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3897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心线圏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空心线圏具有将线材巻绕成涡旋状的线圏部;由从该线圏 部的内周延伸的线材构成的巻绕开始导线部;由从该线圏部的外周延伸 的线材构成的巻绕结束导线部(参照专利文献l)。
形成这种空心线圏的以往的绕线装置,在旋转的巻芯上巻绕从喷丝 头放出的线材之后,用刀具切断多余线材,在巻绕开始导线部和巻绕结 束导线部在巻绕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结束巻绕作业。JP特开平10-303015号公报
然而,以往的绕线装置在巻绕开始导线部和巻绕结束导线部在巻绕 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结束巻绕作业,因此作为将空心线圏在衬底J^连接 之前的步骤,有必要通过手工作业修整为巻绕开始导线部和巻绕结束导 线部在巻绕方向上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空心 线圏的巻绕开始导线部修整为沿着线圏部的侧面巻绕部的空心线圏的 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线圏绕线方法或绕线装置,其形成空心线圏,该空心 线圏具有将线材巻绕成涡旋状的线圏部、从该线圈部的内周延伸的巻绕 开始导线部、以及从该线圏部的外周延伸的巻绕结束导线部,其特征在 于,构成为使用放出线材的喷丝头、保持从该喷丝头放出的线材的前 端部的线材端保持部件、收纳从线材端保持部件延伸的线材的导线引导 槽、与线材端保持部件以及导线引导槽一起旋转并巻绕从喷丝头放出的 线材的巻芯、切断线材的刀具、保持线材并进行移动的夹板,或者具备它们,并进行如下步骤,即在线材端保持部件上保持从喷丝头放出的 线材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步骤;将从线材端保持部件向喷丝头延伸的 线材穿过导线引导槽而缠绕在巻芯上的缠绕步骤;旋转巻芯并在巻芯上 巻绕从喷丝头放出的线材而形成线圏部的巻绕步骤;利用刀具切断从线 材端保持部件向线圏部延伸的线材的切断步骤;通过移动夹板而拉出导 线引导槽中收纳的线材,并以沿着线圏部的侧面巻绕部的方式进行修整 的巻绕开始导线部的修整步骤;从线圏部拔出巻芯的拔出步骤。
根据本发明,能够自动地形成巻绕开始导线部以沿着线圏部的侧面 巻绕部的方式被修整的空心线圏,无需用手工作业将巻绕开始导线部修 整,能够提高生产率。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心线團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2是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第二巻绕夹具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第二巻绕夹具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第二巻绕夹具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6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IO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图15是成形板等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成形板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符号的说明如下
i一空心线圏;2—线材;3—线圏部;3a—内周巻绕部;3b—侧面 巻绕部;3c—外周巻绕部;4一巻绕开始导线部;5—巻绕结束导线部; IO—绕线装置;12—导线引导槽;14—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导线部 引导部位);35—第二巻绕夹具;36—夹具端面;37—凹部;38—绕杆(线 材端保持构件);40—第一巻绕夹具;42-巻芯;58—喷丝头;59—覆盖 层剥离机;81—成形板;83—刀具;84—夹板;85—排出器;90—热风 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 (a)是空心线圏l的侧视图,(b)是沿着(a)的A-A线的剖 视图。该空心线圏l例如用作驱动硬盘装置的臂的零部件。
空心线圏l具有将线材2巻绕成梯形涡旋状的线圏部3;由从该 线圏部3的内周延伸的线材2构成的巻绕开始导线部4;由从该线圏部 3的外周延伸的线材2构成的巻绕结束导线部5。
在线材2的表面涂敷有熔敷层,该熔敷层在线圏部3的巻绕时被加 热而熔化后凝固,由此维持线圏部3的形状。
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巻绕结束导线部5被修整为分别从线圏部3的 巻绕中心轴O在半径方向上并排地延伸。
巻绕开始导线部4从线圈部3的内周巻绕部3a开始曲折,并沿着 线圏部3的侧面巻绕部3b延伸。
