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束中所用的接续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878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束中所用的接续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端子、含有这样的连接器端子的接续连接器、以及装有这样的接续连接器的导线束。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接续连接器和导线束在例如汽车工业中获得应用,其中在许多不同配置中连接电路必须分支。


图1示出了一汽车导线束是如何由多个子线束组装而成的。子线束1、2、3等首先通过预先使电缆成束(最初成束或捆扎步骤)而制备。然后预先捆好的子线束1、2、3等在导线束片上布线,同时用布线工具固定住。然后子线束被分接,或用相当的装置成束,以得到组装好的导线束(最后成束或捆扎步骤)。
当由电缆制备子线束时(最初的成束或捆扎步骤),构成电缆W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器4中。当电缆要连接于一接续连接器的另一子线束的连接器,或连接于任何其他设备的连接器时,那些电缆的端部设有端子5。在子线束1、2和3预先成束的最初捆扎步骤中,这些端子5并不插入到相应的连接器中,因此暴露在外;这样它们被称作“悬挂”端子。因此,这些端子5易于变形或损害。而且,当装配子线束(最后的捆扎步骤)时,这些“悬挂”端子必须凭经验插入到其他子线束或一接续连接器中。而且,当子线束电缆要互相连接时,接合工艺成为必须的。因此这些工艺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步骤。
图2示出了通常采用的一接续连接器6。该接续连接器6有一接续件7,含有接续母线8。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子线束装配在一起之后,要连接的电缆W插入到一配接连接器9中。然后该配接连接器9与接续连接器6配装在一起,从而可通过接续母线8建立电路连接。
在上述接续连接器6中,子线束的“悬挂”端子插入到配接连接器9中,然后该配接连接器9与接续连接器6配装在一起。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增加了部件和工艺步骤的数目,从而使自动化操作更困难,且使“悬挂”端子易于变形,直到最后的捆扎步骤。此外,当车型或车的等级改变时,相应的电路不能很容易地调整。
本发明旨在消除这些缺点。本发明免除了端子的后期插入及电缆之间的接合连接,减少了连接器、部件和组装步骤的数目,使之容易根据车型和车的等级调整电路。
为此,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适用于接续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该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该条单元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电缆配装装置。该条单元包括一位于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该纵向中心轴线上,而电缆配装装置远离凸式端子部分和凹式端子部分设置。
可取的是,该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对打成环的带状部分,它是通过朝向纵向中心轴线使条单元的侧面翼部弯曲而形成的,该打成环的带状部分适于弹性地保持凸式端子部分。
作为选择,该凹式端子部分可包含一沿该纵向中心轴线形成且适于容纳该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
同样,连接器端子可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该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该条单元可包括一位于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凸式或凹式端子部分之一可包含一沿纵向中心轴线形成且适于容纳电缆的缺口。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一第二接续件,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
如上所述,每一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该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该条单元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扁条单元包括一位于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该纵向中心轴线上。电缆配装装置远离凸式端子部分和凹式端子部分设置。
然后第一接续件重叠在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第一接续件中的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第二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在上述情况下,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对打成环的带状部分,它是通过朝向纵向中心轴线使条单元的侧面翼部弯曲而形成的,该打成环的带状部分适于弹性地保持凸式端子部分。
作为选择,该凹式端子部分可包含一沿纵向中心轴线形成且适于容纳该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
该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该条单元包括一位于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凸式或凹式端子部分之一包含一沿纵向中心轴线形成且适于容纳该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
