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i/o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07523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快速i/o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I/O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快速I/O连接器的端子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快速I/O连接器由于端子密度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insert-molding技术,但此种技术制造速度慢,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的小型化较好的快速I/O连接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I/O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并水平横向排列的第一端子、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并水平横向排列的第二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侧设有插入口的固定座及自固定座水平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固定于固定座的第一固定部、与向前延伸并向下露出于所述舌板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固定于固定座的第二固定部、与向前延伸并向下露出于所述舌板的第二接触部,所述插入口包括水平横向排列的上排插入口与下排插入口,所述第一端子从下排插入口插入并干涉配合固定于所述下排插入口内,所述第二端子从上排插入口插入并干涉配合固定于所述上排插入口内。
[0005]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快速I/O连接器中,舌板的同一侧设置两排端子,此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成本低廉。
[0006]作为进一步设计,绝缘本体具有自固定座的上排插入口向前延伸至舌板的第二收容槽,第二收容槽具有处于舌板前端的向下开口,所述第二接触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向下开口,所述向下开口横向两侧的下端具有前后延伸的凸肋,所述凸肋向上定位所述第二接触部。
[0007]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向上并向后弯折的折叠部,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折叠部上侧形成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向下定位所述折叠部。
[0008]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绝缘本体在第二收容槽横向两侧的上侧设有前后延伸的导引肋,所述第二端子在导引肋的导引作用下插入第二收容槽内。
[0009]作为进一步设计,第一端子设有自第一接触部继续向前向上倾斜延伸的导引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下排插入口向前延伸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凸出于舌板下侧。
[0010]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绝缘本体在第一收容槽前端向后延伸的预压部,所述预压部向上抵压所述导引部。
[0011]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一接触部处于第二接触部的后侧,且在横向方向上,第一端子的导引部与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且第一端子的导引部处于相邻两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之间。
[0012]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对应导引部的宽度,且绝缘本体在第一端子的导引部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之间设有隔离壁。
[0013]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舌板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导引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内。
[0014]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一收容槽开口向下,并具有槽顶的顶壁。
[0015]作为进一步设计,第二端子设有处于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连接部,使第二端子的固定部与第二接触部在上下方向有一定距离。
[0016]作为进一步设计,第二收容槽具有处于舌板下侧的底壁,所述底壁向前延伸超过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底壁的前端设置有向下的开口,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开口。
[0017]作为进一步设计,绝缘本体在开口的前端位置设有向下的导引结构,使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被导引进入所述开口内。
[0018]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连接部具有与第二接触部形成台阶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压于所述底壁前端位置的上表面。
[0019]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快速I/O连接器为一种USB3.0标准接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快速I/O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2为如图1所示快速I/O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2]图3为如图1所示快速I/O连接器去掉铁壳,且部分绝缘本体被切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4为如图1所示快速I/O连接器沿第二端子位置横向的剖视图。
[0024]图5为如图2所示爆炸图中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0025]图6为如图1所示快速I/O连接器去掉屏蔽壳体之后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快速I/O连接器100,本实用新型中为一种USB3.0连接器。快速I/o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安装于绝缘本体20并水平横向排列的四支第一端子30、安装于绝缘本体20并水平横向排列的五支第二端子40、用以辅助固定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的定位塑胶70、及包覆于绝缘本体20外的屏蔽壳体60。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后侧设有插入口的固定座206及自固定座水平向前延伸的舌板208。所述第一端子30具有固定于固定座206的第一固定部32、与向前延伸并向下露出于所述舌板208的第一接触部34。所述第二端子40具有固定于固定座206的第二固定部42、与向前延伸并向下露出于所述舌板208的第二接触部44。所述插入口包括水平横向排列的上排插入口 240与下排插入口 220,所述第一端子30从下排插入口 220插入并干涉配合固定于所述下排插入口 220内,所述第二端子40从上排插入口 240插入并干涉配合固定于所述上排插入口 240内。
[0027]绝缘本体20具有自固定座206的上排插入口 240向前延伸至舌板208的第二收容槽241,第二收容槽241具有处于舌板208前端的向下开口 243,所述第二接触部44延伸至所述第二收容槽241的向下开口 243,所述向下开口 243横向两侧的下端具有前后延伸的凸肋246,所述凸肋246向上定位所述第二接触部44。所述第二接触部44具有向上并向后弯折的折叠部46,所述绝缘本体20在所述折叠部46上侧形成有抵接部249,所述抵接部249向下定位所述折叠部46。所述绝缘本体20在第二收容槽241横向两侧的上侧设有前后延伸的导引肋248,所述第二端子在导引肋248的导引作用下插入第二收容槽241内。
[0028]第一端子30设有自第一接触部34继续向前向上倾斜延伸的导引部36,所述绝缘本体20设有自下排插入口 220向前延伸的第一收容槽231,所述第一接触部34向下凸出于舌板208下侧。所述绝缘本体20在第一收容槽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