巻绕结束导线部5从线圏部3的外周巻绕部3c开始曲折,并相对巻 绕开始导线部4具有规定间隔地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线材2的表面涂敷有绝缘层,但是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前端部和 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前端部中绝缘层被剥离,例如在组装到硬盘装置中的步骤中,通过锡焊等与硬盘装置所具有的衬底连接。
图2是表示形成空心线圏1的绕线装置10的筒要构成的立体图。 这里,设定彼此正交的X、 Y、 Z等3轴,其中X轴在大致水平横向延 伸,Y轴在大致水平前后方向延伸,Z轴在大致垂直方向延伸,并对绕 线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架台11上"^殳置绕同一X轴旋转的第一、第二主轴20、 30,在第 一、第二主轴20、 30上安装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如后所述, 通过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巻绕线材2而形成线圏部3。
第一主轴20可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头部21上,且由第一主轴电机 22通过皮带23和滑轮被旋转驱动。
第一头部21通过直线导轨24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支承在架台 11上,且由移动机25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驱动。
移动机25由通过伺服电机27驱动旋转的丝杠28和与该丝杠28螺 紋配合而平行移动的从动件29等构成。
第二主轴30可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二头部31上,且由第二主轴电机32 通过皮带33和滑轮被旋转驱动。第二头部31固定在架台11上。
如图3所示,第一巻绕夹具40从其夹具端面41突出有巻芯42,而 第二巻绕夹具35形成有在其夹具端面36上开口的凹部37。通过移动机 25,第一主轴20在X轴方向移上动,并接近第二主轴30,从而巻芯42 的前端部42a与凹部37嵌合。
巻芯42和凹部37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梯形,且沿着线圏部3的内周 截面形状而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按照线圏部3的内周截面 形状而形成为其它形状。
巻芯42被支承为可相对于第一巻绕夹具40在X轴方向上移动,且 构成为可从夹具端面41进出地突出。在巻芯42上连接有棒43,第一巻 绕夹具40和第一主轴20是巻芯42和棒43贯通的中空结构,棒43的 从第一主轴20突出的端部通过轴承46与移动机45的从动件49连接。
配合而平行移动的从动件49等构成,利用从动件49使棒43在X轴方向上移动。巻芯42通过移动机45的动作被切换为从夹具端面41突出 的绕线位置和从夹具端面41不突出地引入的收纳位置。
在架台11上设置有通过移动机51、 52、 53在X、 Y、 Z等3轴方 向上移动的喷丝头台50。移动机51 4吏X轴方向移动台56相对于架台 ll在X轴方向上移动。移动机52 4吏Y轴方向移动台57相对于X轴方 向移动台56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机53^f吏喷丝头台50相对于Y轴 方向移动台57在Z轴方向上移动。移动机51、 52、 53由通过伺Ji艮电机 被旋转驱动的丝杠和与该丝杠螺紋配合并平行移动的从动件等构成。
在喷丝头台50上固定有喷丝头58,从未图示的线材供应源对该喷 丝头58供应线材2。
喷丝头台50上设置有覆盖层剥离机59,该覆盖层剥离机59利用根 据来自控制器的指令而在线材2的周围进行旋转的刀具,从线材2在规 定的范围内剥离熔敷层、绝缘层的覆盖层,关于相关内容,由本申请人 提出有JP特愿2000-216443号的申请。
在喷丝头台50上设置有线材按压机55,该线材按压机55根据来自 控制器的指令,利用由气缸而移动的按压构件来夹持线材2,使线材2 不从喷丝头58脱落。
在喷丝头台50上设置刀具61,且该刀具可通过气缸62在Z轴方向 上移动。刀具61根据来自控制器的指令来切断线材2。
在喷丝头台50上设置有线材引导部63,且该线材引导部63可通过 气缸64在Z轴方向上移动。如图9的(10)所示,线材引导部63将线 材2在沿Z轴方向延伸的2条导棒65之间穿过来进行引导。2条导棒 65的间隔被设定为比线材2的外径大规定的间隙,从喷丝头58放出的 线材2在各导棒65之间顺利地穿过。由此,2条导棒65的间隔被设定 为比喷丝头58的开口径更小,因此通过将线材2穿过2条导棒65之间 来进行引导,能够精度良好地引导线材2,并提高巻绕线材2的速度。
线材引导部63通过气缸64的动作,被切换为将线材2穿过各导棒 65之间来进行引导的绕线位置和各导棒65从线材2向下方远离的收纳 位置。在架台11上设置有通过移动机71、 72、 73在X、 Y、 Z等3轴方向上 移动的成形台80。移动机71使X轴方向移动台76相对于架台ll在X轴 方向上移动。移动机72使Y轴方向移动台77相对于X轴方向移动台76 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机73使成形台80相对于Y轴方向移动台77在 Z轴方向上移动。移动机71、 72、 73由通过祠服电M旋转驱动的丝杠和 与该丝杠螺紋配合并平行移动的从动件等构成。
