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2507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具体为一种直流接触器。
现有的直流接触器,由于其自身结构特征,其起动吸力通常是保持吸力的2-4倍,因此,接触器线圈的安匝数需按起动时的安匝数计算,或者将接触器线圈制成双绕组——起动线圈绕组和保持线圈绕组,而接触器启动后进入保持状态时,为避免接触器线圈温升过高,需采用串接电阻降压或甩掉起动线圈,这样,造成接触器线圈体积大,能耗高,使整个接触器的体积过大,不适用于对放置空间有特殊要求的应用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相同吸力的情况下而具有较小体积的直流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措施实现的该直流接触器包含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的线圈、铁心、动、静触头、辅助触头、灭弧装置,同时,该接触器设有与线圈串接的直流——直流升压变换电路。增设了该升压变换电路,将线圈的安匝数从现有的以起动时的电磁吸力为准变为以保持状态时的电磁吸力为准,线圈的安匝数以保持状态的电磁吸力为准确定后,接触器所需的起动时的电磁吸力通过新设的升压变换电路产生与之匹配的高压来完成。这样,可极大地减小接触器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接触器,突破了现有直流接触器传统的设计思路,与现有产品相比,结构非常新颖。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较现有直流接触器容量扩大2-3倍,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体积明显减小,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且特别适用于对接触器放置空间有特殊要求的使用场合,如电力机车上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增设的直流----直流升压变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如下该直流接触器包含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的线圈、铁心、动、静触头、辅助触头、灭弧装置,该直流接触器设有与线圈串接的直流—直流升压变换电路,该变换电路包含由场效应管M1、串接于M1源极的电感线圈I1、并联于M1源极、漏极两端的二极管D1-D2、电容E3及电阻R7构成的开关电路,和连接于M1栅极的脉冲信号发生电路,该脉冲信号发生电路包含脉冲发生芯片IC3524、由R1、Z1、E1、R10构成的芯片供电电路、由R2-R3、C1构成的芯片输出频率调节电路、由RP2、R4、E2构成的芯片延时控制电路及与芯片输出相联由三极管N2、P1、R5-R6、C2构成的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变换电路中的脉冲信号发生电路内的脉冲发生芯片还可采用IC494。本实用新型为规范接触器的整体结构,其线圈的绝缘外壳设有变换电路的放置空间1,上述的升压变换电路可放置于该空间内。工作时,场效应管M1在栅极高频脉冲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导通、截止的快速交替状态,使电感线圈I1交替进行贮能、释放的过程,快速将电容E3充电至高压,供接触器线圈,满足接触器起动电磁吸力大的需求,待一定时间延时,变换电路停止工作,接触器恢复正常额定电压供电,处于接触器电磁吸力的保持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直流接触器,包含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的线圈、铁心、动、静触头、辅助触头、灭弧装置,其特征为该直流接触器设有与线圈串接的直流-直流升压变换电路,该变换电路包含由场效应管M1、串接于M1源极的电感线圈I1、并联于M1源极、漏极两端的二极管D1-D2、电容E3及电阻R7构成的开关电路,和连接于M1栅极的脉冲信号发生电路,该脉冲信号发生电路包含脉冲发生芯片IC3524、由R1、Z1、E1、R10构成的芯片供电电路、由R2-R3、C1构成的芯片输出频率调节电路、由RP2、R4、E2构成的芯片延时控制电路及与芯片输出相联由三极管N2、P1、R5-R6、C2构成的驱动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为其变换电路中的脉冲信号发生电路内的脉冲发生芯片为IC494。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为接触器线圈的绝缘外壳设有变换电路的放置空间(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直流接触器,其在现有直流接触器的基础上增设了与接触器线圈串接的直流—直流升压变换电路。该直流接触器,突破了现有直流接触器传统的设计思路,与现有产品相比,结构非常新颖。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较现有直流接触器容量扩大2—3倍,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体积明显减小,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且特别适用于对接触器放置空间有特殊要求的使用场合,如电力机车上等。
文档编号H01H47/02GK2357408SQ9825190
公开日2000年1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5日
发明者王成新, 姬小平 申请人:永济电机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