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775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氧离子发生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负氧离子发射端的防尘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断净化人类生存的空气环境,人类始终不懈探索负氧离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机制,人们对于负氧离子及其发生器的相关研究也一直在不断进行和发展着。
[0003]空气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微粒,它像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负离子浓度的高低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人们时刻需要负离子,尤其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据环境学家研究,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在20个以下时,人就会感到倦怠、头昏脑胀;当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在1000?10000个之间时,人就会感到心平气和、平静安定;当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在10000个以上时,人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舒适惬意;而当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高达10万个以上时,就能起到镇静、止喘、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等防病治病效果。同时负离子还能够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这是因为: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同空气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病菌、悬浮颗粒物等相互碰撞使其带负电,这些带负电的颗粒物会因吸引其周围带正电的颗粒物(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孢子等)而积聚长大,最后脱离空气沉降到固体表面。除了积聚过程外,在有限的空间里空气中带负电的颗粒物还被吸附到带正电的表面上,而通常情况下,房间里面大多数物体的表面(包括墙壁、地面、家具、电器等)都是带正电的。
[0004]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大多数是采用电晕法产生负氧离子,电晕放电法负氧离子发生器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即高压发生电路与负氧离子发射电极。负氧离子发生器通过利用脉冲、振荡电器将低电压升至直流负高压,利用炭毛刷尖端直流高压产生高电晕,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而电子由于寿命极短(纳秒级)而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且由于氧的电子亲和能远大于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气体的亲和能,故空气电离的大量自由电子大部分为氧分子所俘获而形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发射电极主要分为闭合式与开放式两大类。闭合式电极为双极性,一般呈针尖状,正极采用圆环形,采用闭合式电极的负氧离子浓度不高,扩散性能差而臭氧浓度较高。开放式电极多采用针状的负极,而周围物体、大地就相当于正极,其产生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一般较高,扩散性能较好,臭氧浓度一般较低,现在市场上的高浓度负氧离子发生器多采用的是开放式电极这种方式。
[0005]对于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其发射端电极是没有防护的,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会不断聚集到发射端上,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子的发射会受到影响,其净化空气的效果会减弱,当聚集的颗粒完全包裹住发射端时,负氧离子发生器会彻底失效。目前,也有在负氧离子发射端设有防尘套的负氧离子发生器,这些防尘套一般均呈圆筒结构,若圆筒较短,则发射头还是会脏,若圆筒较长,虽然可以更好的保护发射头,但测试后发现,较长的圆筒对负离子的发射距离有影响。若圆筒直径比发射头的直径大太多,则起不到较好的防护效果,而且圆筒直径大了对发射强度也有影响,直径较大会削弱发射强度、缩短发射距离。由此可见,圆筒状的防尘套结构还有待进一个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防尘效果好并不会影响发射端的发射效果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包括具有纤维束的负氧离子发射端和安装在发射端上的防尘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套包括直筒部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所述直筒部的后端套设在所述纤维束的外围。
[0008]为了获得较好的防尘效果,优选地,所述直筒部的长度L1与所述纤维束的长度L3的关系满足3mm+L3 < Li < 30mm+L3。
[0009]为了获得较好的防尘效果,进一步优选,所述直筒部的直径D1与所述纤维束的直径D3的关系满足2mm+D3 < Di < 20mm+D3。
[0010]进一步优选,所述纤维束的长度L3和直径D3满足5mm < L3D3 ^ 5mm。