在成形台80上分别设置有成形板81、夹板84、刀具83、排出器 85,如后所述,进行巻绕开始导线部4、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切断、修 整等作业。
在架台11上设置有热风器90,该热风器卯根据来自控制器的指令 而吹出热风,在线圏部3的巻绕时,对涂敷在线材2上的熔敷层进行加 热而使其熔化。
如图3所示,第二巻绕夹具35在其夹具端面36上开口形成有凹部 37,第一主轴20在X轴方向上移动,由此如图4所示,巻芯42的前端 部42a与凹部37嵌合。
作为保持线材2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构件,在第二巻绕夹具35 上设置有绕杆38。在绕杆38的前端部形成狭缝39,如图5(a)、 (b) 所示,线材2穿过狭缝39而被巻绕,由此相对于第二巻绕夹具35保持 线材2的前端部。
在第二巻绕夹具35上形成有收纳成为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线材2 的导线引导槽12。该导线引导槽12从绕杆38的附近向凹部37延伸, 线圏部3的巻绕时收纳从绕杆38向巻芯42延伸的线材2。
导线引导槽12具有相对于包含巻绕中心轴O (第二巻绕夹具35的 旋转中心轴)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两个平面状的槽侧面13,其开口宽度 被设定为比线材2的外径大规定的间隙。
导线引导槽12具有一对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该导线引导槽 开口边缘部14在与巻芯42之间构成线材2插入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的 导线部引导部位,如图5 (a)、 (b)所示,将成为线材2的巻绕开始导 线部4的基端部的部位向巻芯42按压的方式进行引导。
9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形成为相对于槽侧面13倾斜。换言之, 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相对于包含巻绕中心轴0的平面倾斜,且在 巻芯42之间形成截面为楔状的间隙。
在导线引导槽12的开口端形成有一对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 因此即使改变巻芯42的旋转方向,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的一方也 将线材2向巻芯42按压。
另外,在不改变巻芯42的旋转方向时,也可以只在导线引导槽12 的开口端的巻绕有线材2的一侧形成一个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
此外,作为导线部引导部位,也可以将导线引导槽12的槽侧面13 形成为相对于包含巻绕中心轴O的平面倾斜。这时,导线引导槽12的 槽侧面13在巻芯42之间形成线材2插入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将成为 线材2的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基端部的部位向巻芯42按压的方式进行 引导。
在线材缠绕步骤中,从绕杆38穿过导线引导槽12向喷丝头58延 伸的线材2相对于巻绕中心轴0(X轴)的倾斜角度变大时,难以使线 材2卡合在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上。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绕杆38被设置成相对于夹具端面36(巻 芯42 )在巻绕中心轴O ( X轴)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在线材缠绕步骤 中,将从绕杆38穿过导线引导槽12向巻芯42延伸的线材2相对于巻 绕中心轴O (X轴)的倾斜角度设定得充分小,移动喷丝头58而从绕 杆38穿过导线引导槽12向巻芯42巻绕的线材2被引入到在导线引导 槽开口边缘部14和巻芯42之间形成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中。
第二巻绕夹具35的夹具端面36和第一巻绕夹具40的夹具端面41 形成为与巻绕中心轴O (X轴)正交的平面状。
在第二巻绕夹具35上形成相对于巻绕中心轴O (X轴)倾斜的倾 斜面15,在该倾斜面15上开口形成有导线引导槽12。通过该倾斜面15, 将第二巻绕夹具35的开口有导线引导槽12的部位削成为锥状,在线材 巻绕步骤中,从绕杆38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变得容易引入到导线 引导槽12中。控制器程序控制各移动机25、 45、 51、 52、 53、 71、 72、 73的各 伺服电机、第一、第二主轴电机22、 32、覆盖层剥离机59、气缸62、 64、刀具61、夹板84、刀具83等的动作,且对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巻绕线材2而自动形成空心线圏1。
