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射信号的电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90993阅读:来源:国知局
子121e,而其他两个后者焊盘15b也以AC模式经由导通孔16b连接至电路单元12的另一个部分12B中的发射器的输入端子121e。
[0031]参考图4,连接器10还设置有将电路单元12和电路板13封闭在内部的外壳17。外壳17具有沿着电路板13的纵向的平行六面体构造并且具有盖部17a和底部17b,盖部17a面向电路板13的上表面13a,底部17b面向电路板13的背面13b。外壳17设置有前开口以构成带有接口 14的电连接器。同轴电缆21从外壳17的后部引入。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从外壳17的底部17b到电路板的背面13b的距离比从外壳17的盖部17a到电路板13的上表面13a的距离更短。也就是说,电路板13在外壳17中设置为偏离外壳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心。
[0032]下面将描述电缆1A的优点。外部装置101或102通常使用差分信号处理信息并输出这些差分信号。本实施例的电缆1A在发射器122中接收来自外部装置101或102的作为差分信号的输入信号S1,并且将差分信号作为发射信号S2以同轴电缆21上的单端信号传送。电缆1A在接收器123中接收由此传送的作为单端信号的发射信号S2并产生作为差分信号的输出信号S3。因此,将发射信号S2在信号金属线上作为单端信号发射;因此,该配置消除了构成差分信号的两个信号之间的歪斜(skew)。两个信号之间的歪斜导致传输损耗。
[0033]此外,与例如双绞电缆和/或双轴电缆相比,如同轴电缆21 —样的单根金属线使得可以形成更柔韧且更纤细的电缆1A。因此,两个外部装置101和102之间的电缆1A可以提高安装的可实施性。此外,当信号金属电缆具有大致上与双绞电缆或双轴电缆的芯部横截面总和相等的芯部横截面时,由于串联电阻的减小,可以减少发射信号S2的传输损耗。更长距离的通信变得可行。
[0034]像本实施例一样的同轴电缆21的金属线21a可以直接连接至电路单元12的各输出端子121c和121e来发射差分信号,而无需介入其他电气部件(例如,平衡-不平衡变压器(balun)、共模扼流圈等)。因此,本实施例的电缆1A不仅消除了这些电子部件所造成的损耗,而且可以使连接器形成得紧凑。
[0035]本实施例的发射器122设置有一对输出端子121c和121d,一个输出端子经由端接器124端接至接地件GND,而另一个输出端子连接至同轴电缆21的金属线21a。该配置有效地发挥了将具有差分模式的输入信号S1转换成单端配置的发射信号S2的作用。
[0036]此外,本实施例的接收器123设置有一对输入端子121e和121f,一个输入端子接收发射信号S2,而另一个输入端子接地。该布置有效地实现了将具有单端配置的发射信号S2转换成差分配置的输出信号S3的功能。
[0037]连接器10设置有电路板13,电路板13划分出用于安装电路单元12的区域以及接口 14和15,接口 15设置有焊盘15a和15b。连接器10的该布置有效地实现了用于电连接外部装置101和102、电路单元12以及同轴电缆21的机构。
[0038]电路单元12的一部分12A安装在一个表面(即,电路板的上表面13a)上,而电路单元12的另一部分12B安装在另一个表面(S卩,电路板13的背面13b)上。因此,电路板13可以为安装电路单元12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得电路板13上的互联部能够在扩大了的空间中接线并能够减少互联部之间的串扰。
[0039]接口 14可以在电路板13的上表面13a上设置电极并在另一表面(S卩,电路板13的背面13b)上设置其他电极。前者电极电连接至电路单元12的一部分12A,而后者电极电连接至电路单元12的另一部分12B。因此,接口 14中的电极可以连接至电路板13的相应表面13a和13b上的电路单元12而无需导通孔。
[0040]焊盘15a和15b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3的仅一个表面13a或13b上。焊盘15a和15b的该布置,使得能够采用可以提高焊接处理效率的单侧焊接法将同轴电缆21的金属线固定到对应的焊盘15a和15b。
[0041]电路板13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使得从电路板的背面13b到外壳17的距离比从上表面13a到外壳17的距离更短;也就是说,电路板13偏离外壳的竖直方向上的中部。在电缆的常规布置中,具体而言,在连接器中的电路板的常规布置中,同轴电缆固定至电路板的上表面和背面两者上。当电路板13偏离外壳17的竖直中部时,更接近外壳的表面可能难以在上面组装电子部件。然而,本实施例仅将同轴电缆21固定至电路板13的上表面13a。因此,可以留出更接近外壳17的背面13b以在上面安装电子部件。
