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9656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内壳与金属外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的需求日益高涨,相应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规格也必须随之提升,电子设备上的电连接器必须提高传输信号的频率以应对。由于高频信号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变数所干扰而导致信号不良,因此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也随之提高。
[0003]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专利申请第2014205851157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内壳、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及形成于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的一对接孔,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块包括前端部、中间段、后端部,前端部插入在绝缘本体内,中间端向后凸出于绝缘本体被金属内壳所包裹,后端部向前抵压在金属内壳上,限制金属内壳向后移动,如此设计,绝缘块与金属内壳之间的固定力度不可靠,两者之间容易松动,可能会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
[0004]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改善高频性能与结构强度的电连接器。
[0006]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内、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凹设有一固定孔,所述对接部设有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固定孔前后贯通,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块包括向前插接于固定孔内的前端部及自前端部向后凸出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向前延伸出前端部后进入对接孔内的接触部及向后延伸出后端部的焊接脚,所述金属外壳为纵长筒状结构,所述金属内壳为一件式结构,所述金属外壳套设于金属内壳上,所述金属内壳包括套设于基部与后端部上的主体框,所述主体框为筒状结构。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后端设有向内侧延伸的弯折片,所述弯折片向前抵压在金属内壳上。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接地片,所述接地片包括一水平片及自水平片向后延伸出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与焊接脚左右对齐排列在一起,所述端子模组包括沿上下方向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端子模组,所述水平片被夹持在上、下端子模组的绝缘块之间。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焊接脚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上下两排,所述焊接片包括位于焊接脚左右两侧的一对焊接片,其中一焊接片与一排焊接脚排列成一排,另一焊接脚与另一排焊接脚排列成另一排。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排焊接脚一一上下对齐,所述两焊接片左右错开并且与焊接脚的间距相同。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端子模组的绝缘块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柱与定位孔,所述水平片具有供定位柱穿过的通孔。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围设于对接孔外侧的顶部、底部及相对两侧部,所述顶部与底部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凹部及位于第一凹部前方的若干开孔,所述两侧部分别设有限位孔,所述金属内壳包括自主体框上下端向前延伸的一对遮蔽片及自主体框的左右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抵压弹片,所述屏蔽片与抵压弹片相互间隔开,所述屏蔽片收容于第一凹部内,所述屏蔽片具有自开孔凸伸入对接孔的弧形抵接片,所述抵压弹片压靠在侧部外表面,所述抵压弹片具有自限位孔凸伸入对接孔的弧形抵压片。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第二凹部及连接第二凹部与对接孔的若干端子槽,所述第二凹部是自第一凹部朝对接孔方向凹陷形成,所述接触部部分收容于端子槽内,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收容于第二凹部内以阻止接触部接触金属内壳的绝缘片。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表面设有与导电端子、接地片焊接的金手指,所述金属内壳左右两端具有向后延伸的两对内尾部,所述内置电路板被两对内尾部夹持。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及底壁与两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向后延伸的两对外尾部,所述外尾部遮盖在内尾部上。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为USB Type C型插头连接器,所述对接部前端的外表面设有环形凸肋,所述金属外壳抵压在凸肋被限制向前移动。
[0017]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内壳包括套设于基部与后端部上的主体框,所述主体框为筒状结构,增加了电连接器对外的信号屏蔽能力,改善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同时增加了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及金属内壳三者之间的固定效果,加强了电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内壳与金属外壳分离后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显示端子模组插接于绝缘本体内。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是一个支持高频信号传输的USBType C型插头连接器,用以供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金属接地片20、两端子模组30、两绝缘片40、一金属内壳60、一金属外壳70及线缆(未图示)。端子模组20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0内,内置电路板50与线缆焊接,使线缆与端子模组30电性连接,金属内壳60套设于绝缘本体10与端子模组30上,金属外壳70套设于金属内壳60与端子模组30上。
[0025]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凸伸的对接部12,绝缘本体10同时还包括顶部13、底部14及连接顶部13与底部14的相对两侧部15。对接部12设有形成于顶部13、底部14与两侧部15之间的一对接孔120,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对接孔120上下对称。对接部12的前端侧表面设有一环形凸肋122。顶部13与底部14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一第一凹部131、一第二凹部132、若干卡扣槽133,第二凹部132是自第一凹部131进一步向对接孔120方向凹陷形成,卡扣槽133位于第一凹部131内。
[0026]顶部13与底部14分别设有贯穿的若干开孔134、端子槽135,开孔134位于端子槽135的前方并间隔开,开孔134分别与第一凹部131贯通,端子槽13位于卡扣槽133的前方,端子槽135分别与第二凹部132贯通。顶部13与底部14上的开孔134各自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一行,顶部13与底部14上的端子槽135也各自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一行。两侧部15分别设有贯穿的限位孔151,开孔134、端子槽135及限位孔151均与对接孔120贯通。
[0027]基部11后端设有位于顶部13、底部14与两侧部15之间的一固定孔110及位于固定孔110与对接孔120之间的一间隔墙112,间隔墙112设有连接对接孔120与固定孔110的上下两排槽道114。顶部13与底部14还分别设有与固定孔110相贯通的若干扣持孔 136。
[0028]接地片20为水平板状结构,其包括一水平片21及自水平片21左右端向后延伸的一对焊接片22,水平片21设有若干通孔23,水平片21后端设有位于该对焊接片22之间的一缺口 24,两焊接片22左右错开。
[0029]端子模组30包括沿上下方向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端子模组31、32,每一端子模组30包含一绝缘块33及固定于绝缘块33上的若干导电端子34,两端子模组31、32的绝缘块33具有相对的水平面,两绝缘块33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柱334与定位孔335。接地片20的水平片21被夹持在两端子模组31、32的绝缘块33之间,使得接地片20位于上端子模组31与下端子模组32的导电端子34之间,降低上、下端子模组31、32间的信号干扰,焊接片22向后延伸出绝缘块33,定位柱334穿过水平片21的通孔23。
[0030]每一绝缘块33包括前端部331及自前端部331向后凸伸的后端部332,前端部331的厚度与宽带小于后端部332,前端部331、后端部332呈台阶构造。前端部331与后端部332外表面设有若干扣持块333。
[0031]每一导电端子34包括埋设于绝缘块33内的固定部(未图示)、自固定部向前凸伸出前端部331的弧形接触部341及自固定部向后凸伸出后端部332的焊接脚342,各端子模组30的接触部341、焊接脚342各自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一排,上、下端子模组31的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