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2112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与电连接器、基板、扁平线缆等连接对象物接触而接通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伴随着车载用电子设备和/或生活用电子设备等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而使用将印刷基板(以下称为“基板”)彼此连接的基板间连接用的电连接器。而且,由于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基板自身也较小、安装密度也高密度化,另一方面伴随着因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而出现的数据处理的多样化,处理的信号数增加、连接器有多极化的倾向(例如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02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但是,每个连接器的极数越增加,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时需要越强的力,连接器嵌合变得越难。这样的状况致使作业人员的负担增大。
[0006]另外,如果嵌合所需要的力增大,则作业人员在进行连接器嵌合作业时,有时由于在手头感觉到很强的阻力而误认为嵌合完成便在中途中止作业,结果成为半嵌合。或者要用很强的力使连接器彼此嵌合却别住了,结果成为斜嵌合状态,致使端子纵弯曲。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降低端子与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时作业人员在手头感觉到的阻力并改善插入性的电连接器。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使后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接触可靠性高的电连接器。
[0008]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这样构成。
[0009]S卩,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中:
[0010]具备壳体和固定于壳体的多个端子;
[0011]壳体具有:
[0012]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和
[0013]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相对移位的可动壳体;
[0014]各端子具有:
[0015]固定于固定壳体的基板连接部;
[0016]固定于可动壳体的基部;
[0017]端子部,其在可动壳体的内部与被插入可动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接通连接部接触而接通连接;和
[0018]可动部,其一端侧与基板连接部相连、另一端侧与基部相连,将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弹性支撑得能够相对移位;
[0019]所述端子部具有前端子部和后端子部;
[0020]前端子部具有:前触点部,其在向可动壳体的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时与所述接通连接部滑动接触,擦拭附着于该接通连接部的异物;和弹性片部,其将前触点部支撑得能够弹性移位;
[0021]后端子部具有:后触点部,其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相对于可动壳体的插入方向上沿前触点部的滑动轨迹滑动,与异物被前触点部擦拭掉的所述接通连接部接通接触;和弹性片部,其将后触点部支撑得能够弹性移位;
[0022]前触点部与弹性片部以及后触点部与弹性片部均形成为维持平板状的金属板的板面;
[0023]相互相邻的所述前触点部位置相互错开,使得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0024]相互相邻的所述后触点部位置相互错开,使得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0025]所述基部与所述可动部在固定壳体的内部连结,以在固定壳体的内部伸长方向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式并排配置。
[0026]在端子具有前触点部与后触点部等多个触点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首先使连接对象物与前触点部接触,更强力地将连接对象物按压入电连接器使其越过前触点部。然后,接着使连接对象物与后触点部接触,更强力地按压而使其越过后触点部。在该情况下,每次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越过,作业人员都在手头感觉到阻力。通常与连接对象物同时接触的触点部越增加则该阻力越强。因此,作业人员有时因后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时受到的阻力,而误认为连接对象物到达了可得到电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最深部就在半嵌合状态下中止了作业。另外,有时对抗在手头感觉到的阻力而以较强的力将连接对象物按压入电连接器、却失手成为斜嵌合状态、或者别住而产生纵弯曲。而且,作业人员在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时感觉到的阻力,在前触点部与弹性片部以及后触点部与弹性片部维持平板状的金属板的板面而形成并通过其板边缘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情况下,变得更强。因此,在该情况下更容易产生上述的半嵌合、斜嵌合、纵弯曲。
[0027]因此,在本发明中,相互相邻的前触点部彼此和相互相邻的后触点部彼此形成为相互错开,使得在连接对象物相对于可动壳体的插入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与连接对象物接触。通过这样使同时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后触点部减少而使一次产生的插入力分散,由此能够改善插入性。因此,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半嵌合、斜嵌合等不完全嵌合和/或、由纵弯曲造成的端子的损伤。
