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69442发布日期:2022-05-11 11:0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插头领域,具体是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


背景技术:

2.充电转换接头是一种常见的为电子设备充电的工具,在国际上每个国家飞机的插孔规格都不相同,并且不同飞机都有不同的插孔,在充电使还需要购买匹配的充电插头。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
4.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5.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包括矩形外壳;矩形外壳开设有移动腔和转动腔,移动腔内设有两个对称放置的滑块,两个滑块内贯穿套接有双头丝杆,双头丝杆两端与移动腔内壁转动连接,滑块上设有插头,插头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贯穿并与滑块转动连接,转动杆延伸至转动腔内,两个转动杆之间设有转动筒,转动筒两端滑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与转动杆之间通过斜齿轮组转动连接,斜齿轮组套设有连接箱,连接箱一侧与转轴转动连接,连接箱顶端与转动杆转动连接,转动筒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与转动腔固定连接,双头丝杆固定套接有蜗轮,蜗轮啮合连接有蜗杆,蜗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延伸至矩形外壳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旋钮,右侧的斜齿轮组啮合连接有斜齿轮,斜齿轮内套接有第二驱动杆,第二驱动杆延伸至矩形外壳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钮。
6.优选的,转动筒内的两个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第一驱动杆外侧套接有圆柱环,圆柱环固定连接在转动腔内底部,圆柱环内的第一驱动杆上套接有棘轮,圆柱环内壁固定连接有圆筒,圆筒内套接有圆杆,圆筒内套有与圆杆抵接的压缩弹簧,圆杆右侧卡接有棘轮,圆杆底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杆,控制杆穿过圆筒并延伸至矩形外壳外部。
7.优选的,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上开设有防滑槽。
8.优选的,转动杆底端通过接线端子连接有导线,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由绝缘材料制成。
9.优选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稳定块,转动筒内开设有滑槽,稳定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
10.优选的,矩形外壳底部开设有矩形贯穿槽,控制杆滑动连接在矩形贯穿槽内。
11.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
12.本实用新型通过插头、滑块、转动杆、双头丝杆、斜齿轮组、导线、轴承、转动筒、固定架、稳定块、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使插头的发生旋转和移动,改变两个插头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13.本实用新型通过拉伸弹簧、棘轮、圆筒、圆杆、压缩弹簧、控制杆可以固定第一旋钮
的停止和固定。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筒的放大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圆柱环的放大示意图;
18.图5为图4a处的放大示意图。
19.图中:1、矩形外壳;2、插头;3、滑块;4、转动杆;5、双头丝杆;6、连接箱;7、斜齿轮组;8、导线;9、轴承;10、转动筒;11、固定架;12、转轴;13、稳定块;14、拉伸弹簧;15、蜗轮;16、蜗杆;17、第一驱动杆; 18、圆柱环;19、第一旋钮;20、斜齿轮;21、第二驱动杆;22、第二旋钮;23、移动腔;24、转动腔;181、棘轮;182、圆筒;183、圆杆;184、压缩弹簧;185、控制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1.