绕线装置IO按顺序进行以下的各步骤,而形成空心线圏l。以下, 根据图6~图14,说明绕线装置10的动作。
如图6 (1)中由箭头所示,利用移动机25使第一巻绕夹具40以接 近第二巻绕夹具35的方式移动,且使巻芯42的前端部42a与凹部37 嵌合。
这时,根据空心线圏1的巻绕宽度,来设定第一巻绕夹具40的夹 具端面41和第二巻绕夹具35的夹具端面36之间的间隔。在比喷丝头 58的外径更大的范围中,任意地设定该各夹具端面41、 36彼此之间的 间隔,且使喷丝头58能够进入到各夹具端面41、 36之间。
如(2)中由箭头所示,利用第一、第二主轴20、 30将第一、第二 巻绕夹具40、 35旋转90° ,使绕杆38朝向喷丝头58—侧。
如(3)、图7的(4)中由箭头所示,利用各移动机51、 52、 53移 动喷丝头58,并将线材2缠在绕杆38上,使线材2从狭缝39向喷丝头 58延伸。由此,线材2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巻绕夹具35保持在规定位 置上。
作为在线材端保持构件(绕杆38)上保持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 2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5)中由箭头所示,将喷丝头58沿着导线引导槽12在X轴方
向上移动o
如(6)中由箭头所示,将喷丝头58在Y轴方向上移动,将喷丝头 58的前端部引入到各夹具端面41、 36之间,将从绕杆38向喷丝头58 延伸的线材2穿过导线引导槽12中。
绕杆38的狭缝39配置在导线引导槽12的延长线上,从绕杆38向 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引入到导线引导槽12中。另外,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构成为,将绕杆38的狭缝39相对于导线引导槽12的延长线偏移,与狭缝39卡合,并从绕杆38的外周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引 入到导线引导槽12中。
如图8的(7)中由箭头所示,将喷丝头58在夹具端面41、 36之 间在Z轴方向上移动,使穿过导线引导槽12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 引入到在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和巻芯42之间形成的截面为楔状的 间隙中(参照图5 (a)、 (b))。
这时,线材2引入到在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和巻芯42之间形 成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中,从而将线材2向巻芯42按压,线材2不会 从巻芯42浮起。
作为将从线材端保持构件(绕杆38 )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穿 过导线引导槽12缠绕在巻芯42上的缠绕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8)中由箭头所示,利用第一、第二主轴20、 30旋转第一、第 二巻绕夹具40、 35, 一边将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巻绕在巻芯42 上, 一边将喷丝头58在Y轴方向上移动,并将喷丝头58的前端部从各 夹具端面41、 36之间引出。
接着,利用移动机25移动第一巻绕夹具40,使之接近第二巻绕夹 具35,缩短各夹具端面41、 36彼此之间的间隔,使巻绕在巻芯42上的 线材2沿着夹具端面41靠近。这时,在各夹具端面41、 36之间形成比 线材2的外径大规定尺寸的间隙,能够精度良好地巻绕第一圏的线材2。
如(9)中由箭头所示,与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的旋转同步 地将喷丝头58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将第一巻绕夹具40在X轴方 向上移动。在巻芯42上巻绕第一圏的线圏时,由第一巻绕夹具40的夹 具端面41进行引导而巻绕线材2,由已巻绕的第一巻绕夹具40的夹具 端面41进行引导而精度良好地巻绕线材2。
这样地巻绕第一层的线圏时,由已巻绕的线圏和夹具端面41进行 引导,而使线材2在巻芯42上定向地被巻绕。
如图9的(10)中由箭头所示,旋转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 将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穿过各导棒65之间,并将线材2在第一层 的线圏上巻绕,并巻绕第二层、第三层,且以规定巻绕数巻绕线材2来形成线圏部3。
如(10)所示,在巻绕第二层的线圏时,将线材引导部63移动到 上方的绕线位置上,将线材2穿过各导棒65之间。各导棒65与喷丝头 58—起,与第一、第二主轴20、 30的旋转同步地在Y轴方向上移动, 精度良好地引导在各导棒65中插通的线材2,即使提高巻绕速度,也能 使线材2定向地被巻绕。当然,在巻绕第一层的线圏时,也可以将线材 2穿过导棒65之间来进行引导。
