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所述可插拔模块3推动所述散热器4的受推凸部413而使所述散热器4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之前,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不接触所述可插拔模块3的表面,藉此能够更进一步地防止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的磨损问题,或是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所设置的所述热界面材料411b被刮破的问题。整体来说,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该散热器4在该可插拔模块3插入的过程中是由该非作用位置朝后且朝下地移动至该作用位置。
[0111]
另外,当该可插拔模块3自该罩体1的插接空间16退出时,该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的作用力与该可插拔模块3的摩擦力将使该散热器4朝前移动,且这些支撑弹簧8将使该散热器4朝上移动,以使该散热器4自该作用位置移动至非作用位置。
[0112]
综上所述,本发明连接器组件100的所述施压构件5不仅用于组装所述散热器4,同时也提供了能用于作用在散热器4的主弹簧部53,并且,所述施压构件5的主弹簧部53是在所述散热器4被所述可插拔模块3朝后推动之后,才对所述散热器4提供使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接触于所述可插拔模块3表面的作用力,如此能够减少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与所述可插拔模块3之间在所述可插拔模块3的插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情形,以防止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的磨损问题,或是所述散热器4的热耦合面411a所设置的所述热界面材料411b被刮破的问题。
[0113]
然而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