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航空用多机种充电转换接头,包括矩形外壳1;所述矩形外壳1开设有移动腔23和转动腔24,所述移动腔23内设有两个对称放置的滑块3,两个所述滑块3内贯穿套接有双头丝杆5,所述双头丝杆5两端与移动腔23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滑块3上设有插头2,所述插头2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贯穿并与滑块3 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4延伸至转动腔24内,所述两个转动杆4之间设有转动筒10,所述转动筒10两端滑动连接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与转动杆4之间通过斜齿轮组7转动连接,所述斜齿轮组7套设有连接箱6,所述连接箱6 一侧与转轴12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箱6顶端与转动杆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筒10通过轴承9转动连接有固定架11,所述固定架11与转动腔24固定连接,所述双头丝杆5固定套接有蜗轮15,所述蜗轮15啮合连接有蜗杆16,所述蜗杆16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杆17,所述第一驱动杆17延伸至矩形外壳 1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旋钮19,右侧的所述斜齿轮组7啮合连接有斜齿轮20,所述斜齿轮20内套接有第二驱动杆21,所述第二驱动杆21延伸至矩形外壳 1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钮22。
22.具体的,旋转第一旋钮19,通过第一旋钮19带动第一驱动杆17旋转,第一驱动杆17旋转通过蜗杆16带动蜗轮15旋转,蜗轮15旋转带动双头丝杆5旋转,双头丝杆5旋转带动滑块3左右移动,通过滑块3改变两个插头2 之间的距离,旋转第二旋钮22,通过第二旋钮22带动第二驱动杆21旋转,第二驱动杆21旋转通过斜齿轮20带动右侧斜齿轮组7旋转,右侧的斜齿轮组7带动右侧的转轴12旋转,右侧的转轴12旋转通过右侧的稳定块13带动转动筒10旋转,转动筒10旋转通过左侧的稳定块13带动左侧的转轴12旋转,通过两侧旋转的斜齿轮组7带动转动杆4旋转,转动杆4旋转带动插头2 旋转,使插头2的角度发生改变,使插头2的角度发生改变。
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钮19和第二旋钮22上开设有防滑槽。
24.具体的,防滑槽可以便于人对旋钮的控制。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4底端通过接线端子连接有导线8,所述第一驱动杆17和第二驱动杆21由绝缘材料制成。
26.具体的,导线8与usb接口连接,而绝缘材料可以避免因漏电而产生的触电危险,防止对人体造成危害。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2固定连接有稳定块13,所述转动筒10内开设有滑槽,所述稳定块13滑动连接在滑槽内。
28.具体的,右侧的斜齿轮组7带动右侧的转轴12旋转,右侧的转轴12旋转通过右侧的稳定块13带动转动筒10旋转,转动筒10旋转通过左侧的稳定块13带动左侧的转轴12旋转。
29.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筒10内的两个转轴12之间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14,所述第一驱动杆17外侧套接有圆柱环18,所述圆柱环18固定连接在转动腔24内底部,所述圆柱环18内的第一驱动杆17上套接有棘轮181,所述圆柱环18内壁固定连接有圆筒182,所述圆筒182内套接有圆杆183,所述圆筒182内套有与圆杆183抵接的压缩弹簧184,所述圆杆183右侧卡接有棘轮181,所述圆杆183底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杆185,所述控制杆185穿过圆筒182并延伸至矩形外壳1外部。
30.具体的,转动第一旋钮19时,棘轮181与圆杆183卡接,只能向同一个方向旋转,当第一旋钮19需要反向旋转时,需要推动控制杆185右移,控制杆185右移带动圆杆183右移,此时圆杆183与棘轮181分离。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外壳1底部开设有矩形贯穿槽,所述控制杆185 滑动连接在矩形贯穿槽内。
32.具体的,滑动连接在矩形贯穿槽内的控制杆185便于控制圆杆183的移动。
33.工作原理:
34.旋转第一旋钮19,通过第一旋钮19带动第一驱动杆17旋转,第一驱动杆17旋转通过蜗杆16带动蜗轮15旋转,蜗轮15旋转带动双头丝杆5旋转,双头丝杆5旋转带动滑块3左右移动,通过滑块3改变两个插头2之间的距离,旋转第二旋钮22,通过第二旋钮22带动第二驱动杆21旋转,第二驱动杆21旋转通过斜齿轮20带动右侧斜齿轮组7旋转,右侧的斜齿轮组7带动右侧的转轴12旋转,右侧的转轴12旋转通过右侧的稳定块13带动转动筒10 旋转,转动筒10旋转通过左侧的稳定块13带动左侧的转轴12旋转,通过两侧旋转的斜齿轮组7带动转动杆4旋转,转动杆4旋转带动插头2旋转,使插头2的角度发生改变,转动第一旋钮19时,棘轮181与圆杆183卡接,只能向同一个方向旋转,当第一旋钮19需要反向旋转时,需要推动控制杆185 右移,控制杆185右移带动圆杆183右移,此时圆杆183与棘轮181分离。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