然后第一接续件重叠在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第一接续件中的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第二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在上述接续连接器中,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可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该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接。
当在每一接续件中连接子线束电缆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接续连接器中排布电缆的方法,其中所用的接续连接器和连接器端子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方法包含的步骤提供一预先成束的子线束,该子线束包括电缆;将电缆打成环,从而形成两股和一曲线部分;将两股电缆装入连接器端子的任两排的电缆配装部分中;和切断曲线部分,从而有两个连接的电缆。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一接续连接器的导线束,该连接器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
如已经提及的,每一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该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该条单元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电缆配装装置。该条单元包括一位于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凸式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该纵向中心轴线上,且电缆配装装置远离凸式端子部分和凹式端子部分设置。
还是如同已经提及的,然后第一接续件重叠在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第一接续件中的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第二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本发明的导线束包含通过连接器端子互相连接的不同子线束,任一子线束包括一组连接于包含在接续件中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子线束连接于接续件之一,且子线束通过重叠接续件而装配。
在上述导线束中,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可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该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接。
在上述结构中,电缆可仅仅通过压力配合到一连接器端子中而实现电连接。因此连接过程可容易自动化进行。而且,凹式端子部分和凸式端子部分分别即可向上又可向下形成,所以连接器端子和连接于其上的电缆的整体可以仅仅通过重叠而连接于另一连接器端子的整体上。而且,凹式端子部分和凸式端子部分远离电缆配装部分设置,从而电缆的布线容易且电缆配装入电缆配装部分中可自动化进行。
可取的是,该电缆配装缺口是通过在扁平的凸式端子部分上沿纵向中心轴线开缺口而形成的。
因此,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简单。它仍然包括一电缆配装部分、分别既可向上又可向下的一凸式和一凹式端子部分。连接器端子和连接于其上的电缆的整体可以仅仅通过重叠而连接于另一连接器端子的整体上,如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情况。
如上所述,连接器端子在每一接续连接器的接续件内对齐,且一些接续件重叠。这样,第一和第二接续件的连接器端子通过将第一接续件的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第二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而实现电连接。在这种配置中,可通过将电缆与选择的连接器端子压入配合而获得电缆连接。电路上的任何改进,例如由于车型和车的等级变化,可非常容易地实现。
如上所述,要连接到不同子线束的电缆预先连接到各个包含在相应接续件的连接器端子上。当这些接续件重叠时,一接续件中的连接器端子的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相对应的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中。这样,子线束的电缆与另一子线束的电缆连接。因此,随后的端子插入和接合工艺不再需要。而且,子线束不再含有“悬挂”端子,且可以采用最后的配置。因此简化了最后的成束过程。
从下面参照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明显,实施例是作为非限制性示倒给出的,其中图1示出了构成现有技术中公知线束的子线束;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一导线束、一接续连接器和一配接连接器;图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续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示出了分离的接续件;图3B是当分离的接续件装配后图3A所示的接续连接器的示意图;图4A是在图3A所示的接续件中所包含的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图4B是当两个连接器端子重叠时图4A所示的此两个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图4C是当两个接续件重叠时,使每一接续件的连接器端子与电缆一起连接起来的此两个接续件的侧视图;图5A是一接续件的顶部平面图;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A-A的图5A所示的接续件的截面图;图5C是图5A所示的接续件的底部平面图;图6是当连接器端子处于接续件的端子封闭腔内时该连接器端子的放大图7是示出电缆如何与连接器端子压力连接并安装在接续件内的透视图;图8A、8B和8C示出了电缆和连接器端子之间连接的不同方面;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弯曲电缆是如何连接的;图10A至10D是连接器端子的变体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电缆如何与图10C和10D的连接器端子相连接的示意图。
