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12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电子装置,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居家生活中,居家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设备进行,给这些移动设备充电时,最传统的就是通过带有充电线的充电器一端连接移动设备、另一端连接至电源取电,由于每个家庭中都有多种或多个移动设备,每个移动设备又有单独的充电器,充电时就显得非常冗杂和烦乱,于是无线充电装置应运而生。

虽然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无线充电装置,但这些充电装置只有一个基座,也就是对移动设备充电时需要将基座固定于某个地方连接至交流电源,并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基座上,这种无线充电装置使得移动设备在充电时,基座无法随意拿动到其他地方,用起来不方便;并且,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多个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操作和信息反馈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控制装置,每个智能家居设备可能就需要配备一个控制装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来兼容无线充电和集中控制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时,作为控制装置使用的控制面板的使用方便性和人性化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电子装置,包括嵌装于建筑面内的基座一、与基座一分体式耦接的基座二以及与基座二转动连接的控制面板,所述基座二与控制面板的连接处或基座二上或控制面板上设置有用于获得基座二与控制面板相对位置关系的识别模块;

所述基座一被配置成通过敷设在建筑面内的电力线获得外部交流电源以变换产生第一无线充电源;

所述基座二被配置成用于与基座一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源无线耦合以收集并存储电能,并将所存储电能的至少一部分变换产生第二无线充电源,以向所述控制面板有线地传输电能和/或向置于该基座二上的移动设备无线地传输电能;

所述控制面板被配置成与一个或多个智能家居设备建立无线通信以交互和处理若干控制指令。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基座二与控制面板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识别模块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于基座二与控制面板转轴处的至少2个触点开关、设置于基座二上的角度传感器、设置于控制面板内的陀螺仪传感器或设置于基座二上的2个干簧管和控制面板上的磁铁。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至少2个触点开关设置于转轴与基座二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于基座二上且角度传感器的轴连接于基座二与控制面板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2个干簧管分别设置于基座二自由端的正反两面,磁铁设置于控制面板的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

所述基座一内设置有:

电源转换模块,被配置成获得外部交流电源并变换为直流电源;

耦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电能发送模块一,被配置成从直流电源产生高频电磁场以向所述基座二发射第一无线充电源;和耦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一,被配置成确定所述基座一与基座二间的无线耦合以激励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一发射第一无线充电源;

所述基座二内设置有:

电能接收模块一,被配置成基于所述无线耦合匹配所述高频电磁场以收集来自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源的电能;

耦接所述电能接收模块一的电能储存模块;

耦接所述电能储存模块的电能发送模块二,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利用所储存的电能产生高频电磁场以向所述移动设备发射第二无线充电源;和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二,被配置成确定所述基座二与移动设备间的无线耦合以激励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二发射第二无线充电源。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内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控制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识别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相连接,信号接收模块和信号发射模块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智能家居设备通信,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显示接收的信号或数据,以及接收控制指令,控制模块被配置成用于根据基座二与控制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切换不同的操作界面,且反馈、处理接收到的智能家居设备发送或反馈的信号或数据,以及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与通过人机界面接收的控制指令相应的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基座一在一定距离内或穿过阻碍屏障与基座二无线耦合连接,或者所述基座一与基座二通过易拆式机械结构连接并进行无线耦合。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相对于基座二具有角度为360°的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智能电子装置可以作为无线储能充电装置对移动设备充电,且充电时无需固定放置于某个地方,由于包括分体式连接的基座一和基座二,于是可以将基座二拿到其他任何地方或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其他地方或使得基座一穿过阻碍屏障对移动设备充电,非常方便、实用。

2、该智能电子装置可以作为一种无线控制装置使用,能与智能家居设备通信,接收智能家居设备发送或反馈的信号或数据进行反馈、处理并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另外,用户通过翻折控制面板,可以将控制面板切换为不同的操作界面,在某一翻折角度下操作界面对应所需的功能,这样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加舒适、方便和人性化。

