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91976阅读:来源:国知局
表面。分隔壁25在底板14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一方的第二突出部20侧。换句话说,分隔壁25在第二突出部19、20之间以比一方的第二突出部19更接近另一方的第二突出部20的方式设置。分隔壁25将第一流路24划分成在底板14的长边方向上邻接的供给流路26与排出流路27。供给流路26设置于分隔壁25的第二突出部20侧,排出流路27设置于分隔壁25的第二突出部19侧。换句话说,供给流路26设置于分隔壁25与第二突出部20之间,排出流路27设置于分隔壁25与第二突出部19之间。由于分隔壁25设置于第二突出部20侧,因此与排出流路27的沿着底板1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相比,供给流路26的沿着底板1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在金属底座基板22设置有向供给流路26开口的供给口 22a以及向排出流路27开口的排出口 22b。
[0032]在底板14的外表面以沿底板14的短边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沿底板1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翅片28。第一翅片28形成于第二突出部19与分隔壁25之间。即,第一翅片28设置于排出流路27。第一翅片28通过压铸成型与主体部12成型为一体。
[0033]功率模块30具备台座31。台座31被未图示的支承部固定于外壳11内。台座31具备呈矩形平板状的基部32。在基部32的短边方向两端部(图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沿基部32的厚度方向突出的长方体状的绝缘基台33。
[0034]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绝缘基台33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形成有突起部34。基部32具有第一面以及作为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第二面。在基部32的第一面设置有绝缘基台33。在基部32的第二面的四角设置有突起部35。在基部32以沿基部32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三个矩形状的贯通孔36。
[0035]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基部32的设置有绝缘基台33的面(第一面)上,设置有作为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器41。冷却器41呈长方体状,并在冷却器4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流路42。冷却器41设置为层叠于第一热交换部16。因此,第二流路42层叠于第一流路24。
[0036]如图2所示,在冷却器41的内部(第二流路42)沿冷却器4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三个翅片集合体43。翅片集合体43在呈矩形平板状的基部44的两面形成销状的第二翅片45而构成。翅片集合体43例如通过将第二翅片45的前端面钎焊于冷却器41的内表面而被设置。第二翅片45的翅片间距比第一翅片28的翅片间距窄。
[0037]如图3(a)所示,冷却器41具有与基部32对置的第一面以及作为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第二面,在冷却器41的第二面接合有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设置为沿冷却器4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并排。在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分别设置有电连接于电源的正极的第一正极用输入端子54、电连接于电源的负极的第一负极用输入端子55以及电连接于负载的第一输出端子56。
[0038]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分别具有与冷却器41对置的第一面以及作为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第二面。在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各自的第二面设置有板簧60。板簧60由呈大致矩形平板状的主体61、以及沿着主体61的长边方向从三处朝向主体61的短边方向两侧延伸出的按压部62构成。更加详细而言,板簧60由呈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多个主体61以及三个按压部62构成。按压部62分别位于主体61彼此之间,且按压部62沿着主体61的短边方向延伸。
[0039]在设置于绝缘基台33的突起部34固定有板部件63。板部件63对板簧60的主体61进行按压。由此,按压部62朝向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被按压,从而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接合于冷却器41。
[0040]如图3(b)所示,在形成于基部32的贯通孔36分别插入有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插入贯通孔36的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接合于冷却器41的与供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接合的第二面相反一侧的第一面(与基部32对置的面)。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设置为沿冷却器4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并排。在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设置有电连接于电源的正极的第二正极用输入端子74、电连接于电源的负极的第二负极用输入端子75以及电连接于负载的第二输出端子76。
[0041]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以与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相同的方式接合于冷却器41。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被板簧60按压于冷却器41。在突起部35固定有对板簧60进行按压的板部件63。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与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相同地被该板簧60接合于冷却器41。
[00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分别具有的第一正极用输入端子54,通过未图示的母线(bus bar)电连接于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具有的第二正极用输入端子74。相同地,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分别具有的第一负极用输入端子55电连接于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具有的第二负极用输入端子75。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分别具有的第一输出端子56电连接于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分别具有的第二输出端子7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与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并联连接,从而由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与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构成一个逆变器。
[0043]翅片集合体43分别配置于与被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和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夹持的位置对应的第二流路42。
[0044]如图2所示,在冷却器41的长边方向第一端部41a侧设置有作为第一连通通路的第一上下管81。第一上下管81插通底板14,并延伸至供给流路26。第一上下管81使供给流路26与第二流路42相互连通。
[0045]在冷却器41的长边方向第二端部41b侧设置有作为第二连通通路的第二上下管82。第二上下管82插通底板14,并延伸至排出流路27。第二上下管82使排出流路27与第二流路42相互连通。
[0046]在供给流路26设置有连接于制冷剂供给源83,并且将从制冷剂供给源83供给的制冷剂向供给流路26供给的供给管84。供给管84连接于设置于金属底座基板22的供给P 22a0
[0047]在排出流路27设置有排出管85,排出管85通过将在第二流路42流动的制冷剂向排出流路27的外部排出,由此向制冷剂供给源83再次供给。排出管85连接于设置于金属底座基板22的排出口 22b。排出管85设置于比第二上下管82更靠供给管84的位置。由此,第二流路42与排出流路27以在第二流路42流动的制冷剂从第一上下管81朝向第二上下管82,而在排出流路27流动的制冷剂从第二上下管82朝向排出管85的方式成为折返构造。
[0048]接下来,对逆变器装置1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0049]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10例如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将从电池B供给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输出至负载。逆变器装置10具备逆变器101以及D⑶C转换器21。逆变器101由第一半导体模块51?53以及第二半导体模块71?73构成。D⑶C转换器21由安装于金属底座基板22的电子部件23构成。
[0050]在电池B与逆变器101之间设置有ECDC转换器21。D⑶C转换器21具有开关元件Q11、Q12。作为各开关元件Q11、Q12,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1GBT)、功率 MOSFET(metal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