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汽车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129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一代汽车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能源和交通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发电,不但要消耗汽车的大量机械能,而且要皮带传动,所需要的空间比较大,从而使汽车发动机变得复杂臃肿,本实用新型所发明的新一代汽车发电机,不但不消耗汽车发动机的机械能,而且给发动机瘦了身,发动机的外置结构变得简单、简洁,整车的毛病率也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新一代汽车发电机其实就是一种将汽车发动机所产生的热能用热电交換器和温 差热电转换芯片转换成了电能为汽车伺服电路供电的装置;它包括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再送回到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最后回到发动机,如此周而复始。它包括以下四种新式A :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如图I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单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风扇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B: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如图2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高温水进ロ(2)进入到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风扇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
(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C :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如图4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D :并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如图5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 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并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自然空气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

图I为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图2为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图3为热电交換器的局部放大。图4为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图5为并联式自然风冷热却电交換器。图中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
(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
五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一串、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如图I、图2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高温水进ロ(2)进入到串、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风扇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电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水与冷却水箱之间串联ー个上述的并联或者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这种布置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改变机动车原有的结构和布置,且改装也不用什么专业技木。具体实施方案ニ对于ー些大功率汽车只能取其一部分热能,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水箱之间串连联ー个自然风冷却式的串联式或者并联式热电交換器,如图4、图5所示,它是由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并联或者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
(I)发电,发电后的发电机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送到原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后,再回到发动机对发电机进行冷却,如此周而复始,该热电交換器因为省略了冷却风扇而 变得简洁耐用。
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一代汽车发电机其特征包括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并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等四种形式的热电交換器;其中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发电后的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再送回到汽车冷却水箱进ー步冷却,最后回到发动机,如此周而复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一代汽车发电机其特征是由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进ロ(2)进入到串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的高温単元(4)中,与风扇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
3.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換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并联式风扇冷却热电交換器中的高温単元(4),与风扇冷却的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一代汽车发电机其特征是由温差发电晶片(I),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等组成的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串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中高温单元(4),与自然风冷却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一代汽车发电机其特征是由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ロ(2),高温冷却水出水ロ(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単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単元(5),高温冷却水単元之间的连接管(6)等组成并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从发动机出来的高温冷却液从进ロ(2)进入到并联式自然风冷却热电交換器中高温単元(4),与自然风冷却冷却単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I)发电。
专利摘要新一代汽车发电机,是一种将汽车发动机所产生的热能用热电交换器和温差热电转换芯片转换成了电能为汽车伺服电路供电的装置;它包括温差发电晶片(1),发动机冷却高温水单元进口(2),高温冷却水出水口(3),发动机冷却水高温单元(4),带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单元(5),高温冷却水单元之间的连接管(6),冷却风扇(7),将冷却空气分散到整个热电交换器的风扇导流罩(8)等组成,从发动机出来的冷却液从进口(2)进入到热电交换器的高温单元(4)中,与空气冷却单元(5)形成高低温差,从而带动温差发电晶片(1)发电;发电后的冷却液从出水口(3)排出,再送回到汽车冷却水箱进一步冷却,最后回到发动机,如此周而复始。
文档编号H02N11/00GK202475319SQ20112045311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5日
发明者吴宸至 申请人:吴宸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