3、该智能电子装置还可以与标准接线暗盒相匹配,可直接将基座一固定于标准接线暗盒上,不仅可以快速安装,无需另打孔,还有助于产品的标准化,能建立起以基座一为基础的系列设备,可发展成为未来一种通用型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基座一在一定距离内或穿过阻碍屏障与基座二无线耦合连接的智能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基座一与标准接线暗盒及其配套组件装配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基座一与基座二通过易拆式机械结构耦合连接的智能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与基座二正面贴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与基座二反面贴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的识别模块为触点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与基座二反面贴合时人机界面处于横屏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与基座二反面贴合时人机界面处于竖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与基座二未贴合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的识别模块为角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的识别模块为陀螺仪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的识别模块为干簧管和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支架及支撑区域的基座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的支架处于翻转状态的基座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放置于支架上的基座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一,2、基座二,3、控制面板,4、移动设备,5、接线暗盒,6、面板后盖,7、安装面盖,8、面盖,11、连接扣,21、支架、22、支撑区域,211、支撑部,212、凹槽,213、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下述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现的“无线充电源”是表示可利用任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发射承载有电能能量介质的起始端或源头。例如,在某些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里,可使用磁感应耦合/磁感应谐振的方式来输送电能,在此,所述的无线充电源可包含一些硬件电路模块,诸如可布置依次电连接的整流滤波电路、高频逆变器、补偿电路,从而产生高频电磁场以向自由空间辐射。在实施例中,还可包含实现谐振耦合功能的电路,诸如阻抗匹配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源”可指称通过此类硬件电路模块产生的辐射波形。例如,可使用高频电磁波、微波或光波来传输电能,这些辐射波形可通过在本实用新型智能电子装置的基座一、基座二或其他电路中布置的天线或耦合线圈发射;也可通过其它形式的波形,例如利用声波承载机械能,在接收此类机械能的用电设备端也可布置能够通过机械共振将机械能变换成电能的换能器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可使用术语“耦合”和“耦接”及其衍生词。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术语不是要作为彼此的同义词。“耦合”用于指示彼此可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或者可不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的两个或更多个元件彼此共同操作或相互作用。“耦接”用于表示彼此耦合的两个或更多元件之间的通讯的建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子装置,如图2和4所示,包括嵌装于建筑面内的基座一1、与基座一1分体式耦接的基座二2以及与基座二2转动连接的控制面板3,所述基座二2与控制面板3的连接处或基座二2上或控制面板3上设置有用于获得基座二2与控制面板3相对位置关系的识别模块;所述基座一1被配置成通过敷设在建筑面内的电力线获得外部交流电源以变换产生第一无线充电源;所述基座二2被配置成用于与基座一1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源无线耦合以收集并存储电能,并将所存储电能的至少一部分变换产生第二无线充电源,以向所述控制面板3有线地传输电能和/或向置于该基座二上的移动设备无线地传输电能;所述控制面板3被配置成与一个或多个智能家居设备建立无线通信以交互和处理若干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基座一1内设置有电源转换模块、耦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电能发送模块一以及耦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一,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被配置成获得外部交流电源并变换为直流电源,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一被配置成从直流电源产生高频电磁场以向所述基座二2发射第一无线充电源,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一被配置成确定所述基座一1与基座二2间的无线耦合以激励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一发射第一无线充电源。所述基座二2内设置有电能接收模块一、耦接所述电能接收模块一的电能储存模块、耦接所述电能储存模块的电能发送模块二以及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二,所述电能接收模块一被配置成基于所述无线耦合匹配所述高频电磁场以收集来自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源的电能,所述电能储存模块被配置成存储来自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源的电能,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二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利用所储存的电能产生高频电磁场以向所述移动设备4发射第二无线充电源,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模块二被配置成确定所述基座二2与移动设备4间的无线耦合以激励所述电能发送模块二发射第二无线充电源。上述所述基座一1与基座二2中产生的高频电磁场的调制频率不同。所述控制面板3内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控制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相连接,信号接收模块和信号发射模块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智能家居设备通信,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显示接收的信号或数据,以及接收控制指令,控制模块被配置成用于反馈、处理接收到的智能家居设备发送或反馈的信号或数据,以及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与通过人机界面接收的控制指令相应的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二2与控制面板3通过转轴连接,且控制面板3相对于基座二2具有角度为360°的自由度,其中,控制面板3在初始状态时位于第一限位位置,即控制面板3的一面与基座二2的一面相贴合,我们定义为正面贴合,如图5所示;相对于基座二2旋转360°时位于第二限位位置,即控制面板3的另一面与基座二2的另一面相贴合,我们定义为反面贴合,如图6所示。考虑到该装置使用场景的情形,通常有三种状态:1)控制面板3关闭状态,即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为正面贴合,人机界面处于熄屏状态;2)固定在基座一上的打开状态,这种情况下,用户对该装置的使用主要用于对智能家居反馈信息的了解和对智能家居的简单控制;3)手持状态,在手持状态下基本可以作为一个平板电脑来使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于基座二2与控制面板3转轴处的至少2个触点开关a、设置于基座二2上的角度传感器b、设置于控制面板3内的陀螺仪传感器c或设置于基座二2上的2个干簧管d和控制面板3上的磁铁e。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四种方案:

第一种识别模块方案,如图7所示,所述至少2个触点开关a设置于转轴与基座二2的连接处,本实施例中优选2个触点开关a。当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正面贴合时,其中1个触点开关a接通,这时控制面板3扣合,人机界面为关闭状态,如图5所示;当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反面贴合时,另外1个触点开关a接通,这时控制面板3可作为类似平板电脑来使用,为了操作方便,其人机界面可以横竖屏切换,如图8和9所示;当触点开关a都没有接通时,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没有贴合,而是控制面板3处于打开状态,如图10所示。

第二种识别模块方案,如图11所示,所述角度传感器b设置于基座二2上且角度传感器的轴连接于基座二2与控制面板3的连接处。本实施例中,由于角度传感器b固定于基座二2内,在控制面板3进行旋转时就带动了角度传感器b的轴也转动,角度传感器的轴每转过一定角度,计数器就会计数一次,并将信号传给控制模块用以判断翻折的角度。

第三种识别模块方案,如图12所示,在控制面板3内设置集成了陀螺仪传感器c,陀螺仪传感器c可以计算陀螺仪传感器所在的位置倾角,通过陀螺仪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计算倾角或直接从陀螺仪传感器芯片内读取倾角,再通过角度的数据来判断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四种识别模块方案,如图13所示,所述2个干簧管d分别设置于基座二2自由端的正反两面,磁铁e设置于控制面板3的自由端。该方案中主要是通过磁铁e与干簧管d的接触与分离控制通断,以此来判断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是否贴合,当磁铁e与基座二2正面的干簧管d吸合时,这时控制面板3扣合,人机界面为关闭状态;当磁铁e与基座二2反面的干簧管d吸合时,这时控制面板3可作为类似平板电脑来使用。在安装干簧管d和磁铁e时,要考虑2个干簧管d之间的距离和磁铁e的磁性强度,以防止同时触发2个干簧管d。

上述四种方案,用户通过翻折控制面板3,使得控制面板3与基座二2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将控制面板3的人机界面切换为不同的操作界面,在某一翻折角度下操作界面对应所需的功能,这样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加舒适、方便和人性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一1嵌装于建筑面内,作为优选,可以将所述基座一1的外形尺寸做成与标准接线暗盒5相匹配,且背面设置有与标准接线暗盒相匹配的连接部以便将基座一1固定于标准接线暗盒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连接部为连接扣11,图中只标识了2个连接扣11,与图中2个连接扣相对称的另一侧也设置有2个连接扣11(图中未标识),具体安装过程为:首先,将基座一1通过连接扣11与面板后盖6进行连接紧固,同时将安装面盖7夹紧在基座一1与面板后盖6的中间;然后,通过安装面盖7上的螺钉孔与接线暗盒5螺纹连接,再通过接线暗盒5上的螺钉过孔将接线暗盒固定在墙壁或外立面上;最后,将面盖8盖于安装面盖7上,同时将基座一1卡紧在安装面盖7与面盖8之间。上述将基座一1固定于标准接线暗盒5上,不仅可以快速安装,无需另打孔,还有助于产品的标准化,能建立起以基座一为基础的系列设备,可发展成为未来一种通用型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一1在一定距离内或穿过阻碍屏障与基座二2无线耦合连接;或者,所述基座一1与基座二2通过易拆式机械结构连接并进行无线耦合。

所述基座一1在一定距离内或穿过阻碍屏障与基座二2无线耦合连接方案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定距离为0-2m,即,当基座一1与基座二2贴合于一起,距离为0m时,基座一1可以对基座二2无线充电;当基座一1与基座二2之间有一定距离但距离不超过2m,并且没有阻碍屏障时,基座一1也可以对基座二2无线充电。本实施例所述阻碍屏障的厚度不大于2m,即,当基座一1与基座二2之间有不超过2m的阻碍屏障时,基座一1可以对基座二2无线充电。

所述基座一1与基座二2通过易拆式机械结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卡扣式耦合连接、悬挂式耦合连接、导槽式耦合连接、夹具式耦合连接或插接式耦合连接。关于上述几种易拆式机械结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详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二2上设置有支架21及与该支架对应的支撑区域22,如图14-1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支架21嵌套于基座二2正面的下部,支架21不用时嵌套于基座二2内可以保证基座二2的整个表面平整美观,支架21与基座二2转动连接且支架21可向外翻转,翻转后具有用于支撑移动设备的支撑部211,本实施例中支架222最大翻转角度为90°;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21上设置有方便手指伸入的凹槽212和防止移动设备滑落的边缘213。

以上仅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描述做出许多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