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组合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518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组合对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辅助电缆对接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要求的提高,电缆线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因此运行中电缆故障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其中以中间接头故障居多。电缆中间接头是连接两段电缆的接续部分,由于安装质量、材料质量及材料老化等问题,容易引发电缆中间接头故障。在现场制作中间接头时,由于电缆绕在线盘上,在敷设过程中,会产生旋转应力,这种旋转应力会使两端电缆相序不能按照要求对接,在制作的时候需要人为的来旋转电缆。正常制作一个电缆中间接头需要两个小时,在制作过程中,两端不可能一直用人力固定电缆,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两端电缆容易发生位移,除了给制作带来困难,也造成中间接头连接不可靠,在投入运行后易发生故障。靠人力并不能在中间接头处将电缆按照对应相序成功连接,工作人员通常采用调节终端头相序来解决问题,这样,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有时,还需要重新制作终端接头,造成材料浪费。

对此,本申请人于2014年2月26日公告了一份名为“一种电缆对接装置”、申请号为“201410065483.3”的中国发明专利,并于该案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然而,经本申请人的实际投产使用后发现,由于此类技术方案中采用抱箍对电缆进行夹持,因此,若两抱箍之间的夹紧力过小,则将无法旋转电缆,从而给电缆对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若两抱箍之间的夹紧力过大,则将极易损伤电缆表皮,其中抱箍的接缝处以及抱箍的端头处对电缆表皮的磨损则显得尤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使用方便且稳定性好,使用后在对电缆进行稳定夹持以及方便旋转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对电缆表皮造成损伤的电缆组合对接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一对导轨和一对动作机构,其中一所述动作机构滑动连接在导轨上,另一所述动作机构固定连接在导轨上;

所述动作机构包括底板、基座、旋转环、上夹筒、下夹筒、一对夹持组件和至少一旋转驱动组件;所述底板架设在导轨上,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在底板上,所述旋转环呈半圆环状、且穿设所述基座,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且用于驱动旋转环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对所述夹持组件固定连接在旋转环的两端、且用于夹紧上夹筒和下夹筒;

所述上夹筒呈半圆筒状、且上夹筒的两侧具有与上夹筒连为一体的上凸翼;

所述下夹筒呈半圆筒状、且下夹筒的两侧具有与上夹筒连为一体的下凸翼;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承托板、支板、夹持块和直线驱动机构,所述承托板固定连接在旋转环上,所述支板固定连接在承托板上,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在支板上、且与夹持块相连接,通过直线驱动机构驱动夹持块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夹持块朝向旋转环的中心的端面上开设有上楔形面和下楔形面,使得上凸翼和下凸翼夹持在上楔形面和下楔形面之间。

所述动作机构还包括辅助弹簧,所述辅助弹簧竖直设置、且其底端固定连接在旋转环的内侧的中部。

所述上夹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上斜向凸棱,所述下夹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下斜向凸棱,所述上斜向凸棱和下斜向凸棱之间呈90°夹角。

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为气动杆。

所述旋转环的外壁上均布有若干驱动齿,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齿轮、顺时针限位组件和逆时针限位组件,所述驱动齿轮铰接于底板的上方,所述驱动齿轮包括与驱动齿相啮合的齿轮本体和自齿轮本体两端伸出的限位轴;

所述顺时针限位组件和逆时针限位组件分设在驱动齿轮的两侧;

所述顺时针限位组件滑动连接在底板上、且其中固定连接有用于套接限位轴的顺时针单向棘轮,所述逆时针限位组件滑动连接在底板上、且其中固定连接有用于套接限位轴的逆时针单向棘轮。

本发明通过重新设计的上夹筒、下夹筒及其与夹持组件的配合,在对电缆进行旋转时,可良好、有效的避免上夹筒和下夹筒对电缆表皮的损伤。即实现了在保持对电缆进行稳定夹持的同时,最大化的减少对电缆表皮损伤的目的,从整体上具有结构精巧、使用方便且稳定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1是导轨,2是动作机构,21是底板,22是基座,23是旋转环,24是上夹筒,240的上凸翼,25是下夹筒,250是下凸翼;

26是夹持组件,261是承托板,262是支板,263是夹持块,264是直线驱动机构,27是旋转驱动组件,271是驱动齿轮,2710是限位轴,272是顺时针限位组件,273是逆时针限位组件;28是辅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3所示,包括一对导轨1和一对动作机构2,其中一所述动作机构滑动连接在导轨上,另一所述动作机构固定连接在导轨上;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可方便的推动其中一动作机构朝向另一动作机构靠近或远离;