[0028]而且,在本发明中,将具有这些特征的电连接器,作为具有由可动部实现的悬浮功能的电连接器而实现,所述可动部,其一端侧与基板连接部相连另一端侧与基部相连,并将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弹性支撑得能够相对移位。
[0029]而且,在本发明中,前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接通接触部滑动接触,擦拭附着于其的异物,同时后触点部沿前触点部的滑动轨迹滑动、与被擦拭过异物的接通接触部接通接触,所以能够在后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之间不夹有异物地稳定地接通连接,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
[0030]进而,在本发明中,所述基部与所述可动部在固定壳体的内部连结,,在固定壳体的内部以伸长方向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式并排配置,所以即使不具备悬浮构造,也能够实现与端子的排列间距方向垂直的电连接器的横宽方向上的小型化。
[0031]对于上述本发明,能够将所述后端子部的后触点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压力,设定得比所述前端子部的前触点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压力高。通过这样,能够使配置得在与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比前触点部靠进深侧的后触点部可靠地与连接对象物接触。
[0032]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能够实现附着于连接对象物的异物的擦掉功能、悬浮功能、电连接器在横宽方向上的小型化,而且降低在端子与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时作业人员在手头所感觉到的阻力、改善插入性。通过这样,能够抑制半嵌合和/或斜嵌合等不完全嵌合。并且,还能够抑制由纵弯曲等造成的端子的损伤。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能够使后触点部相对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所以能够提供接触可靠性高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4]图2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0035]图3是沿着图2中箭头II1-1II线的剖视图。
[0036]图4是图3中表示的插头的剖视图。
[0037]图5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8]图6是沿着图5中箭头V1- VI线的剖视图。
[0039]图7是图5中R部分的放大图。
[0040]图8是图6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41]图9是图8中S部分的放大图。
[0042]图10是图5中T部分的放大图。
[0043]图11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端子的移位状态下的说明图。
[0044]图12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0045]图13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0046]附图标记说明
[0047]I电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 3插座连接器
[0048]4基板(插头连接器侧) 5基板(插座连接器侧)
[0049]6插头壳体6A主体部6B腿部
[0050]6a嵌合部6al侧壁6a2中央壁
[0051]6a3安装槽6b分隔壁部(隔壁部) 6bl安装孔
[0052]6c基部6c I侧壁6c2安装槽
[0053]6c3底部7插头端子7a基板连接部(插头端子)
[0054]7al连接部7a2支撑部7b第一分离部
[0055]7c直线部7d第二分离部 7e插通部
[0056]If接触部8插座壳体8a固定壳体
[0057]8al纵长侧壁8a2横宽侧壁8a3固定孔
[0058]8a4腿部8a5卡定座部8a6内面
[0059]8b可动壳体8c嵌合部8cl纵长侧壁
[0060]8c2横宽侧壁8c3纵长内壁 8c4分隔壁(仕切壁)
[0061]8c5前壁8c6插头插入部 8d端子保持部
[0062]8dl纵长侧壁8d2横宽侧壁 8d3中央壁
[0063]8d4分隔壁8d5卡定部9插座端子
[0064]10端子部11可动部Ila第一伸长部
[0065]Ilb折返部Ilc第二伸长部 Ild弹簧部
[0066]Ile间隙部Ilf间隙部12基部
[0067]12a上部12al卡定部12b下部
[0068]12b I按压承受部 12c缺口部12d纵边缘
[0069]12e横边缘13基板连接部 13a连接部
[0070]13b支撑部13c固定片部13d卡定突部
[0071]14可动空间14a第一可动空间部
[0072]14b第二可动空间部 14c间隙部15开口
[0073]16前端子 16a弹性片部(前端子)16b接触部(前端子)
[0074]16c前触点部16d前边缘16e凹部
[0075]17后端子 17a弹性片部(后端子) 17b接触部(后端子)
[0076]17c后触点部 X纵长方向 Y横宽方向 Z插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77]以下,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基于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悬浮功能的基板间连接用连接器的例子进行说明。
[0078]如图1、图2所示,电连接器I具备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如图2?图5所示,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基板4,插座连接器3安装于基板5。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嵌合,由此基板4与基板5接通连接。
[0079]再者,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