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的火花塞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3204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8]图3是第I实施例中的、接地电极的竖立设置部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的火花塞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49]图4是图3的IV-1V线向视剖视图。
[0050]图5是比较例I中的火花塞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0051]图6的(A)是比较例I中的在上游侧配置了接地电极的竖立设置部时的放电的说明图,(B)是在与气流正交的位置处配置了接地电极的竖立设置部时的放电的说明图,(C)是在下游侧配置了接地电极的竖立设置部时的放电的说明图。
[0052]图7是比较例I中的放电长度的比较图表。
[0053]图8是表示比较例I中的放电长度与A/F极限的关系的线图。
[0054]图9的(a)是比较例I中的在接地电极的竖立设置部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的侧视说明图,(b)是(a)的IX-1X线向视剖视图。
[0055]图10是在实验例I中使用的火花塞的一例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0056]图11是在实验例I中使用的火花塞的另一例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0057]图12是表示实验例I中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0058]图13是第2实施例中的火花塞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0059]图14是第2实施例中的、与火花放电间隙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处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0060]图15是第2实施例中的火花塞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61]图16是第3实施例中的火花塞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0062]图17是第3实施例中的、与火花放电间隙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处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0063]图18是第4实施例中的、与火花放电间隙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处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4](第I实施例)
[0065]使用图1?图4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用的火花塞的第I实施例。
[0066]如图1?图3所不,本例的火花塞I具有筒状的外壳2、保持在外壳2的内侧的筒状的绝缘子3以及以顶端部突出的方式保持在绝缘子3的内侧的中心电极4。另外,火花塞I具有从外壳2的顶端部向顶端侧突出、并且在与中心电极4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的接地电极5。
[0067]此外,如图1所示,当将外壳2的长度方向设为轴向时,定义出沿着与该轴向正交的面而绕该轴向旋转的周向、以及从沿着外壳的轴向的中心轴(穿过图2的以符号C表示的位置的轴)向半径方向延伸的径向。另外,如图1所示,轴向的两侧被定义为顶端侧和基端侧。关于这些方向的定义,虽然不特别图示,但是也同样适用于其它例。
[0068]如图1、图3所示,接地电极5具有:从外壳2的顶端部21向顶端侧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51 ;以及从竖立设置部51的顶端弯曲并具备在塞轴向上与中心电极4的顶端部41对置的对置面53的对置部52。
[0069]而且,火花塞I具有在与接地电极5不同的位置处从外壳2的顶端部21向顶端侧突出的顶端突起部22。
[0070]顶端突起部22具有在塞周向上朝向接地电极5侧的平坦的导风面221。
[0071 ] 如图2所示,在从塞轴向观察的状态下,火花塞I在以下条件下满足以下的关系式
(I)?式⑷的全部。
[0072]即,在从塞轴向观察的状态下,将使从外壳2竖立设置的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在塞周向上的中心与中心电极4的中心点C连接的直线设为直线L,将导风面221的延长线设为直线M。而且,将直线L和直线M的交点A与中心电极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直线L与直线M所形成的角度设为b,将外壳2的直径设为D。另外,关于距离a,将远离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一侧设为正,将接近的一侧设为负。此时,a、b、D满足以下的式(I)?式(4)的全部关系。
[0073]b 彡-67.8 X (a/D) +27.4......(I)
[0074]b 彡-123.7 X (a/D) +64.5......(2)
