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997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无刷马达,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



背景技术:

无刷直流马达从诞生到现在被广泛用于各个技术领域,如汽车、家电等。无刷直流马达包括转子以及定子。

一种常见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包括底板、设于底板上的线圈柱以及绕设于该线圈柱上的线圈。然而,上述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中的线圈柱及线圈均有一定的厚度,大大增加马达的厚度,不利于超薄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

一种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包括底板以及固设于该底板上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线圈贴片,该线圈贴片包括一绝缘基材及形成于该绝缘基材平面内的螺旋环状的导线线圈,该电路板朝向该线圈贴片的表面设有若干连接线以及若干贯通接触点,该贯通接触点贯通该线圈贴片的绝缘基材与该导线线圈接通,每一连接线连接两贯通接触点,从而使相邻的两导线线圈电连通,且使相邻的两导线线圈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贴片由绝缘基材及位于该绝缘基材平面内的导线线圈构成,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线圈柱绕线圈结构,大大减少了厚度,因为不用绕线,并且也不需要线圈柱的固定结构,不会额外增加电路板的厚度,大大降低了马达的厚度,从而便于设计出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工作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100,该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100包括底板10、设于该底板10上的电路板20以及设于该电路板上的多个线圈贴片30。

该底板10为一塑胶件,该底板10的中部设有一套管50,该套管50中设有轴向的轴管51。该电路板20中部设有一固定孔21(参照图2),用于将该电路板20套设于该套管50上,且固定于该底板10上。

每一线圈贴片30包括一绝缘基材31及形成于该绝缘基材31平面内的螺旋环状的导线线圈32,该线圈贴片30贴合于该电路板20上。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基材31为透明材质,可以更方便该线圈贴片30与该电路板20上的电路结构对位。

该导线线圈32为通过蚀刻该绝缘基材31正面导电层上而得到的螺旋环状线体。该螺旋环状线体的线宽及线间隔均为为50μm,有利于节省该绝缘基材31上的空间以有得到更多的线圈匝数。在其它实施例中,该螺旋环状线体的线宽及线间隔可以根据电路板20的尺寸选择在10μm~100μm之间的任意值。在其它实施例中,该该导线线圈32还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法获得,其中打印所用的材料为导电材料,如纳米银浆,石墨烯墨水。

该导线线圈32包括一密磁端321及一疏磁端322,该导线线圈32的宽度自该密磁端321向该疏磁端322逐渐增大,且该密磁端321及疏磁端322的末端均呈圆弧形。避免导线线圈32出现较小的拐角而在该拐角处形成电干涉。进一步地,该导线线圈32的密磁端321距该套管50的距离大于该疏磁端322距该套管50的距离。每一该导线线圈32的螺旋环状线体的两末端形成相对较宽的电路触点323。用于搭接外部电源以及导线线圈32之间的相互搭接。

该绝缘材料31的背面设有异方导电胶,该线圈贴片30整体贴合于该电路板20上,该异方导电胶使该线圈贴片30只有沿垂直于电路板20的方向上才电导通,水平方向相互绝缘,保证贴合后的导电准确性。

如图2所示,该电路板20的朝向该线圈贴片30的表面设有若干连接线22以及若干贯通接触点23,该贯通接触点23贯通该线圈贴片30的绝缘基材31,与该导线线圈32的的电路触点323接通,每一连接线22连接两贯通接触点23,使相邻的两导线线圈32内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使相邻的两导线线圈32电连通。该连接线22以及若干贯通接触点23通过蚀刻电路板20正面上的铜层而得到的图案。

该多个线圈贴片30等间距排列,位于两末端的两线圈贴片30间形成较大间隔,该电路板20在该间隔上设有一霍尔元件60。

本实用新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100的线圈贴片30由绝缘基材31及位于该绝缘基材31平面内的导线线圈32构成,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线圈柱绕线圈结构,大大减少了厚度,因为不用绕线,因此也不需要线圈柱的固定结构,不会额外增加电路板20的厚度,大大降低了马达的厚度,从而便于设计出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

进一步如图3所示,该导线线圈32工作时,由于该导线线圈32的密磁端321及疏磁端322的线圈匝数及电流相同,因此产生的磁场强度相同,但由于该导线线圈32的宽度自该密磁端321向该疏磁端322逐渐增大,即该密磁端321的宽度小于该疏磁端322的宽度,因此,该密磁端321单位面积内的磁力大于该疏磁端322单位面积内的磁力,但是,该导线线圈32的重心偏向该疏磁端32,因此,避免了导线线圈32的磁力的中心与导线线圈32的重心重合而导致的启 动死点问题。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贴片30a,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贴片30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超薄型直流无刷马达定子的线圈贴片30a包括多层叠加的绝缘基材31及导线线圈32,有利于提供更强的磁场,从而增加马达的扭矩。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