图3A和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续连接器10,其中重叠有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各接续件分别含有连接端子11。如图3B所示,接续件12A和12B分别连接于相应的预先成束的子线束A和B。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在最后的成束过程中重叠起来。
在上述过程中,仅两个接续件12A和12B连接于相应的子线束A和B,然后重叠。然而,接续件的数目可以大于两个,所以子线束的数目也可增加。
在上述子线束A和B中所包含的电缆之中,那些将互相彼此连接的电缆在接续连接器10的接续件12内布线,然后预先与接续件12中所包含的连接器端子压力连接。
连接器端子11是通过由导体金属片上冲压出并使其成形而制成的,从而形成比如图4A中所示的成形件。一成形件包含一条单元和一在其后部上形成的凸肩单元。该条单元11a包含一基本矩形的条,从顶端(凸肩单元侧)延伸到底端,且有第一和第二表面和一纵向中心轴线。条单元11a的底端形成一突片形式的凸式端子11b。邻近条单元11a的顶端的两侧边缘各设有一第一翼部。这些翼部在矩形条单元11a的第一表面上,与形成凸肩单元的第二表面相对,朝向条单元11a的中心轴线卷绕,从而形成一对用作凹式端子11d的弹性保持部分11c。
凸肩单元11g位于条单元的第二表面上,与凹式端子11d相反,且包含一个电缆配装部分11f。该电缆配装部分11f包括两个垂直于条单元平面延伸的第二翼部11h。第二翼部11h包含由其顶端形成的压入配合缺口11e。该压入配合缺口的内环面有一压入配合片。
在上述方式中,凸式端子11b和凹式端子11d布置在条单元的相同中心轴线上。此外,当一电缆装入电缆配装部分11f中时,电缆定住成与凸式端子11b和凹式端子11d有一距离S。
如图4A和4B所示,连接器端子11重叠,从而使得上连接器端子11A的凸式端子11b插入到下连接器端子11B的凹式端子11d中。
如图5所示,接续件12(12A或12B)预先安装有连接器端子11。接续件12为矩形箱体形式,该箱体包括一外周壁12a、顶部和底部开口。外周壁12a有一上壁单元12a-2和一个大于前者的下壁单元12a-1,从而形成一个壁的台阶12a-3。首先以给定的节距,沿上壁单元12a-2的长度方向宽向上形成电缆槽12h。此外,在接续件12内在壁的台阶12a-3的水平面上形成一水平分隔壁12b。水平壁12b的上侧还设有在接续件12的宽向上(X方向)布置的短分隔壁12c和在其纵向上(Y方向)布置的长分隔壁12d。由于这种配置,接续件12包含许多排宽向(X方向)排列的封闭腔(本发明中为8排),沿宽度方向每一排包括两个端子封闭腔12e。这样接续件12包含16个端子封闭腔12e。每一端子封闭腔12e有一上开口和一有一端子孔12f的底部(水平分隔壁12b的一部分),其中连接器端子11的凸式端子11b穿过该孔。短分隔壁12c还各设有一个用于电缆配装部分11f的台阶形支架12i。
为了通过每一排的端子封闭腔例如第一排的端子封闭腔12e-1和12e-2连接,长分隔壁12d设有一相应的顶端开口12g。这样该顶端开口12g连接于外周壁12a中的第一电缆槽12h。
如图6所示,电缆通过每一排的两个端子封闭腔12e,且横过端子封闭腔12e中包含的连接器端子11的电缆配装部分11f上方。在上述连接器端子中,电缆配装部分11f(更准确地说,压入配合缺口11e)置于离凸式端子11b和凹式端子11d同样距离的位置,从而电缆可置于将要连接于电缆配装部分11f的位置,且没有来自凸式端子11b和凹式端子11d的干涉。
如下组装一套接续件12。第一接续件12A和第二接续件12B预先连接于子线束A和子线束B,分别在最初的成束过程中完成。然后,在最后的成束过程中将第一接续件12A重叠在第二接续件12B上。下外周壁部分12a-1包括第一长侧壁和与其平行的第二长侧壁。它们具有给定的宽度,该宽度包含了上半区和下半区。这些区域还包含第一端部(例如图3A和7中的右手侧)和在其远端的第二端部(例如在同样附图中的左手侧)。第一和第二长侧壁的下半区具有在其底部边缘以给定的节距横过两长侧壁的第二电缆槽12K。此外,在第一长侧壁的上半区的第一端部上设有一按钮部分12j,而且在其下半区的第二端部也有。同样,在第二长侧壁上在与那些按钮部分12j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配接的支座部分12m。
如图7和8中示意性所示的,子线束A和B的电缆W在接续件12A和12B中沿其X方向布线,从而它们穿过每一排的端子封闭腔12e。然后,电缆W压入到包含在端子封闭腔12e中的连接器端子11的电缆配装部分11f中。这样,电缆W与连接器端子11实现压力连接。
如图8A所示,可在所有端子封闭腔12e内包含连接器端子11,使得电缆W与全部连接器端子11压力连接。另一方面,虽然所有端子封闭腔12e包含连接器端子11,但根据需要电缆W可能仅与其中的一些压力连接(图8B)。而且如图8C所示,可以仅将与电缆W连接的连接器端子11插入端子封闭腔12e内。然而,如果电缆W安装在接续件12的全部端子封闭腔12e内,电路调整仅仅需要改变与电缆W相连的连接器端子11。这样接续件12的应用更加广泛。
如图3B所示,接续件12A连接于子线束A的电缆,而接续件12B连接于子线束B的电缆。子线束A和B是分开制造的。接续件12A和12B在最后的成束过程中重叠。在这一步,第一接续件12A的下壁单元12a-1配装在第二接续件12B的上壁单元12b-2上。当第一接续件12A在第二接续件12B上重叠时,其中之一相对于另一个水平转动180度,使得第一接续件12A的位于下半区的按钮部分12j与第二接续件12B的位于上半区的支座部分锁住。这样穿过第二接续件12B的电缆W就穿过第一接续件12A的第二电缆槽12k。可以提供一个盖来封闭第一接续件12A的顶部。
当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连接在一起时,包含在第一接续件12A中的连接器端子11的凸式端子11b穿过端子孔12f,并配装入包含在第二接续件12B中的连接器端子11的相应凹式端子11d中。这样,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的相同垂直轴线上的连接器端子连接在一起。