[0075]-0.4 ^ (a/D) ^ 0.4......(3)
[0076]O。<b 彡 90。......(4)
[0077]另外,优选的是,火花塞I除了满足上述式⑴?式⑷的全部以外,还满足以下的式(5)、式¢)的至少一个,更优选的是满足式(5)和式(6)这双方。
[0078]b 彡-123.4 X (a/D) +53.7......(5)
[0079]b 彡-123.1 X (a/D) +30.0......(6)
[0080]另外,更优选的是还满足下述式(J)。
[0081]-0.3 ^ (a/D) ^ 0.3......(7)
[0082]另外,如图1、图3所示,顶端突起部22与塞轴向平行地突出。另外,顶端突起部22使其顶端位于与接地电极5的顶端相同或比其靠基端侧、且与绝缘子3的顶端相同或比其靠顶端侧的位置。接地电极5以使竖立设置部51与塞轴向平行、且使对置部52与塞径向平行的状态被配置。
[0083]如图2所示,顶端突起部22在与火花放电间隙G最近的塞轴向位置处的塞周向宽度小于接地电极5。在本例的情况下,顶端突起部22中的“与火花放电间隙G最近的塞轴向位置”是指与火花放电间隙G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因此,在与火花放电间隙G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处,顶端突起部22的塞周向宽度W2小于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塞周向宽度
Wlo
[0084]另外,关于与火花放电间隙G最近的塞轴向位置处的顶端突起部22的截面形状而言,塞径向宽度W20比塞周向宽度W2长。在本例中,在与火花放电间隙G相同的塞轴向位置处的截面形状中,塞径向宽度W20比塞周向宽度W2长。
[0085]另外,顶端突起部22具有在塞周向上朝向接地电极5侧的导风面221。在此,“朝向接地电极5侧”是指,在沿着外壳2的顶端部21的塞周向上朝向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侧。而且,从塞轴向观察时,导风面221的延长线(直线M)未必需要经过火花放电间隙G(中心电极4的顶端部41)。即,关于直线M,能够在满足上述的式(I)?式(4)的范围内设定其方向、位置。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还满足式(5)、式(6)或式(7)的方向、位置处绘出直线M的方式配置接地电极5。
[0086]另外,如图1、图2所示,顶端突起部22具有在与塞轴向正交的面上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状的四棱柱形状。而且,构成长方形的长边的面的一方是上述导风面221。
[0087]另外,下面示出本例的各部的尺寸和材质的一例。
[0088]外壳2的直径D为10.2mm,外壳2的顶端部21处的壁厚为1.4mm。另外,顶端突起部22的塞径向宽度W2为1.9mm,塞周向宽度W20为1.3mm。另外,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塞周向宽度Wl为2.6mm。
[0089]另外,中心电极4的顶端部41从绝缘子3的顶端在轴向上突出1.5mm。而且,火花放电间隙G为1.1mm0
[0090]另外,中心电极4的顶端部41由通过铱形成的贵金属端头构成。另外,外壳2和接地电极5由镲合金形成。
[0091]上述尺寸和材质还是在后述的实验例I中使用的试样的具体尺寸和材质。
[0092]但是,在上述火花塞I中,各部的尺寸和材质并不特别限定。
[0093]此外,本例的火花塞I使用于汽车等车辆用的内燃机。
[0094]接着,说明本例的作用效果。
[0095]上述火花塞I具有顶端突起部22。由此,不管火花塞I以何种姿势安装到内燃机,都能够防止妨碍流向火花放电间隙G的燃烧室内的气流。
[0096]也就是说,例如图3、图4所示,在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配置于火花放电间隙G的上游侧的情况下,通过顶端突起部22能够将从上游侧经过了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旁边的气流F导向火花放电间隙G。即,顶端突起部22成为气流F的引导件,能够将气流F导向火花放电间隙G。因此,能够防止火花放电间隙G附近的气流F的停滞。其结果,能够确保火花塞I的稳定的点火性。此外,在图3、图4中,以符号Z表示的区域表示气流F的积存。在其它附图中也同样。
[0097]而且,特别是顶端突起部22的导风面221以满足上述式(I)?式(4)的全部的状态被配置。由此,在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配置于火花放电间隙G的上游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发挥引导功能。即,通过满足上述式(I)?式(4)的全部,顶端突起部22的导风面221能够将气流F适当地导向火花放电间隙G。其结果,与火花塞I安装在内燃机上的安装姿势无关地,能够充分地拉长放电火花S,能够充分地确保点火性。
[0098]另外,顶端突起部22能够通过从外壳2的顶端部21向顶端侧突出地配置的简易结构来实现。也就是说,不需要特别设计接地电极5的形状,也不需要设为复杂的形状。
[0099]另外,火花塞I除了满足上述式⑴?式⑷以外,还满足上述式(5)或式(6),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点火性。更优选的是,火花塞I除了满足上述式(I)?式(4)以外,还满足上述式(5)和式(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