作为旋转巻芯42并将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巻绕在巻芯42上 而形成线圏部3的巻绕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11)所示,如果以规定的巻绕数巻绕线材2而形成线圏部3, 则在绕杆38朝向下方的旋转位置上停止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的 旋转。
另外,如(9)、 (10)、 (11)中由箭头所示,在巻绕线材2的作业时, 从热风器卯吹出热风,加热涂敷在线材2上的熔敷层而使其熔化,形 成线圏部3的线材2彼此通过熔敷层熔化,当以规定的巻绕数巻绕线材 2而形成线圉部3时,停止从热风器卯的热风的吹出,将熔敷层凝固。
如(ll)中由箭头所示,使喷丝头58在Y轴方向上后退,将从线 圏部3延伸的线材2拉出规定长度。
如(12)中由箭头所示,将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旋转卯。, 在绕杆38和导线引导槽12朝向喷丝头58的位置上停止。由此,从喷 丝头58向线圏部3延伸的线材2松弛。
如图10的(13 )中由箭头所示,移动成形板81,而使成形板81的 前端部82与线圏部3抵接后,使喷丝头58在Y轴方向上后退,将从线 圏部3延伸的线材2如图1 (a)、 (b)所示,相对于在线圏部3上巻绕 的线材2大致正交地弯曲,进行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修整。
作为通过在成形板81与线圏部3接触的状态下移动喷丝头58,而 将从线圏部3延伸的线材2修整的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修整步骤,进行 上述的动作。
另外,如图15 (a)、 (b)所示,成形板81的前端部82曲折形成,从线圏部3延伸的线材2迂回,而按压在线圏部3上巻绕的线材2。
此外,在线圏部3的巻绕方向相反时,如图16 (a)、 (b)所示,使 用其前端部89形成为平板状的成形板81,来按压在线圏部3上巻绕的 线材2。
如(14)中由箭头所示,移动成形板81,使之离开线圏部3。
如(15)中由箭头所示,将刀具61以接近线材2的方式进行移动。
如图11的(16)所示,用刀具61切断线材2。
如(17)中由箭头所示,将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旋转90° , 在绕杆38和导线引导槽12向着上方的位置停止。
如(18 )、 ( 19 )中由箭头所示,将刀具83和夹板84以接近线材2 的方式进行移动。
如图12的(19)所示,利用夹板84夹持从绕杆38向线圏部3延 伸的线材2,利用刀具83切断线材2。
作为利用刀具83切断从线材端保持构件(绕杆38)向线圈部3延 伸的线材2的切断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20)中由箭头所示,将刀具83远离线材2。
如(21)中由箭头所示,使夹板84在夹持线材2的状态下以圆弧 状的轨迹移动,从导线引导槽12拉出从线圏部3延伸的线材2,如图1 (a)、 (b)所示,使线材2从线圏部3的内周巻绕部3a曲折,且沿着线 圏部3的侧面巻绕部3b延伸,从而进行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修整。
作为通过移动夹板84,而拉出在导线引导槽12中收纳的线材2, 并以沿着线圏部3的侧面巻绕部3b的方式进行修整的巻绕开始导线部 4的修整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图13的(22)中由箭头所示,将夹板84远离线材2,并且使刀 具61下降。
如图13的(23)中由箭头所示,将第一、第二巻绕夹具40、 35旋
14转90° ,在成为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线材2朝向喷丝头58—侧的位置 上停止。接着,利用刀具61切断线材2,形成规定长度的巻绕开始导线 部4。
由此,空心线圏l完成,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巻绕结束导线部5如 图1 (a)、 (b)所示,分别从线團部3的巻绕中心轴O在半径方向上定 向,且以大致相同长度延伸地被形成。
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前端部分利用覆盖层剥离 机59剥离熔敷层、绝缘层等覆盖层。
如(24)中由箭头所示,利用移动机25将第一巻绕夹具40,移动 使之远离第二巻绕夹具35,并将排出器85接近第一巻绕夹具40。
如图14的(25)中由箭头所示,利用移动机45将巻芯42从夹具 端面41引入,而将巻芯42从线圏部3拔出,并且将排出器85跟随着 巻芯42移动,将排出器85的棒状的前端部插入到线圏部3的内侧。由 此,将从第一巻绕夹具40取下的空心线圏l交接给排出器85。
作为从线圏部3拔出巻芯42的拔出步骤,进行上述的动作。
另外,排出器85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利用负压吸附 空心线圏1的吸引嘴的构成。
如(26)中由箭头所示,移动取得空心线圏1的排出器85,而将空 心线圏l挂在未图示的储备棒上来进行储备。
通过按顺序进行以上的各步骤,自动地形成空心线圏1,没必要利 用手工作业将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巻绕结束导线部5修整,可提高生产 率。