结果,子线束A中所选的电缆和子线束B中的那些可以通过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中的相应连接器端子11而互相电连接。子线束A和B中这些选择的电缆可以在最初的成束步骤中,与形成一接续连接器10的第一和第二接续件12A和12B中的连接器端子11预先连接。因此,可以避免“悬挂”端子在最后成束步骤之前暴露。所以,子线束已经保证了一个完成的配置。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当子线束的电缆W连接于一套接续件的连接器端子11时,该两个电缆W被一段打成环的电缆W’所代替,电缆W’有两股W’-1和W’-2,一曲线部分W’-3将它们桥接。该打成环的电缆W’经过该套接续件12中的相邻的两排,从而使两股W’-1和W’-2分别与连接器端子11的两排连接。此后,该曲线部分W’-3被切断,形成两根电缆。当使用该打成环的电缆W’时,通向接续连接器10用于连接子线束的电缆数目减小到一半。此外,如图9中右手侧所示,较远的、不相邻的排也可用于选择的电路。
图10A至10D示出了根据变形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11。如图10A所示,变形连接器端子11的凸式端子11b和凹式端子11d的位置相对于图4中的连接器端子倒置。在该实施例中,凸式端子11b以在条单元11a的顶端的突片的形式形成,而有一对向内卷绕的弹性保持部分11c的凹式端子11d形成在其底端部分。电缆配装部分11f是在条单元11a的垂直地中间水平面上通过弯曲在条单元11a上预先形成的侧向翼部而形成的。
根据图10B的连接器端子11包含一在其上部有两翼部的条单元11a。翼部有各自的槽。条单元11a的底端形成一凸式端子11b。条单元11a在仅低于两翼部的水平面上水平弯曲,然后向下伸出。弯曲两翼部,使其位于水平弯曲的条单元11a之上,而形成具有压入配合缺口11e的电缆扁部分11f和用作凹式端子11d’的突片容纳槽11m。该凹式端子11d’的定位成使得能接收上面接续件的凸式端子11b。因而,该凹式端子11d’具有适于被凸式端子11b压入配合的突片容纳槽11m,因为该凹式端子11d’没有弹性保持部分,所以可非常容易地制造。
根据图10C的连接器端子11在条单元11a的顶部有一凸式端子11b,而在其底部有一凹式端子11d。凸式端子11b的顶端在其中心轴上垂直开有缺口,从而形成有一压入配合缺口11e的电缆配装部分11f。这样凸式端子11b还用作电缆配装部分11f。
在根据图10D的连接器端子中,凹式端子11d在其中心轴线上垂直开有缺口,从而形成有一压入配合缺口11e的电缆配装部分11f。这样凹式端子11d还用作电缆配装部分11f。
在图10C和10D中所示的连接器端子中,或者是凸式端子或者是凹式端子设有一压入配合缺口11e。在这种结构中,连接器端子的配置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这样,电缆W必须沿垂直于布置在接续件12内的端子封闭腔12e的端子排方向布线(见图11)。
如图10A至10D中所示的连接器端子通过压入配合连接于电缆,这样连接过程可以容易地自动进行。而且,在连接器端子的第一端部(例如顶端)和第二端部(例如底端)分别提供凸式端子组和凹式端子组。这样电连接可以通过重叠两组连接器端子而简单地完成,从而在上部和下部排布的电缆的连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这些连接器端子不仅可用在图3中所示的接续连接器10中,而且可以作为各种装置的电连接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接续连接器,其接续件含有连接器端子,每一端子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和一位于连接器端子的顶侧或底侧之一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其另一侧的凹式端子部分。然后,电缆压配合到连接器端子中。随后,接续连接器的接续件(例如第一接续件和第二接续件)互相重叠,使得连接器端子通过第一接续件的凸式端子部分和第二接续件的凹式端子部分的耦合而连接。这样配装入第一接续件中的电缆可以与配装入第二接续件中的电缆连接。
在过去,子线束中某些电缆通过凭经验插入端子,或通过互相接合连接电缆而连接。现在这些电缆可预先连接于包含在接续件中的连接器端子上。然后在最后的成束过程中这些接续件重叠而整体成为一个接续连接器,从而在每一子线束中的电缆相互连接。结果,可以避免端子的稍后插入到子线束中,且可以免去电缆的接合连接。总之,大大提高了组装导线束组件的效率。
因为连接器端子预先置于接续件中,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连接器端子和电缆之间的压入配合位置而容易地调整电路。因此,例如为适应不同的车型或等级,电路配置的变化可很容易地进行。而且,含有连接器端子的接续件有很广泛的应用。
作为变形,连接于接续件中的连接器端子的子线束电缆可以为一打成环状形式,形成两股和一曲线部分。然后这两股分别连接于两排连接器端子,而曲线部分被切断。采用这种方式,用于连接接续连接器的电缆数目可以减少一半。
虽然本发明已经参照特定的装置、材料和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公开内容,而是延伸至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等同物。
本说明书涉及享有优先权的日本专利申请中的主题,优先申请号为平11-212838,1999年7月27申请,在此全部引用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装置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对通过朝向纵向中心轴线使条单元的侧面翼部打成环而成环的带状部分,该打成环的带状部分适于弹性地保持凸式端子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沿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形成的且适于容纳所述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
4.一种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或凹式端子部分之一可包含一沿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形成的且适于容纳电缆的缺口。
