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3992发布日期:2019-07-13 08:4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75890号公报中公开有防止马达的轴承的油泄漏的技术。日本特开2014-75890号公报的马达具有:包含向心轴承的静止部件;以及被向心轴承支承为旋转,并具有向静止部件的下方突出的旋转轴的转子。马达具有:在向心轴承的下方安装于旋转轴的第一部件;以及固定于静止部件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具有向上方向开放的上侧凹部和向下方向开放的下侧凹部。第二部件覆盖下侧凹部的外周部的全周,在第二部件的内侧具有向上方向开放的环状凹部。

例如,若向心轴承的体积变小,则向心轴承中能够包含的润滑油的量变少。因此,在因随着马达的旋转而形成的润滑油的飞散等导致内部的润滑油减少的情况下,体积小的向心轴承容易受寿命变短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马达的轴承部所具有的套筒轴承内的润滑油减少的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马达具有:旋转部,其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以及静止部,其具有轴承部和定子,轴承部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部具有:套筒轴承,其配置于轴的径向外侧,并含有润滑油;以及机壳,其配置于套筒轴承的径向外侧。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配置于机壳的径向外侧;以及绝缘件,其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轴保持如下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配置于套筒轴承的上侧,并从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机壳保持如下的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配置于套筒轴承的上侧且第一部件的下侧,并从机壳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在轴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第二部件具有:使轴穿过的第一孔;以及沿轴向贯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孔,其配置于第一孔的径向外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的至少下端部位于绝缘件的径向内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孔位于套筒轴承的径向外端面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套筒轴承在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具有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而轴向高度变高的第一轴承倾斜部。第二孔位于第一轴承倾斜部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在外周面具有槽部。槽部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第二部件的构成第一孔的内周面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套筒轴承在上端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而轴向高度变高的第二轴承倾斜部。第二轴承倾斜部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壳具有:第一筒部,其在径向上与套筒轴承相对;以及第二筒部,其配置于第一筒部的上侧,第二筒部的内径比第一筒部的内径大。第二部件配置于第一筒部的上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壳具有:第一筒部,其在径向上与套筒轴承相对;以及第二筒部,其配置于第一筒部的上侧,第二筒部的内径比第一筒部的内径大。第一筒部在上端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而轴向高度变高的机壳倾斜部。机壳倾斜部位于第二孔的下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件具有上侧绝缘部、连接部以及绝缘件倾斜部。上侧绝缘部覆盖定子铁芯的上表面。连接部从上侧绝缘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绝缘件倾斜部从连接部的径向内端部向下方朝向远离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绝缘件倾斜部的下端位于比第一部件靠下方的位置处,并位于比第二部件靠上方的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件倾斜部的下端的径向内端位于第二孔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配置于第一筒部的上表面。绝缘件倾斜部的下端与第二部件的上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件倾斜部与第二筒部在径向上重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绝缘件以及机壳中的至少任一个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有排斥润滑油的疏油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疏油剂涂覆于第一部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倾斜部的表面涂覆有排斥润滑油的疏油剂。

例示性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抑制马达的轴承部所具有的套筒轴承内的润滑油减少的技术。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风扇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轴承部的上部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4是第二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机壳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套筒轴承中所含的润滑油的循环模型的图。

图7是机壳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疏油剂的涂覆位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00的风扇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1放大示出了风扇马达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马达100安装于叶片部200。叶片部200固定于马达 100的旋转部101,并与旋转部101的旋转一同旋转。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100 也可以适用于风扇马达以外的用途。也可以在旋转部101安装有叶片以外的部件。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图2所示的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马达100以安装有叶片部200的一侧为上对各部分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非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100在使用时的方向。

<1.马达的概略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00的垂直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2 所示,马达100具有旋转部101和静止部102。马达100是所谓的外转子型马达。

旋转部101具有轴1。轴1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轴1例如是由金属构成的圆柱状的部件。但是,轴1例如也可以是筒状等不同的形状。轴1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坯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1的上端固定有图1所示的叶片部200。