如图1 (a)、 (b)所示,空心线圏l被^"整为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 巻绕结束导线部5以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以效率良好 地进行将巻绕开始导线部4和巻绕结束导线部5焊接到衬底上的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一种线圏绕线方法或绕线装置10,形成空心线圏 1,该空心线圏l具有将线材2巻绕成涡旋状的线圏部3、由从该线圏部 3的内周延伸的线材2构成的巻绕开始导线部4、由从该线圏部3的外周延伸的线材2构成的巻绕结束导线部5,该线圏绕线方法或绕线装置 IO构成为,使用拉出线材2的喷丝头58、保持从该喷丝头58放出的线 材2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部件(绕杆38)、收纳从该线材端保持部件 (绕杆38)延伸的线材2的导线引导槽12、与线材端保持部件(绕杆 38 )及导线引导槽12 —起旋转并巻绕从喷丝头58拉出的线材2的巻芯 42、切断线材2的刀具83、保持线材2并进行移动的夹板84,或者具 备这些部件,并进行如下步骤,即在线材端保持部件(绕杆38 )上保 持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步骤;将从线材端 保持部件(绕杆38 )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穿过导线引导槽12缠绕 在巻芯42上的缠绕步骤;旋转巻芯42并在巻芯42上巻绕从喷丝头58 放出的线材而形成线團部3的巻绕步骤;利用刀具83切断从线材端保 持部件(绕杆38 )向线圏部3延伸的线材2的切断步骤;通过移动夹板 84而拉出导线引导槽12中收纳的线材2,并以沿着线圈部3的侧面巻 绕部3b的方式进行修整的巻绕开始导线部4的修整步骤;从线圏部3 拔出巻芯的拔出步骤。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自动地形成巻绕开始导线部4沿着线圏部3 的侧面巻绕部3b被修整的空心线圏1,无需用手工作业将巻绕开始导 线部4修整,能够提高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引导槽12具有在巻芯42之间形成线材2进 入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的导线部引导部位(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 ), 在缠绕步骤中,穿过导线引导槽12而缠绕在巻芯42上的线材2与导线 部引导部位(导线引导槽开口边缘部14)卡合,由此将巻绕开始导线部 4的基端部按压在巻芯42上。
才艮据上述构成,通过线材2与导线部引导部位(导线引导槽开口边 缘部14)卡合,而移动喷丝头58,并从绕杆38穿过导线引导槽12向 巻芯42缠绕的线材2不会从巻芯42浮起地被巻绕,且将线圏部3的内 周巻绕部3a中的线材2定向地进行巻绕,并且将巻绕开始导线部4从 线圏部3的内周巻绕部3a曲折,并沿着线圏部3的侧面巻绕部3b延伸, 能够提高空心线圏1中的线材2的占面积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相对于巻芯42移动的成形板81,在该成形 板81与线圏部3抵接的状态下移动喷丝头58,由此进行将从线圏部3 延伸的线材2修整的巻绕结束导线部5的修整步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自动地形成巻绕结束导线部5从线圏部3的外周 巻绕部3c曲折而延伸地被l务整的空心线圏1,且无需用手工作业将巻绕 结束导线部5修整,能够提高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巻绕步骤中,在喷丝头58和巻芯42之间配置 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穿过并引导的线材引导部63,使线材引导部 63与喷丝头58 —起移动。
根据上述构成,在巻芯42上巻绕的线材2由线材引导部63精度良好 地被引导,即使提高巻绕速度也能够将线材2定向地进行巻绕。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 各种变更是很明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用于形成空心线圈,该空心线圈具有将线材卷绕成涡旋状的线圈部、从该线圈部的内周延伸的卷绕开始导线部、以及从该线圈部的外周延伸的卷绕结束导线部,该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如下部件,即放出上述线材的喷丝头;保持从该喷丝头放出的上述线材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部件;收纳从该线材端保持部件延伸的上述线材的导线引导槽;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以及上述导线引导槽一起旋转,并卷绕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线材的卷芯