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保护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468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保护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电机保护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电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公司在日常的生产和维修电机控制器产品时发现,产品的电机和控制器损坏较多,原有的电机保护电路不仅复杂,而且可靠性不高。现有技术的电机保护电路显然不能够有效的保护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保护控制电路,该电路能够有效的实现电机的保护,降低电机的故障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信号采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自锁保护电路模块和执行模块,所述的信号采集模块将采集的信号传递至信号放大模块,所述的信号放大模块的输出端与自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自锁保护电路模块输出至执行模块。

所述的信号放大模块包括第一运放,所述的第一运放的同向端与信号采集模块连接,反向端通过电阻R接地。

所述的自锁保护电路模块包括第二运放,所述的第二运放的同向端与信号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二运放的反向端输入参考电压,电阻R与二极管D1串联设置在第二运放的同向端和输出端之间。

所述的信号放大模块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的二极管D2的负极与自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保护控制电路还包括解除保护模块,所述的解除保护模块与自锁保护电路模块连接。

所述的解除保护模块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和电阻,所述的单片机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的电阻并联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与第二运放的同向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实现方便,能够节约成本;电路的可靠性高,减少电机的故障率,能够有效的保护电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机保护控制电路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机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信号采集模块;2.信号放大模块;3.自锁保护电路模块;4.执行模块;5.解除保护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信号采集模块1用于采集电机电路中的电信号数据,通过信号放大模块2将信号放大,信号放大模块2输出端与自锁保护电路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自锁保护电路模块3输出端与执行模块4的输入端连接,执行模块4对电机电路动作,保护电机。当电机故障排除后,通过解除保护模块5解除保护作用,解除保护模块5与自锁保护电路3模块连接。执行模块4为现有技术电机保护电路中的执行电路,其实现方式为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如单片机的出入口,单片机根据判断发出控制信号至点击运行回路的开关模块,进而断开电机的运行或者本控制电路输出信号至执行模块4,执行模块4为开关电路,输入的信号送到电机运行的开关电路,切断电机电源,从而实现电机保护。因此执行模块为现有技术常用的保护电机的执行模块,属于现有技术,在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信号放大模块2包括第一运放,第一运放的同向端与信号采集模块连接,反向端通过电阻R接地,在反向端和输出端之间设置有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包括电阻R和电容C,电阻R与电容C并联设置在第一运放的反向端和输出端之间。

自锁保护电路模块3包括第二运放,第二运放的同向端与信号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二运放的反向端输入参考电压,电阻R与二极管D1串联设置在第二运放的同向端和输出端之间。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电阻R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负极与第二运放的反向端连接。在第一运放与第二运放之间设置有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运放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运放的正向端连接。参考电压为电源经限流电阻后输入至第二运放的反向端,电源电压为+5V。

解除保护模块5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和电阻R,单片机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电阻并联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与第二运放的同向端连接。当电机电路故障排除后,单片机通过串口输出高电平至三极管Q1的基极,将第二运放的正向端的电位拉底,从而解除自锁状态,从而解除保护。二极管D1与D2采用封装一体的肖特基型二极管。这样、温度特性能够保持一致,这种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短,可靠性得到提高。本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只要元器件合格,无需调试,既能够正常工作。当需要调节保护动作点时,只要改变第一运放的放大倍数或者第二运放的反向端电位即可,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本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机电路发生故障后导致电位升高,信号采集模块1采集到信号后发送至第一运放进行放大处理,经过二极管D2传送至第二运放的同向端,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的电位由低变高,再通过二极管D1反馈到第二运放的同向端,实现自锁,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执行模块连接,执行模块持续动作,断开电路,保护电机。电阻R1为限流电阻,保护二极管D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