旋转部101还具有转子保持架2和磁铁3。转子保持架2具有转子筒部20和转子盖部21。转子筒部20和转子盖部21由一体的金属部件构成。转子筒部20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转子盖部21位于转子筒部20的上端部,并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即,在转子保持架2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形状的开口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保持架2固定于叶片部200。叶片部200固定于轴1,因此其结果是,转子保持架2固定于轴1。即,转子保持架2与轴1一体地旋转。详细地说,在叶片部200的中心部设置有向下方开口的有盖圆筒状的毂部201。转子筒部 20容纳并固定于毂部201的内侧。转子筒部20与毂部201的固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利用通过压入的固定或通过粘接的固定。转子保持架2也可以减小开口 22的大小而直接固定于轴1。转子保持架2也可以借助固定于轴1的安装部件而间接地固定于轴1。

磁铁3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的内周面。详细地说,磁铁3例如利用粘接剂固定于转子筒部20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3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但是,磁铁3也可以由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磁铁片构成。

静止部102具有定子4和轴承部5。定子4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定子 4配置于磁铁3的径向内侧。定子4是根据驱动电流而产生磁通的电枢。定子4具有定子铁芯40和绝缘件41。定子4还具有线圈42。

定子铁芯40是磁性体。定子铁芯40例如层叠电磁钢板而构成。定子铁芯40配置于机壳51的径向外侧。在后面对机壳51进行叙述。定子铁芯40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40a和多个齿40b。铁芯背部40a的内周面固定于轴承部5。多个齿40b从铁芯背部40a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齿40b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多个齿40b在周向上等间隔排列。

绝缘件41覆盖定子铁芯40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件41是绝缘体。绝缘件41的材料例如使用树脂。线圈42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41卷绕于各齿40b而构成。即,定子4具有多个线圈42。

轴承部5将轴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部5具有套筒轴承50和机壳51。套筒轴承50含有润滑油。套筒轴承50例如是将金属粉末烧结而成的烧结体。套筒轴承50 是多孔质部件,并在内部具有供润滑油进入的多个微小的孔。套筒轴承50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套筒轴承50配置于轴1的径向外侧。换句话说,轴1穿过筒状的套筒轴承50。

机壳51配置于套筒轴承50的径向外侧。机壳5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套筒轴承50进入机壳51的内侧而固定于机壳51。套筒轴承50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于机壳51的内周面。机壳51的下端部被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51与在径向上相对于中心轴线C扩展的基座部6是一体部件,机壳51的下表面被基座部6 的一部分封闭。但是,机壳51的下表面侧也可以通过与基座部6分体的部件封闭。轴1在与配置于机壳51的下部的止推板7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优选在轴1与止推板 7的轴向之间存在润滑油。

通过对定子4供给驱动电流,在磁铁3与定子4之间产生旋转扭矩。由此,转子保持架2相对于定子4旋转。转子保持架2与轴1一同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转子保持架2的旋转,叶片部20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旋转。

<2.轴承部及其周边的详细结构>

图3是放大示出轴承部5的上部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示出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轴1保持第一部件8。第一部件8配置于套筒轴承50的上侧。详细地说,第一部件8配置于在轴向上远离套筒轴承50的位置处。第一部件 8从轴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详细地说,第一部件8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的平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俯视观察时,第一部件8的外周呈圆形状。但是,从轴向俯视观察时,第一部件8的外周也可以呈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8由金属构成,并被压入到轴1。但是,第一部件8也可以由树脂等除金属以外的原料构成。第一部件8也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轴1。在润滑油从套筒轴承50 内漏出之后沿轴1传递而移动到上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部件8抑制润滑油随着轴1的旋转而飞散。

机壳51保持第二部件9。第二部件9配置于套筒轴承50的上侧并且第一部件8 的下侧。第二部件9也可以在轴向上远离套筒轴承50而配置,但是优选尽可能靠近配置于套筒轴承50。第二部件9也可以与套筒轴承50接触。第一部件8与第二部件 9在轴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

第二部件9从机壳5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图4是第二部件9的俯视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部件9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的平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俯视观察时,第二部件9的外周呈圆形状。但是,从轴向俯视观察时,第二部件9的外周也可以呈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9由金属构成。但是,第二部件9也可以由树脂等其他原料构成。

如图4所示,第二部件9具有第一孔91和至少一个第二孔92。第一孔91沿轴向贯通,并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形状。但是,第一孔9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第一孔91是使轴1穿过的孔。

第二孔92配置于第一孔91的径向外侧。第二孔92沿轴向贯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9具有多个第二孔92。多个第二孔92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地说,多个第二孔92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孔92呈圆形状。但是,第二孔92也可以是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第二孔92也可以偏靠周向的一部分而配置。并且,第二孔92也可以是从第二部件9 的外缘向内侧凹陷的缺口形状。