[0011]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尘效果,所述扩张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满足5mm<L2S30mm ο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扩张部的扩张角α的范围为10°<α<60°ο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防尘结构的防尘套采用直筒部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且纤维束藏在直筒部的后端,在不影响负氧离子发生器发射范围和整体净化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避免颗粒污染物在静电的作用下粘附到发射端上,从而使负氧离子发生器的性能随着使用的进行不会受到影响,能极大地延长负氧离子发生器的使用时间,而且在使用期间内无需擦拭清理。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尘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负氧离子发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纤维束及防尘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包括负氧离子发射端I和安装在发射端I上的防尘套3,发射端I的头部具有纤维束2,该防尘套3包括直筒部31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32,且直筒部31的后端套设在纤维束2的外围。
[0020]纤维束2与防尘套3之间的尺寸关系如下:
[0021 ] 纤维束2的长度L3和直径D3满足5mm < L3 < 10mm, 3mm < D3 < 5mm。直筒部31长度1^与纤维束2长度L3的关系满足3mm+L3 < Li < 30mm+L3。直筒部31的直径0!与纤维束2的直径D3的关系满足2mm+D3 < Di < 20mm+D3。扩张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满足5mm < L2 < 30mm,并且,扩张部32的扩张角α的范围为10° <α <60°,其中,L1、L2、L3、Di和D3的长度单位均为毫米。经试验,采用上述尺寸关系后,既可以获得较好的防尘效果,又不会影响发射端的发射效果。
[0022]使用时,将该防尘套套在负氧离子发射端的纤维束外围使用,防尘套材料为聚氨酯橡胶,它不会影响负氧离子的对外发射,不会对负氧离子产生吸收的影响,也不会影响负氧离子的发射范围和整体净化性能;该防尘结构的直筒部的根端完全密封,隔离了含尘空气和发射端的接触,扩张部的头部敞开。它在不影响负氧离子发生器发射范围和整体净化性能的前提下能有效避免颗粒污染物在静电的作用下粘附到发射端上,从而使负氧离子发生器的性能随着使用的进行不会受到影响,极大地延长了负氧离子发生器的使用时间,而且使用期间内无需擦拭清理。
[0023]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有、无防尘套两种情况下的空气流动情况并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无防尘套的情况下,发射端外围的气体在离子流的带动下会与发射端接触;在有防尘套的情况下,防尘套能很好地屏蔽外围气体与发射端的接触,这样气体中的颗粒污染物就不会粘附到发射端上。
[0024]另外,通过实物在同等测试条件下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净化对比试验,证明防尘套的效果很好。试验测试这两种情况的净化效果和使用持续时间,试验期间不做任何清理。不加防尘套进行试验的时候,发射端上积聚一定量颗粒后就失效了;加置防尘套进行试验的时候,试验环境中的部分颗粒会积聚到防尘套上,当防尘套上的颗粒积聚量远超失效发射端上的颗粒积聚量时,该发射端的发射距离和净化效果均未受影响,把防尘套拆下后,可以看出发射端上未粘附颗粒。
【主权项】
1.一种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包括具有纤维束(2)的负氧离子发射端(I)和安装在发射端(I)上的防尘套(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套(3)包括直筒部(31)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32),所述直筒部(31)的后端套设在所述纤维束(2)的外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31)的长度L1与所述纤维束(2)的长度L3的关系满足3mm+L3 < Li < 30mm+L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31)的直SD1与所述纤维束(2)的直径D3的关系满足2mm+D3 < Di < 20mm+D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束(2)的长度L3和直径D3满足5mm < L3 < 10mm,3mm < D3 < 5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满足5mm < L2 < 30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32)的扩张角α的范围为10° < α < 60° 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氧离子发射端防尘结构,包括具有纤维束的负氧离子发射端和安装在发射端上的防尘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套包括直筒部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所述直筒部的后端套设在所述纤维束的外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防尘结构的防尘套采用直筒部和自直筒部的前端向外扩张的扩张部,且纤维束藏在直筒部的后端,在不影响负氧离子发生器发射范围和整体净化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避免颗粒污染物在静电的作用下粘附到发射端上,从而使负氧离子发生器的性能随着使用的进行不会受到影响,能极大地延长负氧离子发生器的使用时间,而且在使用期间内无需擦拭清理。
【IPC分类】H01T23/00, A61L9/22, H01T19/00
【公开号】CN205319510
【申请号】CN201620008825
【发明人】胡泽元, 李晓强, 孙佳琪
【申请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