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2381发布日期:2020-05-06 23:5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特别地涉及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



背景技术:

申请号:cn201120188059.x,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转子绕线模具,包括型块、推钉、侧板、钩线套、推抓、模柄、滑杆组成的左模及右模,其特征在于:型块内侧面上均布设有水平向布置的推钉;推钉顶部采用斜面的楔角设计,并分别顶住转子的绝缘端板齿部。同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推钉,使转子绝缘端板齿部在绕线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并且生产过程中省时,省力,质量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种转子用绕线检具具有如下的缺点:对于转子的固定效果一般,并且在绕线的时候,因为绕线位置的问题不好确定,通常是人为来把控,因此绕线质量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辅助绕线且固定效果良好的转子用绕线检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辅助绕线且固定效果良好的转子用绕线检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包括:

两个抱紧臂,所述抱紧臂的一端具有一转轴,另一端开设有与转子侧壁适配的抱紧缺槽,两个所述抱紧缺槽能够与转子相抱并形成绕线间隙;

两个压紧部,每个所述压紧部固定在一个所述抱紧臂上,所述压紧部能够压紧转子;

底导部,所述底导部包括圆柱底座和环所述圆柱底座一体设置的三个叶片部,三个所述叶片部的形状组合与转子片适配,所述叶片部上开设有若干环导向绕线槽,所述圆柱底座上具有一与通孔适配的圆柱卡柱,环所述圆柱卡柱设置有若干个与缺口适配的卡头,三个所述叶片部与所述抱紧缺槽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三个所述叶片部共圆,位于该圆上的所述叶片部的侧壁上分别具有一卡设凸棱;

所述抱紧缺槽的内壁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卡设凸棱适配的卡设凹槽,其中

所述卡设凸棱卡设在所述卡设凹槽内。

作为优选,三个所述叶片部螺纹连接在两个所述包紧缺槽形成的环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间隙的弧心角为15°~30°。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部包括竖条部、固定在所述竖条部上的横条部和固定在所述横条部上的压头;其中

所述压头能够压紧转子。

作为优选,所述压头上具有一个倾斜坡头。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坡头上开设有一纠线槽。

作为优选,所述竖条部包括竖条杆;

所述抱紧臂上开设有竖条导轨,侧壁螺纹连接有竖条螺栓;

所述竖条螺栓抵住所述竖条杆的侧壁。

作为优选,所述横条部包括横条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横条轨上的横条槽和横条螺栓;

所述压头固定在所述横条槽上,所述横条轨固定在所述竖条杆上;

所述横条螺栓抵住所述横条轨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此种转子用绕线检具,通过两个抱紧臂实现对于转子的初步抱紧效果,同步的实现底导部的固定效果,通过压紧部的设置,能够实现转子的压紧效果,同时,叶片部的设置与转子片适配,而通过圆柱卡柱的设置实现与通孔的适配,通过卡头的设置与缺口的适配,从而实现良好的固定的效果,便于绕线的进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抱紧臂1,转轴101,抱紧缺槽102,绕线间隙103,竖条导轨104,压紧部2,竖条部201,竖条杆2011,竖条螺栓2012,横条部202,横条轨2021,横条槽2022,横条螺栓2023,压头203,倾斜坡头2031,纠线槽2032,底导部3,圆柱底座301,叶片部302,导向绕线槽303,圆柱卡柱304,卡头305,卡设凸棱306。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4所示,一种转子用绕线检具,包括:两个抱紧臂1,所述抱紧臂1的一端具有一转轴101,另一端开设有与转子侧壁适配的抱紧缺槽102,两个所述抱紧缺槽102能够与转子相抱并形成绕线间隙103;两个压紧部2,每个所述压紧部2固定在一个所述抱紧臂1上,所述压紧部2能够压紧转子;底导部3,所述底导部3包括圆柱底座301和环所述圆柱底座301一体设置的三个叶片部302,三个所述叶片部302的形状组合与转子片适配,所述叶片部302上开设有若干环导向绕线槽303,所述圆柱底座301上具有一与通孔适配的圆柱卡柱304,环所述圆柱卡柱304设置有若干个与缺口适配的卡头305,三个所述叶片部302与所述抱紧缺槽102固定连接。

此种转子用绕线检具,通过两个抱紧臂1实现对于转子的初步抱紧效果,同步的实现底导部3的固定效果,通过压紧部2的设置,能够实现转子的压紧效果,同时,叶片部302的设置与转子片适配,而通过圆柱卡柱304的设置实现与通孔的适配,通过卡头305的设置与缺口的适配,从而实现良好的固定的效果,便于绕线的进行。

其中,对于叶片部302与两个抱紧臂1之间的连接形式有如下两种:

如图2所示,1、三个所述叶片部302共圆,位于该圆上的所述叶片部302的侧壁上分别具有一卡设凸棱306;所述抱紧缺槽102的内壁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卡设凸棱306适配的卡设凹槽,其中所述卡设凸棱306卡设在所述卡设凹槽内。其中,卡设凹槽与卡设凸棱306的大小相同,不仅能够实现上下固定还能够实现周向固定,整体固定效果良好。

若通过以上的形式,那么主要是通过两个抱紧臂1实现夹紧的效果。

如图3所示,2、三个所述叶片部302螺纹连接在两个所述包紧缺槽形成的环槽内。

螺纹连接的形式,便于拆装,并且固定的效果良好。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间隙103的弧心角为15°~30°。通过设置如上的弧心角,是为了满足大多数的转子的绕线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部2包括竖条部201、固定在所述竖条部201上的横条部202和固定在所述横条部202上的压头203;其中所述压头203能够压紧转子。竖条部201的设置,能够带动横条部202以及压头203一起上提或者下压,横条部202的设置,能够实现压头203在水平方向上的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压头203上具有一个倾斜坡头2031。所述倾斜坡头2031上开设有一纠线槽2032。通过倾斜坡头2031配合纠线槽2032,便于抚平拨正铜线。

进一步地,所述竖条部201包括竖条杆2011;所述抱紧臂1上开设有竖条导轨104,侧壁螺纹连接有竖条螺栓2012;所述竖条螺栓2012抵住所述竖条杆2011的侧壁。

通过上下提拉竖条杆2011,直至固定位置,然后通过竖条螺栓2012抵住竖条杆2011的侧壁实现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横条部202包括横条轨202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横条轨2021上的横条槽2022和横条螺栓2023;所述压头203固定在所述横条槽2022上,所述横条轨2021固定在所述竖条杆2011上;所述横条螺栓2023抵住所述横条轨2021的侧壁。

通过左右推动横条槽2022,直至固定位置,然后通过横条螺栓2023抵住横条轨2021的侧壁实现固定的效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