;切断上述线材的刀具;保持上述线材并进行移动的夹板,来进行如下步骤,即在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上保持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线材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步骤;将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向上述喷丝头延伸的上述线材穿过上述导线引导槽而缠绕在上述卷芯上的缠绕步骤;旋转上述卷芯并在上述卷芯上卷绕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上述线材而形成上述线圈部的卷绕步骤;利用上述刀具切断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向上述线圈部延伸的上述线材的切断步骤;通过移动上述夹板而拉出上述导线引导槽中收纳的上述线材,并以沿着上述线圈部的侧面卷绕部的方式进行修整的上述卷绕开始导线部的修整步骤;从上述线圈部拔出上述卷芯的拔出步骤。
2. —种空心线圏的绕线装置,用于形成下述空心线圏的空心线圏 绕线方法,该空心线圏具有将线材巻绕成涡旋状的线圏部、从该线圏部 的内周延伸的巻绕开始导线部、以及从该线圈部的外周延伸的巻绕结束 导线部,该空心线圏的绕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放出上述线材的喷丝头;保持从该喷丝头放出的上述线材的前端部的线材端保持部件; 收纳从该线材端保持部件延伸的上述线材的导线引导槽;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以及上述导线引导槽一起旋转,并巻绕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线材的巻芯; 切断上述线材的刀具; 保持上述线材并进行移动的夹板, 并进行如下步骤,即在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上保持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线材的前端部 的线材端保持步骤;将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向上述喷丝头延伸的上述线材穿过上述导线引导槽而缠绕在上述巻芯上的缠绕步骤;旋转上述巻芯并在上述巻芯上巻绕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上述线材 而形成上述线圏部的巻绕步骤;利用上述刀具切断从上述线材端保持部件向上述线圈部延伸的上 述线材的切断步骤;通过移动上述夹板而拉出上述导线引导槽中收纳的上述线材,并以 沿着上述线圏部的侧面巻绕部的方式进行修整的修整步骤;从上述线圏部拔出上述巻芯的拔出步骤。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线圏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构 成为上述导线引导槽在与上述巻芯之间具有导线部引导部位,该导线部 引导部位形成用于上述线材插入的截面为楔状的间隙,在上述缠绕步骤中,穿过上述导线引导槽而缠绕在上述巻芯上的上 述线材与上述导线部引导部位卡合,由此将上述巻绕开始导线部的基端 部向上述巻芯按压。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心线圏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具有相对于上述巻芯移动的成形板,通过在该成形板与上述线圏部抵接的状态下移动上述喷丝头,来进 行将从上述线圏部延伸的上述线材修整的巻绕结束导线部的修整步骤。
5. 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线圏的绕线装置,其特 征在于,构成为在上述巻绕步骤中,在上述喷丝头和上述巻芯之间配置 ^f吏从上述喷丝头放出的上述线材穿过并引导该线材的线材引导部,该线材 引导部与上述喷丝头一起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空心线圈的卷绕开始导线部以沿着线圈部的侧面卷绕部的方式进行修整的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及绕线装置。其构成为进行如下步骤,即将从线材端保持部件(绕杆38)向喷丝头(58)延伸的线材(2)穿过导线引导槽(12)而缠绕在卷芯(42)上的缠绕步骤;旋转卷芯(42)并在卷芯(42)上卷绕从喷丝头(58)放出的线材(2)而形成线圈部(3)的卷绕步骤;利用刀具(83)切断从线材端保持部件向线圈部(3)延伸的线材的切断步骤;通过移动夹板(84)而拉出导线引导槽(12)中收纳的线材,并以沿着线圈部的侧面卷绕部(3b)的方式进行修整的卷绕开始导线部(4)的修整步骤;从线圈部拔出卷芯(42)的拔出步骤。
文档编号H02K15/095GK101562377SQ200910128439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5日
发明者野地薰 申请人: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