由于第二部件9覆盖套筒轴承50的上侧,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50中所含的润滑油挥发。并且,由于在第二部件9设置有第二孔92,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一部件8 或绝缘件41的绝缘件倾斜部413排斥的润滑油穿过第二孔92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 内。另外,第二部件9配置于套筒轴承50的上侧并且绝缘件倾斜部413的下侧。在后面对绝缘件倾斜部413进行叙述。

图5是机壳51的立体图。如图3以及图5所示,机壳51具有第一筒部511和第二筒部512。第一筒部511以及第二筒部51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筒部511在径向上与套筒轴承50相对。第二筒部512配置于第一筒部511的上侧,第二筒部512的内径比第一筒部511的内径大。由于第一筒部511与第二筒部512 的内径差,在机壳51内存在第一筒部511的上表面511a。第二部件9配置于第一筒部511的上表面511a。由此,对第二部件9的位置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将第二部件9 简单地安装于机壳51。

如图3所示,绝缘件41具有上侧绝缘部411、连接部412以及绝缘件倾斜部413。上侧绝缘部411覆盖定子铁芯4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绝缘部411具有覆盖铁芯背部40a的圆环状部分。连接部412从上侧绝缘部411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1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并与上侧绝缘部411 的圆环状部分连接。绝缘件倾斜部413从连接部412的径向内端部向下方朝向远离中心轴线C的方向倾斜。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设置于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周向的全周。但是,绝缘件倾斜部413也可以是设置于周向的一部分的结构。也可以根据绝缘件倾斜部413的结构而改变上侧绝缘部411以及连接部412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倾斜部413构成设置于连接部412的下方的圆筒部分的内周面。

绝缘件倾斜部413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绝缘件倾斜部413也可以具有平面和曲面这两者。绝缘件倾斜部413的径向的相反面与轴向平行。但是,绝缘件倾斜部413的径向的相反面也可以是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也可以与绝缘件倾斜部413平行。并且,绝缘件倾斜部413也可以是一部分具有阶梯状的台阶形状的面。

通过设置绝缘件倾斜部413,能够使随着轴1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与绝缘件倾斜部413碰撞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并且,在轴向为水平的方向上配置马达100 的情况下,能够使润滑油利用自重沿着绝缘件倾斜部413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换句话说,能够防止与绝缘件倾斜部413碰撞的润滑油因自重而从绝缘件倾斜部413 的与设置有套筒轴承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端部落下。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 与第二筒部512在径向上重合。由此,除了通过绝缘件倾斜部413,还能够通过第二筒部512防止润滑油飞散,因此能够降低润滑油向机壳51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绝缘件倾斜部41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轴向上与套筒轴承50的上表面重合。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在轴向上与套筒轴承50的径向外端重合。优选绝缘件倾斜部 413的下端位于比第一部件8靠下方的位置,并位于比第二部件9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使通过第一部件8排斥的润滑油与绝缘件倾斜部413碰撞而朝向第二部件9。优选第一部件8位于比绝缘件倾斜部413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以及比套筒轴承50靠上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通过第一部件8排斥的润滑油与绝缘件倾斜部413碰撞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

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的下端与第二部件9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利用绝缘件倾斜部413按压第二部件9,从而能够将第二部件9简单地固定于机壳51。但是,第二部件9例如也可以通过压入或粘接而固定于机壳51。在该情况下,绝缘件倾斜部413 的下端也可以在轴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第二部件9相对。在该情况下,绝缘件倾斜部 413也能够抑制第二部件9相对于径向倾斜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考虑套筒轴承50中所含的润滑油在图6中箭头所示的模型中循环。图6是示出套筒轴承50中所含的润滑油的循环模型的图。如图6的箭头S所示,随着轴1的旋转,从套筒轴承50的内部向套筒轴承50的内周面侧漏出的润滑油沿轴1的表面移动而移动到轴1的上部。此时,润滑油通过第一孔91。如图3所示,优选轴1在外周面具有槽部10。槽部10在径向上凹陷。槽部10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V字状或U字状等。槽部1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第二部件9的构成第一孔91 的内周面相对。由此,从套筒轴承50内漏出并沿轴1移动的润滑油通过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被槽部10保持。因此,能够减少随着轴1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的量。