[0042](第一变型例)
[0043]图6A和图6B是对上述电路板13进行变型得到的电路板13A的俯视图,其中,图6A示出上表面13a,而图6B示出电路板13A的背面13b。下文仅描述可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区别开的特征,并且下文没有描述的部分与图5所示的大致相同。
[0044]变型实施例的电路板13A设置有将电路单元12仅安装在上表面13a和背面13b中的一个表面上的区域。也就是说,整个电路单元12安装在上表面13a上。如图6A所示,电路单元12由包括四个发射器122和四个接收器123的独特的1C 121构成。图6A和图6B省略了端接器124和125。
[0045]接口 14中的设置在上表面13a上的电极14a和14b连接至与电极对应的发射器122的输入端子121a和121b。类似地,接口 14中的形成在上表面13a上的电极14c和14d联接至与电极对应的接收器123的输出端子121g和121h。接口 14中的设置在背面13b上的电极14a和14b经由导通孔16c连接至与电极对应的发射器122的输入端子121a和121b。类似地,接口 14中的形成在背面13b上的电极14c和14d经由导通孔16d连接至接收器123的输出端子121g和121h。用于发射的焊盘15a以AC模式连接至仅在上表面13a上的发射器122的输出端子121c,而用于接收的焊盘15b以AC模式连接至仅在上表面13a上的接收器123的输入端子12le。
[0046]图6A和图6B所示的变型实施例的布置不仅可以提高连接两个外部装置101和102的电缆的安装的可实施性,而且可以抑制由于两个相位彼此相反的信号之间的歪斜而产生的传输损耗。此外,图6A和6B中所示的实施例将整个电路单元12仅安装在电路板13A的一个表面13a上,这不仅使得将电路单元12安装在电路板13A上的组装简单且缩短了组装过程,而且还扩大了用于在背面13b上安装其他电气部件的区域。
[0047]接口 14中的电极14a至14d可以形成在电路板13A的每个表面13a和13b上,并且这些电极14a至14d电连接至安装在上表面13a上的电路单元12。即使在电极14a至14d的这种布置中,电路单元12也可以表现出上述优点。
[0048](第二变型例)
[0049]图7A和图7B是根据图5A和图5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电路板13B的俯视图,其中,图7A示出上表面13a,而图7B示出电路板13B的背面13b。下文的解释着眼于可与前者实施例和变型例区别开的方面,没有做出解释的布置与图5A至图6B中所示的布置大致相同。
[0050]本变型例的电路板13B设置有替代接口 15的接口 15A和15B。设置在上表面13a上的前者接口 15A具有两个焊盘15a和另两个焊盘15b。此外,设置在背面13b上的接口15B具有两个用于发射的焊盘15a以及另两个用于接收的焊盘15b。第一接口 15A中的两个焊盘15a以AC模式经由上表面13a的互联部连接至与焊盘对应的发射器122的输出端子121c。第二接口 15B中的两个焊盘15a以AC模式经由背面13b上的互联部和导通孔16b连接至与焊盘对应的发射器122的输出端子121c。上部接口 15A中的两个焊盘15b以AC模式经由上表面13a上的互联部连接至与焊盘对应的接收器123的输入端子121e,而背部接口 15B中的两个焊盘15b也以AC模式经由背面13b上的互联部和导通孔16a连接至与焊盘对应的接收器123的输入端子12le。
[0051]由此所述的布置类似于上述布置,不仅提高了连接两个外部装置101和102的电缆10的安装的可实施性,而且可以抑制由于两个相位彼此相反的信号之间的歪斜而产生的传输损耗。此外,图7A和图7B所示的布置在电路板13B的上表面13a和背面13b两者上设置有用于发射的焊盘15a和用于接收的焊盘15b,使得能够扩大焊盘和金属线21a之间的空间并能够减少焊盘和/或金属线之间的串扰。
[0052]应该考虑两种类型的串扰,一种类型的串扰是在输入信号S1之间或在输出信号S3之间的串扰,而另一种类型的串扰是在输入信号S1与输出信号S3之间的串扰。前者串扰常被称为远端串扰(FEXT),而后者串扰被称为近端串扰(NEXT)。扩大了焊盘和金属线之间的空间的这种布置有效地减少了这两种类型的串扰。
[0053](第三变型例)
[0054]图8A和图8B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电路板13C的上表面和背面的视图。类似于对前者变型例的描述,下文的描述着眼于可与上述变型例的描述区别开的方面,没有做出解释的布置与上述变型例中的布置大致相同。
[0055]本变型例的电路板13C设置有位于上表面13a上的上部接口 15A以及位于背面13b上的背部接口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