所述动作机构2包括底板21、基座22、旋转环23、上夹筒24、下夹筒25、一对夹持组件26和至少一旋转驱动组件27;所述底板21架设在导轨1上,所述基座22固定连接在底板21上,所述旋转环23呈半圆环状、且穿设所述基座22,所述旋转驱动组件27固定连接在底板21上、且用于驱动旋转环23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对所述夹持组件26固定连接在旋转环23的两端、且用于夹紧上夹筒24和下夹筒25;这样,可使得上夹筒、下夹筒在一对夹持组件的作用下稳定的夹住电缆,并可在旋转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稳定的驱动电缆旋转;

所述上夹筒24呈半圆筒状、且上夹筒的两侧具有与上夹筒连为一体的上凸翼240;

所述下夹筒25呈半圆筒状、且下夹筒的两侧具有与上夹筒连为一体的下凸翼250;从而通过半圆筒状的上、下夹筒以增加接触面积的形式有效降低对电缆表皮的损伤;

所述夹持组件26包括承托板261、支板262、夹持块263和直线驱动机构264,所述承托板261固定连接在旋转环23上,所述支板262固定连接在承托板261上,所述直线驱动机构264固定连接在支板262上、且与夹持块263相连接,通过直线驱动机构264驱动夹持块263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夹持块263朝向旋转环的中心的端面上开设有上楔形面和下楔形面,使得上凸翼和下凸翼夹持在上楔形面和下楔形面之间。这样,可现将上夹筒和下夹筒空套在电缆的两侧,并将其置于两夹持块之间,此后,开启直线驱动机构,即可使得上夹筒、下夹筒在上楔形面、下楔形面的导向作用下逐渐靠近;最终,即可使得电缆被稳定的夹持在上夹筒和下夹筒之间。本案通过重新设计的上夹筒、下夹筒及其与夹持组件的配合,在对电缆进行旋转时,可良好、有效的避免上夹筒和下夹筒对电缆表皮的损伤。即实现了在保持对电缆进行稳定夹持的同时,最大化的减少对电缆表皮损伤的目的,从整体上具有结构精巧、使用方便且稳定性好的特点。

所述动作机构还包括辅助弹簧28,所述辅助弹簧28竖直设置、且其底端固定连接在旋转环23的内侧的中部。这样,可在电缆放置的初期,通过辅助弹簧先行“扶住”下夹筒,从而使得动作机构的整体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所述上夹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上斜向凸棱,所述下夹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下斜向凸棱,所述上斜向凸棱和下斜向凸棱之间呈90°夹角。从而有效保证对电缆进行旋转以及平移时,电缆与上、下夹筒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进而有效提升了设备整体的运行可靠性。

所述直线驱动机构264为气动杆。使得操作人员在利用气源对两气动杆同时加压,从而使得上夹筒的两侧可保持相同的压力对下夹筒进行夹紧。

所述旋转环23的外壁上均布有若干驱动齿,所述旋转驱动组件27包括驱动齿轮271、顺时针限位组件272和逆时针限位组件273,所述驱动齿轮铰接于底板的上方,所述驱动齿轮包括与驱动齿相啮合的齿轮本体和自齿轮本体两端伸出的限位轴2710;

所述顺时针限位组件272和逆时针限位组件273分设在驱动齿轮的两侧;

所述顺时针限位组件滑动连接在底板上、且其中固定连接有用于套接限位轴的顺时针单向棘轮,所述逆时针限位组件滑动连接在底板上、且其中固定连接有用于套接限位轴的逆时针单向棘轮。这样,当滑动顺时针限位组件,使得顺时针单向棘轮套接在其中一限位轴上时,可使得驱动齿轮仅可沿顺时针旋转;而当滑动逆时针限位组件,使得逆时针单向棘轮套接在另一限位轴上时,可使得驱动齿轮仅可沿逆时针旋转;从而可使得操作人员在电缆旋转到位后,可将顺时针单向棘轮和逆时针单向棘轮分别套接在两限位轴上,以实现旋转环和底板之间的相对固定。同时,由于驱动齿轮的直径较小,旋转盘的直径较大,因此,使得操作人员可通过扳手等工具轻松的旋动旋转盘。从整体上具有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固定效果好的特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