如图6的箭头T所示,向轴1的上部移动的润滑油通过轴1的旋转而飞散,并与第一部件8或绝缘件倾斜部413碰撞而朝向第二部件9。如图6的箭头U所示,朝向第二部件9的润滑油穿过第二孔92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如图6的箭头V所示,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的润滑油再次向套筒轴承50的内周面侧漏出,并位于套筒轴承 50与轴1之间而降低摩擦。由于重复箭头S~V的循环,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50 内的润滑油减少。其结果是,能够延长套筒轴承50的寿命。

优选第一部件8的至少下端部位于绝缘件41的径向内侧。换句话说,优选第一部件8的至少下端部在径向上与绝缘件41相对。具体地说,优选第一部件8的至少下端部位于绝缘件倾斜部413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部件8与第二部件9 之间的轴向上的距离变得过大。因此,能够使随着轴1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经由第二孔92高效地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部件8 整体位于绝缘件41的径向内侧。

接下来,对与第一孔91以及第二孔92与其他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机壳51的水平剖视图。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筒部 511的内周面具有在径向上凹陷的机壳凹部513。机壳凹部513沿轴向延伸。在设置有机壳凹部513的位置处,第一筒部511的内周面与套筒轴承5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因此,优选第二孔92位于套筒轴承50的径向外端面的上方。换句话说,优选第二孔92与套筒轴承50的径向外端面在轴向上重合。由此,能够将穿过了第二孔92的润滑油引导至套筒轴承50与机壳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进入套筒轴承50与机壳51之间的润滑油能够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 50内的润滑油减少。

另外,优选第二孔92的在轴向上与套筒轴承50重合的区域不会过大。例如,优选第二孔92的开口部分的一部分与套筒轴承50重合。由此,能够通过第二部件9 高效地防止润滑油从套筒轴承50挥发。

如图3所示,优选套筒轴承50在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具有轴向高度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变高的第一轴承倾斜部501。第一轴承倾斜部50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第一轴承倾斜部501也可以具有平面和曲面。优选第一轴承倾斜部501设置于周向的全周。优选第二孔92位于第一轴承倾斜部501的上方。换句话说,优选第二孔92 与第一轴承倾斜部501在轴向上重合。第二孔92整体也可以在轴向上与第一轴承倾斜部501重合。第二孔92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轴向上与第一轴承倾斜部501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倾斜部501的上端在轴向上与第二孔92重合。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穿过了第二孔92的润滑油引导至第一轴承倾斜部501。被引导到第一轴承倾斜部501的润滑油能够直接或者进入到套筒轴承50与机壳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内之后,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50内的润滑油减少。

如图3所示,优选套筒轴承50在上端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而轴向高度变高的第二轴承倾斜部502。第二轴承倾斜部50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第二轴承倾斜部502也可以具有平面和曲面。优选第二轴承倾斜部502设置于周向的全周。优选第二轴承倾斜部502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孔9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抑制从套筒轴承50内漏出的润滑油经由第一孔91而穿过第二部件9。由此,容易通过第二轴承倾斜部502将轴1引导至套筒轴承50的孔,从而能够使轴 1容易穿过套筒轴承50。

如图3所示,优选第一筒部511在上端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而轴向高度变高的机壳倾斜部514。机壳倾斜部514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机壳倾斜部514也可以具有平面和曲面。优选机壳倾斜部514设置于周向的全周。优选机壳倾斜部514位于第二孔92的下方。换句话说,优选第二孔92与机壳倾斜部 514在轴向上重合。第二孔92整体也可以在轴向上与机壳倾斜部514重合。第二孔 92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轴向上与机壳倾斜部514重合。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穿过第二孔92的润滑油引导至机壳倾斜部514。被引导到机壳倾斜部514的润滑油能够直接或者进入到套筒轴承50与机壳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内之后,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50内的润滑油减少。

如图3所示,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的下端的径向内端位于第二孔92的上方。换句话说,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的下端的径向内端与第二孔92在轴向上重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沿绝缘件倾斜部413移动的润滑油引导至第二孔92。被引导到第二孔92的润滑油能够穿过第二孔92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轴承50内的润滑油减少。