5.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装置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所述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所述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6.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装置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对通过朝向纵向中心轴线使条单元的侧面翼部打成环而成的成环带状部分,该打成环的带状部分适于弹性地保持凸式端子部分;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所述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所述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7.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部件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包含一沿纵向中心轴线形成的且适于容纳该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所述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所述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8.一种接续连接器,其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或凹式端子部分之一包含一沿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形成的且适于容纳该凸式端子部分的缺口;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续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续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续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续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合。
13.一种在接续连接器中排布电缆的方法,其中,所述接续连接器包含至少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装置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所述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所述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所述方法包含的步骤提供一预先成束的包括电缆的子线束;将电缆打成环,从而形成两股和一曲线部分;将所述两股电缆配装入连接器端子的任两排的电缆配装部分中;和切断弯曲部分,从而得到两个连接的电缆。
14.一种包括一接续连接器的导线束,该接续连接器包含至少一第一接续件和重叠在其上的第二接续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都有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且含有连接于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一个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一纵向中心轴线的条单元,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缆配装部分,该电缆配装部分有一通过弯曲所述条单元的一部分而成的电缆配装装置,所述条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凸式端子部分和一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凹式端子部分,所述凸式端子和凹式端子部分位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上,所述电缆配装装置远离所述凸式端子部分和所述凹式端子部分设置;所述第一接续件重叠在所述第二接续件上,从而使得包含在所述第一接续件中的所述凸式端子部分配装入包含在所述第二接续件的所述凹式端子部分内,且通过所述顶部和底部开口连接于其上;所述导线束包含不同的通过所述连接器端子互相连接的子线束,任一所述子线束包括一组连接于包含在所述接续件中的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电缆,每一子线束连接于所述接续件之一,且所述子线束通过重叠所述接续件而装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续件包含多排以给定节距排列的连接器端子,每一排包括许多连接器端子,这些连接器端子与沿连接器端子的排布线的相应电缆配合。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使电缆和连接器端子的连接自动化进行,避免了后期连接器端子插入到子线束中,且使电路的调整更容易。该连接器端子分别包含一在其一端的凸式端子部分和在其另一端的凹式端子部分。各连接器端子还包含一电路配装部分。连接器端子容纳于有顶部和底部开口的接续件中。电缆在接续件中排布且配装入连接器端子。当一些这样的接续件重叠时,凸式端子部分通过开口配装入凹式端子部分内,而在不同接续件中分别布线的电缆互相连接。
文档编号H02G3/16GK1282119SQ0012254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7日
发明者小林宣史, 伊藤武治, 若田繁一, 楠本邦治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