优选在第一部件8、第二部件9、绝缘件41以及机壳51中的至少任一个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有排斥润滑油的疏油剂。疏油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疏油剂具有很难与润滑油起化学变化的性质。优选疏油剂具有不易对润滑油的粘性等物性带来影响的性质。通过涂覆疏油剂,从套筒轴承50内漏出的润滑油很难附着于与套筒轴承50不同的部件,从而能够使润滑油高效地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

图8是用于对疏油剂300的涂覆位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8的粗虚线表示疏油剂300的涂覆位置。在图8所示的例中,在第一部件8、第二部件9、绝缘件41以及机壳51整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有疏油剂。优选在各部件组装于马达100之前按各部件进行对于各部件涂覆疏油剂。由此,能够减轻涂覆疏油剂300的作业的负荷。并且,能够防止在涂覆作业中疏油剂300附着于不期望的部位。

优选疏油剂300涂覆于第一部件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面。在图8 所示的例中,在第一部件8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涂覆有疏油剂300。由于第一部件8 是旋转体,因此通过在第一部件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涂覆疏油剂,能够利用离心力使润滑油向绝缘件倾斜部413飞溅。之后,润滑油能够沿绝缘件倾斜部 413传递并从第二孔92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

疏油剂300也可以涂覆于第二部件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面。在图8 所示的例中,疏油剂300涂覆于第二部件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者。疏油剂300 也可以涂覆于第一孔91或第二孔92的内周面。如图8所示,疏油剂300也可以涂覆于第二筒部512的内周面。

如图8所示,优选绝缘件倾斜部413的表面涂覆有排斥润滑油的疏油剂300。通过在绝缘件倾斜部413涂覆疏油剂300,能够通过绝缘件倾斜部413排斥因轴1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并使其从第二孔92返回到套筒轴承5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疏油剂300未涂覆于轴1的表面。这是为了避免以下情况:若疏油剂300涂覆于轴1的表面,则有可能使润滑油很难存在于为了降低摩擦而需要润滑油的轴1与套筒轴承50的径向之间。另外,也可以在轴1的比套筒轴承50靠上部的位置涂覆有疏油剂。但是,存在疏油剂300在涂覆作业中附着于轴1的不期望的部位的可能性等,因此优选在轴1不涂覆疏油剂300。

<3.变形例等>

<3-1.第一变形例>

图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马达100A的概略剖视图。马达100A具有配置于含有润滑油的套筒轴承50A的上侧的第一部件8A。第一部件8A从轴1A的外周面沿径向扩展。第一部件8A在轴向上隔着间隙而与具有第二孔92A的第二部件9A相对。

第一部件8A是安装于轴1A的上部且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A的部件。在本变形例中,第一部件8A是安装于马达100A的叶片的毂部。但是,第一部件8A可以是与叶片分体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只为了连接轴1A与转子保持架2A而设置的连接部件等。在第一变形例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第一部件8A抑制润滑油随着轴1A的旋转而飞散。

<3-2.第二变形例>

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马达100B的概略剖视图。马达100B具有上侧绝缘部 411B。但是,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中的绝缘件倾斜部413以及连接部412。作为设成不具有绝缘件倾斜部413的结构时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马达100B中,第一部件8B的半径大。第一部件8B的径向外端位于比套筒轴承50B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第一部件8B延伸至机壳51B的内周面附近。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使随着轴1B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与第一部件8B碰撞而朝向第二部件9B,并经由第二孔92B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B内。

<3-3.第三变形例>

图11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马达100C的概略剖视图。马达100C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中的第一部件8。作为设成不具有第一部件8的结构时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马达100C中,绝缘件倾斜部413C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的绝缘件倾斜部413大。换句话说,绝缘件倾斜部413C的大部分在轴向上与套筒轴承50C的上表面重合。绝缘件倾斜部413C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第二孔92C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使随着轴1C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高效地与绝缘件倾斜部 413C碰撞而朝向第二部件9C,并经由第二孔92C而返回到套筒轴承50C内。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的结构中,也可以省略第二部件9C。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随着轴1C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与绝缘件倾斜部413C碰撞而返回到套筒轴承 50C内。但是,在设置第二部件9C时,能够减少从套筒轴承50C挥发的润滑油的量。因此,优选设置第二部件9C。

<3-4.其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在不脱离其技术创作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本说明书中示出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实施。

例如,以上设成了只在轴向一侧设置有使润滑油循环的结构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润滑油循环的结构设置于轴向两侧。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利用于家电、OA设备、车载设备等所具有的马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